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翻车的车体及其车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8273阅读:54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翻车的车体及其车厢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货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侧翻车的车体及其车厢。



背景技术:

侧翻车是一种把卸车设备和车辆结构结合在一起的专用车辆,采用气动或液压传动,用于运输矿石、剥离岩石、砂砾、建筑材料等比重较大的散粒货物。侧翻车的车体一般由底架、车厢、倾翻机构、倾翻气缸等组成,车厢在倾翻机构作用下,可沿设于车体底架的转轴旋转、倾翻,同时打开侧门1实现卸货。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车厢处于卸货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侧翻车的车厢由车厢底架1'、端墙2'、侧门3'等组成,端墙2'与车厢底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侧门3'与车厢底架1'间可以相对运动。既有侧翻车的车厢一般采用带有纵向梁的底架结构,纵向梁包括3个大纵梁和2个小纵梁,截面和厚度均较大,使得车体的自重较大;同时,车厢采用包含多个立柱的端墙2'结构,不仅进一步加重了车体自重,还使得端墙2'上的无足够的空间布置手制动机等附属设备。

尤其是,车厢的侧门3'采用板柱式结构,但其纵向、横向梁多为矩形断面,卸货后侧门3'关闭时容易挤压堆积的货物,使侧门3'关闭不畅,如图1所示。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侧翻车的车体及其车厢,以改善侧门关闭不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侧翻车的车体及其车厢,以改善侧门关闭不良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翻车的车厢,包括设置在车厢两侧的侧门,所述侧门包括侧板、隔挡于所述侧板外侧的侧梁以及安装在所述侧梁前后两端的端封板,所述侧梁的上端由上至下向外倾斜,前端的所述端封板由前至后向外倾斜,后端的所述端封板由后至前向外倾斜。

本实用新型的车厢,以侧梁的上端相对侧板向外倾斜,以端封板相对侧板向后或向前倾斜,进而使得侧门的上端和侧端形成具有尖锐角度的犁形结构,在侧门关闭时,这种犁形结构便于其由周边的货物中向外拔出,降低关闭侧门所需的作用力,提高了侧门关闭的灵活性,避免出现侧门关闭不良。再者,侧门包括侧板、隔挡在侧板外侧的侧梁以及安装在侧梁前后两端的端封板,侧板、侧梁以及端封板共同形成整个侧门,在提高使用强度的同时降低了车体的重量。

可选地,所述侧梁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大于45度;和/或,前后两端的所述端封板相对竖直面的倾斜角度大于45度。

可选地,所述侧梁包括由上至下分布的上侧梁、中侧梁和下侧梁,所述上侧梁的顶面为由上至下向外倾斜的斜面,并以所述顶面与所述侧板的上端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车厢底架,所述侧门可旋转地隔挡在所述车厢底架的两侧,所述车厢底架包括地板和多个横梁,各所述横梁以大于预定值的排列密度纵向间隔地支撑于所述地板的底面。

可选地,所述地板的厚度为20~25mm。

可选地,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车厢底架两端的端墙,所述端墙包括端板和隔挡于所述端板外侧的两个呈八字形分布的斜立柱。

可选地,所述端墙还包括端横梁,所述端横梁连接在两所述斜立柱之间;

和/或,其中一个所述斜立柱与所述端板的左下角连接,另一个所述斜立柱与所述端板的右下角连接。

可选地,两所述斜立柱的下端、和/或所述车厢底架的左右两侧连接有纵向延伸的连接板,以通过所述连接板与车体的底架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端墙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车厢纵向移动的车厢止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侧翻车的车体,包括底架和与所述底架连接的车厢,所述车厢为上述的车厢。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车厢处于卸货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侧翻车的车厢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车厢中侧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2所示车厢中车厢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车厢中端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图7中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中:

车厢底架1'、端墙2'、侧门3';

图2-9中:

侧门1、侧板11、侧梁12、上侧梁121、中侧梁122、下侧梁123、端封板13、车厢底架2、地板21、横梁22、端墙3、端板31、斜立柱32、端横梁33、连接板4、车厢止挡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翻车的车体及其车厢,以改善侧门关闭不良的技术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介绍,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准确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文所述的方位以侧翻车使用状态为参照,使用时,以平行于行驶方向的方向为纵向,在纵向上,行驶方向所指向的为前,与前相背的方向为后;在平行于轨道面的平面内,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为横向,在横向上,处于行驶方向左侧的方向为左,处于行驶方向右侧的方向为右;以垂直于轨道面的方向为垂向,在垂向上,指向轨道面的方向为下,背离轨道面的方向为上。

