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60140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发明涉及称为农作业用的拖拉机或者土木作业用的轮式装载机的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农业用拖拉机等作业车辆,具备位于行驶机体上的覆盖操纵座椅的驾驶室(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2等)。专利文献1~3记载的驾驶室,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和配置在驾驶室框架的上端侧的屋顶体。驾驶室框架,成为将支柱体(柱)、梁体(梁)组合了的所谓的框架构造,由支柱体及梁体确保刚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676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4536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关于此种驾驶室的构造,不仅要求成本下降,而且也强烈要求搭乘容易、在驾驶室内部的舒适性的提高。例如希望管理驾驶室内的空调或者降低驾驶室内的噪音,从而能舒适地进行农作业。

另外,在此种作业车辆中,因为通过由方管件构成支柱体、梁体而确保它们的强度,所以即使实现驾驶室框架的刚性提高,也同时导致成本的上升。因此,存在着与近年增高的成本下降的要求不相称的问题。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申请发明将提供一种研究上述的那样的现状而实施了改善的作业车辆作为技术的课题。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作业车辆,是具备覆盖处于行驶机体上的操纵座椅的驾驶室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构成上述驾驶室的骨架的驾驶室框架具备左右一对的前支柱体;左右一对的后支柱体;连结上述前支柱体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前梁体;连结上述后支柱体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后梁体;和连结前后并列的上述前支柱体和上述后支柱体的上端部之间的侧梁体,上述后梁体由将金属板作为坯料的冲压加工形成为截面U字状。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后梁体与上述两后支柱体相比向后方突出,在上述后梁体的内部侧收容了空调机。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者2中记载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在上述驾驶室框架的上端侧的屋顶体,在上述屋顶体的左右两侧部分开地配置了将来自上述空调机的调和空气向上述驾驶室内放出的排出管道。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屋顶体内部的上下,分开地配置了上述两排出管道和取入外气的吸入管道。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屋顶体内部之中的上述两排出管道的上方配置上述吸入管道,将使上述吸入管道与外部连通的外气取入口形成在上述屋顶体的左右两侧部,在上述各外气取入口上安装了外气过滤器。

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将上述驾驶室框架之中的对上述操纵座椅进行支承的座椅框架体的左右两侧部通过冲压加工形成为截面凹凸形状。

技术方案7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座椅框架体的背面部通过冲压加工形成为截面凹凸形状,将上述左右两侧部与上述背面部连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发明,因为在具备覆盖处于行驶机体上的操纵座椅的驾驶室的作业车辆中,构成上述驾驶室的骨架的驾驶室框架具备左右一对的前支柱体;左右一对的后支柱体;连结上述前支柱体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前梁体;连结上述后支柱体彼此的上端部之间的后梁体;和连结前后并列的上述前支柱体和上述后支柱体的上端部之间的侧梁体,上述后梁体由将金属板作为坯料的冲压加工形成为截面U字状,所以能不使用管件等地实现上述后梁体的刚性提高,同时降低上述后梁体的重量。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因为使上述后梁体与上述两后支柱体相比向后方突出,在上述后梁体的内部侧收容了空调机,所以不用提高上述驾驶室的总高度就能在上述屋顶体内部配置上述空调机,并且例如能避免为了在上述屋顶体的前部侧收容上述空调机而限制操作者的前方视野的问题。另外,因为在上述后梁体的内部侧收容空调机,所以能实现上述空调机配置的省空间化。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因为具备配置在上述驾驶室框架的上端侧的屋顶体,在上述屋顶体的左右两侧部分开地配置了将来自上述空调机的调和空气向上述驾驶室内放出的排出管道,所以上述空调机位于后方,能扩大上述驾驶室前部上方的空间。因此,能提高上述驾驶室的前方视野性。因为在上述屋顶体前部侧形成了空间,所以例如容易确保配置天窗等的配置部位。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因为在上述屋顶体内部的上下,分开地配置了上述两排出管道和取入外气的吸入管道,所以能上下两层地配置上述两排出管道和上述吸入管道而实现在上述屋顶体内的上述管道群配置的省空间化。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因为在上述屋顶体内部之中的上述两排出管道的上方配置上述吸入管道,将使上述吸入管道与外部连通的外气取入口形成在上述屋顶体的左右两侧部,在上述各外气取入口上安装了外气过滤器,所以能有效利用作为无用空间的上述屋顶体的左右两侧部而紧凑地配置上述外气过滤器。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因为将上述驾驶室框架之中的对上述操纵座椅进行支承的座椅框架体的左右两侧部通过冲压加工形成为截面凹凸形状,所以上述座椅框架体的左右两侧部的截面系数变高,能实现上述座椅框架体乃至上述驾驶室框架的刚性提高。不需要以往的那样的向前后延伸的管框架。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因为将上述座椅框架体的背面部通过冲压加工形成为截面凹凸形状,将上述左右两侧部与上述背面部连结,所以作为上述座椅框架体整体截面系数高,能由上述座椅框架体单独构成为构造体。进而对上述驾驶室框架整体的刚性提高做出贡献。

