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轨道车辆的两个车辆部分之间的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2108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在轨道车辆的两个车辆部分之间的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装置,用于在铰接车辆——特别是轨道车辆——的两个彼此铰接的车辆部分之间形成可通行的连接。



背景技术:

ep2077217b1公开了一种用于在轨道车辆的两个车辆部分之间形成可通行的连接的连接装置;设计为长形的桥面板在此用作在两个车辆部分之间的中央过渡构件,其中,长形的桥面板的两个端部在分别与车辆部分连接的导向板中引导。桥面板的端部设计为具有圆弧部段并且陷入在导向板的内轮廓部段中。如果两个车辆部分横向于桥面板的纵向延伸部进行错位运动,则圆弧部段可以在桥面板的端部处转动到导向板的内轮廓剖面中。两个车辆部分的错位可以因此借助于连接装置补偿。不利的是在两个车辆部分之间的连接装置的大的结构长度,带来的结果是折棚的相应大的结构长度,这使得这种折棚变得昂贵。因此值得期望的是在两个车辆部分之间的连接装置缩短,其中,然而应保持相应大的错位运动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装置,用于在轨道车辆的两个车辆部分之间形成可通行的连接,该连接装置具有短的结构长度并允许在两个车辆部分之间的大的错位运动。此外,连接装置应该是可通行的并具有尽可能简单的结构。

该目的基于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连接装置出结合所述特征实现。本发明的有利的特征和改进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出。

本发明包含以下技术指导:设有具有第一圆弧部段的第一转盘,该第一转盘不可动地布置在第一车辆部分上,其中,设有第二转盘,该第二转盘可动地布置在第二车辆部分与第一转盘的第一圆弧部段之间,其中,第二转盘具有内轮廓部段,第一圆弧部段陷入在该内轮廓部段中,从而能围绕第一转盘的第一圆弧部段引导第二转盘。

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连接装置设计方案能够实现非常短的结构长度,这是因为在第一车辆部分上布置有第一转盘,该第一转盘基本上具有半圆的结构。第一转盘的半圆形的结构可以这样接纳在第一车辆部分上,即第一转盘的一部分已经被第一车辆部分的横梁向下遮盖,并且整体上仅有圆弧部段的剩余部分突出到第一车辆部分外。

第二转盘具有内轮廓部段,该内轮廓部段的顶点在刚好对齐的情况下与第一转盘的第一圆弧部段的顶点重合,其中,第一转盘的圆弧部段延伸到内轮廓部段中。两个转盘因此彼此嵌接,从而整体上沿纵向在两个车辆部分之间产生的两个转盘的整体结构相当于基本上仅一个转盘的直径。换句话说,连接装置的长度也例如相当于连接装置的宽度。因此实现了以下优点:在两个车辆部分之间的连接装置整体上是非常短结构的,但还允许车辆部分彼此之间的大的侧向错位运动。

术语转盘或者说盘在本说明书的范围内是指一种至少设计为具有子部段的、扁平的体部,该体部具有圆心和至少在子部段上具有围绕圆心的圆弧部段。周向上的其它部段在此可以不是圆弧形状,例如具有在圆弧部段下方的直线的底边或具有内轮廓部段。

按照连接装置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第二转盘具有第二圆弧部段,其中,第二车辆部分具有圆弧接纳部,第二圆弧部段这样接纳在该圆弧接纳部中,即第二转盘能在圆弧接纳部中转动。第一转盘不可动地、也就是说刚性地接纳在第一车辆部分上,而第二转盘可以在两个车辆部分相对彼此进行侧向的错位运动时在第一圆弧部段上转动并且也可以在第二车辆部分上的圆弧接纳部中转动。在此,如果两个车辆部分的纵轴彼此成角度,则在侧向的错位运动以及也在转弯行驶时进行该转动。即使在两个转盘相对彼此转动时也保持第一转盘的第一圆弧部段与第二转盘的内轮廓部段之间的接触,第二转盘的第二圆弧部段同样不依赖于转盘的转动而陷入在第二车辆部分的圆弧接纳部中。

有利的是,在第一转盘下方在第一车辆部分上布置有牵引杆/辕杆/舵杆,其中,牵引杆在转动点中可摆动地布置在第一车辆部分上,其中,转动点与第一转盘的第一圆弧部段的中心点叠合。换句话说,牵引杆从转动点出发具有一长度,该长度相当于第一转盘的半径。牵引杆因此可以在第一转盘下方这样摆动,即牵引杆的端部围绕转动点在第一转盘的圆弧部段上沿该圆弧部段移动。

