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独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5782阅读:716来源:国知局
折叠独轮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折叠独轮车。



背景技术:

在进行架空输电线路维修时,需要对架空输电线路上的专用绝缘瓷瓶进行更换。专用绝缘瓷瓶更换时,绝大多数带电作业车是开不进作业现场的,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独轮车运输专用绝缘瓷瓶等,现有的独轮车体积较大,对独轮车的运输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独轮车,通过将独轮车折叠,使得独轮车的体积减小,在不使用的过程中折叠放置,独轮车的占用空间较小,运输、储放较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独轮车,包括车梁、车轮、第一固定件和两个半架,所述车轮转动设置于所述车梁的底部,每个所述半架均包括相互连接的底架和侧架,所述底架与所述车梁铰接,两个所述半架围成车斗且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

可选的,所述侧架包括架体、第一挡板和两块第二挡板,所述底架与 所述车梁转动连接且通过第二固定件固定,所述底架的远离所述车梁的一端与所述架体铰接,所述架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矩形框架和车把,所述矩形框架包括两根横杆和两根竖杆,所述第一挡板设置于所述矩形框架内且分别与两根所述横杆连接,两块所述第二挡板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转动套设于所述竖杆,所述折叠独轮车折叠后,所述侧架和所述车梁分别位于所述底架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车梁设置有第一锁定件,所述第一锁定件包括活动件和复位弹簧,所述车梁设置有盲孔,所述活动件滑动设置于所述盲孔内,所述复位弹簧位于所述盲孔内且抵住所述活动件,所述活动件的远离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为锁定端,所述锁定端设置有由两个挡块围成的嵌设槽,至少一个所述挡块设置有坡面段。

可选的,所述第一锁定件还包括第二套筒,所述盲孔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二套筒的外壁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啮合的外螺纹,所述活动件为T型件,所述T型件包括杆身和位于所述杆身一端的杆头,所述杆身穿设于所述第二套筒内,所述杆头位于所述第二套筒和所述复位弹簧之间。

可选的,所述套筒的一端设置有外六角接头,所述外六角接头设置有用于穿设所述杆身的通孔。

可选的,所述第一挡板的内表面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一挡板的外表面所在平面为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平行,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挡板的内表面所在平面为第三平面且外表面所在平面为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第四平面平行,另外一个所述第二挡板的内表面所在平面为第五平面且外表面所在平面为第六平面,所述第五平面与所 述第六平面平行;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挡板对应的所述第一套筒的轴心线为第一基准线,与另外一个所述第二挡板对应的所述第一套筒的轴心线为第二基准线,所述第一基准线和所述第二基准线所在平面为基准参考平面,所述基准参考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基准参考平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基准线与所述第三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五平面与所述第二基准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基准线与所述第四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六平面与所述第二基准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基准线与所述第一平面之间的距离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半径。

可选的,所述折叠独轮车还包括辅助机构,所述辅助机构包括角钢、梯形块和支架杆;所述角钢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梯形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的外侧,所述梯形块设置有锁定孔,所述底架的远离所述车梁的一端设置有梯形槽和第二锁定件,所述梯形块滑动嵌设于所述梯形槽内,所述第二锁定件包括十字块、压簧和扳手,所述底架设置有与所述锁定孔对应的阶梯盲孔,所述阶梯盲孔包括第一段孔和第二段孔,所述第一段孔相对于所述第二段孔更靠近所述梯形槽,所述第一段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段孔的直径,所述十字块嵌设于所述阶梯盲孔内,所述压簧抵住所述十字块且能够推动所述十字块伸入所述锁定孔内,所述扳手位于所述底架上且与所述十字块连接,所述第二板靠近所述侧架;所述支架杆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角钢的内侧。

可选的,所述支架杆与所述第一板转动连接,所述支架杆与所述第一板之间设置有双向棘轮,所述双向棘轮包括棘齿、控制件和两个棘爪,两个所述棘爪一体成型且分别用于实现所述双向棘轮的单向转动,所述控制件用于控制最多一个所述棘爪抵住所述棘齿;所述支架杆的靠近所述第二 板的一端包括弧形壁和第一平面壁,所述支架杆的其中一个侧壁为第二平面壁,所述第一平面壁与所述第二平面壁之间通过所述弧形壁平滑过渡,所述支架杆处于支撑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壁与所述第一板贴合,所述支架杆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平面壁与所述第二板贴合。

可选的,所述锁定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锁定孔沿所述梯形块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为杆状,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半架的侧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另一端与另外一个所述半架的侧架可拆卸地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折叠独轮车可以折叠,不使用时,将折叠独轮车折叠后作为工具放置在带电作业车内,占用面积较小、运输较为方便。需要使用时,只需要将半架等展开并通过固定件固定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独轮车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折叠独轮车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A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的活动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B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1的辅助机构示意图;

图8为图1的折叠独轮车的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折叠独轮车 10;

车梁 11;

盲孔 111;

