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厢板支承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3681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行李厢板支承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李厢板支承构造。该行李厢板支承构造能够提高取出被收纳于车辆后方的行李厢的备用轮胎的作业性。在该行李厢板支承构造中,行李厢(1)包括:行李厢板(20),其放置在车辆的行李厢(1)的后底板(1a)上;以及备用轮胎收纳部(40),其设置在上述后底板(1a)上且呈凹陷形状,在上述后底板(1a)上设置有放置面(1c),用于放置具有便携性的工具箱(10),在将上述行李厢板(20)的车辆后方侧的部分从上述后底板(1a)掀开并呈立起的状态下,通过放置在上述放置面(1c)上的上述工具箱(10)的车辆前方侧的前端部和位于上述行李厢(1)的车辆前方的后座(60)支承上述行李厢板(20)。
【专利说明】行李厢板支承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设于车辆后方的行李厢的行李厢板支承构造。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车辆后方的行李厢内形成有用于收纳备用轮胎的凹部状的备用轮胎收纳部。通常,备用轮胎收纳部的开口部被行李厢板覆盖。因而,在相对于备用轮胎收纳部取放备用轮胎时,必须以使行李厢板立起的状态支承该行李厢板,使备用轮胎收纳部的开口部敞开。作为以使行李厢板立起的状态支承该行李厢板的结构,有如下几种结构:在行李厢内饰的侧部设置突起状的构件,通过该突起构件卡定行李厢板;在行李厢板处设置绳索,在座椅靠背、包裹架、行李厢内饰等设置钩,使行李厢板的绳索与钩卡合;在行李厢板下方的底箱设置有纵长的切口,将行李厢板插入该切口。
[0003]另外,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一种备用轮胎的盖装置,该备用轮胎的盖装置具有将千斤顶活用作盖板的支承构件的结构,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行李厢板构造,该行李厢板构造具有将轮胎扳手用作遮蔽板的支承部件的结构。
[0004]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2-139187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238403号
[0006]在行李厢内饰的侧部设置突起构件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设置向行李厢的装载空间突出的构件,因此,存在装载空间缩小、外观变差的问题。在行李厢板设置绳索,在座椅靠背等设置钩的结构的情况下,必须追加绳索、钩,而存在制造成本上涨、重量增加这样的问题。在行李厢不具备底箱的情况下无法采用将行李厢板插入底箱的切口的结构。
[0007]另外,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装置中,在以本来的目的使用千斤顶、轮胎扳手时,无法以使盖板、遮蔽板立起的状态支承盖板、遮蔽板。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相对于设于行李厢的备用轮胎收纳部取放备用轮胎的作业的作业性的行李厢板支承构造。
[0009]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所具有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行李厢板支承构造,行李厢包括:行李厢板,其放置在车辆的行李厢的后底板上;以及备用轮胎收纳部,其设置在上述后底板上且呈凹陷形状,在该行李厢板支承构造中,在上述后底板上设置有放置面,用于放置具有便携性的收纳箱,在将上述行李厢板的车辆后方侧的部分从上述后底板掀开并呈立起的状态下,通过放置在上述放置面上的上述收纳箱的车辆前方侧的前端部和位于上述行李厢的车辆前方的后座支承上述行李厢板。
[0010]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上述行李厢板立起并被支承的状态下,上述收纳箱的车辆后方侧的后端部与行李厢的后表面相抵接。
[001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上述收纳箱的上述前端部和上述后端部分别设置有多个从上述收纳箱的主体突出的突起部,在上述行李厢板立起并被支承的状态下,上述前端部的上述多个突起部与上述行李厢板相抵接,上述后端部的上述多个突起部与上述行李厢的后表面相抵接。