有利地,在第二转盘下方在第二车辆部分上布置有耦合元件,该耦合元件与牵引杆的自由端部铰接。通过在牵引杆与耦合元件之间的连接实现两个车辆部分的相互耦合,其中,可以通过形成的耦合在两个车辆部分之间传递操作力。同时,在牵引杆与耦合元件之间的连接实现了,使得两个转盘保持相对彼此的引导,而不依赖于两个车辆部分相对彼此进行哪种侧向的错位运动或角运动。

耦合元件刚性地布置在第二车辆部分上,耦合元件与牵引杆的铰接形成连接点,该连接点与第二转盘的转动中心点叠合。通过在牵引杆与耦合元件之间的连接点位置——该连接点位置位于第一圆弧部段上或内轮廓部段上,借助于可转动运动的牵引杆能够实现一运动学特征,该运动学特征使得当车辆部分相对彼此运动并且同时转盘相对彼此错位的情况下牵引杆能够不受负载地跟随。

耦合元件一直突起到内轮廓部段的顶点;如果车辆部分相对彼此进行错位运动,则牵引杆通过摆动围绕转动点偏转,连接点沿第一转盘的圆弧部段移动。第二转盘围绕连接点进行摆动运动,其中,第二转盘的第二圆弧部段在第二车辆部分上的圆弧接纳部中的可转动的接纳实现了第二转盘围绕第一转盘的运动。

此外证明为有利的是,在第一圆弧部段上布置有第一导向元件,其中设计为,在第二转盘的内轮廓部段上布置有第二导向元件,其中,导向元件相互连接。在此,导向元件的连接这样形成,即导向元件沿圆弧部段或内轮廓部段的周向方向相对彼此滑动。通过导向元件确保了,第一转盘的第一圆弧部段在轨道车辆的任何行驶情况中都陷入在第二转盘的内轮廓部段中,并且在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之间实现了可靠的可通行的过渡部。此外有利地存在以下可能性:在第一转盘的第一圆弧部段上的第一导向元件与牵引杆连接;第二导向元件可以有利地与耦合元件连接。由此实现了在牵引杆和耦合元件上方的转盘的进一步提高的稳定性。

连接装置的一个改进方案提出,第二车辆部分具有横梁,圆弧接纳部布置在该横梁上,或者利用该横梁形成圆弧接纳部。在此,圆弧接纳部具有在横梁上形成的滑动接纳部。第二转盘可以在滑动接纳部上滑动,而该第二转盘在圆弧接纳部中借助于第二圆弧部段引导地转动。

按照另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圆弧接纳部包括镰刀形的保持装置、特别是压板或夹紧板,其中,在横梁的上侧与保持装置之间引导第二转盘的第二圆弧部段。保持装置在此同样是可通行的并且形成通向第二转盘的尽可能无棱边的过渡部。例如,镰刀形的保持装置的宽度可以设计为使得保持装置与第二转盘的圆弧部段的部分宽度重叠。另选地,保持装置也可以布置在转盘下方;也就是说,在转盘下方的保持装置水平地突出到横梁之下。因此在上侧上不存在凸肩或台阶。

也有利的是,牵引杆具有带有接纳点的接纳结构,第二转盘放置在该接纳结构上。第一转盘在此优选刚性地接纳在第一车辆部分的横梁上,并可以相应地被加负荷。牵引杆在此具有带有相应接纳点的接纳结构,特别是在第二转盘的外部区域中,从而第二转盘在下侧被支持并且同样是可通行的。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示例性地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在两个车辆部分之间的连接装置的视图,其中,两个车辆部分恰好相对彼此对齐,

图2示出根据图1的连接装置,其中,两个车辆部分相对彼此具有角度,

图3示出根据图1的连接装置,其中,两个车辆部分具有相对彼此的侧向错位,和

图4示出连接装置的底侧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连接装置

10车辆部分

11车辆部分

11a横梁

12第一转盘

13第一圆弧部段

14第二转盘

15内轮廓部段

16第二圆弧部段

17圆弧接纳部

18牵引杆

19转动点

20耦合元件

21连接点

22第一导向元件

23第二导向元件

24滑动接纳部

25保持装置

26接纳结构

27接纳点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2和图3中示出连接装置1,用于在轨道车辆的两个车辆部分10和11之间形成可通行的连接。连接装置1包括第一转盘12,第一转盘12具有带有圆弧部段13的半圆形状。通过半圆形状产生180°的圆弧部段13,其中,第一转盘12通过底边接纳在第一车辆部分10上,其中,圆弧部段13在底边上延伸。第一转盘12不可动地布置在第一车辆部分10上,其中,这种不可动性针对转盘12围绕竖轴和纵轴的转动,例如,当两个车辆部分10和11相对彼此进行俯仰运动时,转盘12能以可围绕第一车辆部分10上的横轴翻转的方式布置。