第一锁定件 113;第二套筒 1131;复位弹簧 1132;外六角接头 1133;活动件 1134;锁定端 1134A;挡块 1134B;坡面段 1134C;

车轮 13;

半架 15;

底架 151;

侧架 153;

架体 1531;矩形框架 1531A;车把 1531B;

第一挡板 1533;

第二挡板 1535;第一套筒 1535A;

固定件 17;

辅助机构 19;

角钢 191;

梯形块 193;锁定孔 1931;

支架杆 195;弧形壁 1951;第一平面壁 1953;第二平面壁 1955;

第二锁定件 197;十字块 1971;压簧 197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 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独轮车10,主要用于架空输电线路检修,当然,用到其他方面也是可以的。折叠独轮车10包括车梁11、车轮13、半架15、固定件17和辅助机构19。

车梁11的结构可以为柱状、板状等结构,主要用于安放车轮13、半架15等结构,车轮13位于车梁11的底部,车轮13可以转动,从而实现折叠独轮车10的行走。

请参照图2所示,半架1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半架15分别位于车梁11的相对的两侧,每个半架15均包括底架151和侧架153,底架151和侧架153相互连接,底架151与车梁11通过转轴铰接并通过第二固定件固定,第二固定件的结构不限,例如螺栓、角钢、限位机构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可以为板状,在车梁11与底架151的对应位置均设置有插槽,当底架151转动至一定角度后,将第二固定件插入两个插槽内,使二者无法继续相对转动即可。半架15可以绕转动相对于车梁11转动,转动的方向可以与车梁11的方向一致,每个半架15均围成半个车斗,当两个半架 15转动至合适的位置后,两个半架15与车梁11共同形成车斗,两个半架15形成车斗后,通过固定件17固定,保持车斗的稳定,用来盛放物品。

侧架153和底架151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下列结构:

请参照图2所示,侧架153包括架体1531、第一挡板1533和两块第二挡板1535。

底架151的远离车梁11的一端与架体1531通过转轴铰接,该转轴可以与底架151与车梁11之间的转轴的方向一致,架体1531包括相互连接的矩形框架1531A和车把1531B,矩形框架1531A包括两根横杆和两根竖杆,车把1531B可以与横杆一体成型,横杆和竖杆依次首尾连接,矩形框架1531A的内部形成封闭区,第一挡板1533设置于封闭区内且分别与两根横杆连接,两块第二挡板1535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一套筒1535A,第一套筒1535A转动套设于竖杆,第二挡板1535可以绕竖杆转动,从而实现第二挡板1535与架体1531的折叠。

折叠独轮车10折叠后,侧架153和车梁11分别位于底架151的两侧,此处限定了侧架153与底架151、底架151与车梁11的转动方向,即在将折叠独轮车10折叠过程中,侧架153相对于底架151的转动方向与底架151相对于车梁11的转动方向相反,从而使得折叠独轮车10折叠后侧架153与底架151贴合,底架151与车梁11贴合,折叠独轮车10折叠后的体积更小。

为了使折叠独轮车10折叠后体积更小,可以对侧架153的结构进行改进。

请参照图3所示,第一挡板1533和第二挡板1535的侧壁均为平面,为了描述方便,首先针对第一挡板1533和第二挡板1535的各个表明进行定义:第一挡板1533的内表面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一挡板1533的外表面所在平面为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平行,其中一个第二挡板1535的内表面所在平面为第三平面且外表面所在平面为第四平面,第三平面与第四平面平行,另外一个第二挡板1535的内表面所在平面为第五平面且外表面所在平面为第六平面,第五平面与第六平面平行。此处所说的“平行”并不一致是绝对平行,而是可以有一定的偏差,即平行或基本平行。

与其中一个第二挡板1535对应的第一套筒1535A的轴心线为第一基准线,与另外一个第二挡板1535对应的第一套筒1535A的轴心线为第二基准线,第一基准线和第二基准线所在平面为基准参考平面,基准参考平面与第一平面平行。

第一平面与基准参考平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基准线与第三平面之间的距离,第五平面与第二基准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基准线与第四平面之间的距离,第六平面与第二基准线之间以及第二基准线与第一平面之间的距离均小于或等于第一套筒1535A的半径。

当第一挡板1533和第二挡板1535折叠后,可以完全位于封闭区内,侧架153和底架151可以充分贴合,有效减小折叠后的体积。

当需要将折叠独轮车10展开时,半架15转动后需要对第一挡板1533及第二挡板1535进行固定,否则会导致车斗的不稳定,为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定结构。

请参照图4所示,车梁11设置有第一锁定件113,第一锁定件113包 括第二套筒1131、活动件1134和复位弹簧1132。

车梁11设置有盲孔111,盲孔111内设置有内螺纹,第二套筒1131的外壁设置有与内螺纹啮合的外螺纹,第二套筒1131与盲孔111相互配合,第二套筒1131可以从盲孔111内拆下,为了方便拆装,可以在套筒的一端设置有外六角接头1133,外六角接头1133设置有通孔。

