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棚车及其塞拉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2774阅读:6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棚车及其塞拉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棚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棚车及其塞拉门。



背景技术:

棚车是一种具有侧墙、端墙、底板和车顶的铁路货车,主要用以装运怕日晒、雨淋的货物,其侧墙的车门结构一般为塞拉门形式,以便于装卸货物。

为避免雨水等自塞拉门与侧墙门框的间隙进入车体内,现有技术的塞拉门一般设有内、外两级锁闭结构,以将塞拉门固定于侧墙的门框中。但上述的内、外锁闭结构一般只能锁紧塞拉门的一部分,如下部或侧部,而塞拉门本身较大,塞拉门的四周难以全部锁紧。棚车高速运行过程中,在车体震动等外力的干扰下,塞拉门的四周(尤其是上下檐处)与门框之间会出现一定的间隙,容易导致漏风、漏雨,使得车体内部的货物受潮变质。严重时,还会导致运行过程中塞拉门的脱落,从而对棚车的行车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四周均可有效压紧的塞拉门,仍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棚车及其塞拉门,其塞拉门的四周均可有效压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棚车的塞拉门,设于所述棚车的车体的侧墙,包括门体和设于所述门体内、外两侧的内部锁和外部锁,所述外部锁包括上锁和下锁,所述上锁包括设于所述门体的上锁杆和设于所述侧墙的上锁座,所述下锁包括设于所述门体的下锁杆和设于所述侧墙的下锁座;锁闭时,所述上锁杆与所述上锁座配合,所述下锁杆与所述下锁座配合,以锁紧所述门体的上部和下部,所述内部锁锁紧所述门体的左部和右部。

本发明所提供的棚车的塞拉门,其外部锁包括上锁和下锁,可对门体的上部和下部进行锁紧,进而将门体稳固地压紧于侧墙。且该塞拉门中还设有内部锁,可对门体的左部和右部进行锁紧,在外部锁失效时,则该内部锁也可起到二级防护的作用。如此,塞拉门的四周均可有效压紧,进而可保证棚车运行过程中的行车安全以及车体内部的货物安全。

可选地,所述上锁杆、所述下锁杆均可转动地设于所述门体,以在两个锁杆工作位之间切换,两所述锁杆工作位包括锁闭位和解锁位;所述上锁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侧墙,另一端突出于所述侧墙形成上限位结构;所述下锁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侧墙,另一端突出于所述侧墙形成下限位结构;处于锁闭位时,所述上锁杆抵靠于所述上限位结构,以限制所述上锁杆向门体的外侧转动,所述下锁杆抵靠于所述下限位结构,以限制所述下锁杆向门体的外侧转动。

可选地,所述上锁和所述下锁的数量相同,且为一一对应设置;各所述上锁杆与对应的所述下锁杆通过连杆机构相连,以使二者可同时对所述门体的上部和下部进行锁紧。

可选地,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固定于所述门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一连杆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轴承座;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下端均设有曲拐,所述曲拐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杆,以使二者可同步转动,另一端与滑轮相连,且所述曲拐可绕其与滑轮的连接处转动;所述上锁杆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杆上端的曲拐,所述下锁杆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杆下端的曲拐。

可选地,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第一手柄,所述第一手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一连杆转动。

可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门体外表面的手柄锁架,锁闭时,所述第一手柄可卡接于所述手柄锁架,以限制所述第一手柄的转动。

可选地,所述内部锁包括设于所述门体外侧的第二手柄和设于所述门体内侧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二手柄和所述第二连杆通过转轴相连,以使二者可同步转动;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弯钩臂,所述弯钩臂具有弯钩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相连,另一端连接有锁头;所述侧墙设有与所述门体相匹配的门框,所述门框预设有锁筒,所述锁头可与所述锁筒配合,以锁紧所述门体的左端和右端。

可选地,所述门体的内侧还固定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锁头之间还设有弹簧,当所述锁头与所述锁筒相配合时,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可选地,还包括锁紧件,所述内部锁锁闭时,所述第二手柄可搭接于所述手柄锁架的上表面,所述锁紧件可将所述第二手柄固定于所述手柄锁架。

可选地,所述门体的四周还设有弹性密封装置,所述门框的四周设有迷宫密封装置;锁闭时,所述弹性密封装置与所述迷宫密封装置相配合,以密封所述门体与所述门框的接合处。

本发明提供一种棚车,包括车体和设于所述车体的侧墙的塞拉门,所述塞拉门为上述的棚车的塞拉门。

由于上述棚车的塞拉门已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备该塞拉门的棚车亦当具备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棚车的塞拉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3中下锁杆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下锁座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锁闭时内部锁的正视图;

图8为锁闭时内部锁的后视图;

图9为内部锁的工作原理图;

图10为本发明所提供塞拉门的门体与门框在锁闭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棚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门体、11弹性密封装置;

