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动力储存机构的电动转辙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3854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动力储存机构的电动转辙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更具体地,涉及电动自行车转辙器的各种特征。
背景技术
转辙器操控的自行车变速装置通常包括与另一旋转件(譬如,前 曲柄和/或自行车后轮) 一起旋转的多个链轮以及用于在所述多个链轮 之间移动链条的转辙器。常规的转辙器包括适于装配在自行车车架上 的基座元件、用于支撑链条导板的可移动元件、以及连接在基座元件移动的连杆机构。这类转辙器由手控致动器(譬如连接至自行车车把 的杠杆或扭转车把)而手动地控制,其中转辙器通过钢丝软轴与致动器相连。近来,已经使用各种电子装置来控制转辙器的运动。这类装置有 时包括用于检测自行车行进状态的行进状态检测器、用于使转辙器相 对于多个链轮横向向内和向外移动的电机、以及处理器。该处理器响 应于所检测到的行进状态来控制电机,这样转辙器就处于适当的位置 以便将行进状态保持在所需范围。用于移动转辙器的电机通常通过移动致动元件(譬如连接至连杆 机构的致动臂或枢轴)来使转辙器横向向内和/或横向向外地发生移 动。遗憾的是,有时候可移动元件遭受对横向移动的显著阻力,尤其 是当多个链轮静止不动时,并且该阻力被传递至致动元件。由于电机 在此情况下不能够移动致动元件,因此存在损坏电机的风险。另外一 个问题在于,外力可能施加于可移动元件,例如当自行车放倒或坠落 时指向车轮的力,或者如果转辙器绊住某些外界物体时远离车轮指向的力。这类外力也可能被传递至致动元件,从而也带来损坏电机的风发明内容本发明涉及电动自行车转辙器的各种特征。在一个实施例中,一 种用于自行车的转辙器包括用于将转辙器连接至自行车的基座元件、 用于支撑链条导板的可移动元件、将基座元件与可移动元件相连以使 可移动元件能够相对于基座元件进行移动的联接机构、与联接机构可 操作地相连的电控致动元件,以及动力储存机构。沿着第一方向移动 致动元件导致可移动元件横向移向自行车,而沿着第二方向移动致动 元件导致可移动元件横向移离自行车。动力储存机构的第一部分被设 置在致动元件与可移动元件之间的第一动力传递路径上,用于存储沿着该第一动力传递路径施加在致动元件与可移动元件之间的相对力; 动力储存机构的第二部分被设置在致动元件与可移动元件之间的一个 不同的第二动力传递路径上,用于存储沿着该第二动力传递路径施加在致动元件与可移动元件之间的相对力。致动元件包括第一致动元件 和第二致动元件,其中第一致动元件沿着第一动力传递路径来传送力, 而第二致动元件沿着第二动力传递路径来传送力,并且第一致动元件 相对于第二致动元件进行移动。其他的发明特征通过以下的描述将变得明显,并且这些单独或与 上述特征相结合的特征可以形成如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描述的进一 步发明的基础。


图l是自行车的侧视图,其包括电控自行车变速装置的一个具体 实施例;图2是电控自行车变速装置的安装在车把上的部件的斜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后转辙器和链轮组件的更近视图; 图4是图3中所示转辙器的部分分解图;图5是后转辙器控制箱的视图,显示了电机驱动机构的具体实施例;图6是图3中所示转辙器的联接机构和动力储存机构的分解图;6图7A是联接机构的第一部分和动力储存机构的第一部分处于中 间状态时的概略图7B是联接机构的笫二部分和动力储存机构的第二部分处于中 间状态时的概略图8A是联接机构的第一部分和动力储存机构的第一部分处于第 一动力储存状态时的概略图8B是联接机构的第二部分和动力储存机构的第二部分处于第 一动力储存状态时的概略图9A是联接机构的第一部分和动力储存机构的第一部分处于第 二动力储存状态时的概略图;以及
