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嵌入式脚蹬及车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38750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嵌入式脚蹬及车厢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客车车厢制造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铁路客车软卧、硬卧包厢式卧铺方便旅客上下铺使用的铁路客车上下铺用的嵌入式脚蹬以及安装有所述嵌入式脚蹬的车厢。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乘客的需求逐渐增多,长距离的卧铺动车组被广大乘客认同。这种夕发朝至的高速卧铺动车组,具有运行速度快、乘坐舒适等优点,市场前景巨大。

随着动车组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乘客乘坐时的舒适性和便利性,人机工程越来越受到重视,现有统型卧铺车脚蹬形式传统的为手动式,翻开必须使用手抠模式,这样的设置使上铺人员下铺时使用不方便,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必须借助他人的帮助才能打开脚蹬使用。现有的外凸的设计结构,增加使用空间,占用乘客自身的活动空间。这种方式的脚蹬,对乘客的乘坐体验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设计更加人性化的脚蹬成为乘客的强烈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嵌入式脚蹬以解决上述至少一种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嵌入式脚蹬,所述脚蹬嵌设在墙体预设的安装槽内,所述脚蹬与安装槽转动连接且可相对于墙体向外翻动,所述脚蹬的顶部外侧向外延伸形成一突出部,所述脚蹬外侧在位于突出部下方设有向着脚蹬内侧凹陷的抠手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脚蹬的顶端端面为向着安装槽内且向下倾斜的斜面。

进一步,所述脚蹬的顶端端面的上边缘为弧形。

进一步,所述脚蹬的顶端端面与过脚蹬顶端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0°~60°。

进一步,所述突出部的宽度与脚蹬的宽度相同。

进一步,所述突出部的平行于墙体表面的纵截面为三角形。

进一步,所述突出部的底面为半圆形。

进一步,所述脚蹬为立体结构,所述立体结构的边缘均平滑过渡。

进一步,所述脚蹬外侧与墙体平齐且突出部的部分结构伸出凹槽外。

进一步,所述脚蹬与安装槽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且所述脚蹬可相对于墙体向外翻动0°~90°。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种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厢,所述车厢内设有多个卧铺包间,所述卧铺包间内设有所述脚蹬,所述脚蹬嵌设在动车卧铺车的卧铺包间墙体预设的安装槽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嵌入式脚蹬,可相对于墙体进行翻转,不需要使用时嵌设在墙体内,与墙体成为一体,不会占用墙体外的空间,在需要使用时,下铺的乘客可以用手通过抠手结构将脚蹬翻出,上铺的乘客用脚踩下突出部即可将脚蹬翻出,区分了手动和脚踏的部位,更加卫生便捷,这样的结构设计满足了不同乘客的使用需要,通过更加人性化的设计,乘客依靠正常的下铺动作即能完成脚蹬的打开并正常使用减少对下铺乘客的干扰,本实用新型在新型卧铺动车组横向包间上应用,实际有益效果明显,解决了上铺乘客使用脚蹬不便的技术问题,增强了乘客的乘坐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翻转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脚蹬,11、突出部,12、抠手结构,2、墙体,3、转轴,4、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嵌入式脚蹬,所述脚蹬1嵌设在墙体2预设的安装槽内,所述脚蹬1与安装槽转动连接且可相对于墙体2向外翻动,所述脚蹬1的顶部外侧向外延伸形成一突出部11,所述脚蹬1外侧在位于突出部11下方设有向着脚蹬1内侧凹陷的抠手结构12。现有统型卧铺车脚蹬形式传统的为手动式,翻开必须使用手抠模式,这样的设置使上铺人员下铺时使用不方便,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必须借助他人的帮助才能打开脚蹬使用。这种方式的脚蹬,对乘客的乘坐体验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现有的脚蹬安装在墙体上,超出墙壁表面一定高度,这种设置不仅占用了乘客的活动空间,也容易使乘客在活动过程中意外磕碰造成损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嵌入式脚蹬,可相对于墙体进行翻转,不需要使用时脚蹬嵌设在墙体内,与墙体成为一体,不会占用墙体外的空间,在需要使用时,下铺的乘客可以用手通过抠手结构将脚蹬翻出,上铺的乘客用脚踩下突出部即可将脚蹬翻出,由于所示脚蹬在结构上区分了手动抠出和脚踏翻出的部位,使得两个步骤可以分别进行,部位不交叉使用,更加卫生便捷,这样的结构设计满足了不同乘客的使用需要,通过更加人性化的设计,乘客依靠正常的下铺动作即能完成脚蹬的打开并正常使用减少对下铺乘客的干扰,本实用新型在新型卧铺动车组横向包间上应用,实际有益效果明显,解决了上铺乘客使用脚蹬不便的技术问题,增强了乘客的乘坐体验。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嵌入式脚蹬,所述脚蹬1嵌设在墙体2预设的安装槽内,所述脚蹬1与安装槽转动连接且可相对于墙体2向外翻动,所述脚蹬1的顶部外侧向外延伸形成一突出部11,所述脚蹬1在位于突出部11下方设有向着脚蹬1内侧凹陷的抠手结构12。所述嵌入式脚蹬,可相对于墙体进行翻转,不需要使用时脚蹬嵌设在墙体内,与墙体成为一体,不会占用墙体外的空间,在需要使用时,下铺的乘客可以用手通过抠手结构将脚蹬翻出,上铺的乘客用脚踩下突出部即可将脚蹬翻出,由于所示脚蹬在结构上区分了手动抠出和脚踏翻出的部位,使得手动抠出和脚踏翻出这两个步骤可以分别进行,部位不交叉使用,更加卫生便捷,这样的结构设计满足了不同乘客的使用需要,通过更加人性化的设计,乘客依靠正常的下铺动作即能完成脚蹬的打开并正常使用减少对下铺乘客的干扰,本实用新型在新型卧铺动车组横向包间上应用,实际有益效果明显,解决了上铺乘客使用脚蹬不便的技术问题,增强了乘客的乘坐体验。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脚蹬1的顶端端面为向着安装槽内且向下倾斜的斜面。脚蹬1的顶端端面设置成向着安装槽内且向下倾斜的斜面,符合人体向下蹬开时脚尖向下拨开的这一习惯动作,相比脚蹬1的顶端端面为平面或者其他形状,脚尖与斜面相接触的接触面积大,较大的接触面积使脚蹬1的受力面积增大,从而使乘客可以轻松向下拨开脚蹬1;这一设置的另一个优点在于,由于乘客使用较小的力度就能拨开脚蹬1,脚蹬1整体拨开的这一过程受力较小,不易损坏,从而延长了脚蹬1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脚蹬1的顶端端面与过脚蹬1顶端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0°~60°。经过多次试验得出,所述脚蹬1的顶端端面倾斜角度为20°~60°范围内时,符合人体力学原理,舒适度最佳。

