一种双层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27090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车组等高速轨道车辆,特别涉及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属于轨道车辆内装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高速轨道车辆的迅速发展,对车辆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轨道车辆功能单一,动车组等仅能具有运输乘客的功能,而对于货车又仅能提供货物运输的功能,这样极大地增加了运输成本和维护成本,包括需要建造相应的客动铁路、货运铁路、客运站台和货运站台等等。另外,随随着高速轨道车辆的发展,对车厢内装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提高车厢的档次,满足高端乘客的个性化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可以提高轨道车辆的功能性,实现货物和乘客同时运输的双层轨道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包括上下两层车厢,分别为供乘客乘坐的客区车厢和用于放置货物的货区车厢,所述客区车厢和货区车厢分别设置供乘客上下车和装卸货物的客区车门和货区车门。

进一步,所述上层车厢为客区车厢,所述下层车厢为货区车厢。

进一步,所述客区车厢内包括沿车体长度方向设置的两列座椅单元,前后两个所述座椅单元在车体长度方向上交错叠置安装,所述座椅单元中包括座椅,所述座椅向该侧的侧墙方向倾斜设置。

进一步,对应每个所述座椅单元在车体上设置一组车窗。

进一步,所述车窗从车体侧墙一直向上连续延伸至车体顶板的位置。

进一步,每个所述座椅单元由座椅间壁隔开,所述座椅间壁为由横向间壁和纵向间壁组成的l形,其中所述横向间壁为s形状。所述座椅在本座椅单元的横向间壁外侧的向外凹的空间与前方座椅单元的横向间壁内侧的向内凹的空间内延伸。

进一步,每个所述座椅单元内安装座椅、搁脚台、桌和功能椅,所述座椅由靠背、座垫及运动机构组成,所述运动机构带动所述靠背和座垫运动以在坐位、卧位及任意斜靠位之间转换,所述搁脚台安装在座椅的正前方,所述座椅处于卧位时,所述搁脚台、座垫、靠背共同形成水平的卧铺,所述桌和功能椅安装在所述座椅的朝向侧墙的侧部。

进一步,所述客区车厢内包括由包间间壁分隔的多个包间,在包间间壁上设置有包间门,在每个所述包间内具有休息区和卫生间,在所述休息区内安装有座卧两用装置,所述卫生间用隔板隔开,在所述隔板上安装有卫生间门。

进一步,所述座卧两用装置至少包括一组可实现座、卧转换的多人沙发和一个沙发凳,所述多人沙发在卧位时与沙发凳组合形成一水平的床铺。

进一步,所述客区车门入门口的通过台区域空间整体为圆形。

进一步,围绕所述通过台的区域设置休闲区、卫生间、配电柜、洗手台中的一个或多个设备。

进一步,在所述货区车厢的地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货物在货区车厢内移动和定位的移动定位机构,在所述货区车厢内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垂向的支撑结构。

进一步,所述货区车门为折叠门,所述折叠门包括上页和下页,上页和下页之间铰接,所述上页的顶部与车体骨架铰接,所述折叠门与支撑结构之间安装有用于支撑所述折叠门的门支撑机构。

进一步,对应所述客区车厢和货区车厢设置有上、下两层站台,分别为客运站台和货运站台。

进一步,在所述客运站台上设置有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的一端与侯车区连接,另一端与客区车厢的客区车门可选择连接。

综上内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实现了客运和货运的同时运输,使轨道车辆的功能不再单一,也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和维护成本。同时,本发明将客运与货运分为两层,使货运与客运完全隔离,为乘客提供了舒适的乘坐环境,也提高了乘坐安全性。

本发明适用于在各国家之间进行长途运营的洲际列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双层轨道车辆与站台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双层轨道车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等座客区车厢布局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一等座客区车厢座椅单元(坐位状态)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发明一等座客区车厢座椅单元(卧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商务包间客区车厢布局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商务包间客区车厢车窗布置图。

