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部件以及采用该帽部件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3663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帽部件以及采用该帽部件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和自行车缆线系统,所述帽部件安装于自行车用缆线的内鞘套的端部,所述自行车用缆线具有外壳、能够插通外壳的内缆线、和覆盖内缆线的至少从外壳露出的部分的内鞘套,所述自行车用缆线系统配置在自行车的操作部和通过前述操作部的操作而动作的动作部之间并采用了该帽部件。
背景技术
自行车的制动装置和变速装置(动作部的一例),通过制动操作杆、变速操作部(操作部的一例)和制动缆线、变速缆线等鲍登(Bowden)型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而连结。以往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例如具有筒状的外壳、能够插通外壳的内缆线。以往的外壳具有合成树脂制的衬套,内缆线的外周面沿其滑动;带状钢板,螺旋状地卷绕在衬套的外周;合成树脂制的护套,覆盖带状钢板的外周。以往的内缆线是通过捻合钢线而形成的,制动操作杆的卡止在变速操作部上的卡止部通过密接固定等适当的固定方法固定在该内缆线的末端。外壳至少配置于连结动作部和操作部的连结线的一个或多个曲线部。由此,与将内缆线整体都用外壳覆盖的情况相比,摩擦力减少从而内缆线更易动作。外壳卡止在设置于操作部或动作部上的外卡止部上或者固定于车架上的帽承接件上。在这样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中,有时内缆线会在内缆线露出的部分腐蚀,或是因为液体从外壳与内缆线之间的间隙浸入而造成内缆线腐蚀。另外,有时泥或尘埃等异物会侵入到外壳和内缆线之间的间隙中。如果发生腐蚀或异物的侵入,则内缆线便变得难以相对于外壳移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往公知的有还具备覆盖内缆线的内鞘套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内鞘套设置在内缆线的大致全长范围内,以便防止因内缆线腐蚀或是异物侵入到内缆线而导致内缆线变得难以动作的问题。以往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的内鞘套具有使得内缆线能够在内部相对移动的内径,而且具有能够插通外壳的内部的外径。内缆线从该内鞘套的两端露出,内缆线的两端连结在操作部或动作部上。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5353626号说明书(图4及图5)在具有内鞘套的前述以往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中,除内缆线的连结部分外配置有内鞘套,所以与没有内鞘套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相比,内缆线不会露出。因此,不易发生内缆线腐蚀或是异物侵入到内缆线的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内缆线变得难以移动的问题。但是,在前述以往的构成中,由于构成为内缆线和内鞘套能够相对移动,所以在它们之间形成有间隙以确保内缆线的顺利移动。另外,在内缆线连结到操作部或动作部的部分,内缆线露出。因此,有可能发生露出的部分腐蚀、或是异物侵入到内鞘套与内缆线之间的问题,由于液体向露出部分上的附着而引起的腐蚀或异物的侵入,内缆线仍然有可能变得难以动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具有内鞘套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中,有效地抑制异物向内缆线与内鞘套之间的侵入,防止内缆线劣化或变得难以动作的问题。
技术方案1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是安装于自行车用缆线的内鞘套的端部的部件,所述自行车用缆线具有外壳、能够插通外壳的内缆线、覆盖内缆线的至少从前述外壳露出的部分的内鞘套,该帽部件备有筒状的安装部、和底部。安装部安装在内鞘套的端部外周。底部具有内缆线能够通过的缆线通过孔,形成在前述安装部的一端。
该帽部件安装在覆盖内缆线的内鞘套的两端。此时,可以预先在内鞘套中安装内缆线,也可以在安装帽部件之后安装内缆线。在此,帽部件备有配置在内鞘套的两端的安装部、和形成在安装部的一端而且具有内缆线能够通过的通过孔的底部,所以,将帽部件安装到内鞘套的两端后,可以借助底部在内鞘套的两端将内缆线和内鞘套之间的间隙堵住。因此,可以抑制异物向内鞘套和内缆线之间的间隙中侵入,可以有效地防止内缆线劣化或者变得难以动作的问题。