附图说明

图1是拖拉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拖拉机的俯视图。

图3是驾驶室的左侧视图。

图4是驾驶室的主视图。

图5是驾驶室的右侧视图。

图6是驾驶室的后视图。

图7是从前方左斜上侧观看驾驶室框架的立体图。

图8是从后方左斜下侧观看驾驶室框架的立体图。

图9是从前方左斜上侧观看座椅框架体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后方左斜下侧观看座椅框架体的立体图。

图11是省略了外顶盖的屋顶体内的俯视图。

图12是内顶盖的仰视图。

图13是从前方左斜上侧观看的屋顶体内部构造的分离立体图。

图14是从后方左斜下侧观看的屋顶体内部构造的分离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下面,对于将本申请发明进行了具体化的实施方式,以作为作业车辆的拖拉机为例基于附图进行说明。

首先,一边参照图1及图2一边对拖拉机1的概要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中的拖拉机1的行驶机体2,由作为行驶部的左右一对的前车轮3和同样的左右一对的后车轮4支承。通过由搭载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的作为动力源的共轨式的柴油发动机5(以下简单地称为发动机)驱动后车轮4及前车轮3,拖拉机1以进行前后进退行驶的方式构成。发动机5由发动机罩6覆盖。在行驶机体2的上面上设置了驾驶室7,在该驾驶室7的内部,配置了操纵座椅8和操纵手柄9,该操纵手柄9通过操纵使前车轮3的转向方向向左右动作。在此情况下,在驾驶室7内的操纵座椅8的前方配置了转向立柱32。转向立柱32,以埋设在配置在驾驶室7内部的前面侧的仪表板33的背面侧的那样的状态直立设置。在从转向立柱32上面向上突出的手柄轴的上端侧,安装了俯视大致圆型的操纵手柄9。在驾驶室7的左右下部,设置了操作者乘降的踏板10。

行驶机体2,具备具有前保险杠12及前车轴壳体13的发动机框架14;与发动机5的后面侧连结的离合器壳体15;和与离合器壳体15的后面侧连结的变速箱壳体17。发动机框架14的后端侧,与发动机5的左右外侧面连结。使前车轴16从前车轴壳体13的左右两端侧可旋转地向外突出。在前车轴壳体13的左右两端侧,经前车轴16安装了前车轮3。变速箱壳体17,将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适当变速传递给前后四轮3、3、4、4。在变速箱壳体17的左右外侧面上,以向外突出的方式安装了左右的后车轴壳体19。在左右的后车轴壳体19上可旋转地内插了左右的后车轴20。在变速箱壳体17上经后车轴20安装了后车轮4。左右的后车轮4的上方由左右的后挡泥板21覆盖。