本文所述的内外以车厢的中心为参照,在各个方向上,靠近车厢中心的方向为内,远离车厢中心的方向为外。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翻车的车体,包括底架和与底架连接的车厢,还可以包括倾翻机构、倾翻气缸等,由于侧翻车在卸货时需要将整个车厢倾翻,故车厢的结构对于侧翻车的影响较大。

本实用新型具体提供了一种侧翻车的车厢,车体的其他部分请参照现有技术,只要能够与本实用新型的车厢配合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包括设置在车厢两侧的侧门1,该侧门1包括侧板11、侧梁12以及端封板13,其中,侧板11构成侧门1的主体部分,处于内侧,用于对车厢内承载的货物进行横向支撑;侧梁12隔挡于侧板11的外侧,用于支撑侧板11;端封板13安装在侧梁12的前后两端,端封板13可以在横向上由内而外延伸,并以其端面与侧梁12的前端或后端连接,以其内侧面与侧板11的外侧面连接,从而对侧梁12和侧板11进行支撑。

诚如背景技术所述,在侧翻车的侧门1开启进行卸货时,侧门1的上端向外翻转,最后处于与卸出的货物最近的位置,最易与卸出的货物发生接触,进而有可能陷入并挤压卸出的货物内,影响侧门1的关闭;同时,由于卸出的货物存在堆积安息角,会相对于卸载的中心位置向前后两端扩散,当货物的堆积范围超出侧门1的前后两端时,侧门1的前后两端也有可能被货物包围,受到货物的制约而影响侧门1的关闭,如图1所示。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结合图3-5,本实用新型中,侧梁12的上端由上至下在横向上向外倾斜,前端的端封板13由前至后在横向上向外倾斜,后端的端封板13由后至前在横向上向外倾斜。此时,侧梁12与侧板11的上端连接处具有一定的斜度,使得整个侧门1的上端在侧梁12的延伸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斜度,这种由上至下向外倾斜的设置可以使得侧梁12对卸出的货物实现上下方向的导向,避免侧梁12和侧板11嵌入卸出的货物中无法拔出;同时,侧梁12的前端和后端安装有倾斜设置的端封板13,能够对卸出的货物实现前后方向的导向,使得卸出的货物分别向前向后远离侧门1运动,避免侧门1的前后两端嵌入卸出的货物中而无法拔出。

正如上文所述,侧门1开启进行卸货时,侧门1的上端和前后两端均有可能受到卸出货物的影响而导致侧门1关闭不良。针对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分别对侧门1的上端和前后两端进行了改进,以使得侧门1的上端和前后两端形成具有一定斜度的导向结构,进行便于侧门1能够从卸出的货物中拔出,提高了侧门1的关闭可靠性,改善侧门1关闭不良的技术问题。

如图4和图5所示,以侧梁12的上端与侧板11的夹角为α,以端封板13与侧板11的夹角为β,侧梁12的上端向下倾斜的角度可以大于45度,前端的端封板13向后倾斜的角度也可以大于45度,后端的端封板13向前倾斜的角度也可以大于45度,那么,此时的夹角α和β均小于45度,相应地,侧门1的上端和前后两端均具有尖锐的角度,形成犁形结构。即使在侧门1开启进行卸货时,卸出的货物对侧门1的上端和前后两端产生了挤压等作用力,侧门1的这种犁形结构可以对卸出的货物进行导向,以便于从卸出的货物中拔出,有效提高侧门1关闭的灵活性。

侧梁12具体可以为一个整体梁,该整体梁的上端设置为倾斜的斜面结构,进而与侧板11的上端形成上述夹角α;或者,侧梁12也可以设置为分体梁,具体可以包括由上至下分布的两个以上的分梁,然后以处于最上方的分梁倾斜设置,形成犁形结构。