技术方案2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部件中,缆线通过孔的内径形成为比内鞘套的内径小。在这种情况下,内缆线所通过的缆线通过孔比内鞘套的内径小,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异物向内鞘套和内缆线之间的间隙中侵入。
技术方案3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部件中,缆线通过孔的内径形成为比内缆线的外径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防止异物向内鞘套和内缆线之间的间隙中侵入,并且可以将因内缆线和缆线通过孔的接触而产生的滑动阻力抑制到更小,内缆线更易于动作。
技术方案4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部件中,缆线通过孔的内径形成为与内缆线的外径基本上相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不过多地增大内缆线与缆线通过孔之间的滑动阻力的情况下,更加可靠地防止异物向内鞘套与内缆线之间的间隙中侵入。
技术方案5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部件中,缆线通过孔的内径形成为比内缆线的外径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得到在缆线通过孔的全周范围内都良好的密封结构,可以基本可靠地防止异物向内鞘套和内缆线之间的间隙中侵入。
技术方案6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在技术方案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中,还备有密封部件收纳部,所述密封部件收纳部位于底部与内鞘套的端部之间,能够配置密封部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配置弹性密封部件或润滑剂等追加的密封部件,能够更加可靠地密封内鞘套和内缆线之间的间隙。
技术方案7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部件中,在密封部件收纳部中封入润滑剂。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密封部件,润滑脂等润滑剂封入到密封部件收纳部中,所以可以在不妨碍内缆线的移动的情况下将间隙密封。
技术方案8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部件中,在密封部件收纳部中安装弹性密封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在密封部件收纳部中安装O形环等弹性密封部件,所以可以可靠地将间隙密封。另外,通过在弹性密封部件上涂敷润滑脂等润滑剂,可以在不妨碍内缆线的移动的情况下可靠地将间隙密封。
技术方案9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中,底部以与内鞘套的端部接触的方式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结构简化,所以能够廉价地制造帽部件。
技术方案10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中,在缆线通过孔的内周部上还备有环状褶皱部。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螺纹切削加工等在通过孔中形成环状褶皱部,使环状褶皱部接触内缆线的外周面,由此能抑制滑动阻力的增加而维持良好的密封性能。
技术方案11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在技术方案10所述的部件中,环状褶皱部的最小内径形成为比前述内缆线的外径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环状褶皱部可靠地接触内缆线的外周面,可以提高密封性能。
技术方案12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在技术方案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中,在底部的与内鞘套端部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外侧面,还设置有从缆线通过孔的外周侧呈筒状地延伸并且内缆线能够贯通的突出部。在这种情况下,内缆线由筒状的突出部覆盖,所以即使不封入润滑脂等润滑剂也容易维持较高的密封性能。