在变速箱壳体17的后部上面上,例如可装拆地安装了使称为旋转耕耘机的作业机升降动作的油压式升降机构22。详细情况省略,但旋转耕耘机等作业机,经左右一对的下部连杆及上部连杆构成的3点连杆机构与变速箱壳体17的后部连结。在变速箱壳体17的后侧面上,向后突出设置了用于向旋转耕耘机等作业机传递PTO驱动力的PTO轴25。

在从发动机5的后侧面向后突出设置的发动机输出轴(省略图示)上,以直接连结的方式安装了飞轮26。经在两端具有自由轴接头的动力传递轴29,连结了从飞轮26向后突出的主动轴27和从变速箱壳体17前面侧向前突出的主变速输入轴28(参照图1、图7及图10)。在变速箱壳体17内,配置了油压无级变速机、前后进退切换机构、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及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经由主动轴27及动力传递轴29传递给变速箱壳体17的主变速输入轴28,由油压无级变速机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适当变速。然后,该变速动力经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传递给左右的后车轮4。

在从变速箱壳体17的前面下部向前突出的前车轮输出轴30上,经前车轮驱动轴31,连结了从内置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省略图示)的前车轴壳体13向后突出的前车轮传递轴(省略图示)。由变速箱壳体17内的油压无级变速机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产生的变速动力,从前车轮输出轴30、前车轮驱动轴31及前车轮传递轴经由前车轴壳体13内的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传递给左右的前车轮3。

接着,一边参照图3~图10一边对驾驶室7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行驶机体2上的覆盖操纵座椅8的驾驶室7,具备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100。驾驶室框架100,是大致箱框状的框架,具备位于操纵座椅8的前方的左右一对的前支柱体101;位于操纵座椅8的后方的左右一对的后支柱体102;连结前支柱体101彼此的上端部分之间的前梁体103;连结后支柱体102彼此的上端部分之间的后梁体104;和连结前后并列的前支柱体101和后支柱体102的上端部分之间的左右的侧梁体105。在驾驶室框架101的上端侧,即由前梁体103、后梁体104及左右的侧梁体105构成的矩形框上,可装拆地安装了屋顶体106。

实施方式的后梁体104,是通过将金属板作为坯料的冲压加工形成为截面U字状(槽形)的后梁体,作为整体,成为与左右的后支柱体102相比向后方突出(伸出)的俯视大致U字状的形态。因此,后梁体104的内面侧向前开口。因此,能不使用管件等地实现后梁体104的刚性提高,同时降低后梁体104的重量。在后梁体104中,在向前延伸的左右两端部之间,配置了左右横长的加强梁体111。加强梁体111的左右各端部,在后梁体104中分别与对应的左右端部的开口下部连结。因此,后梁体104和加强梁体111,从上向下看成为矩形框状的形态。

在各前支柱体101的下端侧,连结了左右向内延伸的前下部板107的左右外端侧。在左右两前下部板107的左右内端侧,连结了固定支承仪表板33的纵长的操纵台支承板108。在左右两前支柱体101的之间直立设置了操纵台支承板108。在左右两前下部板107上跨接地配置了地板。在各后支柱体102的下端侧,连结了沿后车轮4的前部里面侧的作为鼓出形状的后挡泥板21的后端上部侧。各后挡泥板21的前端下部侧,与左右的前下部板107的后端侧连结。在左右两后支柱体102的下端部和左右的后挡泥板21上,安装了在侧面看为阶梯形状的座椅框架体109。在座椅框架体109上配置了操纵座椅8。在左右的前支柱体101和后支柱体102之间直立设置了中间支柱体110。各中间支柱体110的上端侧,与对应的左右的侧梁体105的前后中途部连结。各中间支柱体110的下端侧,与对应的左右的后挡泥板21的前后中途部连结。

