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85574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属于轨道车辆结构技术领域。吸能装置设置在车辆端部,吸能装置包括:前板、与前板平行设置的后板,在前板和后板之间,垂直前板和后板设置的侧板;在前板和后板之间,垂直前板和后板设置的至少一块内立板;在前板和后板之间,垂直前板和后板设置的至少两块导向立板;导向立板和内立板平行设置;平行前板和后板设置的至少两块横隔板;至少两块横隔板与至少两块导向立板相互垂直插接。本发明提供的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提高了吸能装置吸收能量的效率。
【专利说明】
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的运行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轨道车辆碰撞事故是造成乘客重大伤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减少伤亡,保护乘客安全,被动安全防护技术应运而生,且已成为保障轨道车辆运行安全的重要工程技术。吸能装置作为车辆被动安全防护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保护乘客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0003]现有技术中,吸能装置主要为端部车钩系统,通过端部车钩系统中的压溃管、液压管、弹性胶泥缓冲器及橡胶等吸收轨道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进而减少在轨道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能量,但是该端部车钩系统只能吸收较小的能量,当轨道车辆发生碰撞时,该端部车钩系统会因无法承受因碰撞产生的巨大的能量冲击而导致损坏或压溃,从而难以为乘客提供安全保障。
[0004]然而,现有技术中,端部车钩系统吸收能量的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以提高吸能装置吸收能量的效率。
[000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吸能装置,所述吸能装置设置在车辆端部,
[0007]所述吸能装置包括:
[0008]前板、与所述前板平行设置的后板,在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垂直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设置的侧板;
[0009]在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垂直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设置的至少一块内立板;
[0010]在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垂直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设置的至少两块导向立板;所述导向立板和所述内立板平行设置;
[0011]平行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设置的至少两块横隔板;
[0012]所述至少两块横隔板与所述至少两块导向立板相互垂直插接。
[0013]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侧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诱导孔。
[0014]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向立板上设置有诱导弧。
[0015]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横隔板上设置有开孔。
[0016]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内立板为两块,所述导向立板为八块。
[0017]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前板和/或侧板上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用于与所述车辆端部的其他部件进行连接。
[001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车辆端部包含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吸能装置。
[0019]本发明提供的吸能装置设置在车辆端部,吸能装置包括:前板、与前板平行设置的后板,在前板和后板之间,垂直前板和后板设置的侧板;在前板和后板之间,垂直前板和后板设置的至少一块内立板;在前板和后板之间,垂直前板和后板设置的至少两块导向立板;导向立板和内立板平行设置;平行前板和后板设置的至少两块横隔板;至少两块横隔板与至少两块导向立板相互垂直插接。这样通过设置内立板,不仅可以将前板和后板连接起来,而且可以对横隔板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吸能装置的内部结构更加稳固,同时,将横隔板与导向立板互相垂直插接,可以有效地增强吸能装置的抗挤压性,且导向立板具有导向作用,使得在吸能装置的前板受到撞击时,吸能装置可以在导向立板的引导下发生屈服变形,即从前板开始屈服变形,平行延伸至后板,从而吸收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提高了吸能装置吸收能量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 ]图1为本发明吸能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发明吸能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发明吸能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发明吸能装置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6]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27]轨道车辆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能量。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端部车钩系统吸收因碰撞产生的巨大的能量,但该端部车钩系统中的压溃管、液压管、弹性胶泥缓冲器及橡胶等只能吸收较小的能量,因此,如何提高吸能装置吸收能量的效率,是本技术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0028]图1为本发明吸能装置10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该吸能装置10可以被设置在车辆端部,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吸能装置10中的前板101和后板102均为矩形,且前板101的面积小于后板102,四个侧面均为等腰梯形,其中,相互平行的两个侧面完全相同,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要该吸能装置10的形状与车辆端部的形状类似接口,以便于将该吸能装置10设置在车辆端部。具体请参见图1所示,该吸能装置10包括:
[0029]前板101、与前板101平行设置的后板102,在前板101和后板102之间,垂直前板101和后板102设置的侧板103;在前板101和后板102之间,垂直前板101和后板102设置的至少一块内立板104;在前板101和后板102之间,垂直前板101和后板102设置的至少两块导向立板105;导向立板105和内立板104平行设置;平行前板101和后板102设置的至少两块横隔板106;至少两块横隔板106与至少两块导向立板105相互垂直插接。
[0030]示例的,可以结合图1中的坐标轴进行说明,设置在xoy平面上且相互平行两块板为吸能装置10的前板101和后板102,其中,前板101的面积小于后板102,设置在yoz平面上和xoz平面上且垂直前板101和后板102的为该吸能装置10的侧板103,设置在前板101和后板102之间,在yoz平面上且垂直前板101和后板102为该吸能装置10的内立板104,设置在前板101和后板102之前,在yoz平面上且和内立板104平行的为该吸能装置10的导向立板105,设置在xoy平面且与导向立板105相互垂直插接的为该吸能装置10的横隔板106。可选的,设置在yoz平面上和xoz平面上且垂直前板101和后板102的为该吸能装置10的侧板103可以由一块板构成,也可以由多块板构成,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在yoz平面上的侧板103由两块板构成,设置在xoz平面上的侧板103由三块板构成,其中,可以将一块板折弯形成两部分,一部分为设置在yoz平面上的侧板103中的一块,另一部分为与和它连接的xoz平面上的侧板103中的一块,通过将一块板折弯的方式将两个相邻的侧板103连接起来,使得该吸能装置10的两块相邻的侧板103在受到挤压时不容易断开,从而可以有效地增强吸能装置10的抗挤压性。