2内部锁、21第二手柄、22第二连杆、23转轴、24弯钩臂、24a第一弯钩、24b第二弯钩、25导筒、26弹簧、27锁头、28内部锁座、29a横杆、29b竖杆;

3上锁、31上锁杆、32上锁座、4下锁、41下锁杆、42下锁座;

5连杆机构、51第一连杆、52轴承座、53曲拐、54第一手柄;

6滑轮、7导轨、8手柄锁架、9车体、91迷宫密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区分结构相同或相类似的两个以上部件或结构,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

请参考图1-6,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棚车的塞拉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3中下锁杆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3中下锁座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1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棚车的塞拉门,设于棚车的车体9的侧墙,包括门体1和设于门体1内、外两侧的内部锁2和外部锁,外部锁包括上锁3和下锁4,上锁3包括设于门体1的上锁杆31和设于侧墙的上锁座32,下锁4包括设于门体1的下锁杆41和设于侧墙的下锁座42。

锁闭时,上锁杆31与上锁座32配合,下锁杆41与下锁座42配合,以锁紧门体1的上部和下部,内部锁2锁紧门体1的左部和右部。

本发明所提供的棚车的塞拉门,其外部锁包括上锁3和下锁4,可对门体1的上部和下部进行锁紧,进而将门体稳固地压紧于侧墙。且该塞拉门中还设有内部锁2,可对门体1的左部和右部进行锁紧,在外部锁失效时,该内部锁2也可起到二级防护的作用。如此,塞拉门的四周均可有效压紧,进而可保证棚车运行过程中行车安全以及车体9内部的货物安全。

具体地,上述上锁杆31、下锁杆41均可转动地设于门体1,以在两个锁杆工作位之间切换,两锁杆工作位包括锁闭位和解锁位。而上锁座32和下锁座42的结构相类似,它们的一端均可固定于侧墙,另一端则可突出于侧墙以分别形成上限位结构和下限位结构。当上锁杆31和下锁杆41处于锁闭位时,上锁杆31、下锁杆41将分别抵靠于上限位结构、下限位结构,在上限位结构、下限位结构的反作用力下,上锁杆31和下锁杆41难以向门体1的外侧转动,从而将门体1的上部和下部同步锁紧。

上述上锁杆31与上锁座32相配合的结构可参考图2,该上锁座32可以呈弯折的板状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固定板、连接板和限位板,固定板与限位板大致向平行,且固定板和限位板分别为连接板的两侧。该上锁座32的固定板可以安装于侧墙,限位板则突出于该侧墙,如此,该连接板和限位板的组合件形成上述的上限位结构,当上锁杆31处于锁闭位时,上锁杆31可与限位板相抵靠,进而锁紧门体1的上部。应当理解,上锁杆31抵靠于限位板的力越大,限位板所给予上锁杆31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门体1的上部也就锁的越紧。

下锁杆41与下锁座42相配合的结构可参见图3,下锁座42可以与上锁座32的结构相类似,也包括依次相连的固定板、连接板和限位板,其区别在于该下锁座42的限位板可以设有凹槽(参见图5),如此,具有该凹槽结构的限位板形成上述的下限位结构。该下锁杆41为T形杆(参见图4),处于锁闭位时,该T形杆的中部杆可卡入该凹槽的底部,并使得该T形杆的头部杆抵靠于凹槽两侧的限位板的下表面。采用这种结构,该凹槽以及该限位板的下表面可同时形成卡接和抵接两种限位结构,以更好地锁闭门体1的下部。应当知晓,棚车运行过程中,车体9与铁轨之间的震动将直接作用于门体1的下部,因此,门体1的下部较之其上部将承受更大的震动,而采用上述的T形杆与具有凹槽结构的限位板相配合的结构,可更稳定地锁闭门体1的下部。

进一步地,上述上锁3和下锁4可以设置为多个,上锁3和下锁4的数量可以相同,且为一一对应设置。如此,各上锁杆31与对应的下锁杆41可通过连杆机构5相连,使得各上锁3和对应的下锁4可同步锁紧,以避免出现门体1上部锁紧而下锁杆41和下锁座42却未对上的情况,同时也使得本发明所提供的塞拉门的锁闭和解锁过程更为便捷。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未对上锁3和下锁4的具体数量做限定,其具体数量的设定并不限于附图1中的情形,在实施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而设定。

请再次参考图1,上述连杆机构5可以包括第一连杆51和轴承座52,轴承座52固定于门体1的外表面,第一连杆51可转动地穿设于轴承座52,如此,第一连杆51与门体1形成一体结构,第一连杆51沿垂直于门体1方向的运动将带动门体1同步进行运动。

