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架的登车梯及转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33042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转向架的登车梯及转向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转向架的登车梯及转向架。
【背景技术】
[0002]—般地,为了方便乘客或机车司机上下车,可以在轨道车辆的门的下方设置登车梯,为乘客或司机提供支撑踏板,该登车梯通常可以安装在转向架上。
[0003]传统的登车梯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转向架上,并且登车梯的结构很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导致登车梯的主要受力部件容易开裂,并且踏板以焊接的方式固定,经长时间磨损后不能方便地更换,甚至需要整体更换,增加了维护成本。
[0004]因此,需要解决登车梯容易损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度更高的转向架的登车梯。
[0006]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一种转向架,该转向架安装有强度更高的登车梯。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向架的登车梯,包括彼此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竖直侧板以及水平连接两个所述竖直侧板之间的踏板,其中,所述踏板的底部由多个支撑板的顶端支撑,所述支撑板的两侧连接在两个所述竖直侧板之间,所述支撑板的底端的两侧边缘部分向下延伸,该向下延伸部分形成有应力缓冲的弧形倒角。
[0008]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竖直侧板焊接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踏板包括水平板部和竖直板部,至少一个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竖直板部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固定。
[0010]优选地,所述踏板包括两个竖直板部,并且所述水平板部位于所述竖直板部之间。
[0011]优选地,所述踏板由平板件通过弯折形成。
[0012]优选地,所述登车梯包括多个所述踏板,所述竖直侧板位于相邻的所述踏板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润滑油罐安装孔。
[0013]优选地,所述竖直侧板的上端部设置有安装板,所述登车梯通过该安装板贴合安装在转向架。
[0014]优选地,所述踏板的上表面形成有防滑凸起。
[0015]优选地,所述防滑凸起通过冲压所述踏板形成,并且所述防滑凸起的边缘部分地开裂以形成导流开口。
[0016]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转向架,其中,该转向架安装有根据以上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登车梯。
[00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用于支撑踏板的支撑板的两个边缘形成弧形倒角,可以缓解支撑板与竖直侧板之间的连接点处的应力集中,提高支撑板的抗冲击能力以及登车梯的整体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0018]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9]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登车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沿图1中A-A的剖视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I竖直侧板2支撑板
[0024]3踏板 11润滑油罐安装孔
[0025]12安装板 21弧形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向架的登车梯,包括彼此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竖直侧板I以及水平连接于两个竖直侧板I之间的踏板3,其中,所述踏板3的底部由多个支撑板2的顶端支撑,支撑板2的两侧连接在两个竖直侧板I之间,支撑板2的底端的两侧边缘部分向下延伸,该向下延伸部分形成有应力缓冲的弧形倒角21。竖直侧板1、踏板3以及支撑板2可以彼此之间两两垂直。
[0028]踏板3为直接受力部位,机车人员或乘客通过踩踏该踏板3上下机车;支撑板2用于支撑踏板3,踏板3所受到的来自于人的大部分的压力将传递到支撑板2。传统的用于支撑踏板的支撑板下边缘为直线型,因此,这样的支撑板的下边缘与竖直侧板I的表面之间形成尖锐的角度,成为应力集中点,在长期经历较大压力后容易开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如图1所示,支撑板2的靠近竖直侧板I的下边缘形成为弧形倒角21,通过该弧形倒角21,支撑板2的下边缘可以平滑地过渡到竖直侧板I的表面,因此可以缓冲应力,防止形成应力集中点,提高了支撑板2的强度,延长了登车梯的使用寿命。
[0029]具体地,支撑板2与竖直侧板I焊接连接。弧形倒角21对于应力的缓冲作用也可以防止或缓解支撑板2与竖直侧板I之间的焊缝开裂,提高登车梯的整体强度。当然,支撑板2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于竖直侧板I,相应地,支撑板2的两侧可以形成平行于竖直侧板I的弯折板部,从而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于竖直侧板I。
[0030]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踏板3包括水平板部和竖直板部,至少一个支撑板2与所述竖直板部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固定。所述竖直板部以及贴合于所述竖直板部的支撑板2的上端可以分别形成有彼此对齐的安装孔,以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安装。