图9B是联接机构的第二部分和动力储存机构的第二部分处于第 二动力储存状态时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l是自行车IO的侧视图,其包括了电控自行车变速装置的一个 具体实施例。自行车10具有车架14、可旋转地支撑在车架14的前管 22中的前叉18、由前叉18可旋转地支撑的前轮26、用于沿所需方向 转动前叉18 (以及前轮26)的车把30,以及可旋转地支撑在车架14 后部的后轮34。均用于支撑踏脚板42的一对曲柄臂38装配在车轴46 上,车轴46可旋转地支撑于车架14的下部。多个前链轮50装配在右 侧曲柄臂38上用于与右侧曲柄臂38 —起转动,而包括多个后链轮 54a-54g (图3 )的链轮单元54装配在后轮34上用于与后轮34 —起 转动。链条58与多个前链轮50之一及多个后链轮54a-54g之一相啮 合。前转辙器62紧邻于多个前链轮50装配在车架14上用于将链条 58在多个前链轮50之间移动,而后转辙器66紧邻于链轮单元54装 配在车架14上用于将链条58在多个后链轮54a-54g之间移动。前刹 车单元70装配在前叉18上用于制动前轮26,后刹车单元74装配在 车架14后部用于制动后轮34。如图2中所示,前刹车单元70与鲍登 型钢丝软轴78相连,该钢丝软轴连接至制动杠杆组件82,制动杠杆 组件82装配在车把30的右侧。类似地,后刹车单元74与鲍登型钢丝软轴88相连,该钢丝软轴连接至制动杠杆组件92,制动杠杆组件92 装配在车把30的左侧。
如图1-2所示,具有液晶显示屏104的显示盒IOO被连接到与车 把30附接的安装托架108上。包含模式转换器194、后转辙器加速转 换器198和后转辙器减速转换器202的右转换器壳190被装配在车把 30的右侧。类似地,包含模式转换器254、前转辙器加速转换器258 和前转辙器减速转换器262的左转换器壳250被装配在车把30的左 侧。配置在右转换器壳l卯中的部件通过通讯路径206与显示盒100 中的部件相连,而配置在左转换器壳250中的部件通过通讯路径266 与显示盒100中的部件相连。模式转换器194和254可以用于在手控 换档模式与一个或多个自动换档模式之间转换,由此改变显示屏104 中所显示的信息等。主转辙器控制单元310装配在车架14上,并通过 中间通讯路径314与安装托架108电连接。后转辙器控制箱315装配 在后转辙器66上,并通过中间通讯路径316与主转辙器控制单元310 电连接。设置一曲柄旋转传感器343,用于从连接至左侧曲柄臂38的 磁体(未显示)检测信号,由此按照已知方式来确定曲柄臂38的转速; 还设置一车轮旋转传感器345,用于从装配至前轮26的磁体348检测 信号,由此按照已知方式来确定自行车的速度。曲柄旋转传感器343 和车轮旋转传感器345通过独立的通讯路径(未显示)与主转辙器控 制单元310相连。
如图3和图4中所示,后转辙器控制箱315被装配在后转辙器66 的基座元件400与外盖404之间。基座元件400按照已知方式可摆动 地装配到车架14上,并包括电连接器402用于与中间通讯路径316 上的互补连接器403相连。如图4中所示,外盖404和后转辙器控制 箱315通过螺钉408和410装配在基座元件400上。螺钉408延伸经 过外盖404中的开孔412,并经过延伸贯穿后转辙器控制箱盖422中 的开孔420的间隔管416,然后进入基座元件400中的带螺紋开孔424。 螺钉410延伸经过外盖404的开孔428,并经过后转辙器控制箱盖422 的开孔432,然后进入基座元件400中的带螺紋开孔436。后转辙器66还包括呈联接元件440和444形式的联接机构,所述 联接元件440和444分别通过枢轴448和枢轴单元452可枢转地连接 至后转辙器控制箱315。联接元件440和444的另外一端通过各自的 枢轴460和462可枢转地连接至可移动元件456。可移动元件456可 旋转地支撑链条导板58,该链条导板进而可旋转地支撑导轮470和张 紧轮474以便以已知方式啮合链条58。如同以下所更具体描述地,电 机480 (图5 )转动枢轴单元452以便使联接元件444横向地移动可移 动元件456和链条导板466,从而将链条58在多个后链轮54a-54g之 间传送。
图5是显示拆除后转辙器控制箱盖422后的后转辙器控制箱315 内部部件的视图。如图5中所示,电机480包括小齿轮驱动轴484, 该驱动轴通过包括齿轮488、 492、 496、 500和504的齿轮减速机构驱 动枢轴单元452,其中每个齿轮488、 492、 496和500的小直径齿轮 部分对动力传递路径中下一齿轮的大直径齿轮部分进行驱动。从动齿 轮504与枢轴单元452 —体地旋转。在后转辙器控制箱315中,装配 有呈数字位置传感器508形式的数字信号提供机构。数字位置传感器 508包括与小齿轮驱动轴484 —体旋转的闸门轮512、设置在闸门轮 512 —侧的光源(譬如发光二极管516 )以及设置在闸门轮512另 一侧 的光传感器(譬如光电晶体管520 )。闸门轮512随同小齿轮驱动轴484 的旋转导致光从发光二极管516至光电晶体管520的通路被间歇性堵 塞,由此产生具有由闸门轮512的转速所确定的周期的数字信号。