如图1至图7所示,客区车厢1,货区车厢2,客区车门3,货区车门4,客运站台5,货运站台6,上货通道7,卸货通道8,装卸设备9,集装箱10,连接通道11,座椅单元12,车厢过道13,座椅间壁14,横向间壁14a,纵向间壁14b,车体侧墙15,座椅16,搁脚台17,桌18,功能椅19,壁灯20,车窗21,电视机22,间壁门23,包间间壁24,包间25,包间门26,休息区27,卫生间28,隔板29,双人沙发30,沙发凳31,搁物台32,洗手台33,便器34,浴缸35,第一车窗36,第二车窗37,通过台38,车厢端门39,过道40,洗手盆41,卫生间42,休闲区43,配电柜44,支撑结构45,门支撑机构46,候车区4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层轨道车辆,由两端的司机室、紧邻司机室的头车车厢和多节中间车厢联挂组成。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双层轨道车辆指的是中间车厢。

中间车厢包括上层的供乘客乘坐的客区车厢1和下层的用于放置货物的货区车厢2,客区车厢1和货区车厢2分别设置供乘客上下车和装卸货物的客区车门3和货区车门4。客区车厢1包括商务车厢、一等座车厢和二等座车厢等,以满足不同层次乘客的乘坐需求。

如图1所示,对应客区车厢1和货区车厢2设置有上、下两层站台,上层为客运站台5,下层为货运站台6。

在货运站台6上安装有货运通道,货运通道包括设置在列车一侧的上货通道7、设置在列车另一侧的卸货通道8、用于将货物从列车一侧推入并从列车另一侧推出的装卸设备9。上货通道7包括与列车地板平齐、贯通列车长度方向设置的上货传送带,上货传送带包括多段沿着列车长度方向传送的横向上货传送带和多段设置在列车货区车门4处实现自由方向传送的自由上货传送带。卸货通道8包括多段倾斜设置、沿着列车宽度方向传送的纵向卸货传送带,在纵向卸货传送带远离列车的一端设置有一贯通列车长度方向设置的横向卸货传送带。装卸设备9包括为机器人。

需要运输的货物分别放置在集装箱10内,乘客的大件行李也可以放置在集装箱10内,集装箱10上安装有用于货物自动识别的芯片等,芯片中保存有集装箱10内的货物名称、上下车地点、放置的位置信息、货主信息等,由机器人自动实现装卸货物。

在客运站台5上设置有连接通道11,连接通道11的一端与侯车区47连接,另一端与客区车厢1的客区车门3连接,乘客可以直接通过该专用的连接通道11实现上下车,不再需要现有的列车站台,乘客不再需要先由候车区47进入站台,再由站台上车的过程,缩短了乘客上下车的时间,提高了上下车的安全性,也提高了乘客上下车时的舒适度,满足乘客更加人性化的需求。连接通道11采用可以伸缩的结构,在车辆进站时将其伸出,使其端部与客区车门3密贴,将候车区47与客区车门3连接,在乘客上下车结束后,即可将其缩回,不会影响站台的其它功能。

本发明实现了客运和货运的同时运输,使轨道车辆的功能不再单一,也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和维护成本。同时,本发明将客运与货运分为两层,使货运与客运完全隔离,互不影响,不但可以大大缩短每一站所需停靠的时间,而且还可以保证乘客上下车的安全,为乘客提供了更为舒适的乘坐环境。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客区车厢1指是的一等座车厢,如图3至图5所示,该车厢包括沿车体长度方向设置的两列座椅单元12,两列座椅单元12之间为车厢过道13,前后两个座椅单元12在车体长度方向上交错叠置安装,用以减少每个座椅单元所占用的空间,在保证乘客舒适性的前提下,大幅提高车厢的乘员数量,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车厢空间利用率。

每个座椅单元12由座椅间壁14隔开,座椅间壁14采用半高间壁,既可保证乘坐的舒适性,又使每个座椅单元12具有极好的私密性。座椅间壁14的材料由外层复合木板、中间层的海绵及内层的装饰布组成,装饰布可以采用外观效果及手感较好的麻布材料。复合木板的最外层(即座椅间壁14的外表面)具有一层装饰板,如具有木纹表面的装饰板,装饰板也可以采用玻璃板,既可以保证座椅间壁14的整体结构强度,也可以提高座椅间壁14的整体美观度。