具体地,如图3所示,侧梁12可以包括由上至下分布的上侧梁121、中侧梁122和下侧梁123,三者可以相互间隔设置,其中,上侧梁121的顶面可以为由上至下向外倾斜的斜面,并以该顶面与侧板11的上端连接,进而形成上述犁形结构。此时,上侧梁121作为与侧板11的上端相连接的分梁,通过对该上侧梁121的结构设置使得侧门1的上端形成倾斜的犁形结构,提高了侧门1关闭的可靠性;同时,中侧梁122和下侧梁123可以对侧板11的中部和下部进行加强,且无需采用特殊的结构设置。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车厢还可以包括车厢底架2,侧门1可旋转地隔挡在车厢底架2的两侧,并相对车厢底架2内外翻转,当车厢朝向一侧翻转并开启相对侧的侧门1时,即可实现侧翻卸货。

如图6所示,该车厢底架2用于实现车厢底部的承载,具体可以包括地板21和多个横梁22,各横梁22纵向间隔地支撑于地板21的底面,并且,横梁22的排列密度大于预定值,以使得横梁22较为密集地设置在地板21的底面,对地板21进行支撑,提高地板21的强度。

由于横梁22密集排布,以实现对地板21的有效支撑,此时,可以无需设置纵向梁,由于现有技术中纵向梁的断面较大,当取消纵向梁后,全部采用横梁22进行密集排布,不但可以减轻自重,还可以提高地板21的刚度和抗撞击性。

同时,本实用新型中,地板21的厚度可以为20~25mm,约为现有技术中地板21厚度的两倍,以提高整个地板21的刚度和抗撞击性。现有技术中,车厢采用带有较多纵梁的底架结构,为保持车体总重处于合理的水平,车厢底架2中地板21翼板采用10mm左右的钢地板,由于侧翻车运载货物需适应具有较大粒度的矿石货物,装载过程中对地板具有一定的撞击,易造成地板21局部变形或者产生裂纹。针对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在保持车体总重减小的前提下有意加厚了地板21的厚度,提高了地板21的抗撞击性,更好地满足多种货物的承载需求。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厢还可以包括端墙3,端墙3固定连接于车厢底架2的前后两端,端墙3具体可以包括端板31和两个斜立柱32,端板31封堵在地板21的前后两端,两个斜立柱32呈八字形隔挡于端板31的外侧。端板31用于对车厢内的货物进行前后方向的隔挡,两斜立柱32对端板31进行支撑,由于两斜立柱32呈八字形分布,可以对整个端板31进行有效地承载支撑,并且,由于斜立柱32可以有效地覆盖整个端板31的范围,无需设置多个立柱结构对端板31进行支撑,降低了端墙3的自重。

由于两个斜立柱32采用八字形的排布方式,不仅可以对端板31进行有效支撑,还不会占用端板31过多的面积,使得端板31存在足够的空间布置手制动机等附属设备。

两斜立柱32只要呈八字形分布即可,在图7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左侧的斜立柱32的下端与端板31的左下角连接,右侧的斜立柱32的下端与端板31的右下角连接,从而对端板31下端的两个角进行支撑,提高端板31的稳定性和强度。

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斜立柱32的个数,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斜立柱32的倾斜方向或者倾斜幅度,以更好地与端板31配合。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端墙3还可以包括端横梁33,该端横梁33连接在两斜立柱32之间,具体可以处于两斜立柱32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如图7所示。此时,端横梁33可以对两斜立柱32进行横向加强,辅助提高两斜立柱32的横向支撑稳定性。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厢还可以包括车厢止挡5,用于限制车厢的纵向移动,该车厢止挡5具体可以为止挡块,车体的底架可以设有与该车厢止挡5配合的止挡结构,进而实现对车厢纵向位移的限制,起到对车厢的纵向限位作用。

车厢止挡5具体可以设于车厢底架2的底面,还可以处于车厢底架2在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也可以与端板31连接,以便更好地与设于车体的底架的止挡结构配合,提高限位可靠性。

结合图7和图9所示,车厢还可以包括纵向延伸的连接板4,其中,两斜立柱32的下端由端板31的左下角或右下角向下伸出后,继续向下延伸,并通过连接板4实现与车体的底架的固定连接。车厢底架2的左右两侧也可以设有纵向延伸的连接板4,以便于车厢通过该连接板4实现与车体的底架的固定连接。上述的连接板4可以在车厢的整个纵向持续延伸,也可以在纵向上延伸一定距离,只要能够满足与车体的底架的连接需求即可。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改进,提高了侧门1关闭的灵活性,在兼顾车厢强度的同时减轻了车体的自重,还提高了地板21的抗撞击性,能够更好地满足侧翻车的使用需求。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侧翻车的车体及其车厢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