图6是用于后转辙器66的联接机构和动力储存机构的分解图。在 本实施例中,枢轴单元452包括第一枢轴部分550和第二枢轴部分 552。第一枢轴部分550包括第一枢轴554、大致圆形的第一连接法兰 556以及设置在第一枢轴554底部的定位孔558。第一连接法兰556 包括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连接凸起560,第一连接凸起560具有第一 连接表面562。第二枢轴部分552包括第二枢轴564、大致圆形的第二 连接法兰566以及设置在第二枢轴564顶部的定位凸起568。定位凸 起568配合在定位孔558中,这样第一枢轴部分550能够相对于第二枢轴部分552发生旋转。第二连接法兰566包括径向向外延伸、此外 还向上延伸的第二连接凸起570。第二连接凸起570具有第二连接表 面572,其用于与第一连接法兰556的第一连接凸起560上的第一连 接表面562相接合(例如相接触)。齿轮504不可旋转地安装到第二枢 轴564上。
联接元件440包括间隔开的安装耳600、 604和安装柱,其中安装 耳600和604从侧壁606的一端延伸,而安装柱616从侧壁606的相 对端延伸。安装耳600和604各自具有用于接纳枢轴448由其通过的 开孔608和612,并且安装柱616具有用于接纳枢轴460由其通过的 开孔620。弹簧挂钩元件624设置在侧壁606的内侧紧邻于安装柱616, 用于保持螺旋弹簧632的第一端628。
联接元件444包括第一联接板640和第二联接板644。第一联接 板640呈现由顶壁648、侧壁652和底壁656所形成的大致U形,其 中底壁656通过铆钉657固定到第二联接板644上。在第 一联接板640 的顶壁648的一端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开孔658,并在第二联接板644 的一端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开孔659,其中圆形开孔658接纳第一枢轴 554由其通过,而圆形开孔659接纳第二枢轴564由其通过,这样第 一联接板640和第二联接板644能够关于枢轴单元452发生旋转。类 似地,在第一联接板640的顶壁648和底壁656的相对端各自形成有 开孔653和654,并在第二联接板644的相对端形成另外的开孔655, 其中开孔653、 654和655接纳枢轴462由其通过。
在第二联接板644的中间部分设置有弹簧挂钩元件666,用于保 持弹簧632的第二端668。弹簧632起着以下作用占据后转辙器控 制箱315中齿轮减速机构的游隙。弹簧轴680延伸经过第一联接板640 的顶壁648的开孔684和底壁656的开孔688,经过上衬套692和下 衬套696,经过螺旋弹簧704设置在衬套692与696之间的螺旋部分 700,然后经过弹簧联接元件716的基座部分712中的开孔708。螺旋 弹簧704是动力储存机构的一个示例,其具有第一端732和第二端 736,其中第一端732设置在呈螺旋弹簧704的支脚740形式的偏压元
10件一端,而第二端736设置在呈弹簧联接元件716形式的另一偏压元 件的基座部分712的联接开孔744中。弹簧联接元件716包括从基座 部分712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支脚748、从第一支脚748轴向向下延 伸的梯状部分752以及从梯状部分752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支脚756。 在本实施例中,弹簧704的弹簧常数要大于弹簧632的弹簧常数,因 为弹簧704在可移动元件456沿着加速和减速方向移动时用于储存动 力,而弹簧632仅仅占据后转辙器控制箱315中齿轮减速机构的游隙。