在驾驶室框架100的前面侧,即由左右的前支柱体101、前梁体103及左右的前下部板107包围的区域中,配置了前玻璃121。在驾驶室框架100的后面侧,即由左右的后支柱体102、后梁体104及座椅框架体109包围的区域中,配置了后玻璃122。在驾驶室框架100的左右侧面侧,前后并列地配置了透明的玻璃制的侧门123和侧玻璃125。各侧门123,位于前支柱体101和中间支柱体110之间。各侧门123,经上下一对铰链124可开闭地安装在对应的中间支柱体110上。各侧玻璃125,位于中间支柱体110和后支柱体102之间,经上下一对铰链126可开闭地安装在对应的后支柱体102上。

左右的前下部板307的前部侧,经作为防振构件的前防振橡胶体98,与安装在离合器壳体15的左右侧面上的前部支承台96连结(参照图1)。另外,在座椅框架体109的后端下部侧,设置了向后鼓出的左右一对的基底托架127。各基底托架127,经作为防振构件的后防振橡胶体99,与安装在左右的后车轴壳体19上的后部支承台97连结。因此,行驶机体2,经多个防振橡胶体98、99防振支承驾驶室7。

如图9及图10所示,对操纵座椅8进行支承的座椅框架体109,具备与加强梁体111呈平行状地延伸的后中间梁构件112和从后中间梁构件112向下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下部框架113。后中间梁构件112位于左右两后支柱体102的下端部之间。将后中间梁构件112的左右各端部分别与对应的左右的后支柱体102的下端侧连结。在各后下部框架113的下端侧安装了基底托架127。在左右两后下部框架113之间的上半部,配置了上下并列的上部背面板114和下部背面板115。将上下两背面板114、115的左右各端部分别与对应的左右的后下部框架113连结。将上部背面板114的下端侧和下部背面板115的上端侧连结。

在各后下部框架113的上下中途部,沿后挡泥板21形状从侧面看以向前方且向上方鼓起的方式连结了弯曲的侧部框架116的后端侧。在各侧部框架116上,连结了对应的左右的后挡泥板21。在左右两侧部框架116的角部之间配置了角罩板117。将角罩板117的左右各端部分别与对应的侧部框架116的左右里面侧连结。在角罩板117的下方配置了前面罩板118。前面罩板118的左右各端部分别与对应的侧部框架116纵长部的左右里面侧连结。在侧部框架116横长部的左右里面侧,左右向内突出设置了前后长的座支承板119。座支承板119的后端侧与下部背面板115的下端侧连结。座支承板119的前端侧与角罩板117的上端后部侧连结。

座椅框架体109的结构要素112~119均是金属制(钢材制)。如图9及图10所示,构成座椅框架体109的左右两侧部的侧部框架116由冲压加工形成为截面凹凸形状。另外同样,作为座椅框架体109的背面部的上下两背面板114、115也由冲压加工构成为截面凹凸形状。截面凹凸形状的左右两侧部框架116和上下两背面板114、115经左右的后下部框架113连结。如果这样地构成,则座椅框架体109的左右两侧部框架116的截面系数变高,能实现座椅框架体109乃至驾驶室框架100的刚性提高。不再需要以往使用的那样的前后长的底框架。另外,因为由冲压加工将座椅框架体109的上下两背面板114、115形成为截面凹凸形状,在上下两背面板114、115上经左右的后下部框架113连结了左右两侧部框架116,所以作为座椅框架体109整体能更进一步提高截面系数,能由座椅框架体109单独构成构造体。进而对驾驶室框架100整体的刚性提高做出贡献。

接着,一边参照图11~图14一边对屋顶体106的空调构造进行说明。安装在驾驶室框架100的上端侧的屋顶体106,具备作为外部装饰的外顶盖131和构成驾驶室7的顶棚的内顶盖132。通过由外顶盖131从上方覆盖内顶盖132及前后左右的梁体103~105,将屋顶体106内部构成为空心状。因此,外顶盖361的后部侧与左右两后支柱体相比向后方延伸而覆盖到后梁体104。

