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压缩弹簧式后轮随动转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1342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预压缩弹簧式后轮随动转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后轮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中性转向特性是操控上最理想的特性,能充分利用地面附着力,达到最大转向速度,然而中性转向是不足转向和过度转向的临界点,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向其他转向特性转变,难以保持,会出现过度转向而失控的情况,从而,需要车辆在转向时具有不足转向特性。在不具有随动转向功能的车辆上,为了使车辆过弯时具有不足转向性能,需要在参数设置上将车辆设计为不足转向,以达到高速时的不足转向特性,使车辆稳定性提高,然而这种不足转向特性会在低速、高速都一直保持,并且令低速时转向灵敏性不足,高速时猛打转向前轮容易侧滑,导致失控 。为了提高低速时转向灵敏性,保持高速时轮胎附着性,主动后轮转向技术诞生,运用带有动力的后轮转向机构,使车辆低速时具有过度转向性,高速时具有不足转向性,主动转向技术虽然能实现各工况精确控制,但其驱动机构、传动机构等重量大,机构复杂,并且需要消耗发动机功率来驱动,最重要的是其控制系统需要大量传感器信号来支持,一旦某个信号源出现问题,便可能停止工作甚至失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简单,稳定性强,无需消耗发动机功率和使用传感器信号,而且重量小,成本低,操作便捷的预压缩弹簧式后轮随动转向机构。本发明机构除上横臂总成之间的随动转向器外,其它部分基本与现有技术相同,即上横臂总成是由两组对应的左横臂组件I以及右横臂组件I组成的,其中与车辆左后轮相连的左横臂组件I包括两根相同的前、后支杆I以及调节杆I,所述前支杆I和后支杆I呈锐角,它们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与车辆左后轮的转向节相连,它们的另一端均设球铰I,前支杆I 一端的球铰I与车身相连;上述调节杆I与后支杆I铰接,即后支杆I的一侧设有向外开口的吊耳I,调节杆I的一端通过球铰与吊耳I相连,该调节杆I的另一端与车辆左后轮的外向节相连;所述与车辆右后轮相连的右横臂组件I包括两根相同的前、后支杆II以及调节杆II,所述前支杆II和后支杆II呈锐角,它们的一端均与车辆右后轮的转向节相连,另一端均设球铰II,前支杆II 一端的球铰II与车身相连;上述调节杆II与后支杆II铰接,即后支杆II的一侧设有向外开口的吊耳II,调节杆II的一端通过球铰与吊耳II相连,该调节杆II的另一端与车辆左后轮转向节相连;所述上横臂总成的正下方设有与车辆后轮相连的下横臂总成,该下横臂总成是由两组对应的左横臂组件II以及右横臂组件II组成的,其中与车辆左后轮相连的左横臂组件II包括两根相同的前、后支杆III,所述前支杆III和后支杆III呈锐角,它们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与车辆左后轮的转向节相连,它们的另一端均设球铰III;所述与车辆右后轮相连的右横臂组件II包括两根相同的前、后支杆IV,所述前支杆IV和后支杆IV呈锐角,它们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与车辆右后轮的转向节相连,它们的另一端均设球铰IV,所述前支杆III和后支杆III的一端的球铰III均与车身相连,所述前支杆IV与后支杆IV—端的球铰IV均与车身相连。