呈第一致动臂760形式的第一致动元件具有带花键开孔764,该 开孔形成在第一致动元件的近端,用于不可旋转地啮合第一枢轴554 的带花键外圆周表面768,这样第一致动臂760和第一枢轴554作为 一个单元一起旋转。呈柱子形式的第 一弹簧支座770从第 一致动臂760 的远端向下突出,用于抵接螺旋弹簧704的第一端732的侧表面772。 调节螺钉771与第 一联接板640的侧壁562的带螺紋开孔773相啮合, 其中调节螺钉771接触第一致动臂760以便相对于第一联接板640调 节第一致动臂760的运动范围。呈第二致动臂774形式的第二致动元 件具有带花键开孔779,该开孔形成在第二致动元件的近端,用于不 可旋转地啮合第二枢轴564上的带花键外圆周表面782,这样第二致 动臂774和第二枢轴564作为一个单元一起旋转。呈柱子形式的第二 弹簧支座786从第二致动臂774的远端向上突出,用于抵接弹簧联接 元件716的第二支脚756的侧表面790。调节螺钉794与第二联接板 644的螺钉支撑片800中的带螺紋开孔798相啮合,其中调节螺钉794 接触弹簧联接元件716的梯状部分752,由此调节第二致动臂774与 弹簧联接元件716之间的游隙。
图7A是当后转辙器66处于中间状态时第一联接板640、第一致 动臂760和螺旋弹簧704的支脚740的概略图;图7B是当后转辙器 66处于中间状态时第二联接板644、第二致动臂774和弹簧联接元件 716的概略图。如图7A中所示,螺旋弹簧704的支脚740的侧表面 772施压于第一致动臂760的第一弹簧支座770,由此逆时针偏压第一 致动臂760。如图7B中所示,弹簧联接元件716的第二支脚756的侧表面790施压于第二致动臂774的第二弹簧支座786,由此顺时针偏 压第二致动臂774。作为对第一致动臂760和第二致动臂774施加偏 压力的结果,第一枢轴554上的第一连接表面562 (图6)与第二枢轴 564上的第二连接表面572相接触。
假设在骑车人试图加速后转辙器66时可移动元件456并遭受对横 向运动的过多阻力。那么,当齿轮504顺时针转动第二枢轴564时, 第二致动臂774也顺时针发生旋转。与此同时,第二连接法兰566上 的第二连接表面572与第 一连接法兰556的第 一连接表面562相接触, 第一枢轴554连同第二枢轴564 —起顺时针旋转,而第一致动臂760 顺时针旋转以使第一弹簧支座770将旋转力传递给螺旋弹簧704的支 脚740,由此倾向于使螺旋弹簧704的螺旋部分700径向向内盘绕并 产生顺时针净偏压。这种顺时针偏压通过弹簧轴680被传递给联接元 件444,联接元件440和444分别关于枢轴448和枢轴单元452顺时 针发生旋转,且可移动元件456横向向外移动。
当骑车人试图减速后转撤器66时,齿轮504逆时针转动第二枢轴 564,且第二致动臂774逆时针旋转以使第二弹簧支座786将旋转力传 递给弹簧联接元件716。第二连接法兰566上的第二连接表面572减 小对第一枢轴554和第一致动臂760逆时针旋转的阻力。其结果是, 弹簧联接元件716关于弹簧轴680顺时针旋转,螺旋弹簧704的螺旋 部分700再次倾向于径向向内盘绕,并且螺旋弹簧704产生逆时针净 偏压。这种逆时针偏压通过弹簧轴680被传递给联接元件444,联接 元件440和444分别关于枢轴448和枢轴单元452逆时针发生旋转, 且可移动元件456横向向内移动。
图8A是当后转辙器66处于第 一动力储存状态时第 一联接板640、 第一致动臂760和螺旋弹簧704的支脚740的概略图;图8B是当后 转辙器66处于第一动力储存状态时第二联接板644、第二致动臂774 和弹簧联接元件716的概略图。第一动力储存状态通常发生在两种情 况。第一种情况发生在以下时刻通过使枢轴单元452顺时针(沿着 图8A和8B中箭头A的方向)发生旋转,转辙器控制单元310试图横向向外(在图8A和8B中是向下)移动可移动元件456,由此移动 链条导板466,但可移动元件456遭受对该移动的过多阻力。第二种 情况发生在以下时刻在第二枢轴564保持不动的同时,对可移动元 件456 (沿着图8A和8B中的箭头C的方向)施加横向向内指向的外 力。
当在第一种情况下转辙器控制单元310启动电机480来顺时针旋 转枢轴单元452由此加速后转辙器66时,齿轮504顺时针转动第二枢 轴564,第二致动臂774顺时针发生旋转。调节螺钉794防止弹簧联 接元件716发生移动,因此第二致动臂774仅仅如图8B中所示移动 离开弹簧联接元件716。与此同时,第二连接法兰566上的第二连接 表面572与第 一连接法兰556的第 一连接表面562相接触,第 一枢轴 554连同第二枢轴564 —起顺时针旋转,并且第一致动臂760顺时针 旋转,从而第一弹簧支座770将旋转力传递给螺旋弹簧704的支脚 740,由此倾向于使螺旋弹簧704的螺旋部分700径向向内盘绕并产生 顺时针净偏压。由于可移动元件456在此时刻不能进行移动,上述顺 时针净偏压被螺旋弹簧704所存储。当从可移动元件456撤消阻力时, 联接元件440和444由于上述存储的顺时针偏压而分别关于枢轴448 和枢轴单元452顺时针发生旋转,直至第一联接板640和第二联接板 644返回到图7A和7B所示的位置。