技术方案13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在技术方案12所述的部件中,突出部与内缆线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能维持更高的密封性能。
技术方案14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在技术方案12所述的部件中,突出部以与内缆线隔开间隙的方式配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适当的间隙,能够维持密封性能而抑制滑动阻力的增加。另外,通过向突出部与内缆线之间封入润滑脂等润滑剂,可以进一步维持密封性能而抑制滑动阻力的增加。
技术方案15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在技术方案14所述的部件中,突出部在内周面上具有迷宫式密封部。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形成在突出部的内周面上的迷宫式密封部,能够抑制滑动阻力的增加而维持较高的密封性能。
技术方案16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是配置在自行车的操作部与通过操作部的操作而动作的动作部之间的系统,备有外壳、能够插通外壳的内缆线、对内缆线至少在从外壳露出的部分进行覆盖的内鞘套、安装在内鞘套的端部上的如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帽部件。
在该缆线系统中,内缆线的至少从外壳露出的部分被内鞘套覆盖,并且在内鞘套的端部上安装帽部件。在此,内缆线的从外壳露出的部分被内鞘套覆盖,并且,在内鞘套的端部上安装帽部件,所以可以借助底部而在内鞘套的两端堵住内缆线与内鞘套之间的间隙。因此,可以抑制异物向内鞘套与内缆线之间的间隙中侵入,可以有效地防止内缆线变得难以动作的问题。
技术方案17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在技术方案16所述的系统中,外壳配置于连结操作部与动作部的连结线的一个或多个曲线部,内鞘套配置于连结线的一个或多个直线部,帽部件配置在内鞘套的两端。在这种情况下,在操作制动装置或变速装置时,不会因配置于缆线系统的曲线部的外壳的存在而显著损害缆线的动作效率,而且,利用除配置外壳的曲线部之外的直线部处配置的内鞘套、和配置在内鞘套的两端的帽部件,可以抑制异物向内鞘套和内缆线之间的间隙中侵入,能够提供一种可有效防止内缆线的劣化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进而,由于外壳不配置在缆线系统的直线部,而是仅配置在曲线部,所以能够提供重量较轻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
技术方案18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在技术方案16所述的系统中,内鞘套能够配置在前述外壳和前述内缆线之间的间隙中,能够插通外壳而进行配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内鞘套插通到外壳中,可以用一根内鞘套覆盖内缆线的大致全长,能更可靠地防止异物的侵入。
技术方案19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在技术方案18所述的系统中,外壳配置于连结操作部和动作部的连结线的一个或多个曲线部,内鞘套通过外壳而沿连结线的基本上全长配置,帽部件配置在内鞘套的两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供下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其在操作制动装置或变速装置时,不会因配置于缆线系统的曲线部的外壳的存在而显著损害缆线的动作效率,而且,利用覆盖内缆线的大致全长的内鞘套、和配置在内鞘套的两端的帽部件,具有优良的防尘结构。进而,由于外壳不配置在缆线系统的直线部,而是仅配置在曲线部,所以能够提供重量较轻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帽部件备有配置在内鞘套的两端的安装部、和形成在安装部的一端而且具有内缆线能够通过的通过孔的底部,所以,将帽部件安装到内鞘套的两端后,可以借助底部在内鞘套的两端将内缆线和内鞘套之间的间隙堵住。因此,可以抑制异物向内鞘套和内缆线之间的间隙中侵入,可以有效地防止内缆线劣化或者变得难以动作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内缆线的从外壳露出的部分被内鞘套覆盖,并且,在内缆线的端部上安装帽部件,所以可以借助底部而在内鞘套的两端堵住内缆线与内鞘套之间的间隙。因此,可以抑制异物向内鞘套与内缆线之间的间隙中侵入,可以有效地防止内缆线劣化或变得难以动作的问题。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的配置的图。
