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4787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折叠装置,尤指自行车的折叠装置。



背景技术:

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第M464387号的“折叠自行车二段式快拆结构”专利案,其为一种二段式快拆结构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一枢接部、第一扣合部、弹性钩以及安全扣件。当用户要组合折叠自行车骑乘时,将第一管体以第一枢接部旋转接合至第二管体,弹性钩即对应扣合至第一扣合部以形成第一道扣合。接着再旋转安全扣件对应扣合至弹性钩,以形成第二道扣合。

然而,采用上述结构的快拆结构,是以勾扣的方式连接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用户无法调整快拆结构固定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的松紧度,且经长久的使用后,勾扣可能会产生变形而导致精密度失准,在此状况下,勾扣将无法继续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的折叠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行车的折叠装置,包括有一个第一杆、一个第二杆及一个扣紧机构的折叠装置,该第一杆包括有一个第一枢部及一个第一扣接部,该第二杆包括有一个第二枢部及一个第二扣接部,该第二杆的第二枢部枢设于该第一枢部并使该第一扣接部与该第二扣接部能够彼此靠近或远离,该扣紧机构包括有一个第一抵顶件、一个第一调整件及一个第一锁定件,该第一抵顶件枢设于该第一杆的第一扣接部,该第一调整件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杆且相异的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抵顶件,凭借该第一调整件能够改变该第一抵顶件相对于该第一杆的角度及间隙,该第一锁定件能够相对该第二杆在锁定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二杆的第二扣接部,该第一锁定件在锁定位置时,该第一扣接部与该第二扣接部彼此靠近,该第一锁定件紧抵该第一抵顶件,使该第二杆无法相对该第一杆转动,该第一锁定件在释放位置时,该第一锁定件脱离该第一抵顶件,使该第二杆能够相对该第一杆转动,该第一扣接部与该第二扣接部彼此远离。

该第二杆的第二枢部能够以一个第一虚拟转轴为中心相对该第一杆转动地枢设于该第一枢部,该第一抵顶件以一个第二虚拟转轴为中心枢设于该第一杆的第一扣接部,该第二虚拟转轴与该第一虚拟转轴彼此平行。

该第一锁定件能够以一个第三虚拟转轴为中心相对该第二杆转动地枢设于该第二杆,该第一锁定件枢设于该第二杆的一端设置有一个顶掣部,该第一锁定件于该顶掣部设置有一个第一抵靠部与一个第二抵靠部,该第一锁定件的第一抵靠部至该第三虚拟转轴的距离大于该第一锁定件的第二抵靠部至该第三虚拟转轴的距离,该第一锁定件在锁定位置时,该第一锁定件的第一抵靠部紧抵该第一抵顶件,该第一锁定件在释放位置时,该第一锁定件的第一抵靠部脱离该第一抵顶件。

该第三虚拟转轴与该第一虚拟转轴彼此平行。

该第一调整件以螺锁方式连接于该第一杆并以直接抵靠的方式连接于该第一抵顶件。

该第二杆设置有一个第一防脱部,该第一防脱部与该第二扣接部相邻,该第一锁定件相异于该顶掣部的一端设置有一个第二防脱部,该第一锁定件在锁定位置时,该第二防脱部能够可脱离地以卡掣方式结合于该第一防脱部。

该第一锁定件于该第二防脱部设置有一个能够相对该第一锁定件滑移的卡掣件,该第一锁定件在锁定位置时,该第二防脱部的卡掣件能够可脱离地以卡掣方式结合于该第一防脱部。

该第一杆为上管邻近前管的一段,该第一枢部与该第一扣接部位于该第一杆上相同的一端且位于相异的两侧,该第二杆为上管邻近座管的一段,该第二枢部与该第二扣接部位于该第二杆上相同的一端且位于相异的两侧。

该第一杆为前管邻近前叉的一段,该第一枢部与该第一扣接部位于该第一杆上相同的一端且位于相异的两侧,该第二杆为前管邻近龙头的一段,该第二枢部与该第二扣接部位于该第二杆上相同的一端且位于相异的两侧。

该折叠装置还包括有一个第三杆,该第三杆包括有一个第三枢部及一个第三扣接部,该第二杆包括有一个第四枢部,该第二杆的第四枢部枢设于该第三枢部并使该第三扣接部与该第二扣接部能够彼此靠近或远离。

该扣紧机构还包括有一个第二抵顶件及一个第二调整件,该第二抵顶件枢设于该第三杆的第三扣接部,该第二调整件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三杆且相异的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二抵顶件,凭借该第二调整件能够改变该第二抵顶件相对于该第三杆的角度及间隙。