[0031]其中,因为内立板104与导向立板105平行设置,且横隔板106与导向立板105相互垂直插接,所以横隔板106也与内立板104相互垂直插接。此外,内立板104相对于导向立板105而言,其主要目的在于将前板101与后板102连接起来,同时,对垂直插接在导向立板105和内立板104上的横隔板106起到支撑作用。而通过设置导向立板105,其原因在于导向立板105具有导向功能,即在前板101受到撞击时,吸能装置10可以在导向立板105的引导下发生屈服变形,即从前板101开始屈服变形,平行延伸至后板102。
[003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内立板104,不仅可以将前板101和后板102连接起来,而且可以对横隔板106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吸能装置10的内部结构更加稳固,同时,将横隔板106与导向立板105互相垂直插接,可以有效地增强吸能装置10的抗挤压性,且导向立板105具有导向作用,使得在吸能装置10的前板101受到撞击时,吸能装置10可以在导向立板105的引导下发生屈服变形,即从前板101开始屈服变形,平行延伸至后板102,从而吸收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提高了吸能装置10吸收能量的效率。
[0033]基于图1对应的实施例,在图1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吸能装置10,请参见图2所示,图2为本发明吸能装置10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该吸能装置10还包括:
[0034]侧板10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诱导孔1031。
[0035]其中,诱导孔1031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三个,在此,对于诱导孔1031的数量,本发明不做进一步地限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侧板103上设置诱导孔1031,其主要目的在于:在吸能装置10的前板101受到撞击之后,通过诱导孔1031可以控制吸能装置10的屈服变形的方向,从而使得吸能装置10能够吸收较多的因碰撞产生的能量。
[0036]基于图1或图2对应的实施例,在图1或图2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吸能装置10,请参见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吸能装置10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该吸能装置10还包括:
[0037]导向立板105上设置有诱导弧1051。
[0038]其中,可以在每一个导向立板105上均匀设置一个或者多个诱导弧1051,在此,对于诱导弧1051的数量,本发明不做具体限制。
[0039]在本实施例中,吸能装置10受到撞击之后,吸能装置10的前板101会先发生屈服变形,因导向立板105具有导向作用,可以使得在吸能装置10受到撞击时,吸能装置10可以在导向立板105的引导下发生屈服变形,即从前板101开始屈服变形,平行延伸至后板102,此夕卜,通过在导向立板105上设置诱导弧1051,可以进一步控制吸能装置10的屈服变形的方向,从而使得吸能装置10能够吸收较多的因碰撞产生的能量。
[0040]进一步地,内立板104为两块,导向立板105为八块。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只是以内立板104为两块,导向立板105为八块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内立板104和导向立板105的数量也可以为其他值,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对于内立板104和导向立板105的具体数量,本发明不做进一步地限制。
[0041 ]进一步地,每个横隔板106上设置有开孔(未不出)。其中,可以在每个横隔板106上设置三个开孔,也可以在每个横隔板106上设置五个开孔,在此,对于每个横隔板106上设置的开孔的数量,本发明不做进一步地限制。通过在每个横隔板106上设置开孔,其主要目的在于减轻横隔板106的重量,以避免因横隔板106的重量较大而导致吸能装置10的重量较大,同时,也可以降低横隔板106的生产成本。
[0042]基于上述任一附图对应的实施例,在上述任一附图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吸能装置10,请参见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吸能装置10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该吸能装置10还包括:
[0043]前板101和/或侧板103上设置有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用于与车辆端部的其他部件进行连接。
[0044]示例的,可以在前板101和/或侧板103上设置连接结构,其目的在于将该吸能装置10与车辆端部的其他部件连接起来,以使该吸能装置10可以固定设置在车辆端部。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前板101和侧板103上同时设置连接结构,从而使得该吸能装置10更加稳固地固定在车辆端部,以提高吸能装置10的稳固性。其中,当在前板101上设置连接结构时,该连接结构可以是前板101上设置的开孔1011,从而使得吸能装置10通过该开孔1011与车辆端部的其他部件连接,在此,对于前板101上设置的开孔1011的数量,本发明不做进一步地限制。当在侧板103上设置连接结构时,该连接结构可以是侧板103上设置的挂钩1051,从而使得吸能装置10通过该开孔1011与车辆端部的其他部件连接,通过在前板101上设置开孔1011及侧板103上设置挂钩1051,可以提高吸能装置10与车辆前端的其他部件连接的稳固性。
[0045]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该车辆端部包含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吸能装置。
[004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轨道车辆的端部设置吸能装置,可以使得在车辆端部受到撞击时,通过吸能装置内设置的内立板104,不仅可以将前板和后板连接起来,而且可以对横隔板106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吸能装置的内部结构更加稳固,同时,将横隔板106与导向立板105互相垂直插接,可以有效地增强吸能装置的抗挤压性,且导向立板105具有导向作用,使得在吸能装置的前板受到撞击时,吸能装置可以在导向立板105的引导下发生屈服变形,即从前板开始屈服变形,平行延伸至后板,从而吸收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提高了吸能装置吸收能量的效率。
[004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装置设置在车辆端部, 所述吸能装置包括: 前板、与所述前板平行设置的后板,在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垂直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设置的侧板; 在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垂直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设置的至少一块内立板; 在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垂直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设置的至少两块导向立板;所述导向立板和所述内立板平行设置; 平行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设置的至少两块横隔板; 所述至少两块横隔板与所述至少两块导向立板相互垂直插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诱导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立板上设置有诱导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横隔板上设置有开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立板为两块,所述导向立板为八块。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和/或侧板上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用于与所述车辆端部的其他部件进行连接。7.—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车辆端部包含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吸能装置。
【文档编号】B61F19/04GK105946890SQ201610444493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0日
【发明人】王卉子, 许喆, 高峰, 李明高, 张相宁
【申请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