在屋顶体106内的后部侧,收容了管理驾驶室7内的空调的空调机134。空调机134,由利用了发动机5的冷却水的暖气、利用了由发动机5驱动的压缩机、冷凝器及蒸发器等冷气调节驾驶室7内的空调(室内温度)。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34,以一部分嵌入与左右两后支柱体102相比向后方突出的后梁体104的内面侧(开口部内)的方式配置,防止了驾驶室7的总高度超过需要限度地变高,并且实现了空调机134配置的省空间化。在实施方式中,由俯视矩形框状的后梁体104及加强梁体111支承空调机134。

在空调机134前面的左右两角部,形成了向前开口的第一空气放出口和左右向外开口的第二空气放出口(一起省略图示)。在左右的第一空气放出口上,连接了对来自空调机134的调和空气进行引导的前后长的第一排出管道135的上游侧。第一排出管道135的下游侧,与设置在内顶盖132的前部的除雾用吹出口136连接。在除雾用吹出口136上,设置了变更调节来自空调机134的调和空气的风量、风向的翅片。

另外,在左右的第二空气放出口上,连接了对来自空调机134的调和空气进行引导的第二排出管道137的上游侧。左右的第二排出管道137,虽然比第一排出管道135短,但是向前延伸。第二排出管道137的下游侧,进入了对应的第一排出管道135的下侧。第二排出管道137的下游侧,与设置在内顶盖132的左右两侧部的冷暖设备用吹出口138连接。在冷暖设备用吹出口138上,与除雾用吹出口136同样,设置了变更调节来自空调机134的调和空气的风量、风向的翅片。因此,在屋顶体106内的左右两侧部,以组为单位分开地配置了第一及第二排出管道135、137的组。

在屋顶体106内部的前后中途部,配置了横跨在左右双方的第一及第二排出管道135、137的上方的分隔板140。在分隔板140及空调机134上,以形成朝向空调机134的俯视大致T字状的流通路的方式安装了密封件141。在将外顶盖131覆盖在内顶盖132上的状态下,密封件141紧贴于外顶盖131的内面侧,在屋顶体106内部的分隔板140上形成俯视大致T字状的流通路。该流通路构成了外气取入用的吸入管道142。

左右的侧梁体105的前后中途部,左右向外鼓出,在该鼓出部分上形成了使吸入管道142与外部连通的外气取入口143。吸入管道142的左右向外的上游开口侧分别与左右的外气取入口143连通。在外气取入口143上,安装了百叶窗状的通气框体144和除尘过滤器145(外气过滤器)。因此,在图11~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屋顶体106内部的上下分开地配置了将来自空调机134的调和空气向驾驶室7内放出的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排出管道135、137和取入外气的俯视大致T字状的吸入管道142。

另一方面,在内顶盖132的中央附近,形成了使屋顶体106内和驾驶室7内连通的内气取入口146。在内气取入口146上安装了格子状的通气框体147。在分隔板140之中的吸入管道142的T字状交叉部,开设了与内气取入口146连通的连通口148。在分隔板140中的连通口148的部位,配置了由手动开闭该连通口148的内外气切换挡板150。

如果使内外气切换挡板150进行关闭动作,则内气取入口146及连通口148被关闭,通过空调机134的驱动,外部空气从左右的外气取入口143经吸入管道142导入。如果使内外气切换挡板150进行开放动作,则内气取入口146及连通口148被开放,外部空气不再从左右的外气取入口143进入,通过空调机134的驱动,驾驶室7内的空气从内气取入口146向空调机134内导入。在实施方式中,由内外气切换挡板150的开度(开闭程度)调节被导入到空调机134的外气和内气的比例。