图2是前制动操作杆周边的立体图。
图3是安装在避震前叉上的前制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安装在车架后端部的后拨链器的主视图。
图5是制动缆线的剖面。
图6是变速缆线的剖面。
图7是帽部件的剖视图。
图8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9是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0是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1是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2是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3是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4是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6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图1中,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20备有前制动缆线21和后制动缆线22,分别连结具有车架2的自行车1的前制动操作杆(操作部的一例)11与前制动装置(动作部的一例)13、以及后制动操作杆12与后制动装置14;前变速缆线25和后变速缆线26,分别连结前变速操作部(操作部的一例)15和前拨链器(动作部的一例)17、以及后变速操作部16和后拨链器18。
前制动操作杆11和后制动操作杆12例如配置在固定于避震前叉3的上部的车把杆4的两端。如图2所示,前制动操作杆11安装在安装于车把杆4的右端的握柄9的内侧。前制动操作杆11具有安装在车把杆4上的制动器托架11a、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制动器托架11a上的操作杆体11b。在制动器托架11a上,设置有卡止前制动缆线21的外壳30f的外卡止部11c。在操作杆体11b上,设置有对固定于前制动缆线21的内缆线31f的末端的缆线接头31fa进行卡止的内卡止部11d。如图5所示,在外卡止部11c上设置有拆装槽11e,可以从侧部相对于该拆装槽11e拆装安装有后述内鞘套32f的内缆线31f。
另外,后制动操作杆12是与前制动操作杆11成镜像关系的相同结构,具有制动器托架、操作杆体、外卡止部12c(图5)和内卡止部。
前制动装置13配置在避震前叉3的中途。后制动装置14配置在车架2的鞍座撑杆2a的中途。如图3所示,前制动装置13具有基端部摆动自如地安装在避震前叉3的左右一对圆筒(缸)部3a、3b上的左右一对制动曲柄13a、13b、和固定在制动曲柄13a、13b的摆动中心附近的制动块13c、13d。在左制动曲柄13a的末端部,设置有通过螺纹卡止前制动缆线21的内缆线31f基端的内卡止部13e。在右制动曲柄13b的末端部,设置有卡止前制动缆线21的外壳30f的外卡止部13f。外卡止部13f是弯曲的管状的部件,卡止在摆动自如地安装于右制动曲柄13b上的连杆部件13g上。后制动装置14也具有与前制动装置13同样的结构。
前变速操作部15和后变速操作部16在车把杆4上与制动操作杆12、11邻接地配置。如图2所示,后变速操作部16具有固定在前制动操作杆11的制动器托架11a上的主体部16a、摆动自如地安装在主体部16a上的卷取操作杆16b、和摆动自如地安装在主体部16a上的释放操作杆16c。另外,后变速操作部16在主体部16a的内部设置有卡止后变速缆线26的内缆线36r的卷取体(未图示)。卷取体沿旋转方向在例如9个位置上定位。在主体部16a上,设置有卡止后变速缆线26的外壳35r的外卡止部16d。当对卷取操作杆16b进行规定行程的操作时,卷取体向卷取方向一档一档地旋转,内缆线36r被卷取,后拨链器18被调高档。另外,当释放操作杆16c被操作时,卷取体向相反方向一档一档地旋转从而被调低档。
另外,前变速操作部15是与后变速操作部16成镜像关系的同样的结构,设置在后制动操作杆12上。前变速操作部15具有主体部、卷取操作杆、释放操作杆、卷取体、外卡止部15d(图6)、和内卡止部。卷取体的定位位置不是9个而是3个。
前拨链器17例如配置在车架2的鞍座立管2b的下部,将链条23向具有例如3片链轮的前传动装置(链轮组)19a的某一片链轮上引导。前拨链器17具有固定在鞍座立管2b上的基座部件17a、和经由4点连杆机构(未图示)连结在基座部件17a上的导链器17b。在4点连杆机构上,设置有卡止前变速缆线25的内缆线36f(图6)的内卡止部(未图示)。