[0012]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收纳箱具有用于取放被收纳物的开口部,该收纳箱具有相对于纵长或横宽其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的形状,在上述行李厢板立起并被支承的状态下,上述收纳箱配置为上述开口部朝向上述车辆的上侧。
[0013]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收纳箱具有用于取放被收纳物的开口部,该收纳箱具有相对于纵长或横宽其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的形状,在上述行李厢板立起并被支承的状态下,上述收纳箱配置为上述开口部朝向上述车辆的侧面侧且朝向行李厢内侧。
[0014]如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行李厢板支承构造中,行李厢包括:行李厢板,其放置在车辆的行李厢的后底板上;以及备用轮胎收纳部,其设置在后底板上且呈凹陷形状,在后底板上设置有放置面,用于放置具有便携性的收纳箱,在将行李厢板的车辆后方侧的部分从后底板掀开并呈立起的状态下,通过放置在放置面上的收纳箱的车辆前方侧的前端部和位于行李厢的车辆前方的后座支承行李厢板,因此,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0015]由于使用者不用手支承行李厢板也能够维持其立起状态,因此,在相对于行李厢的备用轮胎收纳部取放备用轮胎时,使用者能够自由地使用双手,从而能够提高更换备用轮胎时的作业性。另外,由于在将行李厢板支承在立起状态时使用车辆常备的工具箱,因此不必准备特殊部件而较为经济。
[0016]此外,由于能够在行李厢内以立起状态支承行李厢板,因此,在取出备用轮胎或收纳备用轮胎时,不必将行李厢板取出到车辆之外。因而,能够防止行李厢板的丢失、污损。
[0017]在本实用新型中,在行李厢板立起而被支承的状态下,收纳箱的车辆后方侧的后端部与行李厢的后表面相抵接,因此,在行李厢板的重量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收纳箱向车辆后方移动。因而,能够可靠地阻止行李厢板倾倒。
[0018]采用本实用新型,在收纳箱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设置有多个从收纳箱的主体突出的突起部,在行李厢板立起并被支承的状态下,前端部的多个突起部与行李厢板相抵接,后端部的多个突起部与行李厢的后表面相抵接,因此,能够防止使收纳箱主体大型化,即,防止收纳箱主体的大小超过收纳被收纳物所需的大小,并且能够防止重量增加。
[0019]采用本实用新型,收纳箱具有用于取放被收纳物的开口部,该收纳箱具有相对于纵长或横宽其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的形状,在行李厢板立起并被支承的状态下,收纳箱配置为开口部朝向车辆的上侧。因而,在将行李厢板支承在立起状态的状态下,能够取出被收纳物或收纳被收纳物。另外,无需设置覆盖开口部的构件,就能够稳定地维持被收纳物的收纳状态。
[0020]另外,采用本实用新型,收纳箱具有用于取放被收纳物的开口部,该收纳箱具有相对于纵长或横宽其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的形状,在行李厢板立起并被支承的状态下,收纳箱配置为开口部朝向车辆的侧面侧且朝向行李厢内侧。因而,能够确保可取出被收纳物或收纳被收纳物的状态,并且能够减小收纳箱在行李厢内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而对小型车辆也是有用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从后尾门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汽车的行李厢的立体图。[0022]图2是从后尾门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汽车的行李厢的立体图。
[0023]图3是表示将工具箱放置在后底板的状态的俯视图。
[0024]图4是表示行李厢板立起并被支承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0、工具箱;lla、第I突起部;llb、第2突起部;llc、第3突起部;lld、第4突起部;20、行李厢板;30、备用轮胎;40、备用轮胎收纳部;60、后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根据附图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8]使用图3和图4,说明配置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汽车的行李厢I的工具箱(收纳箱)10。图3是从汽车的车顶侧表示将工具箱10放置在行李厢I的后底板Ia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行李厢板20立起并被支承的状态的侧视图。而且,在图4中为了明示行李厢板20的支承构造,以缩尺比例小于图3的方式进行了图示。工具箱10为用于收纳工具的箱子,具有便携性。即,工具箱10并不是固定于行李厢I内的指定位置,而能够根据需要改变配置位置。工具箱10的主体IOa整体为大致长方体,具有用于放置工具的底面IOb和用于取放工具的大致矩形的开口部10c。在本说明书中,将开口部IOc的长边延伸的方向设为工具箱10的纵向,将开口部IOc的短边延伸的方向设为工具箱10的横向。工具箱10形成为其高度方向上的尺寸H小于其纵向上的长度L和横向上的宽度W。
