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端部枕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50937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轨道车辆端部枕外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端部枕外结构,属于车辆车体结构设计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车辆的发展,对车体纵向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现有的枕外端部结构普遍采用牵引梁和枕梁焊接,车体纵向力由牵引梁传递给枕梁,然后由枕梁传递到两侧的边梁。当车体受到更大纵向力时,此方案不能满足车体高强度要求。受车辆轴重和轻量化要求的影响,也不能通过大幅度增加车体材料和重量来提高车体承受纵向载荷。若通过对结构薄弱处增加大量的补强板,提高强度,会造成应力集中,同时焊接量较大,组装不便,也不利于接口的安装。

因此,在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情况下,提高车体的纵向承载能力成为设计的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端部枕外结构,该轨道车辆端部枕外结构增加了纵向力的传力面积,分散了纵向力在单一方向的传递。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轨道车辆端部枕外结构包括车钩安装座、枕梁、牵引梁、支撑板、铝地板,车钩安装座一侧设有铝地板,铝地板两侧连接底架边梁,底架边梁与车钩安装座连接,铝地板上设有枕梁、若干个牵引梁,每个牵引梁一端与枕梁连接,每个牵引梁另一端通过牵引梁过渡板与车钩安装座连接,牵引梁过渡板两端通过支撑板与底架边梁连接,支撑板一侧与车钩安装座连接。

所述牵引梁带有弧度,由高到低设置,牵引梁高端与牵引梁过渡板连接,牵引梁低端与枕梁连接,牵引梁包括盖板、腹板、底板,底板与铝地板固定连接。

所述车钩安装座包括车钩安装板、与车钩安装板两端分别连接的两个车钩连接板,车钩安装板分别与腹板、牵引梁过渡板焊接连接,车钩连接板分别与支撑板、底架边梁连接。

所述支撑板、车钩安装板均为型材。

所述牵引梁数量为2个。

采用这种轨道车辆端部枕外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车钩安装座、牵引梁、牵引梁过渡板、枕梁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结构,这个整体结构与铝地板、底架边梁进行焊接,当受到纵向力时,牵引梁能很好的将力进行传递。

2、由于利用支撑板与车钩安装座、牵引梁过渡板进行焊接,可进一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纵向力也可通过支撑板更快的传递到底架边梁,分担牵引梁传导的纵向力。

3、牵引梁的弧度可根据转向架的空间要求进行修改,结构易于调整,车钩安装座与牵引梁进行连接,形成了车钩安装的腔体,车钩可方便的安装,牵引梁为平行结构,可改变牵引梁的相对尺寸,满足不同车钩安装孔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轨道车辆端部枕外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轨道车辆端部枕外结构的分解图。

其中有:1. 车钩安装座;1a. 车钩连接板;1b. 车钩安装板;2. 支撑板;3. 铝地板;4. 底架边梁;5. 枕梁;6. 牵引梁;6a. 盖板;6b. 腹板;6c. 底板;7. 牵引梁过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所示轨道车辆端部枕外结构,包括车钩安装座1、枕梁5、牵引梁6、支撑板2、铝地板3,车钩安装座1一侧设有铝地板3,铝地板3两侧连接底架边梁4,底架边梁4与车钩安装座1连接,铝地板3上设有枕梁5、若干个牵引梁6,每个牵引梁6一端与枕梁5连接,每个牵引梁6另一端通过牵引梁过渡板7与车钩安装座1连接,牵引梁过渡板7两端通过支撑板2与底架边梁4连接,支撑板2一侧与车钩安装座1连接。

所述牵引梁6带有弧度,由高到低设置,牵引梁6高端与牵引梁过渡板7连接,牵引梁6低端与枕梁5连接,牵引梁6包括盖板6a、腹板6a、底板6c,底板6c与铝地板3固定连接。

所述车钩安装座1包括车钩安装板1b、与车钩安装板1b两端分别连接的两个车钩连接板1a,车钩安装板1b分别与腹板6a、牵引梁过渡板7焊接连接,车钩连接板1a分别与支撑板2、底架边梁4连接。

所述支撑板2、车钩安装板1b均为型材。

所述牵引梁6数量为2个。

由于车钩安装座1、牵引梁6、牵引梁过渡板7、枕梁5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结构,这个整体结构与铝地板3、底架边梁4进行焊接,当受到纵向力时,牵引梁6能很好的将力进行传递。由于利用支撑板2与车钩安装座1、牵引梁过渡板7进行焊接,可进一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纵向力也可通过支撑板2更快的传递到底架边梁4,分担牵引梁6传导的纵向力。牵引梁6的弧度可根据转向架的空间要求进行修改,结构易于调整,车钩安装座1与牵引梁6进行连接,形成了车钩安装的腔体,车钩可方便的安装,牵引梁6为平行结构,可改变牵引梁6的相对尺寸,满足不同车钩安装孔的要求。

支撑板2为型材结构,有利于组装。车钩安装座1前可以预留有司机室的接口,能直接与司机室进行安装。上述所有结构的材质均为铝合金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结构简单,增加了纵向力的传力面积,分散了纵向力在单一方向的传递。易模块化生产,无较多补强板。此方案能大幅提高车体强度。

本申请中没有详细说明的技术特征为现有技术。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申请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申请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申请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