后拨链器18配置在车架2的链条撑杆2c的后端部,将链条23向具有例如9片链轮的后传动装置(链轮组)19b的某一片链轮上引导。如图4所示,后拨链器18具有固定在链条撑杆2c上的基座部件18a、一端连结在基座部件18a上的4点连杆机构18b、连结在4点连杆机构18b的另一端的可动部件18c、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可动部件18c上的导链器18d。4点连杆机构18b被向使得导链器18d从车架2离开的方向(图4中的纸面近前侧)施力,导链器18d被向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施力。在4点连杆机构18c上,设置有用于卡止后变速缆线26的内缆线36r的内卡止部18e。另外,在基座部件18a上,设置有用于卡止后变速缆线26的外壳35r的外卡止部18f。
如图1所示,前制动缆线21配置成,在前制动操作杆11和前制动装置13之间仅由曲线部构成,直接连结两者。如图5所示,前制动缆线21具有外壳30f、能够插通外壳30f的内缆线31f、除卡止部分外覆盖内缆线31f的大致全长的内鞘套32f、和安装在内鞘套32f的两端的帽部件33。
外壳30f具有以与内鞘套32f的内周面之间隔开间隙的方式配置的未图示的合成树脂制的衬套、螺旋状地卷绕在衬套的外周的带状钢板、和覆盖带状钢板的外周的合成树脂制的护套。在外壳30f的向外卡止部11c、13f卡止的部分上,分别安装有有底筒状的外帽40。另外,如图5所示,在外卡止部11c上形成有拆装槽11e,能够从侧部相对于该拆装槽11e拆装安装有内鞘套32f的内缆线31f。
内缆线31f是通过捻合钢线而形成的,在其末端通过密接固定等适当的固定方法固定有卡止在前制动操作杆11的内卡止部11d上的圆柱形状的缆线接头31fa。
优选地,内鞘套32f为例如四氟乙烯树脂或聚丙烯等滑动性能较高的合成树脂制的管状的部件。但是,内鞘套32f的材质并不限于此。内鞘套32f能够配置在外壳30f和内缆线31f之间的间隙中,能够插通外壳30f进行配置。
优选地,帽部件33为例如聚氨酯橡胶或硅橡胶等挠性较高的合成树脂制的有底筒状的部件。但是,帽部件的材质并不限于此。如图5及图7所示,帽部件33具有筒状的安装部33a,其安装在内鞘套32f的端部外周;圆板状的底部33b,其具有内缆线31f能够通过的缆线通过孔33c,形成在安装部的一端;密封部件收纳部33d,其位于底部33b和内鞘套32f的端部32a之间,能够配置密封部件。安装部33a也可以具有能够通过外壳30f的内部的外径。由此,即使在将帽部件33安装在内鞘套32f上的状态下,也可以相对于外壳30f插拔内鞘套32f和内缆线31f。
密封部件收纳部33d由直径比内鞘套32f的外径小地形成在安装部33a的内周面上的小径部33e构成。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密封部件收纳部33d中,作为密封部件封入有润滑剂即润滑脂34。而且,缆线通过孔33c的内径D3形成得比内鞘套32f的内径D2小,缆线通过孔33c的内径D3形成得比内缆线31f的外径D1大。这样,由于内缆线31f所通过的缆线通过孔33c比内鞘套32f的内径小,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异物向内鞘套32f和内缆线31f之间的间隙中侵入。
另外,由于缆线通过孔33c的内径D3比内缆线31f的外径D1大,所以内缆线31f和缆线通过孔33c间的接触部分变少,所以与内缆线31f之间的滑动阻力减小,内缆线31f会更容易地滑动。
另外,也可以将缆线通过孔33c的内径D3设定成等于或小于内缆线31f的外径D1。如果缆线通过孔33c的内径D3形成为等于内缆线31f的外径D1,则可以在不过多地增大内缆线31f与缆线通过孔33c之间的滑动阻力的情况下,更加可靠地防止异物向内鞘套32f与内缆线31f之间的间隙中侵入。另外,如果缆线通过孔33c的内径D3形成为小于内缆线31f的外径D1,则可以得到在缆线通过孔33c的全周范围内良好的密封结构,能基本可靠地防止异物向内鞘套32f和内缆线31f之间的间隙中侵入。如图2和图3所示,在前制动缆线21中,帽部件33配置在前制动操作杆11及前制动装置13的各内卡止部11d、13e的附近。
如图1所示,后制动缆线22配置在后制动操作杆12和后制动装置14之间并经由车架2而连结两者。后制动缆线22沿车架2的顶部管2d配置。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两个外卡止部5a、5b通过熔接等适当的固定方法而固定在顶部管2d上。另外,在顶部管2d上,还与后制动缆线22用的外卡止部5a、5b一并设置有前变速缆线25用的外卡止部。因此,在顶部管2d上,并列配置有两根缆线22、25。
后制动缆线22具有配置于连结后制动操作杆12与后制动装置14的连结线L1的两个曲线部V1、V2的两个外壳30r、沿连结线L1配置的内缆线31r、沿内缆线31r的大致全长配置的内鞘套32r、和安装在内缆线32r的两端的帽部件33。各自的结构与前制动缆线21相同,故省略说明。