座椅间壁14为由横向间壁14a和纵向间壁14b组成的l形结构,其中横向间壁14a为s形状,横向间壁14a的内侧(即紧邻车体侧墙15的一侧)向本座椅单元12的内部凹陷,横向间壁14a的外侧(即紧邻车厢过道13的一侧)向本座椅单元12的外部凹陷。横向间壁14a和纵向间壁14b之间通过连接件进行固定连接,横向间壁14a和纵向间壁14b的底部与车厢地板固定连接,横向间壁14a的一侧边与车体侧墙15固定连接。

每个座椅单元12中包括座椅16、搁脚台17、桌18和功能椅19。其中,每个座椅16均向该侧的车体侧墙15方向倾斜设置,即与车辆运动方向倾斜布置,并优选倾斜的角度为45度,座椅16在本座椅单元12的横向间壁14a的外侧的向外凹的空间与前方座椅单元12的横向间壁14a的内侧的向内凹的空间内延伸,以最大限制地节约每个座椅单元12所占用的空间,提高车厢内空间的利用率。

座椅16由靠背、座垫及运动机构组成,靠背和座垫均由骨架、海绵垫及最外层的装饰布组成,靠背和座垫之间铰接,运动机构带动靠背和座垫在座位和卧位之间转换,乘客通过操作开关即可实现座椅16在坐位、卧位及任意斜靠位之间的转换,满足乘客的不同需求。

搁脚台17固定在前方座椅单元12的横向间壁14a内侧的下方。搁脚台17与座垫一样由骨架、海绵垫和最外层的装饰布组成,搁脚台17的骨架通过螺栓固定在横向间壁14a上。如图5所示,在座椅16处于卧位时,座椅16会一直向前延伸至搁脚台17处,搁脚台17与座椅16的座垫和靠背共同形成水平的卧铺,不但可以节约空间,还可以保证乘客在卧铺上休息时更加舒适。

在座椅16的另一侧与车体侧墙15之间设置桌18。本实施例中,桌18由横向间壁14a的下半部分向前方凹陷后形成的平面形成,桌18侧部紧靠在车体侧墙15上,桌18与横向间壁14a为一体的结构,不但使座椅单元12的结构更加简单,利于座椅单元12的模块化组装,也保证了横向间壁14a的整体美观度。为了保证桌18表面的平整度,在桌18的上表面上不设置座椅间壁14中的海绵层和麻布层,直接在复合木板上粘贴一层装饰板,桌18的装饰板上设置有杯托等部件供乘客使用,由于桌面面积较大,还可以放置书、杂志等物品。在桌18上方的横向间壁14a上还安装有一个壁灯20,乘客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控制,方便乘客使用。后方座椅单元12内的搁脚台17安装在横向间壁14a向前方凹陷的空间内,即安装在前方座椅单元12的桌18的下方,用以充分利用桌18下方凹陷的的空间,而且在搁脚台17的下方还有空间可以方便乘客放置鞋等物品。

在桌18的前方还设置有一个活动的独立安装的功能椅19,功能椅19位于车体侧墙15上的车窗21的窗台的下方位置,功能椅19整体为三角体的结构,将桌18与车体侧墙15之间的空间平滑过渡,合理利用了该处的空间。本实施例中,功能椅19直接放置在车厢地板上,乘客可以根据需要搬动功能椅19至所需的位置和角度,方便作用。功能椅19可供临时来该座椅单元12座客的乘客坐在上面,方便与该座椅单元12内的乘客聊天。

功能椅19的椅面的下方为储物空间,储物空间可以做成储物柜或储物抽屉的形式,乘客可以将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和贵重物品放置在储物柜或储物抽屉内。在储物柜或储物抽屉上可以设置密码锁,保证乘客物品的安全。