请参照图5所示,活动件1134为T型件,T型件包括杆身和位于杆身一端的杆头,杆身穿设于第二套筒1131及外六角接头1133的通孔内,活动件1134滑动设置于第二套筒1131内,杆头和复位弹簧1132均位于盲孔111内,杆头的尺寸大于第二套筒1131的内径,复位弹簧1132位于盲孔111内且抵住杆头,杆头位于第二套筒1131和复位弹簧1132之间,复位弹簧1132具有使活动件1134沿第二套筒1131滑动的趋势。

活动件1134的远离复位弹簧1132的一端为锁定端1134A,锁定端1134A设置有由两个挡块1134B围成的嵌设槽,至少一个挡块1134B设置有坡面段1134C,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挡块1134B的顶端均设置有坡面段1134C,坡面段1134C的高度由靠近嵌设槽的一端到另一端逐渐降低。

当第二挡板1535转动时,第二挡板1535抵住其中一个挡块1134B的坡面段1134C,并按压活动件1134,活动件1134使复位弹簧1132压缩,第二挡板1535进入嵌设槽内后,复位弹簧1132使活动件1134上升并卡住第二挡板1535,从而使第二挡板1535固定。

请参照图6所示,辅助机构19包括角钢191、梯形块193、支架杆195和第二锁定件197。

角钢19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梯形块193固定设置于第一板的外侧,梯形块193的截面为梯形,梯形块193设置有锁定孔1931,底架151的远离车梁11的一端设置有梯形槽,第二锁定件197设置于梯形槽处,梯形块193滑动嵌设于梯形槽内,第二锁定件197包括十字块1971、压簧1973和扳手,底架151设置有与锁定孔1931对应的阶梯盲孔,阶梯盲孔包括第一段孔和第二段孔,第一段孔相对于第二段孔更靠近梯形槽,第一段孔的直径小于第二段孔的直径,十字块1971嵌设于阶梯盲孔内,压簧1973抵住十字块1971且能够推动十字块1971伸入锁定孔1931内,扳手位于底架151上且与十字块1971连接,第二板靠近侧架153。扳动扳手的过程中,十字块1971在阶梯盲孔内滑动并使压簧1973压缩,从而使得梯形块193可以在梯形槽内滑动,当梯形块193到达一定位置后,十字块1971的伸入锁定孔1931内将辅助机构19锁定。

十字块1971是指该结构的截面为十字形,例如可以为板状、阶梯轴状等结构。

锁定孔193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锁定孔1931沿梯形块193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通过使不同的锁定孔1931与十字块1971对应实现支架杆195的位置改变,使折叠独轮车10的结构更加稳定。

支架杆195的一端固定设置于角钢191的内侧,并且用于支撑折叠独轮车10。

支架杆195与第一板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支架杆195与第一板转动连接,支架杆195与第一板之间设置有双向棘轮,双向棘轮包括棘齿、控制件和两个棘爪,两个棘爪一体成型且分别用于实现双向棘轮的单向转动, 控制件用于控制最多一个棘爪抵住棘齿;请参照图7所示,支架杆195的靠近第二板的一端包括弧形壁1951和第一平面壁1953,支架杆195的其中一个侧壁为第二平面壁1955,第一平面壁1953与第二平面壁1955之间通过弧形壁1951平滑过渡,支架杆195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一平面壁1953与第一板贴合,支架杆195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平面壁1955与第二板贴合。

固定件17的结构不限,只要能够实现两个半架15的固定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7为杆状,固定件17的一端与其中一个半架15的侧架153转动连接,固定件17的另一端与另外一个半架15的侧架153可拆卸地连接,可拆卸地连接可以为通过紧固螺栓固定等方式。

以将折叠独轮车10从折叠状态变为展开状态为例,本实施例提供的折叠独轮车10的使用方法为:

首先使半架15相对于车梁11转动,当半架15转动至一定角度后,将第二固定件插入底架151与车梁11的插槽内,从而使得底架151与车梁11的相对位置固定;然后使侧架153相对于底架151转动,转动完成后通过第一固定件17将两个半架15的侧架153固定即可。

转动第二挡板1535,第二挡板1535逐渐靠近活动件1134的坡面段1134C,第二挡板1535沿着坡面段1134C滑动并将活动件1134下压,复位弹簧1132压缩,直至第二挡板1535嵌入嵌设槽内,复位弹簧1132对活动件1134施加作用力使第一锁定件113卡住第二挡板1535。将两个半架15的第二挡板1535均固定后,第一挡板1533、第二挡板1535和底架151共同围成车斗用于盛装物体。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安装辅助机构19,使用辅助机构19对折叠独轮车10进行支撑,首先扳动扳手,使十字块1971从梯形槽内脱离,然后将辅助机构19的梯形块193放入梯形槽内并开始滑动,直至梯形块193的锁定孔1931到达预定位置并松开扳手,十字块1971插入锁定孔1931内实现辅助机构19的固定,然后扳动支架杆195使支架杆195与角钢191基本垂直即可。

折叠独轮车10折叠后的状态参照图8。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