上述左横臂组件I与右横臂组件I之间设有随动转向器,该随动转向器包括滑杆、吊耳、支座、外弹簧座、弹簧、套管以及内弹簧座,所述水平的滑杆与上述后支杆I和后支杆II铰接在一起,即滑杆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开口向外的吊耳,即吊耳III与吊耳IV,所述后支杆I 一端的球铰I与吊耳III相连,后支杆II一端的球铰II与吊耳IV相连;上述滑杆靠近左侧和右侧位置分别设有套在其上的两个相同支座I和支座II,该支座I与支座II的一端均与车身的车架管焊接或铆接在一起,实现两支座相对车身的固定;所述支座I和支座II的内部通孔直径均大于所述滑杆的直径,滑杆上还套有一个外弹簧座I,该外弹簧座I中心通孔直径均与滑杆的直径相同,其中外弹簧座I的左段设在支座I与滑杆之间并且左段的外径等于支座I内部通孔的直径,所述外弹簧座I的中段外径大于左段外径并且其左侧端面与支座I的右侧端面相连,所述外弹簧座I的右段外径小于中段的外径;所述外弹簧座I的右部设有一个套在滑杆上的弹簧I,该弹簧I的内径等于外弹簧座I右段的外径,其外径等于外弹簧座I的中段外径,并且弹簧I左侧套在外弹簧座I的右段上并且左侧端面与外弹簧座I中段右侧端面相连;上述支座I的左部设有套在滑杆上的套管I,该套管I的内径等于滑杆的直径,外径等于所述外弹簧座I左段的外径,并且套管I的左侧端面与所述吊耳III的右侧端面相连,套管I的右侧端面与所述外弹簧座I的左侧端面相连;滑杆上还套有一个外弹簧座II,该外弹簧座II中心通孔直径均与滑杆的直径相同,其中外弹簧座II的右段设在支座II与滑杆之间并且右段的外径等于支座II内部通孔的直径,所述外弹簧座II的中段外径大于右段外径并且其右侧端面与支座II的左侧端面相连,所述外弹簧座II的左段外径小于中段的外径;所述外弹簧座II的左部设有一个套在滑杆上的弹簧
II,该弹簧II的内径等于外弹簧座II左段的外径,其外径等于外弹簧座II的中段外径,并且弹簧II右侧套在外弹簧座II的左段上并且右侧端面与外弹簧座II中段左侧端面相连;上述支座II的右部设有套在滑杆上的套管II,该套管II的内径等于滑杆的直径,外径等于所述外弹簧座II右段的外径,并且套管II的右侧端面与所述吊耳IV的左侧端面相连,套管II的左侧端面与所述外弹簧座II的右侧端面相连;上述滑杆上还设有一个与其套接的内弹簧座,该内弹簧座的中心通孔直径与滑杆的直径相同,并且在内弹簧座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外翻的环形凸台,凸台的外径等于所述弹簧1、弹簧II的外径,其中弹簧I的右侧端面与所述内弹簧座左凸台的左侧端面相连,弹簧II的左侧端面与所述内弹簧座右凸台的右侧端面相连;最好,在所述内弹簧座上设若干个销孔。本机构适用于独立式后悬架的车辆,可实现特定车速产生不足转向,以防止车辆出现甩尾,同时,不足转向不是以轮胎丢失附着性能为前提,故不易出现角阶跃输入响应延迟的现象。本机构上横臂总成的左右横臂组件之间设随动转向器,其内、外弹簧座可在滑杆上滑动,通过支座、套管将外弹簧座限位,使弹簧形成预压缩。转向时,车辆本身由于地面侧向力的作用,通过转向节、下横臂前、后支杆传递,下横臂的铰接点作为支点,会使上横臂整体受到拉力,而上横臂总成的前支杆通过内侧球铰与车身相连,不会产生侧向运动,上横臂总成的后支杆传递拉力(转向节、上、下横臂总成三者形成杠杆机构)到随动转向器,此时随动转向器会产生作用,实现车轮的偏转;例如,当车辆左后轮出现向右的地面侧向力时,通过转向节以及左横臂组件II的前、后支杆III传递,使左横臂组件I的后支杆I的铰接点形成向左的拉力,拉力经过随动转向器滑杆传递到右侧吊耳IV,吊耳IV压在右侧的套管II上,套管II将力传递给右侧外 弹簧座II,然后外弹簧座II压缩弹簧II,弹簧II将力传递给内弹簧座,内弹簧座将力传递给左侧的弹簧I,力大于弹簧I的预压缩力时,弹簧I和弹簧II受到压缩,滑杆左、右两侧的吊耳m、iv以及右侧外弹簧座I1、右侧套管II产生向左的位移,左侧吊耳III将位移传递至左侧后支杆I的铰接点,使后支杆I产生位移,随之,由调节杆I传递给车轮,使左后轮产生位移,由于前支杆I的一端球铰I与车身固定,所以,后支杆I以及左后轮会共同绕前支杆I与车身铰接点相对车身转动,而调节杆I的存在使左后轮与后支杆I的旋转角度相同;同时,由于右横臂组件I的后支杆II跟随后支杆I位移,其也带动右后轮产生位移,右后轮与后支杆II会共同绕前支杆II与车身的铰接点相对车身转动。