为提高乘坐的舒适度,在每个座椅单元12内还安装有一台电视机22,电视机22安装在前方座椅单元12的横向间壁14a上。

对应每个座椅单元12在车体侧墙15上设置一组车窗21,各个座椅单元12的车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座椅单元12内的乘客的活动不会通过车窗玻璃的反光影射至相邻的另一个座椅单元12的车窗21上,进而可以更加提高每个座椅单元12的私密性。

本实施例中,每组车窗21由侧墙一直向上连续延伸至车顶板的位置,车窗21开在桌18与前方座椅单元12的横向间壁14a之间,整体呈细长和上部带有弧面的形状,与车体的形状相同。该结构的车窗21增加了每个座椅单元12所对应的车窗21面积及车窗21的整体高度,进而大幅地增加了车窗视野,改善了视觉效果,为乘客提供最好的视线和用户体验。乘客坐在向车窗21方向倾斜的座椅16上,通过由车体侧墙15一直向上延伸至侧顶的车窗21,可以观赏到更完美的车外景观,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乘客的晕车感觉。

在前后两个座椅单元12的纵向间壁14b之间设置有间壁门23,用于封闭相邻两个座椅单元12之间的通过间隙,以进一步提高每个座椅单元12的私密性。本实施例中,间壁门23采有推拉门,纵向间壁14b采用中空的结构,间壁门23在打开的状态时隐藏在纵向间壁14b内,与纵向间壁14b融为一体,以节约间壁门23所占用的空间,间壁门23在关闭的状态时,从纵向间壁14b的内部伸出。

在每个纵向间壁14b的外侧表面上设置有装饰灯及号码灯(图中未示出),在间壁门23的外表面上也可以设置装饰灯及号码灯。其中,号码灯方便乘客尽快找到自己的座椅单元12。在车厢过道13两侧的座椅间壁14上设置多个装饰灯,不但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车厢内饰的整体美观度。

装饰灯可以是由多条平行的灯条组成的灯带,灯条可以采用水平的灯条、垂直的灯条、斜置的灯条、弧线的灯条等,装饰灯也可以采有由多条灯条组成的特殊图形或图案等。本实施例中,则优选在纵向间壁14b的外表面上设置多条平行且斜置的灯条,多条灯条组成一条斜置的灯带,简洁美观大方。

在装饰灯及号码灯的位置,在座椅间壁14的复合木板上根据设计的图形和图案相应设置有槽,槽与灯条的形状相同,在槽的内部安装有led光源板,led光源板通过螺钉固定在纵向间壁14b上,在led光源板的上方覆盖一层透光材料,透光材料优选采用亚克力,透光材料用胶固定在纵向间壁14b上,透光材料与纵向间壁14b的表面平齐,使纵向间壁14b的整个表面平整,保证纵向间壁14b的整体美观度。led灯亮时,led光源板发射的灯光从透光材料中透出,在照明的同时显示出不同形状的灯带或其它特殊的图形和图案。

装饰灯及号码灯也可以采用另一种结构,即在装饰灯及号码灯的位置,在纵向间壁14b的复合木板上设置一个面积可以覆盖完整的图形和图案的槽,在槽的内部安装有多个led光源板,led光源板通过螺钉固定在纵向间壁14b上,在led光源板的上方覆盖一层透光材料,在透光材料的表面上再覆盖一层遮光片,遮光片用在胶固定在透光材料上,遮光片上根据设计的图形和图案开有开口,从开口中透过的光即可形成所需的图形和图案。

在一等座车厢内,车厢过道13两侧的每个座椅间壁14都上设置灯带,在每个座椅单元12内还设置有壁灯20,本实施例中,在车厢顶板的中央区域设置一条沿车厢长度方向设置的车顶灯带(图中未示出),在车顶灯带的两侧还设置有若干个筒形的车顶灯,车顶灯由筒形的灯罩及安装在内部的led灯组成,灯罩固定在车顶板上,在提高照明效果情部下,也减化了车厢顶板的结构,同时也增加了车厢内饰的整体美观度。