在后制动缆线22中,两个曲线部V1、V2形成于车架2的外卡止部5a与后制动操作杆12的外卡止部12c之间、以及车架2的外卡止部5b与后制动装置14的外卡止部13f之间。并且,在两个曲线部V1、V2之间,即、两个外卡止部5a、5b之间,形成有直线部S1。在该直线部S1,后制动缆线22的内缆线31r仅由内鞘套32r覆盖。在后制动缆线22中,尽管未图示,但也与前制动缆线一样,帽部件33配置在后制动操作杆12以及后制动装置14的各内卡止部的附近。
如图1所示,前变速缆线25沿着顶部管(上管)2d而与后制动缆线22并列配置,在中途沿鞍座立管2b而向与后制动缆线22不同的方向延伸。前变速缆线25具有配置于连结前变速操作部15和前拨链器17的连结线L2的两个曲线部V3、V4的两个图6所示的外壳35f、沿连结线L2配置的内缆线36f、沿内缆线36f的大致全长配置的内鞘套37f、和安装在内鞘套37f的两端的帽部件38。在鞍座立管2b的中途,固定有外卡止部8a。对于前变速缆线25各部分的结构,除了仅缆线接头36fa的形状为棒状这一点以及缆线尺寸不同之外,与前制动缆线21相同,故省略说明。另外,在外壳35r的向外卡止部15d卡止的部分上,安装有有底筒状的外帽45。另外,如图6所示,在外卡止部15d上形成有拆装槽15e,能够从侧部相对于该拆装槽15e拆装安装有内鞘套37f的内缆线36f。进而,关于省略了说明的部件,在图6中,对于与图5中同样的部件,在数字上加5,并附加同样的英文字母。
在前变速缆线25中,两个曲线部V3、V4形成在车架2的外卡止部5a与前变速操作部15的外卡止部15d之间、以及车架2的外卡止部5b与外卡止部8a之间。并且,在两个曲线部V3、V4之间,即、两个外卡止部5a、5b之间,形成有直线部S2。在该直线部S2处,前变速缆线25的内缆线36f仅由内鞘套37f覆盖。在前变速缆线25中,虽然未图示,但也与制动缆线21、22同样,帽部件33配置在前变速操作部15以及前拨链器17的各内卡止部附近。
如图1所示,后变速缆线26沿下(降)管2e和链条撑杆2c配置并延伸到后拨链器18。后变速缆线26具有配置于连结后变速操作部16和后拨链器18的连结线L3的三个曲线部V5~V7的三个图6所示的外壳35r、沿连结线L3配置的内缆线36r、沿内缆线36r的大致全长配置的内鞘套37r、和安装在内缆线37r的两端的帽部件38。在下降管2e和链条撑杆2c的两端部,分别固定有两个外卡止部6a、6b以及7a、7b。后变速缆线26各部分的结构与前变速缆线25相同,故省略说明。
在后变速缆线26中,三个曲线部V5~V7形成在车架2的外卡止部6a和后变速操作部16的外卡止部16d之间、车架2的外卡止部6b和外卡止部7a之间、以及车架2的外卡止部7b和后拨链器18的外卡止部18f之间。并且,在三个曲线部V5~V7之间,即、外卡止部6a、6b之间以及外卡止部7a、7b之间,形成有直线部S3、S4。在该直线部S3、S4处,后变速缆线26的内缆线36r仅由内鞘套37r覆盖。在后变速缆线26中,如图4所示,与制动缆线21、22同样,帽部件33配置在后变速操作部16以及后拨链器18的各内卡止部附近。
另外,在上述固定于车架2上的所有外卡止部5a、5b、6a、6b、7a、7b、8a上也形成有未图示的拆装槽,能够从侧部相对于所述拆装槽拆装安装有内鞘套的内缆线。
下面,就将这样构成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20安装到自行车1上的作业,以连结后变速操作部16和后拨链器18的缆线布置作业为例进行说明。
在后变速操作部16的情况下,与没有预先安装内缆线31f、31r的制动操作杆11、12不同,通常为在后变速操作部16内部安装有内缆线36r、内鞘套37r及其两端的帽部件33的状态。因此,最初的作业是将配置于曲线部V5~V7的三根外壳35r的长度切断成适当长度。然后,使安装有内鞘套37r和帽部件33的内缆线36r通过三根外壳35r内。在该状态下,使三根外壳36r卡止在各外卡止部11c、6a、6b、7a、7b、18f上。此时,在固定于车架2上的外卡止部处,利用拆装槽从外卡止部的侧部使内鞘套37r进入外卡止部中,然后卡止外壳36r。当然,在后拨链器18的外卡止部18f上有拆装槽的情况下也同样,在没有拆装槽的情况下,使安装有帽部件33的内鞘套37r贯通外卡止部18f。然后,将内缆线36r的末端螺纹固定在内卡止部18e上。此时,确认内缆线36r达到张紧状态。
在所有缆线21、22、25、26的布置作业完成后,确认制动动作以及变速动作,结束缆线布置作业。
在这样构成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20中,制动缆线21、22以及变速缆线25、26均具有内鞘套32f、32r以及37f、37r,并且,在内鞘套32f、32r以及37f、37r的两端部安装有帽部件33、38。因此,内缆线31f、31r以及36f、36r的从外壳30f、30r以及35f、35r露出的部分由内鞘套32f、32r以及37f、37r覆盖,并且,在内鞘套32f、32r以及37f、37r的端部安装帽部件33、38,所以,可以借助底部33b、38b而在内鞘套32f、32r以及37f、37r的两端堵住内缆线31f、31r以及36f、36r与内鞘套32f、32r以及37f、37r之间的间隙。因此,可以抑制异物向内鞘套32f、32r以及37f、37r和内缆线31f、31r以及36f、36r之间的间隙中的侵入,可以有效地防止内缆线31f、31r以及36f、36r变得难以动作的问题。