[0029]在主体IOa中,在开口部IOc的附近形成有从主体IOa的四个角部向外方沿倾斜方向突出的第I突起部11a、第2突起部lib、第3突起部Ilc及第4突起部lid。S卩,这些突起部向彼此离开的方向突出。第I突起部Ila在纵向上从主体IOa突出的长度与第2突起部Ilb在纵向上从主体IOa突出的长度大致相同。第4突起部Ild在纵向上从主体IOa突出的长度大于第3突起部Ilc在纵向上从主体IOa突出的长度。第I突起部Ila在横向上从主体IOa突出的长度与第3突起部Ilc在横向上从主体IOa突出的长度大致相同。第4突起部Ild在横向上从主体IOa突出的长度大于第2突起部Ilb在横向上从主体IOa突出的长度。
[0030]图1和图2是从后尾门侧表示汽车的行李厢I的立体图。在行李厢I的后底板Ia设置有用于收纳备用轮胎30的备用轮胎收纳部40,且该备用轮胎收纳部40呈凹陷形状。
[0031]备用轮胎收纳部40设于后底板I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在图1中表示的是,备用轮胎30被收纳于备用轮胎收纳部40,在备用轮胎30的用于安装于车轮的部分配置有工具箱10的状态。
[0032]该状态下,工具箱10的第I突起部11a、第2突起部lib、第3突起部Ilc和第4突起部Ild的车辆上侧的表面与后底板Ia形成为同一平面。在图2中,表示将工具箱10从备用轮胎30取出并放置在后底板Ia的状态。工具箱10放置在后底板Ia中的备用轮胎收纳部40与行李厢内饰Ib之间的放置面lc。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备用轮胎收纳部40处在汽车的行进方向的右侧的行李厢内饰Ib的附近设置有工具箱10的放置面lc。
[0033]在图3中,纸面上侧为汽车的后尾门侧,纸面下侧为汽车的后座60侧。而且,为了明示工具箱10的放置状态,在图3中省略了行李厢板20。如图3所示,工具箱10配设为其第3突起部Ilc和第4突起部Ild与行李厢I的后端部即行李厢内饰Id相抵接。[0034]行李厢板20通过配置成上述这样的工具箱10以图4所示那样的方式被支承。即,在图3的状态下,放置在后底板Ia的放置面Ic的工具箱10的第I突起部Ila和第2突起部Ilb与行李厢板20的后尾门侧的表面20a相抵接,并且,后座60的后底板Ia侧的缘部附近与行李厢板20的后座60侧的表面20b相抵接。换言之,行李厢板20以被工具箱10和后座60夹着的方式被支承。通过这样地支承行李厢板20,能够保持行李厢板20的将行李厢板20的车辆后方侧的部分从后底板Ia掀开并呈立起的状态。
[0035]此外,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当行李厢板20以其一侧的缘部被定位于后座60侦牝相反侧的缘部被定位于后尾门侧的方式放置在后底板Ia时,备用轮胎30和工具箱10被行李厢板20覆盖。此时,行李厢板20被工具箱10的第I突起部11a、第2突起部lib、第3突起部Ilc和第4突起部Ild支承。
[0036]这样,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通过使薄板状的行李厢板20的一侧的表面20a与工具箱10相抵接,使另一侧的表面20b与后座60相抵接来支承行李厢板20,保持行李厢板20的立起状态。因而,在取出被收纳于后底板Ia的备用轮胎收纳部40的备用轮胎30时,或将备用轮胎30收纳于备用轮胎收纳部40时,使用者不必用自己的手支承行李厢板20,提高了作业性。
[0037]采用本实施方式,通过汽车的车辆所具有的工具箱10和后座60支承行李厢板20。因而,不必准备用于支承行李厢板20的特殊部件而较为经济。
[0038]采用本实施方式,以工具箱10的第3突起部Ilc和第4突起部Ild与行李厢内饰Id相抵接的状态支承行李厢板20。因而,能够防止工具箱10向车辆的后侧移动,从而能够稳定地支承行李厢板20。另外,通过在从工具箱10的主体IOa的角部向彼此离开的方向突出的第3突起部Ilc和第4突起部Ild的这两个点与行李厢内饰Id相抵接,能够防止工具箱10旋转。因而,能够进一步稳定地支承行李厢板20。
[0039]采用本实施方式,以工具箱10的开口部IOc朝向汽车的行李厢内侧的方式放置工具箱10,支承行李厢板20。因而,在支承行李厢板20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工具箱10自由地取放工具。而且,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也能够保持行李厢板20的立起状态。