本发明中的座椅单元12可以实现模块化组装,上车前可以将座椅16、搁脚台17、桌18、功能椅19,壁灯20、座椅间壁14、间壁门23、电视机22、装饰灯、号码灯等全部预组装完成,上车后只要与地板及侧墙固定连接即可,大幅提高了现车组装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客区车厢1指是的商务车厢,如图6和图7所示,该车厢包括由包间间壁24分隔的多个包间25,商务车厢内共设置六个包间25,在包间间壁24上设置有包间门26,包间25沿车体长度方向设置在车厢的一侧,包间25与另一侧的车体侧墙15之间为车厢过道13。包间25由包间间壁24分隔而成,包间间壁24为从车厢地板至车厢顶板的全封闭结构。

在每个包间25内具有休息区27和卫生间28,在休息区27内安装有座卧两用装置,卫生间28用隔板29隔开,在隔板29上安装有卫生间门,卫生间门采用推拉门结构。隔板29由包间门26的一侧开始向对面的侧墙方向延伸设置,隔板29整体呈弧形设计,合理划分休息区27和卫生间28的空间,也为从包间门26进入包间25内的乘客提供了一条弧形的通道进入休息区27。隔板29可以采用不透明的材料,也可以采用电动调光玻璃,在使用的时候控制调光玻璃为不透明状态,而在不使用的时候控制调光玻璃为透明状态,具有加大空间的视觉效果。

每个包间25由包间间壁24分隔开相对完全独立的空间,可以满足乘客对私密性的较高要求,且每个包间25内均设置有休息用的座卧两用装置和卫生间,可为乘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不但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使包间内各设备的布局合理紧凑,而且乘客使用也更加方便,可满足vip等高端消费群体对私密性和舒适性的更高要求。

紧邻车厢过道13的包间间壁24为由多个弧形间壁组成的波浪形的结构,每个弧形包间间壁24的两端波谷之间包括一个或两个包间25,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两个包间的设计。包间间壁24采用弧形的设计,在两个弧形的连接处具有向内凹陷的空间,在不影响包间25内可使用空间的前提下,相对地扩大了人员在车厢过道13内的通过空间,可以有效避免多个人在车厢过道13内交错通行时的拥挤状态,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度。

在休息区27内安装有座卧两用装置,休息区27白天可为乘客提供座和活动的空间,晚上可以做为床铺休息。座卧两用装置包括一组双人沙发30和两个沙发凳31,包间门26入口处的一侧紧贴包间间壁24放置双人沙发30,双人沙发30的对面(即靠近车体侧墙的位置)放置两个沙发凳31。

双人沙发30由靠背、座垫及传动机构组成,靠背和座垫通过传动机构实现座、卧转换。两个沙发凳31是可以移动的,乘客可以根据需要移动至需要的位置,两个沙发凳31拼接后的宽度正好与双人沙发30的宽度相匹配。白天时,双人沙发30的靠背垂直且座垫收回呈座位状态,双人沙发30与两个沙发凳31之间留有供乘客活动的区域,充分利用休息区27有限的空间。晚上,双人沙发30的座垫在传动机构的带动下向前移动,靠背随之向下至水平状态,移动两个沙发凳31的位置,使双人沙发30和两个沙发凳31共同组合成水平的床铺,供乘客夜间休息。每个包间25可供两个成人及一个或两个小孩使用,完全可以满足一个家庭的需要。根据休息区27的空间,也可以只设置一组双人沙发30,双人沙发30平放后即为沙发床。

双人沙发30与沙发凳31之间设置一搁物台32,搁物台32固定在包间间壁24上,用于放置乘客随时使用的小件物品等。

在卫生间28内设置有洗手台33、便器34和沐浴设备,洗手台33上方安装有搁物架和镜子,沐浴设备包括浴缸35和淋浴喷头等,满足乘客不同的使用要求。浴缸35紧贴车体侧墙15横向设置,洗手台33靠近包间25侧部的包间间壁24安装,洗手台33安装在浴缸35和便器34的中间,便器34安装在包间门26入门处的隔板29与侧部的包间间壁24之间,整个卫生间28空间布局合理紧凑,可以达到100%的空间利用率。