在将外力沿着朝向后轮的方向(沿着图8A和8B中箭头C的方 向)施加给可移动元件456时的第二种情况下,发生类似的现象。在 此情况下,第一枢轴554和第二枢轴564保持不动而可移动元件456 移向后轮,这样第一联接板640和第二联接板644分别关于第一枢轴 554和第二枢轴564逆时针枢转。由于调节螺钉794迫使弹簧联接元 件716连同第二联接板644 —起移动,弹簧联接元件716的第二支脚 756可以与第二致动臂774上的第二弹簧支座786分离。由于第一致 动臂760因为第一连接法兰556的第一连接表面562与第二连接法兰 566的第二连接表面572之间发生接触而保持不动,所以第一致动臂 760的第一弹簧支座770导致螺旋弹簧704的支脚740关于弹簧轴680
13逆时针旋转,并如上所述产生顺时针净偏压。当从可移动元件456撤 消阻力时,联接元件440和444由于上述存储的顺时针偏压而分别关 于枢轴448和枢轴单元452顺时针发生旋转,直至第一联接板640和 第二联接板644返回到图7A和7B所示的位置。
图9A是当后转辙器66处于第二动力储存状态时第一联接板640、 第一致动臂760和螺旋弹簧704的支脚740的概略图;图9B是当后 转辙器66处于第二动力储存状态时第二联接板644、第二致动臂774 和弹簧联接元件716的概略图。与第一动力储存状态一样,第二动力 储存状态通常发生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发生在以下时刻通过使 枢轴单元452逆时针(沿着图9A和9B中箭头B的方向)发生旋转, 转辙器控制单元310试图横向向内(在图9A和9B中是向上)移动可 移动元件456,由此移动链条导板466,但可移动元件456遭受对该移 动的过多阻力。第二种情况发生在以下时刻在第二枢轴564保持不 动的同时,对可移动元件456 (沿着图9A和9B中的箭头D的方向) 施加横向向外指向的外力。
当在第一种情况下转辙器控制单元310启动电机480来逆时针旋 转枢轴单元452由此减速后转辙器66时,齿轮504逆时针转动第二枢 轴564,第二致动臂774逆时针发生旋转,而第二弹簧支座786如图 9B中所示关于弹簧轴680顺时针转动弹簧联接元件716的第二支脚 756。弹簧联接元件716在此时刻与调节螺钉794分离。第二连接法兰 566连同第二枢轴564 —起旋转,但调节螺钉771迫使第 一致动臂760 保持不动,因此第二连接凸起570仅仅与第一连接凸起560分离。换 言之,第二致动臂774相对于第一致动臂760进行移动。弹簧联接元 件716关于弹簧轴680的顺时针旋转产生了逆时针净偏压。当从可移 动元件456撤消阻力时,联接元件440和444由于上述存储的逆时针 偏压而分别关于枢轴448和枢轴单元452逆时针发生旋转,直至第一 联接板640和第二联接板644返回到图7A和7B所示的位置。
在将外力沿着离开后轮的方向(沿着图9A和9B中箭头D的方 向)施加给可移动元件456时的第二种情况下,发生类似的现象。在此情况下,第二枢轴564保持不动而可移动元件456远离后轮移动, 这样第一联接板640和第二联接板644分别关于第一枢轴554和第二 枢轴564顺时针枢转。其结果是,第二致动臂774上的第二弹簧支座 786使得弹簧联接元件716如图9B中所示关于弹簧轴680顺时针旋转, 而弹簧联接元件716与调节螺钉794分离。与此同时,调节螺钉771 迫使第一致动臂760连同第一联接板640 —起顺时针旋转,这样第一 连接法兰556上的第一连接凸起560仅与第二连接法兰566上的第二 连接凸起570相分离。换言之,第一致动臂760相对于第二致动臂774 移动。弹簧联接元件716关于弹簧轴680的顺时针旋转产生了逆时针 净偏压。当从可移动元件456撤消外力时,联接元件440和444由于 上述存储的逆时针偏压而分别关于枢轴448和枢轴单元452逆时针发 生旋转,直至第一联接板640和第二联接板644返回到图7A和7B所 示的位置。