[0040]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在行李厢I内支承行李厢板20的状态下取放备用轮胎30,因此,不必将行李厢板20取出到车外。因而,能够防止行李厢板20的丢失、污损等。
[0041]采用本实施方式,在将工具箱10配置在备用轮胎30的凹部(供车轮安装的部分)的状态下,工具箱10的第I突起部11a、第2突起部lib、第3突起部11c、第4突起部Ild的车辆上侧的表面与后底板Ia形成为同一平面。因而,在将行李厢板20放置在后底板Ia的情况下,能够使支承行李厢板20的支承力更强大。
[0042]另外,本实施方式通过将通常配置于备用轮胎30的凹部(供车轮安装的部分)的工具箱10放置在后底板Ia的放置面Ic来支承行李厢板2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装备有爆胎修理套件的汽车中,也可以用收纳有爆胎修理套件的箱子支承行李厢板。另外,还可以做成借助被工具箱10支承的工具支承行李厢板20的结构。
[0043]本实施方式中所应用的工具箱10的材质可以应用例如以PP (聚丙烯)等硬质塑料为材料的注射成型品,或聚苯乙烯泡沫(日文:発砲7千口一>)等的微珠泡沫成型品。
[0044]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李厢板20与工具箱10和后座60直接接触,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做成工具箱10和后座60中的至少一者隔着中介物支承行李厢板20的结构。[004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后座60支承与工具箱10所支承的表面20a相反的一侧的表面20b,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做成通过由其他的用途形成于后底板Ia的凹凸物、装配件或托架等支承行李厢板的结构。
[0046]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能够进行各种的变形和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行李厢板支承构造,行李厢包括:行李厢板,其放置在车辆的行李厢的后底板上;以及备用轮胎收纳部,其设置在上述后底板上且呈凹陷形状,该行李厢板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底板上设置有放置面,用于放置具有便携性的收纳箱, 在将上述行李厢板的车辆后方侧的部分从上述后底板掀开并呈立起的状态下,通过放置在上述放置面上的上述收纳箱的车辆前方侧的前端部和位于上述行李厢的车辆前方的后座支承上述行李厢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厢板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行李厢板立起并被支承的状态下,上述收纳箱的车辆后方侧的后端部与行李厢的后表面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厢板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收纳箱的上述前端部和上述后端部分别设置有多个从上述收纳箱的主体突出的突起部, 在上述行李厢板立起并被支承的状态下,上述前端部的上述多个突起部与上述行李厢板相抵接,上述后端部的上述多个突起部与上述行李厢的后表面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李厢板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收纳箱具有用于取放被收纳物的开口部,该收纳箱具有相对于纵长或横宽其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的形状, 在上述行李厢板立起并被支承的状态下,上述收纳箱配置为上述开口部朝向上述车辆的上侧。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李厢板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收纳箱具有用于取放被收纳物的开口部,该收纳箱具有相对于纵长或横宽其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的形状, 在上述行李厢板立起并被支承的状态下,上述收纳箱配置为上述开口部朝向上述车辆的侧面侧且朝向行李厢内侧。
【文档编号】B62D43/10GK203766917SQ201420072904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1日
【发明者】河野政芳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