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力驱动运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9250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运转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纵向力驱动运转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驱动运转装置是一种用于车体或其他装置进行驱动行走的主要设备,并在车体内的得到广泛的应用,而现有技术的驱动运转主要依靠的是水平力,例如发动机驱动的车辆或人力推车,均为向前或向后水平给力,完成整体行走;这种驱动运转装置使用中发现,尤其是人力推车等依靠人力进行行走的装置,其工作效率较低,并且对人力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较为省力并且提高工作效率的纵向力驱动运转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力驱动运转装置,包括左框体、右框体、前曲轴、后曲轴、左前车轮、左后车轮、右前车轮和右后车轮,所述左前车轮和右前车轮分别安装在前曲轴的左侧和右侧,左后车轮和右后车轮分别安装在后曲轴的左侧和右侧,并在左前车轮、左后车轮、右前车轮和右后车轮处均设置有双向棘轮,所述左框体内设置有左前通孔和左后通孔,右框体内设置有右前通孔和右后通孔,所述前曲轴的左侧中央部位穿过左前通孔,前曲轴的右侧中央部位穿过右前通孔,后曲轴的左侧中央部位穿过左后通孔,后曲轴的右侧中央部位穿过右后通孔,并且所述前曲轴和后曲轴为相对反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力驱动运转装置,还包括左侧车轮架和右侧车轮架,所述左前车轮和左后车轮均可旋转安装在左侧车轮架上,所述右前车轮和右后车轮均可旋转安装在右侧车轮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力驱动运转装置,还包括左侧把手和右侧把手,所述左侧把手安装在左框体的后端,右侧把手安装在右框体的后端。

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力驱动运转装置,还包括四组刹车装置,四组刹车装置分别安装在左侧车轮架和右侧车轮架上,并且四组刹车装置分别与左前车轮、左后车轮、右前车轮和右后车轮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向下压动左框体和右框体的同时带动前曲轴和后曲轴进行运动,而前曲轴和后曲轴为相对反向运动,并且通过双向棘轮可以进行调节,若将四个棘轮方向调成正向带档时,当前曲轴正向旋转时通过棘轮带动左前车轮和右前车轮正向旋转,此时后曲轴反向旋转,左后车轮和右后车轮成自由轮随前轮正向旋转。当前曲轴反向旋转时,左前车轮和右前车轮为自由轮,左后车轮和右后车轮变成驱动轮。这样无论如何摆动框体都将使整个车体向前行驶。想倒车时就将四个棘轮换向扭反向调整。由于是带棘轮装置的车所以在上坡无动力时会形成止退,较为省力并且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力驱动运转装置,包括左框体1、右框体2、前曲轴3、后曲轴4、左前车轮5、左后车轮6、右前车轮7和右后车轮8,左前车轮和右前车轮分别安装在前曲轴的左侧和右侧,左后车轮和右后车轮分别安装在后曲轴的左侧和右侧,并在左前车轮、左后车轮、右前车轮和右后车轮处均设置有双向棘轮9,左框体内设置有左前通孔和左后通孔,右框体内设置有右前通孔和右后通孔,前曲轴的左侧中央部位穿过左前通孔,前曲轴的右侧中央部位穿过右前通孔,后曲轴的左侧中央部位穿过左后通孔,后曲轴的右侧中央部位穿过右后通孔,并且前曲轴和后曲轴为相对反向运动;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向下压动左框体和右框体的同时带动前曲轴和后曲轴进行运动,而前曲轴和后曲轴为相对反向运动,并且通过双向棘轮可以进行调节,若将四个棘轮方向调成正向带档时,当前曲轴正向旋转时通过棘轮带动左前车轮和右前车轮正向旋转,此时后曲轴反向旋转,左后车轮和右后车轮成自由轮随前轮正向旋转。当前曲轴反向旋转时,左前车轮和右前车轮为自由轮,左后车轮和右后车轮变成驱动轮。这样无论如何摆动框体都将使整个车体向前行驶。想倒车时就将四个棘轮换向扭反向调整。由于是带棘轮装置的车所以在上坡无动力时会形成止退,较为省力并且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力驱动运转装置,还包括左侧车轮架10和右侧车轮架11,左前车轮和左后车轮均可旋转安装在左侧车轮架上,右前车轮和右后车轮均可旋转安装在右侧车轮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力驱动运转装置,还包括左侧把手12和右侧把手,左侧把手安装在左框体的后端,右侧把手安装在右框体的后端。

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力驱动运转装置,还包括四组刹车装置,四组刹车装置分别安装在左侧车轮架和右侧车轮架上,并且四组刹车装置分别与左前车轮、左后车轮、右前车轮和右后车轮连接,当车速过快时刹车控制速度。遇下坡需长时间停车时可采取反转车体方式,或者扭转棘轮换向钮(前轴后轴的都可以),上坡、台阶处费力时就采取下压错动框体方式前行,平直和下坡时就采取平推方式,车载重心靠近某根轴而设置。需转弯时同时抬起另一根轴的两轮,完成转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