其他实施方式(a)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密封部件收纳部33d中封入了润滑脂,但也可以如图8所示,安装例如O形环那样的弹性密封部件5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O形环的材质是氟橡胶,则可以维持较高的滑动性能。另外,在通常的丁腈橡胶制的O形环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表面上涂敷润滑脂等润滑剂而提高滑动性能。在这种情况下,O形环等弹性密封部件50安装在密封部件收纳部33d中,所以可以可靠地将间隙密封。另外,通过在弹性密封部件50上涂敷润滑脂等润滑剂,可以在不妨碍内缆线31f的移动的情况下可靠地将间隙密封。
(b)如图9所示,也可以不设置密封部件收纳部33d,而是配置成底部33b接触内鞘套32f的端部32a。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得结构简化,因此能够廉价地制造帽部件33。
(c)如图10所示,还可以进而在缆线通过孔33c的内周部设置环状褶皱部33f。环状褶皱部33f可以通过例如螺纹切削加工等形成。环状褶皱部33f的内径D4比内缆线31f的外径D1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内缆线31f的外周面接触环状褶皱(脊状)部33f,可以抑制滑动阻力的增加而维持良好的密封性能。
(d)如图11所示,也可以在底部33b的与内鞘套32f的端部32a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外侧面,进一步设置从缆线通过孔33c的外周侧呈筒状延伸且内缆线31f能够贯通的突出部33g。突出部33g配置成与内缆线31f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内缆线31f由筒状的突出部33g覆盖,所以即使不封入润滑脂等润滑剂,也容易维持较高的密封性能。
(e)如图12所示,也可以将突出部33g配置成与内缆线31f之间隔开间隙。在图12中,突出部33g进而在内周面上具有迷宫式密封部33h。迷宫式密封部33h从内周面突出而呈末端变细的环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适当的间隙,可以维持密封性能而抑制滑动阻力的增加。另外,通过将润滑脂等润滑剂封入到突出部33g与内缆线31f之间,可以进一步维持密封性能而抑制滑动阻力的增加。进而,通过迷宫式密封部33h可以抑制滑动阻力的增加而维持较高的密封性能。
(f)如图13所示,也可以仅使突出部33g的前端部33i与内缆线31f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容易地将润滑剂封入到突出部33g内,并且容易对内鞘套32f的端部32a进行定位。
(g)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将帽部件的外径设计成比外壳的内径小,而使得帽部件能够通过外壳的内部,但是也可以设计成帽部件的外径大于外壳的内径。
(h)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将内鞘套的外径设计成比外壳的内径小,而使得内鞘套能够通过外壳的内部,但是也可以设计成内鞘套的外径大于外壳的内径。在图14中,内鞘套37f(37r)的外径大于外壳35f(35r)的内径。因此,内鞘套37f(37r)不能通过外壳35f(35r)的内部。因此,内鞘套37f(37r)仅配置于连结线L2(L3)的直线部S2(S3)。例如,在前变速缆线25的情况下,两端安装有帽部件38的内鞘套37f配置在直线部S2及外卡止部8a和内卡止部之间。另外,在后变速缆线26的情况下,两端安装有帽部件38的内鞘套37f配置在直线部S3、S4及外卡止部18f和内卡止部18e之间。另外,制动缆线21、22也可以设成同样的结构。
在这样的自行车缆线系统20’中,可以利用与以往的缆线系统同样结构的外壳,所以可以将内鞘套32f(32r)、37f(37r)与帽部件33、38追加到以往的缆线系统中而构成新的缆线系统。
(i)在上述所有实施方式中,都可以将帽部件的缆线通过孔的尺寸设计成比内鞘套的内径小,或是比内缆线的外径大或与其相等或比其小。
权利要求