该第一调整件以螺锁方式连接于该第一抵顶件并以直接抵靠的方式连接于该第一杆,该第二调整件以螺锁方式连接于该第二抵顶件并以直接抵靠的方式连接于该第三杆。

该第二杆的第四枢部能够以一个第四虚拟转轴为中心相对该第三杆转动地枢设于该第三枢部,该第二抵顶件以一个第五虚拟转轴为中心枢设于该第三杆,该第五虚拟转轴与该第四虚拟转轴彼此平行。

该第一锁定件在锁定位置时,该第一扣接部、该第二扣接部与该第三扣接部彼此靠近,该第一锁定件紧抵该第一抵顶件与该第二抵顶件,使该第一杆与该第三杆无法相对该第二杆转动,该第一锁定件在释放位置时,该第一锁定件脱离该第一抵顶件与该第二抵顶件,使该第一杆与该第三杆能够相对该第二杆转动,该第一扣接部、该第二扣接部与该第三扣接部彼此远离。

该第三虚拟转轴的轴向与该第一杆及该第三杆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

该第一杆为左把手,该第一枢部与该第一扣接部位于该第一杆上相同的一端且位于相异的两侧,该第三杆为右把手,该第三枢部与该第三扣接部位于该第三杆上相同的一端且位于相异的两侧,该第二杆为龙头,该第二枢部、该第二扣接部与该第四枢部位于该第二杆上相同的一端且该第二扣接部位于该第二枢部与该第四枢部之间。

该第二杆包括有一个第四扣接部,该扣紧机构具有一个第二锁定件,该第二锁定件能够相对该第二杆在锁定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二杆的第四扣接部,该第二锁定件在锁定位置时,该第三扣接部与该第二扣接部彼此靠近,该第二锁定件紧抵该第二抵顶件,使该第二杆无法相对该第三杆转动,该第二锁定件在释放位置时,该第二锁定件脱离该第二抵顶件,使该第二杆能够相对该第三杆转动,该第三扣接部与该第二扣接部彼此远离。

该第二锁定件能够以一个第六虚拟转轴为中心枢设于该第二杆,该第二锁定件枢设于该第二杆的一端设置有一个顶掣部,该第二锁定件于该顶掣部设置有一个第一抵靠部与一个第二抵靠部,该第二锁定件的第一抵靠部至该第六虚拟转轴的距离大于该第二锁定件的第二抵靠部至该第六虚拟转轴的距离,该第二锁定件在锁定位置时,该第二锁定件的第一抵靠部紧抵该第二抵顶件,该第二锁定件在释放位置时,该第二锁定件的第一抵靠部脱离该第二抵顶件。

该第六虚拟转轴与该第四虚拟转轴彼此平行。

该第二杆设置有一个第一防脱部,该第一防脱部与该第二扣接部相邻,该第一锁定件相异于该顶掣部的一端设置有一个第二防脱部,该第二锁定件相异于该顶掣部的一端设置有一个第三防脱部,该第二锁定件在锁定位置时,该第二锁定件的第三防脱部与该第一锁定件的第二防脱部能够同步且可脱离地以卡掣方式结合于该第一防脱部。

该第一杆为左把手,该第一枢部与该第一扣接部位于该第一杆上相同的一端且位于相异的两侧,该第三杆为右把手,该第三枢部与该第三扣接部位于该第三杆上相同的一端且位于相异的两侧,该第二杆为龙头,该第二枢部、该第二扣接部、该第四枢部与该第四扣接部位于该第二杆上相同的一端且该第二扣接部与该第四扣接部位于该第二枢部与该第四枢部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该折叠装置凭借该扣紧机构而能够快速扣紧该第一杆与第二杆,同时该扣紧机构具有调整扣紧时的松紧度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一个实施例第一锁定件在锁定位置时的剖面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一个实施例第一锁定件在释放位置时的剖面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二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三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四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四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四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10折叠装置;20第一杆;21第一枢部;22第一扣接部;30第二杆;31第二枢部;32第二扣接部;33第一防脱部;40扣紧机构;41第一抵顶件;42第一调整件;43第一锁定件;431顶掣部;432第一抵靠部;433第二抵靠部;434第二防脱部;435卡掣件;10a折叠装置;20a第一杆;30a第二杆;10b折叠装置;20b第一杆;21b第一枢部;22b第一扣接部;30b第二杆;31b第二枢部;32b第二扣接部;34b第四枢部;40b扣紧机构;41b第一抵顶件;42b第一调整件;43b第一锁定件;44b第二抵顶件;45b第二调整件;50b第三杆;51b第三枢部;52b第三扣接部;10c折叠装置;30c第二杆;31c第二枢部;32c第二扣接部;33c第一防脱部;34c第四枢部;35c第四扣接部;40c扣紧机构;43c第一锁定件;434c第二防脱部;44c第二抵顶件;46c第二锁定件;461c顶掣部;462c第一抵靠部;463c第二抵靠部;464c第三防脱部;50c第三杆;52c第三扣接部;L1第一虚拟转轴;L2第二虚拟转轴;L3第三虚拟转轴;L4第四虚拟转轴;L5第五虚拟转轴;L6第六虚拟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剖面结构图。本实用新型折叠装置10包括有一个第一杆20、一个第二杆30及一个扣紧机构40;其中:

该第一杆20在本实施例中为上管邻近前管的一段,该第一杆20包括有一个第一枢部21及一个第一扣接部22,该第一枢部21与该第一扣接部22位于该第一杆20上相同的一端且位于相异的两侧。

该第二杆30在本实施例中为上管邻近座管的一段,该第二杆30包括有一个第二枢部31及一个第二扣接部32,该第二枢部31与该第二扣接部32位于该第二杆30上相同的一端且位于相异的两侧。该第二杆30的第二枢部31能够以一个第一虚拟转轴L1为中心相对该第一杆20转动地枢设于该第一枢部21并使该第一扣接部22与该第二扣接部32能够彼此靠近或远离。该第二杆30设置有一个第一防脱部33,该第一防脱部33与该第二扣接部32相邻。

该扣紧机构40包括有一个第一抵顶件41、一个第一调整件42及一个第一锁定件43,该第一抵顶件41以一个第二虚拟转轴L2为中心枢设于该第一杆20的第一扣接部22,该第二虚拟转轴L2与该第一虚拟转轴L1彼此平行,该第一调整件42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杆20且相异的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抵顶件41,该第一调整件42在本实施例中以螺锁方式连接于该第一杆20并以直接抵靠的方式连接于该第一抵顶件41,凭借该第一调整件42能够改变该第一抵顶件41相对于该第一杆20的角度及间隙。

该第一锁定件43能够以一个第三虚拟转轴L3为中心相对该第二杆30在锁定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二杆30的第二扣接部32,该第三虚拟转轴L3与该第一虚拟转轴L1彼此平行,该第一锁定件43枢设于该第二杆30的一端设置有一个顶掣部431,该第一锁定件43于该顶掣部431设置有一个第一抵靠部432与一个第二抵靠部433,该第一锁定件43的第一抵靠部432至该第三虚拟转轴L3的距离大于该第一锁定件43的第二抵靠部433至该第三虚拟转轴L3的距离。

请继续参照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一个实施例第一锁定件在释放位置时的剖面结构图。该第一锁定件43在锁定位置时,该第一扣接部22与该第二扣接部32彼此靠近,该第一锁定件43的第一抵靠部432紧抵该第一抵顶件41,使该第二杆30无法相对该第一杆20转动(如图3所示),如此将车架维持在展开的位置;该第一锁定件43在释放位置时,该第一锁定件43的第一抵靠部432脱离该第一抵顶件41,使该第二杆30能够相对该第一杆20转动(如图4所示),该第一扣接部22与该第二扣接部32彼此远离,如此使车架得以收折。

该第一锁定件43相异于该顶掣部431的一端设置有一个第二防脱部434,该第一锁定件43于该第二防脱部434设置有一个能够相对该第一锁定件43滑移的卡掣件435,该第一锁定件43在锁定位置时,该第二防脱部434的卡掣件435能够可脱离地以卡掣方式结合于该第一防脱部33。

该折叠装置10凭借该扣紧机构40而能够快速扣紧该第一杆20与第二杆30,同时该扣紧机构40具有调整扣紧时的松紧度的功能。

参照图5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剖面结构图。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大致相同,主要差异在于:该第一杆20a在本实施例中为前管邻近前叉的一段,该第二杆30a在本实施例中为前管邻近龙头的一段,该折叠装置10a的其余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在此则不再赘述。

参照图8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剖面结构图。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大致相同,主要差异在于:该第一杆20b在本实施例中为左把手,该第一枢部21b与该第一扣接部22b位于该第一杆20b上相同的一端且位于相异的两侧。该折叠装置10b还包括有一个第三杆50b,该第三杆50b在本实施例中为右把手,该第三杆50b包括有一个第三枢部51b及一个第三扣接部52b,该第三枢部51b与该第三扣接部52b位于该第三杆50b上相同的一端且位于相异的两侧。

该第二杆30b在本实施例中为龙头,该第二杆30b包括有一个第四枢部34b,该第二枢部31b、该第二扣接部32b与该第四枢部34b位于该第二杆30b上相同的一端且该第二扣接部32b位于该第二枢部31b与该第四枢部34b之间。该第二杆30b的第四枢部34b能够以一个第四虚拟转轴L4为中心相对该第三杆50b转动地枢设于该第三枢部51b并使该第三扣接部52b与该第二扣接部32b能够彼此靠近或远离。