如上述的记载及图7、图8、图11~图14明确的那样,在具备处于行驶机体2上的覆盖操纵座椅8的驾驶室7的作业车辆中,因为构成上述驾驶室7的骨架的驾驶室框架100具备左右一对的前支柱体101;左右一对的后支柱体102;连结上述前支柱体101彼此的上端部分之间的前梁体103;连结上述后支柱体105彼此的上端部分之间的后梁体104;和连结前后并列的上述前支柱体101和上述后支柱体102的上端部分之间的侧梁体105,使上述后梁体104与上述两后支柱体102相比向后方突出并将空调机103收容在上述后梁体104的内部侧,所以能不会增高上述驾驶室7的总高度地在上述屋顶体106内部配置上述空调机103,并且例如能避免因为在上述屋顶体106的前部侧收容了上述空调机134而限制操作者的前方视野的问题。另外,因为在上述后梁体104的内部侧收容空调机134,所以能实现上述空调机134配置的省空间化。

另外,因为上述后梁体104通过将金属板作为坯料的冲压加工形成为截面U字状,所以能不使用管件等地实现上述后梁体104的刚性提高,同时降低上述后梁体104的重量。

如上述的记载及图11~图14明确的那样,作业车辆具备处于行驶机体2上的覆盖操纵座椅8的驾驶室7,上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100和配置在上述驾驶室框架100的上端侧的屋顶体106,在此作业车辆中,因为在上述屋顶体106的后部侧收容空调机134,在上述屋顶体106的左右两侧部分开地配置了将来自上述空调机134的调和空气向上述驾驶室7内放出的排出管道135、137,所以上述空调机134位于后方,扩大了上述驾驶室7前部上方的空间。因此,能提高上述驾驶室7的前方视野性。因为在上述屋顶体106前部侧形成了空间,所以例如容易确保天窗等的配置部位。

另外,因为在上述屋顶体106内部之中的上述两排出管道135、137的上方配置吸入管道142,将使上述吸入管道142与外部连通的外气取入口143形成在上述屋顶体106的左右两侧部,在上述各外气取入口143上安装了外气过滤器145,所以能上下两层地配置上述排出管道和上述吸入管道而实现省空间化。能有效利用作为无用空间的上述屋顶体的左右两侧部来紧凑地配置上述外气过滤器。

如上述的记载及图11~图14明确的那样,作业车辆具备处于行驶机体2上的覆盖操纵座椅8的驾驶室7,上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100和配置在上述驾驶室框架100的上端侧的屋顶体106,在此作业车辆中,因为在上述屋顶体106内收容空调机134,在上述屋顶体106内部的上下分开地配置了向上述驾驶室7内放出来自上述空调机134的调和空气的排出管道135、137和取入外气的吸入管道142,所以能上下两层地配置上述排出管道135、137和上述吸入管道142而实现在上述屋顶体106内的上述管道135、137、142群配置的省空间化。

如上述的记载及图7~图10明确的那样,作业车辆具备处于行驶机体2上的覆盖操纵座椅8的驾驶室7,在此作业车辆中,因为将构成上述驾驶室7的骨架的驾驶室框架100之中的对上述操纵座椅8进行支承的座椅框架体109的左右两侧部116通过冲压加工形成为截面凹凸形状,所以上述座椅框架体109的左右两侧部116的截面系数变高,能实现上述座椅框架体109乃至上述驾驶室框架100的刚性提高。不需要以往的那样的向前后延伸的管框架。

另外,因为将上述座椅框架体109的背面部114、115由冲压加工截面形成为凹凸形状,将上述左右两侧部116与上述背面部114、115连结,所以作为上述座椅框架体109整体截面系数高,能由上述座椅框架体109单独构成构造体。进而对上述驾驶室框架100整体的刚性提高做出贡献。

另外,本申请发明中的各部的结构不被图示的实施方式限定,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的说明:

1:拖拉机

2:行驶机体

7:驾驶室

8:操纵座椅

100:驾驶室框架

101:前支柱体

102:后支柱体

103:前梁体

104:后梁体

105:侧梁体

106:屋顶体

109:座椅框架体

114:上部背面板

115:下部背面板

116:侧部框架

131:外顶盖

132:内顶盖

134:空调机

135:第一排出管道

137:第二排出管道

140:分隔板

142:吸入管道

143:外气取入口

145:除尘过滤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