虽然以上是对发明特征的各种实施例的描述,但在不偏离本发明 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进一步的修改。例如,后转辙器盒中的 齿轮机构可以省略,并且电机480可以通过电缆来操作致动臂716。 此处的教导也可以运用于前转辙器。螺旋弹簧704可以由板簧或其他 任何类型的偏压元件来替代。
各种部件的尺寸、形状、位置或方位可以按照需要而改变。图示 为彼此直接连接或接触的部件可以在它们之间设置有中间结构。 一个 元件的功能可以由两个元件来执行,且反之亦然。 一个实施例中的结 构和功能可以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被采用。不必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 同时存在所有的优点。此外还应当认为,区别于背景技术、单独或与 其他特征相结合的每个特征是本申请人进一步发明的独立描述,包括 由这些特征所体现的结构和/或功能概念。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应 当局限于所公开的具体结构、或关于特定结构或特征的明显初始关注 点。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自行车的转辙器,包括基座元件,其用于将所述转辙器连接至所述自行车;可移动元件,其用于支撑一链条导板;联接机构,其将所述基座元件与所述可移动元件相连以使所述可移动元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元件进行移动;电控致动元件,其与所述联接机构可操作地相连,其中沿着第一方向移动所述致动元件导致所述可移动元件朝着所述自行车横向地移动,而沿着第二方向移动所述致动元件导致所述可移动元件远离所述自行车横向地移动;以及动力储存机构;其中所述动力储存机构的第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致动元件与所述可移动元件之间的第一动力传递路径上,用于存储沿着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施加在所述致动元件与所述可移动元件之间的相对力;其中所述动力储存机构的第二部分被设置在所述致动元件与所述可移动元件之间的不同的第二动力传递路径上,用于存储沿着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路径施加在所述致动元件与所述可移动元件之间的相对力;并且其中所述致动元件包括将力沿着第一动力传递路径进行传递的第一致动元件;将力沿着第二动力传递路径进行传递的第二致动元件;其中所述第一致动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二致动元件移动。
2. 如权利要求l的转辙器,其中所述动力储存机构被远离所述基 座元件设置。
3. 如权利要求l的转辙器,其中所述动力储存机构仅包括一个弹簧。
4. 如权利要求1的转辙器,其中所述动力储存机构包括螺旋弹簧, 所述螺旋弹簧在所述动力储存机构存储力时径向向内地盘绕。
5. 如权利要求l的转辙器,其中所述联接机构包括 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联接元件,其中所述第一联接元件的所述第一部分可枢轴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元件,且所述第一联 接元件的所述第二部分可枢轴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可移动元件;以及 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二联接元件,其中所述第二联接元件的所述第一部分可枢轴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元件,且所述第二联 接元件的所述第二部分可枢轴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可移动元件。