再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杆51的上端、下端均可设有曲拐53,曲拐53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连杆51,以使二者可同步转动,另一端与滑轮6相连,且曲拐53可绕其与滑轮6的连接处转动。上锁杆31、下锁杆41分别安装于第一连杆51上端、下端的曲拐53,在曲拐53的转动过程中,上锁杆31和下锁杆41也将同步转动。

上述连杆机构5还可以包括第一手柄54,第一手柄54的一端与第一连杆51相连,以便于驱动第一连杆51转动。

此外,还应当知晓,车体9的侧墙可以设有门框,该门框与门体1的大小相匹配,锁闭时,门体1可紧密地扣合于门框中;该侧墙的上端和下端还可以分别设有导轨7,上述滑轮6可以置于该导轨7中,以使本发明所提供塞拉门可沿该导轨7在侧墙的外侧滑动。

综上可知,当需要锁闭该塞拉门时,可先将本发明塞拉门滑动至与门框相对的位置,此时,门体1与门框之间还具有一定的距离,即处于未扣合状态;然后转动第一手柄54以使得第一连杆51可以逆时针(从车体9的上方向下看)转动,由于第一连杆51的转动中心为曲拐53与滑轮6的连接处,反映于图3中即为曲拐53的下部,如此,当第一连杆51逆时针转动时,第一连杆51将带动门体1向门框移动;随着第一连杆51和曲拐53的转动,当门体1基本扣合于门框时,上锁杆31、下锁杆41将分别与上锁座32、下锁座42的限位板相抵接,以锁闭门体1的上部和下部。此时,若进一步地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手柄54,上锁杆31以及下锁杆41抵接于上锁座32和下锁座42的力将进一步地增大,即上锁座32、下锁座42对上锁杆31、下锁杆41的反作用力也不断增大,通过曲拐53以及第一连杆51对该反作用力的传递,作用于门体1的力也将不断增大,使得门体1的上部和下部与门框的上部和下部更为紧密地贴合。如此,本发明所提供的棚车的塞拉门的上锁3和下锁4,可出现第一手柄54逆时针转动幅度越大,门体1与门框的结合越紧密的情形。

如图6所示,当锁闭时,上述第一手柄54将基本贴合于门体1的外表面,为避免第一手柄54的回转,在门体1的外表面还可以设置手柄锁架8,以将第一手柄54远离第一连杆51的一端卡接于该手柄锁架8,进而限制第一手柄54的转动,以保证本发明所提供塞拉门的外部锁的锁闭稳定性。

针对上述各方案,以下将对本发明所提供塞拉门的内部锁2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请参考图7和图8,图7为锁闭时内部锁的正视图,图8为锁闭时内部锁的后视图。

如图7和图8所示,上述内部锁2可以包括设于门体1外侧的第二手柄21和设于门体1内侧的第二连杆22,第二手柄21和第二连杆22通过转轴23相连,该内部锁2还可以包括内部锁座28,以便于第二连杆22以及转轴23的固定安装。采用上述结构,可在门体1的外侧操作第二手柄21来控制内部锁2的解锁与锁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

第二连杆2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弯钩臂24,弯钩臂24具有弯钩的一端与第二连杆22相连,另一端连接有锁头27。上述门框与该锁头27相对应的位置可预设锁筒(图中未示出),锁头27可与锁筒相配合,以锁紧门体1的左部和右部。

上述门体1的内侧还可以固定有限位件,限位件与锁头27之间可以设有弹簧26,当锁头27与锁筒相配合时,弹簧26将处于压缩状态。如此,可时刻为锁头27施加弹性压紧力,以较大程度地避免由于车体9的震动而导致的锁头27从锁筒中脱落的情况,从而使得内部锁2可更为稳定地锁闭门体1的左部和右部。

具体而言,该限位件可以为筒状结构的导筒25,该导筒25外套安装于上述弯钩臂24,导筒25固定于门体1,且弯钩臂24可在导筒25内滑动,上述弹簧26可以设于锁头27和导筒25之间。采用这种结构,也可以实现前述的技术效果,且具有筒状结构的导筒25,其安装和固定也更为简单。另一方面,该导筒25的设置对弯钩臂24的移动也起到导向作用。当然,该限位件也可设置为其他结构,无论设为何种结构,只要能对弹簧26的一端起到限位作用即可。

请再次参考图7,上述弯钩臂24并未与锁头27直接相连,弯钩臂24远离内部锁座28的一端还可以设有横杆29a和竖杆29b,上述导筒25可以外套于横杆29a,而弹簧26则外套于横杆29a并位于导筒25和竖杆29b之间。应当理解,弯钩臂24在转动过程中,其整体难以始终保持平直状态,若直接在其末端连接锁头27,在多次的解锁和锁闭过程中,锁头27可能会出现难以对准锁筒的情形,且又由于该弯钩臂24并非始终保持平直状态运动,导向筒25的导向作用亦不太明显,因此,可在末端连接横杆29a,在弯钩臂24的转动过程中,该横杆29a在导向筒25的作用下,可始终保持在水平方向(单一方向)运动,从而保证锁头27可始终与锁筒相对应。