每个包间25内安装两个车窗,与休息区27对应的车体侧墙15上开设第一车窗36,与卫生间28对应的车体侧墙15上开设第二车窗37,第二车窗37开设在浴缸35的上方。乘客无论是在休息区27内还是在使用卫生间28时,都可以透过第一车窗36和第二车窗37观赏到车窗外的景色,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为了保证乘客对私密性的要求,第一车窗36和第二车窗37均采用镀膜玻璃,以使车窗外的人员看不见车窗内乘客的活动,又不影响乘客观赏车外景色。

本实施例中,第一车窗36和第二车窗37从车体侧墙15一直向上连续延伸至车体顶板的位置,包括侧墙的部分和侧顶(指的是车体侧墙11与车顶板连接过渡的位置)部分,第一车窗36和第二车窗37的上部带有弧面的形状,与车体侧墙和侧顶位置的形状相同。第一车窗36的面积较大,宽度相当于休息区27在车体侧墙15处的宽度,第二车窗37的面积则相对较小整体呈细长条的形状。第一车窗36和第二车窗37的结构在保证整体车体侧墙15的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增加了每个包间所对应的车窗面积及车窗的整体高度,不但可以保证包间25的采光效果,也大幅地增加了车窗视野,改善了视觉效果,为乘客提供最好的视线和用户体验。

为了满足vip乘客的更高需求,在休息区27内还安装有投影设备,投影设备中的投影幕布安装在第一车窗36的位置,乘客坐在双人沙发30上即可观看投影。不使用时,通过隐藏在第一车窗36上方的窗框内,使用时,遮盖在第一车窗36的前方,即可以当投影幕布使用,也可以做为窗帘使用。

在包间25的包间间壁24外侧表面上安装有装饰灯和房间号码灯,装饰灯和房间号码灯也可以安装在包间门26上,房间号码灯方便乘客上车后确认包间25号码是否正确。装饰灯和号码灯的结构与实施例二中所述相同。

实施例四:

如图3和图6所示,在车厢的端部均具有一与客区车门3正对的区域通过台38,是乘客由客区车门3上车后或下车前的临时停留的过渡区域,通过台38整体设计为圆形,在圆形的通过台38的一侧开有车厢端门39,在圆形通过台38的另一侧通过过道40连接相邻的另一节车厢。将两个车厢之间连接处的通过台38设计为圆形结构,在增加美感的同时,相对增加了该处通过台38的面积,增加了该通过台38可容纳人员的数量,进而扩大了人员在此处的通过空间,可以有效改善在上下车人员较多时的拥堵状态,进一步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度。

圆形通过台38的四周设置有圆弧形间壁,间壁将通过台38与车厢隔开,也利用间壁将通过台38内的各个功能区进行分隔。间壁采用复合木板的结构,在复合木板的最外层为一层装饰板,装饰板采用木纹的图案,提高间壁整体的美观效果。为了方便乘客上下车,在客区车门3入门处的至少一侧间壁上安装有扶手,优选在两侧的间壁上各安装有一个扶手,方便乘客上下车使用,同时保证乘客上下车时的安全。

为了方便乘客上下车,本实施例中,在客区车门3的入门处的至少一侧间壁上设置有号码灯和装饰灯,号码灯方便乘客上车后确认车厢是否正确,装饰灯不但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同时也起到装饰的作用,提升该通过台38的整体美观效果,装饰灯和号码灯的结构与实施例二中所述相同。在通过台38的顶部还可以再安装一个顶灯(图中未示出),进一步起到照明和装饰的效果。