[0031]踏板3可以包括两个竖直板部,并且所述水平板部位于所述竖直板部之间。踏板3的两端可以分别形成有所述竖直板部,相应地,可以通过两个支撑板2固定所述竖直板部,位于该两个支撑板2之间的支撑板可以仅通过上端支撑踏板3。踏板3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于支撑板2,然而,优选地采用以上所述的可拆卸的方式,便于在踏板3严重磨损后进行更换。
[0032]踏板3由平板件通过弯折形成。踏板3的结构相对简单,可以由平板件通过压力加工形成。
[0033]具体地,所述登车梯包括多个踏板3,竖直侧板I位于相邻的踏板3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润滑油罐安装孔11。通过润滑油罐安装孔11可以固定安装润滑油罐,该润滑油罐可以将润滑油输送到转向架的待润滑部位。
[0034]此外,竖直侧板I的上端部设置有安装板12,所述登车梯通过安装板12贴合安装于转向架。如图1所示,安装板12垂直于竖直侧板I并且朝向竖直侧板I之间的空间延伸,以减少空间占用,并且可以通过螺栓件将登车梯安装于转向架。
[0035]进一步地,踏板3的上表面形成有防滑凸起。该防滑凸起可以是焊接于踏板3的上表面的块状件,也可以是铸造成型的凸起的花纹,或者是以下所述的冲压形成的结构,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踏板3的上表面的粗糙度,防止工作人员踩踏时打滑。
[0036]优选地,所述防滑凸起通过冲压所述踏板3形成,并且所述防滑凸起的边缘部分地开裂以形成导流开口。踏板3的上表面可能在雨水较多的时候产生积水,通过形成的导流开口,雨水可以穿过踏板3排泄,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地防滑,另外,也可以防止踏板3表面潮湿锈蚀。
[0037]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转向架,其中,该转向架安装有根据以上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登车梯。
[0038]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9]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40]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主权项】
1.一种转向架的登车梯,包括彼此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竖直侧板(I)以及水平连接两个所述竖直侧板(I)之间的踏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3)的底部由多个支撑板(2)的顶端支撑,所述支撑板(2)的两侧连接在两个所述竖直侧板(I)之间,所述支撑板(2)的底端的两侧边缘部分向下延伸,该向下延伸部分形成有应力缓冲的弧形倒角(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车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与所述竖直侧板(I)焊接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车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3)包括水平板部和竖直板部,至少一个所述支撑板(2)与所述竖直板部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登车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3)包括两个竖直板部,并且所述水平板部位于所述竖直板部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登车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3)由平板件通过弯折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车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登车梯包括多个所述踏板(3),所述竖直侧板(I)位于相邻的所述踏板(3)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润滑油罐安装孔(1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车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侧板(I)的上端部设置有安装板(12),所述登车梯通过该安装板(12)贴合安装在转向架。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车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3)的上表面形成有防滑凸起。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登车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凸起通过冲压所述踏板(3)形成,并且所述防滑凸起的边缘部分地开裂以形成导流开口。10.—种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该转向架安装有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登车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向架的登车梯及转向架,该登车梯包括彼此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竖直侧板(1)以及水平连接两个所述竖直侧板(1)之间的踏板(3),其中,所述踏板(3)的底部由多个支撑板(2)的顶端支撑,所述支撑板(2)的两侧连接在两个所述竖直侧板(1)之间,所述支撑板(2)的底端的两侧边缘部分向下延伸,该向下延伸部分形成有应力缓冲的弧形倒角(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用于支撑踏板的支撑板的两个边缘形成弧形倒角,可以缓解支撑板与竖直侧板之间的连接点处的应力集中,提高支撑板的抗冲击能力以及登车梯的整体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IPC分类】B61D23/00
【公开号】CN205344897
【申请号】CN201521107912
【发明人】贺兴, 陈海滨, 周军, 陈国胜, 申长宏, 曾艳梅, 李正光, 齐斌, 唐永康
【申请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