6. 如权利要求5的转辙器,其中所述动力储存机构包括 设置在所述致动元件与所述可移动元件之间的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路径上的第一偏压元件,用于存储施加在所述致动元件与所述可移动 元件之间的相对力;以及设置在所述致动元件与所述可移动元件之间的所述第二动力传递 路径上的第二偏压元件,用于存储施加在所述致动元件与所述可移动 元件之间的相对力。
7. 如权利要求6的转辙器,其中沿着移向第一联接元件或第二联 接元件中的一个、并移离第一联接元件或第二联接元件中另外一个的 第一方向来移动致动元件导致所述可移动元件朝着自行车横向地移 动,而沿着移向第一联接机构或第二联接机构中的所述另外一个、并 移离第一联接元件或第二联接元件中所述一个的第二方向来移动致动 元件导致所述可移动元件远离所述自行车被横向地移动,其中当所述 致动元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致动元件使所述第一偏压元 件移向第 一联接元件或第二联接元件中的所述一个,而当所述致动元 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时,所述致动元件使所述第二偏压元件移向 第一联接元件或第二联接元件中的所述另外一个。
8. 如权利要求6的转辙器,其中所述第一偏压元件和所述第二偏 压元件被布置在所述第 一致动元件与所述第二致动元件之间。
9. 如权利要求l的转辙器,其中所述联接机构包括具有第一部分 和第二部分的一联接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基座元件相连以相对于基座元件枢轴转动,而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可移动元件相连以相对于所述可移动元件枢轴转动。
10. 如权利要求9的转辙器,其中所述联接元件通过一枢轴单元 与所述基座元件相连。
11. 如权利要求10的转辙器,其中所述联接元件相对于所述枢轴 单元旋转。
12. 如权利要求10的转辙器,其中所述枢轴单元使所述致动元件 移动。
13. 如权利要求12的转辙器,其中所述枢轴单元包括 第一枢轴;以及第二枢轴;其中所述第一枢轴相对于所述第二枢轴旋转。
14. 如权利要求13的转辙器,其中所述第一枢轴使所述第一致动 元件移动,而所述第二枢轴使所述第二致动元件移动。
15. 如权利要求13的转辙器,其中所述第一枢轴使所述第一致动 元件旋转,而所述第二枢轴使所述第二致动元件旋转。
16. 如权利要求15的转辙器,其中所述第一致动元件相对于所述 第二致动元件同轴地旋转。
17. 如权利要求16的转辙器,其中所述第一致动元件包括第一连 接表面,而所述第二致动元件包括第二连接表面,其中当所述第一枢 轴和所述第二枢轴沿着第一方向旋转且所述第一连接表面接合所述第 二连接表面时,所述第一致动元件和所述第二致动元件作为一个单元—起旋转o
18. 如权利要求17的转辙器,其中当所述第一枢轴沿着一第二方 向相对于所述第二枢轴旋转时,所述第一致动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二致 动元件旋转。
19. 如权利要求18的转辙器,其中所述第一枢轴或所述第二枢轴 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不可旋转地装配于其上的从动齿轮。
20. 如权利要求19的转辙器,进一步包括安装于所述转辙器上的 电机,用于旋转所述从动齿轮。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自行车的转辙器,包括基座元件、用于支撑链条导板的可移动元件、将基座元件与可移动元件相连的联接机构、电控的致动元件,以及动力储存机构。移动致动元件导致可移动元件横向地发生移动。动力储存机构的第一部分被设置在致动元件与可移动元件之间的第一动力传递路径上,动力储存机构的第二部分被设置在致动元件与可移动元件之间不同的第二动力传递路径上。致动元件包括第一致动元件和第二致动元件。第一致动元件沿第一动力传递路径传递力,第二致动元件沿第二动力传递路径传递力,并且第一致动元件相对于第二致动元件进行移动。
文档编号B62M25/08GK101513921SQ200810092840
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2日
发明者福田雅彦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