第二转盘14可动地布置在第一转盘12的第一圆弧部段13与第二车辆部分11之间,其中,第二转盘14具有内轮廓部段15,第一圆弧部段13陷入在该内轮廓部段中,从而第二转盘14能围绕第一转盘12的圆弧部段13引导。

第二转盘14具有第二圆弧部段16,其中,第二车辆部分11具有圆弧接纳部17,第二圆弧部段16接纳在该圆弧接纳部中。第二圆弧部段16在圆弧接纳部17中的接纳这样实现,即第二转盘14能在圆弧接纳部17中转动。

在第一转盘12下方,在第一车辆部分10上布置有牵引杆18,其中,牵引杆18在转动点19中可摆动地布置在第一车辆部分10上,其中,转动点19与第一转盘12的第一圆弧部段13的中心点叠合。换句话说,牵引杆18的转动点19居中位于第一转盘12的底边上。转动点19在此将牵引杆18与第一车辆部分10连接。

在第二转盘14下方,在第二车辆部分11上布置有耦合元件20,该耦合元件与牵引杆18的自由端部铰接。耦合元件20在此刚性地布置在第二车辆部分11上,其中设计为,与牵引杆18的铰接连接形成了连接点21,该连接点与第二转盘14的转动中心点叠合。在耦合元件20和牵引杆18之间的连接点21在此位于第一转盘12的第一圆弧部段13上。

第二车辆部分11具有横梁11a,圆弧接纳部17布置在该横梁上,其中,圆弧接纳部17具有在横梁11a上形成的滑动接纳部24。圆弧接纳部17还形成镰刀形的保持装置25,第二转盘14的第二圆弧部段16在保持装置25与第二车辆部分11的横梁11a之间被接纳以得到保持。接纳在此这样实现,即第二转盘14能围绕竖轴在圆弧接纳部17中转动。

图1示出两个车辆部分10和11相对彼此的布置,其中,这两个车辆部分沿纵向相对彼此对齐。在此,牵引杆18不从纵向偏转出来,第二转盘14居中地坐置于第一转盘12上方;牵引杆18和耦合元件20沿共同的纵向延伸。

图2示出在一种行驶情况中的连接装置1,其中,第二车辆部分11相对于第一车辆部分10转动一角度。在此,该角度在牵引杆18与耦合元件20之间复现,其中,牵引杆18并不偏转到偏离于第一车辆部分10的居中位置。由于牵引杆18仍沿第一车辆部分10的纵向取向,具有圆弧接纳部17的第二车辆部分11围绕第二转盘14的第二圆弧部段16转动,而第二转盘14保持为居中布置在第一转盘12上方。车辆部分10和11相对彼此的转动因此引起第二车辆部分11连带圆弧接纳部17围绕第二转盘14的摆动。耦合元件20同时相对于牵引杆18在连接点21中摆动。

图3示出两个车辆部分10和11相对彼此的行驶情况,其中,这两个车辆部分具有侧向错位。由于侧向错位引起牵引杆18围绕转动点19的摆动,因此引起在牵引杆18与耦合元件20之间的连接点21沿第一圆弧部段13的移动。通过运动学规律还引起第二转盘14在圆弧接纳部17中的转动。

当然也可以将图2所示的两个车辆部分10和11的摆动运动与图3所示的侧向错位运动叠加。

图4示出在两个车辆部分10和11之间的连接装置1的底侧视图,以从下方显示出第一转盘12和第二转盘14。在第二车辆部分11上的第二转盘14的圆弧接纳部17显示为在端侧具有镰刀形的保持装置25。此外示出牵引杆18和耦合元件20,其中,牵引杆18和耦合元件20在连接点21中相互连接。

牵引杆18根据该变型方案设计为具有接纳结构26,接纳结构26形成多个接纳点27,第二转盘14可以放置在这些接纳点上。

此外,在第一转盘12上布置有第一导向元件22,在第二转盘14上布置有第二导向元件23。以未详细示出的方式也可以将第一导向元件22与牵引杆18连接,第二导向元件23可以与耦合元件20连接。两个导向元件22和23彼此啮合,从而第二导向元件23可以沿第一圆弧部段13的圆弧方向在第一导向元件22不移动的情况下移动,其中,两个导向元件22和23保持彼此啮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