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防溜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32849发布日期:2018-08-21 19:52阅读:25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轨道机车车辆主动安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铁路车站上使用的传统铁鞋,都是双边制动铁鞋,其构成分为两部分:底部和头部。底部:车轮踏上鞋底后,利用头部将车轮卡住,使鞋与车轮共同滑行而起制动作用。头部分鞋头、挡板两部分。所谓铁鞋制动,就是在一跟或两跟钢轨上放置铁鞋,向前滚动的车轮压上铁鞋后便沿钢轨滑行,轮轨之间由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阻止掣轮前进,起制动作用。铁鞋适用于各种不同尺寸的轨面使用,当车辆轮对踏上止轮器时,止轮器锁闭装置自动开启,随车辆同步运行,并能平顺通过钢轨接头,当车辆轮对退下止轮器时,止轮器封闭装置将自动锁闭在轨面上,实现轨道车辆防溜。传统设备需要探身车辆转向架下,使用不方便,存在碰头等人身安全隐患,由于损坏与丢失或者工人操作失误容易造成火车溜逸,严重影响铁路上的安全,而且铁鞋上下轮廓与轮轨轮廓不一致,容易擦伤轮轨导致裂纹萌生,存在安全隐患。

本发明提供的这种轨道车辆防溜车装置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利用计算机主动控制电磁阀的通断来调节气囊气压,进而控制铁鞋的伸缩和整个防溜装置的展开与折叠,自动调节,反应速度快。铁鞋上下轮廓与轮轨轮廓一致,而且鞋尖可绕鞋体转动,自动调整防溜角度,紧密贴合,不会擦伤轮轨;具有操作简单,可折叠收放,占用空间小,支撑车轮稳固,安全可靠,适用的范围大,使用方便,效率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防溜车装置,它能有效地解决机车车辆保压制动和手制动力不足时溜车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轨道车辆防溜车装置,包括转向架,鞋体和鞋尖,转向架横梁的两端均设有“瓦形扣件”结构的吊座,吊座底部设有垂直吊杆,垂直吊杆的底端设有开口方向与转向架横梁同轴的“倒u形”接口,水平端朝向外侧的“l形”悬臂的垂直端与该“倒u形”接口铰接,“l形”悬臂的水平端与内部设有空气管路二纵向支路的纵向钢筒的内侧外壁固定,纵向钢筒的两端设有开口方向与转向架横梁轴线垂直的“u形”接口,纵向导筒尾部的凸耳与该“u形”接口铰接;空气管路二的纵向支路端部与纵向气囊尾部连接;纵向气囊尾端与纵向导筒尾端内壁固定,纵向气囊的前端与纵向导筒内壁配合的纵向活塞尾部固定,纵向活塞端部的活塞杆与鞋体固定,鞋体与鞋尖通过鞋尖销铰接;横向导筒固定在转向架的前、后横梁的两个吊座之间,空气管路一的尾端部与横向气囊连接,横向气囊尾端与两端闭合的横向导筒的端部内壁固定,前端与横向导筒内壁配合的横向活塞固定,横向导筒底部设有与横向活塞杆配合的通槽;三角形球铰链机构的顶部为中杆的上端,底边为纵向钢筒及其两端的纵向导筒的后端构成;与高压气缸和真空气缸联通的空气管路一和空气管路二总路为钢管,左右两侧分别连接纵向、横向气囊的支路均为橡胶软管,空气管路总路上设有电磁阀。

所述防溜车装置对称设置在构架的下方。

所述空气管路一的主管路一端通过电磁三通阀连接高压气缸,另一端经三通分为左右两条连接横向气囊的支路;空气管路二的主管路一端通过电磁两通阀三后分为左右两条支路,左支路经电磁两通阀一连接真空气缸,右支路经电磁两通阀二连接高压气缸,另一端经三通分为左右两条连接纵向气囊的支路。

进一步地,所述球铰链机构的中杆顶端、左上杆顶端、右上杆顶端三者共同构成与横向活塞杆铰接的球绞关节,中杆的下端与纵向钢筒中部上表面球铰接;左下杆下端与左侧纵向导筒尾端上表面球铰接,上端与左上杆下端球铰接,右下杆下端与右侧纵向导筒球铰接,上端与右上杆下端球铰接,左中杆左端与左上杆下端共同构成球铰关节与左下杆上端球铰接,右端与中杆中部球铰接;右中杆右端与右上杆的下端端共同构成球铰关节与右下杆的上端球铰接,左端与中杆中部球铰接。

所述鞋尖和鞋体的上表面轮廓与车轮踏面一致,下表面轮廓与轨顶面一致,鞋体的销孔外壁开有60度的扇形槽,鞋尖销固定在鞋尖上并与鞋体铰接,鞋尖销销头可在鞋体的扇形槽内转动。