同理,当车辆右后轮出现向左的地面侧向力时,通过转向节以及右横臂组件II的前、后支杆IV传递,使右横臂组件I的后支杆II的铰接点形成向右的拉力,拉力经过随动转向器滑杆传递到左侧吊耳III,吊耳III压在左侧的套管I上,套管I将力传递给左侧外弹簧座I,然后外弹簧座I压缩弹簧I,弹簧I将力传递给内弹簧座,内弹簧座将力传递给右侧的弹簧II,力大于弹簧II的预压缩力时,弹簧I和弹簧II受到压缩,滑杆左、右两侧的吊耳II1、IV以及左侧外弹簧座1、左侧套管I产生向右的位移,右侧吊耳IV将位移传递至右侧后支杆II的铰接点,使后支杆II产生位移,随之,由调节杆II传递给车轮,使右后轮产生位移,由于前支杆II的一端球铰II与车身固定,所以,后支杆II以及右后轮会共同绕前支杆II与车身铰接点相对车身转动,而调节杆II的存在使右后轮与后支杆II的旋转角度相同;同时,由于右横臂组件I的后支杆I跟随后支杆II位移,其也带动左后轮产生位移,左后轮与后支杆I会共同绕前支杆I与车身的铰接点相对车身转动。另外,内弹簧座可通过锁销与滑杆实现相对固定,当左侧吊耳III受到拉力时,同上,拉力经过随动转向器滑杆传递到内弹簧座,内弹簧座将力传递给左侧的弹簧I,该力大于弹簧I的预压缩力时,弹簧I受到压缩,滑杆左、右吊耳m、iv以及右侧外弹簧座I1、右侧套管II产生向左的位移,左侧吊耳III将位移传递至左侧后支杆I的铰接点,使后支杆I产生位移,随之,由调节杆I传递给车轮,使左后轮产生位移,由于前支杆I的一端球铰I与车身固定,所以,后支杆I以及左后轮会共同绕前支杆I与车身铰接点相对车身转动,而调节杆I的存在使左后轮与后支杆I的旋转角度相同;同时,由于右横臂组件I的后支杆II跟随后支杆I位移,其也带动右后轮产生位移,右后轮与后支杆II会共同绕前支杆II与车身的铰接点相对车身转动。这种内弹`簧座与滑杆固定的方式,其压缩弹簧I的力会是不固定方式的两倍,从而实现力的可调。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稳定性强,无需消耗发动机功率和使用传感器信号;
2、结构简单,重量小,成本低,操作便捷。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视图。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随动转向器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上横臂总成是由两组对应的左横臂组件1-1以及右横臂组件1-2组成的,其中与车辆左后轮16相连的左横臂组件1-1包括两前支杆3-1、后支杆4-1以及调节杆5-1,所述前支杆3-1和后支杆4-1呈锐角,它们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与车辆左后轮的转向节相连,它们的另一端均设球铰6-1,前支杆3-1 —端的球铰6-1与车身相连;上述调节杆5-1与后支杆4-1铰接,即后支杆4-1的一侧设有向外开口的吊耳7-1,调节杆5-1的一端通过球铰与吊耳7-1相连,该调节杆5-1的另一端与车辆左后轮的转向节相连;所述与车辆右后轮17相连的右横臂组件1-2包括前支杆3-2、后支杆4-2以及调节杆5_2,所述前支杆3-2和后支杆4-2呈锐角,它们的一端均与车辆右后轮的转向节相连,另一端均设球铰6-2,前支杆3-2 —端的球铰6-2与车身相连;上述调节杆5-2与后支杆4_2铰接,即后支杆4-2的一侧设有向外开口的吊耳7-2,调节杆5-2的一端通过球铰与吊耳7-2相连,该调节杆5-2的另一端与车辆左后轮外向节相连;所述上横臂总成的正下方设有与车辆后轮相连的下横臂总成,该下横臂总成是由两组对应的左横臂组件2-1以及右横臂组件2-2组成的,其中与车辆左后轮相连的左横臂组件2-1包括前支杆3-3、后支杆4-3,所述前支杆
3-3和后支杆4-3呈锐角,它们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与车辆左后轮的转向节相连,它们的另一端均设球铰6-3 ;所述与车辆右后轮相连的右横臂组件2-2包括前支杆3-4、后支杆4-4,所述前支杆3-4和后支杆4-4呈锐角,它们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与车辆右后轮的转向节相连,它们的另一端均设球铰6-4,所述前支杆3-3和后支杆4-3的一端的球铰6-3均与车身相连,所述前支杆3-4与后支杆4-4 一端的球铰6-4均与车身相连;左横臂组件1-1与右横臂组件1-2之间设有随动转向器8,随动转向器的水平滑杆9与上述后支杆4-1和后支杆
