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座椅横梁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6897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前座椅横梁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汽车车身结构,具体来说,是ー种前座椅横梁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车身的侧面碰撞刚度及将侧碰力有效传递分散到整个车身,保护乘员的侧面安全,目前的汽车厂家都采用在前排座椅的安装点下方的地板上面焊接安装横梁的办法,另ー方面为满足乘员对驾乘空间和乘坐舒适性的要求,座椅的安装位置往往比较低,座椅的底面距离地板的间隙很小,使得前座椅横梁的高度受到了很大限制,甚至导致安装横梁的强度不够,无法满足车身安全的需要。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ー种名为“ー种前座椅安装后横梁结构”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CN201325486Y,公告日2009-10_14),内容是该结构包括由座椅左侧支架、前座椅后横梁以及座椅右侧支架依次焊接组成的前座椅安装后横梁总成,该总成与前地板焊接在一起,座椅左侧支架的另一端与门槛焊接在一起,前座椅安装后横梁总成有两个,左右対称的安装在前排驾驶员座椅和前排乘客座椅后的安装点处,左右两个前座椅安装后横梁总成中间有中通道加强板与地板相连接。该实用新型能有效传递侧碰力,保护乘员安全,但是由于安装于前排座椅后方,无法对前排乘客进行直接保护,同时又占用了后排乘客的使用空间,降低了后排乘客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由于安装空间的不足造成的前座椅横梁的高度不够、影响车身的侧面防撞能力的问题,为汽车厂家提供一种能提供足够防撞能力又不占用车内空间的前座椅横梁的安装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一种前座椅横梁的安装结构,包括前座椅横梁以及分別与前座椅横梁的两端焊接的门槛和中通道,所述前座椅横梁的梁体与车厢的地板下表面相焊接。将前座椅横梁的安装位置从地板上方改为地板下方,使得前座椅横梁的高度不再受制于座椅的安装高度,前座椅横梁与门槛能形成有效腔体结构,保证了侧碰强度和侧碰カ在车身上的有效传递,同时节省了车内空间。作为优选,所述前座椅横梁的梁体还与机舱纵梁的后端相焊接。这样设计可以将正面的撞击カ从机舱纵梁经过前座椅横梁传递并分散到车身,提高了车身的正面防撞能力,进ー步保护乘员安全。作为优选,所述前座椅横梁在车身上共有两条,左右对称分別安装于前座椅的安装点下方。通过两条前座椅横梁可以将车身两边的门槛和地板连成一体,进ー步提高了车身的侧碰强度。作为优选,在所述前座椅横梁的梁体上焊接有座椅安装支架。増加安装支架能增强座椅的安装強度,提高座椅的安装质量。作为优选,所述的焊接均采用点焊的方式。车身构件使用点焊エ艺,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改变前座椅横梁的安装位置,在提高了车身的侧面防撞能力的同时,节省了车内空间,为车身后期功能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余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ー种示意图。其中1-前座椅横梁,2-门槛,3-中通道,4-地板,5-机舱纵梁,6-座椅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ー步说明如图1所示,ー种前座椅横梁的安装结构,前座椅横梁1共有两条,左右对称分別安装于前座椅的安装点下方,前座椅横梁1的梁体上焊接有两个座椅安装支架6,前座椅横梁1的两端分別与门槛2和中通道3焊接,前座椅横梁1的梁体与地板4的下表面相焊接, 前座椅横梁1的梁体还与机舱纵梁5的后端相焊接,所有的焊接均采用点焊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将前座椅横梁安装于地板下方,突破了传统结构对横梁高度的限制, 不但保证了强度,而且节省了车内空间,同时通过前座椅横梁将门槛、中通道、地板、机舱纵梁焊接为ー个整体,大大提高了整个车身的横向和纵向的防撞强度。
权利要求1.ー种前座椅横梁的安装结构,包括前座椅横梁(1)以及分別与前座椅横梁(1)的两端焊接的门槛(2)和中通道(3),其特征在干,所述前座椅横梁(1)的梁体与车厢的地板(4) 下表面相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ー种前座椅横梁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干,所述前座椅横梁 (1)的梁体还与机舱纵梁(5)的后端相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ー种前座椅横梁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干,所述前座椅横梁(1)在车身上共有两条,左右对称分別安装于前座椅的安装点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ー种前座椅横梁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干,在所述前座椅横梁(1)的梁体上焊接有座椅安装支架(6)。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ー种前座椅横梁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干,所述的焊接均采用点焊的方式。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汽车厂家提供一种能提供足够防撞能力又不占用车内空间的前座椅横梁的安装结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前座椅横梁的安装结构,包括前座椅横梁以及分别与前座椅横梁的两端焊接的门槛和中通道,所述前座椅横梁的梁体与车厢的地板下表面相焊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前座椅横梁的安装位置,在提高了车身的侧面防撞能力的同时,节省了车内空间,为车身后期功能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余地。
文档编号B62D25/20GK202295022SQ201120404699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2日
发明者吴成明, 李宏华, 赵福全, 金爱君, 陈春龙, 韦兴民, 韦玮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