上述竖杆29b的设置,则使得该内部锁2可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多个锁头27,多个锁头27在竖杆29b上间隔分布,以对门体1的左部、右部进行更为紧密地锁闭。

当需要开启内部锁2时,可使第二连杆22进行逆时针转动(以图8为视角),即顺时针转动第二手柄21,以使得弯钩臂24向门体1的中部移动,进而拉动横杆29a、竖杆29b以及锁头27脱离设于门框的锁筒。

请参考图9,图9为内部锁的工作原理图。图中L’为第一弯钩24a与第二连杆22的连接点与导筒25靠近内部锁座的端部中点的连线,L”为转轴23与导筒25靠近内部锁座的端部中点的连线,L”’第二弯钩24b与第二连杆22的连接点与导筒靠近内部锁座的端部中点的连线。

以图9为视角,并结合图7和图8,当内部锁2处于锁闭位置时,L’和L”呈一定的夹角,弹簧26处于压缩状态,第二手柄21竖直向下放置。当需要解锁时,顺时针转动第二手柄21,以带动第二连杆22发生逆时针转动,第一弯钩24a随之产生逆时针转动,L’与L”之间的夹角将逐渐减小,弹簧26的压缩量也将逐渐增大;当L’与L”完全重合时,弹簧26的压缩量将达到最大;若仍继续转动第二手柄21至竖直向上(即第二手柄21转动180度)放置时,以使L’与L”’重合,弹簧26的压缩量又将有所减小。此时,由于第一弯钩24a与第二弯钩24b已基本相互扣合,第二手柄21难以继续转动,且又由于第二手柄21回转的过程,为弹簧26的压缩量增大的过程,在无外力作用时,第二手柄21也难以自行回转,此时第二手柄21处于自锁状态,以将第二手柄21锁死,防止第二手柄21的自行回转。既可避免内部锁2重新锁闭,也可保证该内部锁2的使用安全。

结合上述分析,应当理解,转动第二手柄21以开启内部锁2的过程,对L’和L”而言,二者将经历先重合、再脱离的过程,才可使得第二手柄21具备自锁的功能。具体第二手柄21需转动多大角度才可达到上述的自锁状态,则需根据锁闭时的第二手柄21的设置位置而定。本发明实施例所给出的转动180度以达到竖直向上的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操作者判断第二手柄21是否已经达到了自锁状态,并不能作为对本发明实施范围的限定。

本发明所提供的塞拉门还可以包括锁紧件(图中未示出),当内部锁2锁闭时,第二手柄21可搭接于手柄锁架8的上表面,具体如图6所示,此时,可利用锁紧件可将第二手柄21固定于手柄锁架8,以防止运行过程中第二手柄21的自行转动而导致内部锁2自行开启的情况。具体地,该锁紧件可以为挂锁,以将该第二手柄21锁紧于手柄锁架8,该锁紧件也可以为固定销或者铁丝等一般形式的捆绑锁紧结构。

请参考图10,图10为本发明所提供塞拉门的门体与门框在锁闭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为进一步地提高车体9运行过程中,塞拉门与门框接合处的密封性能,门体1的四周还可以设有弹性密封装置11,门框的四周设有迷宫密封装置91。当锁闭时,弹性密封装置11与迷宫密封装置91相挤压,以密封门体1与门框的接合处。

此外,该弹性密封装置11具有可压缩性,门体1抵靠门框的力越大,密封也就越好。因此,上述两道密封装置可以与本发明所提供塞拉门的内部锁2以及外部锁相配合,外部锁压的越紧,门体1与门框之间的密封也就越好。具体而言,该弹性密封装置11可采用橡胶等有弹性的材料制备。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棚车的塞拉门在锁闭时可参考如下步骤:

推动塞拉门至与门框相对的位置;

转动第一手柄54,以使门体1可扣合于门框中,且上锁杆31、下锁杆41可分别与上锁座32、下锁座42相配合,以锁紧门体1的上部和下部,并将第一手柄54远离第一连杆51的一端卡接于手柄锁架8;

顺时针转动第二手柄21,以使得内部锁2的锁头27可与预设于门框的锁筒相配合,进而锁紧门体1的左部和右部,且第二手柄21可搭接于手柄锁架8;

使用锁紧件将第二手柄21锁紧于手柄锁架8。

当需要解锁时,则采取与上述相反的步骤即可。

请参考图11,图1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棚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棚车,包括车体9和设于车体9侧墙的塞拉门,该塞拉门为上述的棚车的塞拉门。

由于上述棚车的塞拉门已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备该塞拉门的棚车亦当具备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