4-2铰接在一起,即滑杆的9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开口向外的吊耳,即吊耳7-3与吊耳7-4,所述后支杆4-1 一端的球铰6-1与吊耳7-3相连,后支杆4-2 —端的球铰6_2与吊耳7_4相连。如图4所示,滑杆9靠近左侧和右侧位置分别设有套在其上的两个相同支座10-1和支座10-2,该支座10-1与支座10-2的一端均与车身的车架管18焊接在一起,实现两支座相对车身的固定;所述支座10-1和支座10-2的内部通孔直径均大于所述滑杆的直径,滑杆上还套有一个外弹簧座11-1,该外弹簧座11-1中心通孔直径均与滑杆的直径相同,其中外弹簧座11-1的左段设在支座10-1与滑杆之间并且左段的外径等于支座10-1内部通孔的直径,所述外弹簧座11-1的中段外径大于左段外径并且其左侧端面与支座10-1的右侧端面相连,所述外弹簧座11-1的右段外径小于中段的外径;所述外弹簧座11-1的右部设有一个套在滑杆上的弹簧12-1,该弹簧12-1的内径等于外弹簧座ll-ι右段的外径,其外径等于外弹簧座11-1的中段外径,并且弹簧12-1左侧套在外弹簧座11-1的右段上并且左侧端面与外弹簧座11-1中段右侧端面相连;上述支座10-1的左部设有套在滑杆上的套管13-1,该套管13-1的内径等于滑杆的直径,外径等于所述外弹簧座11-1左段的外径,并且套管13-1的左侧端面与所述吊耳7-3的右侧端面相连,套管13-1的右侧端面与所述外弹簧座11-1的左侧端面相连;滑杆上还套有一个外弹簧座11-2,该外弹簧座11-2中心通孔直径均与滑杆的直径相同,其中外弹簧座11-2的右段设在支座10-2与滑杆之间并且右段的外径等于支座10-2内部通孔的直径,所述外弹簧座11-2的中段外径大于右段外径并且其右侧端面与支座10-2的左侧端面相连,所述外弹簧座11-2的左段外径小于中段的外径;所述外弹簧座11-2的左部设有一个套在滑杆上 的弹簧12-2,该弹簧12-2的内径等于外弹簧座11-2左段的外径,其外径等于外弹簧座11-2的中段外径,并且弹簧12-2右侧套在外弹簧座11-2的左段上并且右侧端面与外弹簧座11-2中段左侧端面相连;上述支座10-2的右部设有套在滑杆上的套管13-2,该套管13-2的内径等于滑杆的直径,外径等于所述外弹簧座11-2右段的外径,并且套管13-2的右侧端面与所述吊耳7-4的左侧端面相连,套管13-2的左侧端面与所述外弹簧座11-2的右侧端面相连;上述滑杆上还设有一个与其套接的内弹簧座14,该内弹簧座的中心通孔直径与滑杆的直径相同,并且在内弹簧座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外翻的环形凸台,凸台的外径等于所述弹簧12-1、弹簧12-2的外径,其中弹簧12-1的右侧端面与所述内弹簧座左凸台15-1的左侧端面相连,弹簧12-2的左侧端面与所述内弹簧座右凸台15-2的右·侧端面相连;在所述内弹簧座上设销孔。
权利要求
1.一种预压缩弹簧式后轮随动转向机构,包括上横臂总成、下横臂总成以及随动转向器,上横臂总成是由两组对应的左横臂组件I以及右横臂组件I组成的,其中与车辆左后轮相连的左横臂组件I包括两根相同的前、后支杆I以及调节杆I,所述前支杆I和后支杆I呈锐角,它们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与车辆左后轮的转向节相连,它们的另一端均设球铰I,前支杆I 一端的球铰I与车身相连;上述调节杆I与后支杆I铰接,即后支杆I的一侧设有向外开口的吊耳I,调节杆I的一端通过球铰与吊耳I相连,该调节杆I的另一端与车辆左后轮的外向节相连;所述与车辆右后轮相连的右横臂组件I包括两根相同的前、后支杆II以及调节杆II,所述前支杆II和后支杆II呈锐角,它们的一端均与车辆右后轮的转向节相连,另一端均设球铰II,前支杆II 一端的球铰II与车身相连;上述调节杆II与后支杆II铰接,即后支杆II的一侧设有向外开口的吊耳II,调节杆II的一端通过球铰与吊耳II相连,该调节杆II的另一端与车辆左后轮外向节相连;所述上横臂总成的正下方设有与车辆后轮相连的下横臂总成,该下横臂总成是由两组对应的左横臂组件II以及右横臂组件II组成的,其中与车辆左后轮相连的左横臂组件II包括两根相同的前、后支杆III,所述前支杆III和后支杆III呈锐角,它们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与车辆左后轮的转向节相连,它们的另一端均设球铰III;所述与车辆右后轮相连的右横臂组件II包括两根相同的前、后支杆IV,所