如图3所示,所述脚蹬1的顶端端面的上边缘为弧形。由于乘客从上向下拨开脚蹬1时,脚尖部份的用力范围近似为一个半圆弧形,将所述脚蹬1的顶端端面的上边缘设置为弧形,使得乘客的脚部与脚蹬1的顶端端面接触部分重合面积最大化,有利于力的传导,便于乘客找到拨开脚蹬1的部分,在此基础上施加较小的力即可打开脚蹬1。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突出部11的宽度与脚蹬1的宽度相同。为保证脚蹬1的整体性和翻转受力时候的稳定性,设置所述突出部11的宽度与脚蹬1的宽度相同。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所述突出部11的宽度也可以平滑过渡渐渐向外增大,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中通过乘客通过拨开突出部11以打开脚蹬1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4所示,所述突出部11的平行于墙体2表面的纵截面为三角形。这一实施例中,突出部11的平行于墙体2表面的纵截面为三角形,即突出部11为相对于脚蹬1本体的三棱柱结构,这样的设置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基础上,优化了整体设计,节省了材料。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所述突出部1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所述所述突出部11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均能够实现本申请中通过乘客通过拨开突出部11以打开脚蹬1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5所示,所述脚蹬1外侧与墙体2平齐且突出部11的部分结构伸出凹槽外。伸出凹槽外的突出部11的部分结构是乘客在下铺过程的用脚拨开脚蹬1的受力部分,只有突出部11伸出凹槽外减少了脚蹬11占用的空间,方便了乘客活动。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突出部11的底面为半圆形。所述本圆形底面的上边缘为圆弧形,当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突出部11的底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所述突出部11的底面形状为梯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均能够实现本申请中通过乘客通过拨开突出部11以打开脚蹬1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脚蹬1为立体结构,所述立体结构的边缘均平滑过渡。优选的,所述脚蹬1为图中所示的长方体结构,突出部11为向外伸出的三角形结构,抠手结构12位于突出部11的下方,抠手结构12的外抠部分利用了突出部11的部分结构。

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脚蹬1下部设有安装孔4,所述安装孔4贯通脚蹬1且与脚蹬1的内侧表面平行,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脚蹬1与安装槽通过转轴3转动连接,且所述脚蹬1可相对于墙体2向外翻动0°~9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所述脚蹬1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连接在所述安装槽的上,并不仅仅局限于通过转轴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带弹力回弹装置的安装架等装置,将脚蹬1安装在安装槽内等方式,只要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厢,所述车厢内设有多个卧铺包间,所述卧铺包间的墙体上设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脚蹬,,所述脚蹬1嵌设在卧铺包间的墙体预设的安装槽内。动车卧铺车的卧铺包间墙体可包括包间的横墙和顺墙,且不限制个数或者安装高度。本实用新型这样的结构设计满足了不同乘客的使用需要,通过更加人性化的设计,乘客依靠正常的下铺动作即能完成脚蹬的打开并正常使用减少对下铺乘客的干扰,本实用新型在新型卧铺动车组横向包间上应用,实际有益效果明显,解决了上铺乘客使用脚蹬不便的技术问题,增强了乘客的乘坐体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嵌入式脚蹬,可相对于墙体进行翻转,不需要使用时脚蹬嵌设在墙体内,与墙体成为一体,不会占用墙体外的空间,在需要使用时,下铺的乘客可以用手通过抠手结构将脚蹬翻出,上铺的乘客用脚踩下突出部即可将脚蹬翻出,由于所示脚蹬在结构上区分了手动抠出和脚踏翻出的部位,使得两个步骤可以分别进行,部位不交叉使用,更加卫生便捷,有效解决了现有统型卧铺车脚蹬形式传统的为手动式,翻开必须使用手抠模式,这样的设置使上铺人员下铺时使用不方便,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必须借助他人的帮助才能打开脚蹬使用。这种方式的脚蹬,对乘客的乘坐体验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现有的脚蹬安装在墙体上,超出墙壁表面一定高度,这种设置不仅占用了乘客的活动空间,也容易使乘客在活动过程中意外磕碰造成损伤等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