该扣紧机构40b还包括有一个第二抵顶件44b及一个第二调整件45b,该第二抵顶件44b以一个第五虚拟转轴L5为中心枢设于该第三杆50b的第三扣接部52b,该第五虚拟转轴L5与该第四虚拟转轴L4彼此平行,该第二调整件45b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三杆50b且相异的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二抵顶件44b,该第二调整件45b在本实施例中以螺锁方式连接于该第二抵顶件44b并以直接抵靠的方式连接于该第三杆50b,凭借该第二调整件45b能够改变该第二抵顶件44b相对于该第三杆50b的角度及间隙,该第一调整件42b在本实施例中以螺锁方式连接于该第一抵顶件41b并以直接抵靠的方式连接于该第一杆20b。

该第一锁定件43b枢设于该第二杆30b的第二扣接部32b,该第三虚拟转轴L3的轴向与该第一杆20b及该第三杆50b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该第一锁定件43b在锁定位置时,该第一扣接部22b、该第二扣接部32b与该第三扣接部52b彼此靠近,该第一锁定件43b紧抵该第一抵顶件41b与该第二抵顶件44b,使该第一杆20b与该第三杆50b无法相对该第二杆30b转动;该第一锁定件43b在释放位置时,该第一锁定件43b脱离该第一抵顶件41b与该第二抵顶件44b,使该第一杆20b与该第三杆50b能够相对该第二杆30b转动,该第一扣接部22b、该第二扣接部32b与该第三扣接部52b彼此远离。该折叠装置10b的其余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在此则不再赘述。

参照图11至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第四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剖面结构图。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与第三个实施例大致相同,主要差异在于:该第二杆30c包括有一个第四扣接部35c,该第二枢部31c、该第二扣接部32c、该第四枢部34c与该第四扣接部35c位于该第二杆30c上相同的一端且该第二扣接部32c与该第四扣接部35c位于该第二枢部31c与该第四枢部34c之间。

该扣紧机构40c具有一个第二锁定件46c,该第二锁定件46c能够以一个第六虚拟转轴L6为中心相对该第二杆30c在锁定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二杆30c的第四扣接部35c,该第六虚拟转轴L6与该第四虚拟转轴L4彼此平行,该第二锁定件46c枢设于该第二杆30c的一端设置有一个顶掣部461c,该第二锁定件46c于该顶掣部461c设置有一个第一抵靠部462c与一个第二抵靠部463c,该第二锁定件46c的第一抵靠部462c至该第六虚拟转轴L6的距离大于该第二锁定件46c的第二抵靠部463c至该第六虚拟转轴L6的距离。

请继续参照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剖面结构图。该第二锁定件46c在锁定位置时,该第三扣接部52c与该第二扣接部32c彼此靠近,该第二锁定件46c的第一抵靠部462c紧抵该第二抵顶件44c,使该第二杆30c无法相对该第三杆50c转动;该第二锁定件46c在释放位置时,该第二锁定件46c的第一抵靠部462c脱离该第二抵顶件44c,使该第二杆30c能够相对该第三杆50c转动,该第三扣接部52c与该第二扣接部32c彼此远离。

该第二锁定件46c相异于该顶掣部461c的一端设置有一个第三防脱部464c,该第二锁定件46c在锁定位置时,该第二锁定件46c的第三防脱部464c与该第一锁定件43c的第二防脱部434c能够同步且可脱离地以卡掣方式结合于该第一防脱部33c。该折叠装置10c的其余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在此则不再赘述。

就以上所述可以归纳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折叠装置,其中自行车的折叠装置包括有一个第一杆、一个第二杆及一个扣紧机构,该第一杆包括有一个第一枢部及一个第一扣接部,该第二杆包括有一个第二枢部及一个第二扣接部,该第二杆的第二枢部枢设于该第一枢部并使该第一扣接部与该第二扣接部能够彼此靠近或远离,该扣紧机构包括有一个第一抵顶件、一个第一调整件及一个第一锁定件,该第一抵顶件枢设于该第一杆的第一扣接部,该第一调整件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杆且相异的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抵顶件,凭借该第一调整件能够改变该第一抵顶件相对于该第一杆的角度及间隙,该第一锁定件能够相对该第二杆在锁定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二杆的第二扣接部,该第一锁定件在锁定位置时,该第一扣接部与该第二扣接部彼此靠近,该第一锁定件紧抵该第一抵顶件,使该第二杆无法相对该第一杆转动,该第一锁定件在释放位置时,该第一锁定件脱离该第一抵顶件,使该第二杆能够相对该第一杆转动,该第一扣接部与该第二扣接部彼此远离,该折叠装置凭借该扣紧机构而能够快速扣紧该第一杆与第二杆,同时该扣紧机构具有调整扣紧时的松紧度的功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