述前支杆IV和后支杆IV呈锐角,它们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与车辆右后轮的转向节相连,它们的另一端均设球铰IV,所述前支杆III和后支杆III的一端的球铰III均与车身相连,所述前支杆IV与后支杆IV—端的球铰IV均与车身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横臂组件I与右横臂组件I之间设有随动转向器,该随动转向器包括滑杆、吊耳、支座、外弹簧座、弹簧、套管以及内弹簧座,所述水平的滑杆与上述后支杆I和后支杆II铰接在一起,即滑杆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开口向外的吊耳,即吊耳III与吊耳IV,所述后支杆I 一端的球铰I与吊耳III相连,后支杆II一端的球铰II与吊耳IV相连;上述滑杆靠近左侧和右侧位置分别设有套在其上的两个相同支座I和支座II,该支座I与支座II的一端均与车身的车架管焊接在一起,所述支座I和支座II的内部通孔直径均大于所述滑杆的直径,滑杆上还套有一个外弹簧座I,该外弹簧座I中心通孔直径均与滑杆的直径相同,其中外弹簧座I的左段设在支座I与滑杆之间并且左段的外径等于支座I内部通孔的直径,所述外弹簧座I的中段外径大于左段外径并且其左侧端面与支座I的右侧端面相连,所述外弹簧座I的右段外径小于中段的外径;所述外弹簧座I的右部设有一个套在滑杆上的弹簧I,该弹簧I的内径等于外弹簧座I右段的外径,其外径等于外弹簧座I的中段外径,并且弹簧I左侧套在外弹簧座I的右段上并且左侧端面与外弹簧座I中段右侧端面相连;上述支座I的左部设有套在滑杆上的套管I,该套管I的内径等于滑杆的直径,外径等于所述外弹簧座I左段的外径,并且套管I的左侧端面与所述吊耳III的右侧端面相连,套管I的右侧端面与所述外弹簧座I的左侧端面相连;滑杆上还套有一个外弹簧座II,该外弹簧座II中心通孔直径均与滑杆的直径相同,其中外弹簧座II的右段设在支座II与滑杆之间并且右段的外径等于支座II内部通孔的直径,所述外弹簧座II的中段外径大于右段外径并且其右侧端面与支座II的左侧端面相连,所述外弹簧座II的左段外径小于中段的外径;所述外弹簧座II的左部设有一个套在滑杆上的弹簧II,该弹簧II的内径等于外弹簧座II左段的外径,其外径等于外弹簧座II的中段外径,并且弹簧II右侧套在外弹簧座II的左段上并且右侧端面与外弹簧座II中段左侧端面相连;上述支座II的右部设有套在滑杆上的套管II,该套管II的内径等于滑杆的直径,外径等于所述外弹簧座II右段的外径,并且套管II的右侧端面与所述吊耳IV的左侧端面相连,套管II的左侧端面与所述外弹簧座II的右侧端面相连;上述滑杆上还设有一个与其套接的内弹簧座,该内弹簧座的中心通孔直径与滑杆的直径相同,并且在内弹簧座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外翻的环形凸台,凸台的外径等于所述弹簧I、弹簧II的外径,其中弹簧I的右侧端面与所述内弹簧座左凸台的左侧端面相连,弹簧II的左侧端面与所述内弹簧座右凸台的右侧端面相连。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预压缩弹簧式后轮随动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弹簧座上设销孔。
全文摘要
一种预压缩弹簧式后轮随动转向机构,上横臂总成的左横臂组件Ⅰ与右横臂组件Ⅰ之间设有随动转向器,其内、外弹簧座可在滑杆上滑动,通过支座、套管将外弹簧座限位,使弹簧形成预压缩。转向时,车辆本身由于地面侧向力的作用,通过转向节、下横臂前、后支杆传递,下横臂的铰接点作为支点,会使上横臂的后支杆形成拉力,三者形成杠杆机构,此时随动转向器会产生作用,实现车轮的偏转。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强,重量小,成本低,操作便捷等优点。
文档编号B62D7/00GK103253301SQ201310137369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9日
发明者夏怀成, 赵士兴, 赵冬冬, 仝帅 申请人:燕山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