本发明涉及的这种轨道车辆防溜车装置,为一种利用计算机主动控制电磁阀的通断来调节气囊气压,进而控制铁鞋的伸缩和整个防溜装置的展开与折叠,自动调节,反应速度快。铁鞋上下轮廓与轮轨轮廓一致,而且鞋尖可绕鞋体转动,自动调整防溜角度,紧密贴合,不会擦伤轮轨;具有操作简单,可折叠收放,占用空间小,支撑车轮稳固,安全可靠,适用的范围大,使用方便,效率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展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展开气囊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折叠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折叠气囊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折叠气囊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局部左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鞋尖和鞋体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轨道车辆防溜车装置,转向架,鞋体2和鞋尖1,其特征在于:转向架横梁的两端均设有“瓦形扣件”结构的吊座11,吊座11底部设有垂直吊杆22,垂直吊杆22的底端设有开口方向与转向架横梁同轴的“倒u形”接口,水平端朝向外侧的“l形”悬臂的垂直端与该“倒u形”接口铰接,“l形”悬臂的水平端与内部设有空气管路二15纵向支路的纵向钢筒6的外壁内侧固定,纵向钢筒6的两端设有开口方向与转向架横梁轴线垂直的“u形”接口,纵向导筒5尾部的凸耳与该“u形”接口铰接;空气管路二15的纵向支路端部与纵向气囊4尾部连接;纵向气囊4尾端与纵向导筒5尾端内壁固定,纵向气囊4的前端与纵向导筒5内壁配合的纵向活塞3固定;纵向活塞杆与鞋体2固定,鞋体2与鞋尖1通过鞋尖销21铰接;横向导筒8固定在转向架一侧的前、后横梁的两个吊座11之间,空气管路一14的尾端部与横向气囊9连接,横向气囊9尾端与两端闭合的横向导筒8的端部内壁固定,前端与横向导筒8内壁配合的横向活塞10固定,横向导筒8底部设有与横向活塞10通槽;三角形球铰链机构7的顶部为中杆71上端,底边为纵向钢筒6及其两端的纵向导筒5后端构成;高压气缸12和真空气缸13通过空气管路分别连接纵向、横向气囊,空气管路上设有电磁两通阀。所述防溜车装置对称设置在构架的下方。所述空气管路一14的主管路一端通过电磁三通阀18连接高压气缸12,另一端经三通分为左右两条连接横向气囊9的支路;空气管路二15的主管路一端通过电磁两通阀三19后分为左右两条支路,左支路经电磁两通阀一16连接真空气缸13,右支路经电磁两通阀二17连接高压气缸12,另一端经三通分为左右两条连接纵向气囊4的支路。与高压气缸12和真空气缸13联通的空气管路一14和空气管路二15总路为钢管,左右两侧分别连接纵向、横向气囊的支路均为橡胶软管,空气管路总路上设有电磁阀。所述空气管路一14的两侧支管路分别伸入左右两侧的横向导筒8端壁的小孔与横向气囊9连接;空气管路二15分为两支管路分别伸入左右两侧的纵向钢筒6内部,通过纵向导筒5端壁的小孔与纵向气囊4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球铰链机构7的中杆71顶端、左上杆73顶端、右上杆75顶端三者共同构成球绞关节与横向活塞杆23球铰接,中杆71的下端与纵向钢筒6中部上表面球铰接;左下杆72下端与左侧纵向导筒5尾端上表面球铰接,上端与左上杆73下端球铰接,右下杆74下端与右侧纵向导筒5球铰接,上端与右上杆75下端球铰接,左中杆76左端与左上杆73下端共同构成球铰关节与左下杆72上端球铰接,右端与中杆71中部球铰接;右中杆77右端与右上杆75的下端端共同构成球铰关节与右下杆74的上端球铰接,左端与中杆71中部球铰接。所述鞋尖1和鞋体2的上表面轮廓与车轮20踏面一致,下表面轮廓与轨顶面一致,鞋体2的销孔外壁开有60度的扇形槽,鞋尖销21固定在鞋尖1上并与鞋体2铰接。

这种轨道车辆防溜车装置为一种利用计算机主动控制电磁阀的通断来调节气囊气压,进而控制铁鞋的伸缩和整个防溜装置的展开与折叠,自动调节,反应速度快。铁鞋上下轮廓与轮轨轮廓一致,而且鞋尖可绕鞋体转动,自动调整防溜角度,紧密贴合,不会擦伤轮轨;具有操作简单,可折叠收放,占用空间小,支撑车轮稳固,安全可靠,适用的范围大,使用方便,效率高等优点。当机车车辆停车时,防溜车装置处于折叠状态,司机室给电磁三通阀一个排气电信号,电磁三通阀排气口打开,横向气囊内的气体缓慢排空,在重力的作用下球铰链机构拉着横向活塞向构架两侧移动,铁鞋、纵向导筒和空气管路二的纵向钢筒缓慢下放,当铁鞋落到轨顶面时司机室给电磁三通阀一个关闭电信号,给电磁两通阀二和电磁两通阀三一个打开电信号,高压气缸开始给四个纵向气囊充气,纵向气囊膨胀推动纵向活塞在纵向导筒内向外移动,纵向活塞杆推动鞋体移动,鞋尖缓慢移动并且微微转动调整角度,当鞋体和鞋尖与车轮接触时司机室给电磁两通阀二和电磁两通阀三一个关闭电信号,纵向气囊处于保压状态,铁鞋支撑车轮稳固,防止溜车。当机车车辆启动时,司机室给电磁两通阀一和电磁两通阀三一个打开电信号,真空气缸开始吸收四个纵向气囊内的气体,与纵向活塞固定的气囊一端带动纵向活塞在纵向导筒内向内移动,纵向活塞杆拉动鞋体脱离和车轮接触,铁鞋回到原位。接着司机室给电磁两通阀一和电磁两通阀三一个关闭电信号,给电磁三通阀一个打开电信号,高压气缸开始给横向气囊充气,横向气囊顶着横向活塞向构架内侧运动,横向活塞杆带动球铰链结构向内运动,左下杆和右下杆带动前后两个纵向导筒绕着空气管路二的纵向钢筒转动折叠,同时中杆拉着纵向钢筒绕着吊座转动折叠,当纵向导筒绕着纵向缸筒向上旋转90度时,纵向钢筒绕着吊座也旋转90度,此时司机室给电磁三通阀一个关闭电信号,横向气囊处于保压状态,防溜车装置折叠完成。

本发明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凡是在本发明构思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本领域的专业人员能够作出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