围绕圆形的通过台38安装有洗手盆41、卫生间42、休闲区43、配电柜44等设施。洗手盆41安装在其中一个客区车门3的入门处的一侧,即将洗手盆41安装在客区车门3与本节车厢的车厢端门13之间的空间内,相当于省略了现有列中的单独设置的盥洗室,充分利用了客区车门3入口处与侧方的间壁之间的空间死角。洗手盆41包括一个洗手盆和水龙头,其它下水管等设备隐藏在洗手盆41下方的由间壁14包围的柜体内,洗手盆41的上方固定安装一个搁物架,用于乘客放置毛巾等物品。在搁物架的上方间壁上还安装有镜子及一个或两个射灯,方便乘客使用。对于商务车厢也可以根据空间的限制不设置洗手台。

在过道40的一侧设置有卫生间42,卫生间42与洗手盆41相对,分设在该客区车门3的两侧。卫生间42内设置有便器、洗手台等,在卫生间42内也可以再分隔出一个独立的空间作为简易的淋浴房,方便乘客使用。在卫生间42的间壁上设置有标志灯。

本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客区车门3的一侧,即与卫生间42相对的过道40的另一侧区域,作为供乘客临时休闲时使用的休闲区43,在该休闲区43内安放有休闲沙发等休闲设备,在休闲沙发的旁边还可以安放一个简易的茶几供乘客使用。

与客区车门3的另一侧与休闲区43相对的区域,安装有配电柜44,配电柜44与洗手盆41分设在车厢端门13的两侧,与洗手盆41相同,配电柜也充分利用了客区车门3入口处与侧方的通过台间壁之间的空间死角。

本发明将洗手盆41、卫生间42、休闲区43、配电柜44等设施围绕圆形的通过台38设计,使整个通过台38的空间结构非常紧凑,通过对通过台38内各设施的合理布局,极大地提高了车厢端部的空间利用率,不但方便乘客使用,也为乘客提供了更多的功能,而且相应地增大了乘客可活动的区域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列车的功能性和乘客乘坐的舒适度,以为乘客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特别适合长途运营的列车。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下层的货区车厢2为贯通的结构,中间用隔断等结构分隔出设备舱和货舱,设备舱位于转向架的上方,货舱位于两个转向架的中间。

在货舱内每隔一定间距设置有一个垂向的支撑结构45,支撑结构45优选采用金属的框架结构,保证支撑结构45的整体结构强度,支撑结构45沿车体宽度方向设置,在起到支撑上层的客区车厢1的作用外,还可以将货区车厢2的货舱分隔成多个不同的功能区间,以利于分隔放置不同类型的货物,利于货物的识别和装卸。

在货区车厢2b的设备舱的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各安装有一裙板,在货舱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折叠门(图中未示出)。折叠门包括上页和下页,上页和下页之间铰接,上页的顶部与车体骨架铰接,折叠门与支撑结构45之间安装有用于支撑折叠门的门支撑机构46,门支撑机构46优选采用气缸支撑机构。

在货区车厢2的地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集装箱10在货区车厢2内移动和定位的移动定位机构。移动定位机构包括安装在地板上的若干个滚珠及定位装置,若干个滚珠滚珠方便集装箱10在地板上移动,定位装置采用可升降的定位装置,定位装置的截面形状为“凸”形,定位装置与货运集装箱10的底部相配合。当集装箱10装载到位后,定位装置升起将集装箱10固定,防止其在货车运行中晃动,损坏车体结构以及内部货物,保证集装箱在车辆长途运输过程中能够稳定固定。

到站需要装卸货物时,将折叠门向上打开,机器人自动识别需要卸车的集装箱10,机器人将货区车厢2内的集装箱10沿着列车宽度方向推出车厢,集装箱10被推入卸货通道8,集装箱10由卸货通道8传送出站台,完成货物卸载。或者机器人在推入集装箱10的同时,通过集装箱10进入列车货区车厢2将原来车厢内的集装箱10挤出货区车厢2至卸货通道8,货物由卸货通道8传送出站台,完成货物卸载。实现了自动化装卸,而且装货、卸货可同时进行,提高了装卸效率,并且推入推出的装卸方式效率高、占用空间小。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