1.一种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安装于自行车用缆线的内鞘套的端部,所述自行车用缆线具有外壳、能够插通前述外壳的内缆线、覆盖前述内缆线的至少从前述外壳露出的部分的内鞘套,该帽部件备有筒状的安装部,安装在前述内鞘套的端部外周;底部,具有前述内缆线能够通过的缆线通过孔,形成在前述安装部的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缆线通过孔的内径形成为比前述内鞘套的内径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缆线通过孔的内径形成为比前述内缆线的外径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缆线通过孔的内径形成为与前述内缆线的外径基本上相等。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缆线通过孔的内径形成为比前述内缆线的外径小。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备有密封部件收纳部,所述密封部件收纳部位于前述底部与前述内鞘套的端部之间,能够配置密封部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密封部件收纳部中封入润滑剂。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密封部件收纳部中安装弹性密封部件。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底部以与前述内鞘套的端部接触的方式配置。
10.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缆线通过孔的内周部上还备有环状褶皱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环状褶皱部的最小内径形成为比前述内缆线的外径小。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底部的与前述内鞘套端部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外侧面,还设置有从前述缆线通过孔的外周侧呈筒状地延伸并且前述内缆线能够贯通的突出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突出部与前述内缆线接触。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突出部以与前述内缆线隔开间隙的方式配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的帽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突出部在内周面上具有迷宫式密封部。
16.一种自行车用缆线系统,配置在自行车的操作部与通过前述操作部的操作而动作的动作部之间,备有外壳、能够插通前述外壳的内缆线、对前述内缆线至少在从前述外壳露出的部分进行覆盖的内鞘套、安装在前述内鞘套的端部上的如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前述帽部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前述外壳配置于连结前述操作部与前述动作部的连结线的一个或多个曲线部,前述内鞘套配置于前述连结线的一个或多个直线部,前述帽部件配置在前述内鞘套的两端。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前述内鞘套能够配置在前述外壳和前述内缆线之间的间隙中,能够插通前述外壳而进行配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自行车用缆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前述外壳配置于连结前述操作部和前述动作部的连结线的一个或多个曲线部,前述内鞘套通过前述外壳而沿前述连结线的基本上全长配置,前述帽部件配置在前述内鞘套的两端。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自行车用缆线系统中,有效地防止异物向内缆线和内鞘套之间的侵入,防止内缆线劣化或是变得难以动作的问题。自行车用缆线系统(20)是配置在自行车的前制动操作杆(11)和前制动装置(13)之间等处的系统,备有外壳(30f)、能够插通外壳的内缆线(31f)、对内缆线至少在从外壳露出的部分进行覆盖的内鞘套(32f)、和帽部件(33),所述帽部件具有安装在内鞘套的端部的安装部(33a)、以及形成在安装部的一端而且具有内缆线能够通过的通过孔(33c)的底部(33b)。
文档编号B62M25/04GK1851278SQ20061007463
公开日2006年10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1日
发明者渡会悦义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