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载具伸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1260阅读:566来源:国知局
机动载具伸缩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伸缩结构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机动载具的立体车架伸缩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时尚、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时尚又环保的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宠,电动车(如2轮、3轮、4轮椅上等…)也从一种单纯的代步工具发展成为一种时尚、健康生活方式的象征,也是身体力行的环保途径之一,而节省存放空间、方便携带的可折叠式电动车,其折叠后体积小且重量轻,提着它上下楼、上下电梯、搭乘公共运输与汽车后车厢的上下放置十分方便,而且折叠车时尚靓丽,小巧便利,是新世代的潮流与趋势。

已知的折叠式电动车一般都是手动折叠,车架的各个杆件及机构由连动设计,使用者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实现收折与展开,使用十分简单,但其关节部分有强度不足的技术限制,且摺叠的方式虽减少的整体长度,但另一方面却会增加厚度与高度,缩小体积的成效有限,且收折的方式与解锁开关往往让用者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动载具伸缩结构,透过伸缩结构让前、后车体绝大部分重叠,达到方便收折与展开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机动载具伸缩结构,其包含一前车体及一后车体,该伸缩结构其两端分别结合于该前车体及后车体,该伸缩结构包含:

一第一主体,其侧壁具有复数第一滑轨,该第一滑轨延伸复数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之间具有一第一开口,且所述第一壁部包围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一容置空间连通;

一第二主体,其侧壁具有复数第二滑轨,该第二滑轨延伸复数第二壁部, 所述第二壁部之间具有一第二开口,且该第二壁部包围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二开口与该第二容置空间连通,该第二滑轨具有该第二壁部的端面与该第一滑轨具有该第一壁部的端面相靠接;及至少一固定组件,具有一固定端、一连杆、一定位件及一操作端,该固定端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该定位件设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该连杆一端连接于该固定端且贯穿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该操作端连接该连杆另一端且位于该第二滑轨不具有该第二壁部的端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第一主体包含复数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滑轨设于所述第一板体左右两侧,且该第一主体界定一第一口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第二主体包含复数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滑轨设于所述第二板体左右两侧,且该第二主体界定一第二口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口径大于该第一口径,该第一主体与该第二主体相对活动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二滑轨的末端设置一挡止件,所述挡止件为聚甲醛(Polyoxymethylene,POM)材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固定端上更设置一辅助套。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固定端为弹性簧片、固定帽体或固定销体其中任一。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挡止件及该第二挡止件为聚甲醛(Polyoxymethylene,POM)材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前车体包含:

一弯折机构,设于该第一主体上;

一操作机构,设于该弯折机构上;及

一前轮组,设于该第一主体上,该前轮组与该操作机构连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后车体包含:

一座椅机构,设于该第一主体上;及

一后轮组,该后轮组为一电机轮鼓组、可拆式后轮或无动力后轮其中任一。

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机动载具得以进行抽拉式的收纳,进而达到小型化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后车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伸缩结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滑轨及第二滑轨组合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机动载具收折步骤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机动载具收折步骤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二壁部具有第一、二接触部的分离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端为弹性簧片态样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端为固定销体态样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操作端连动复数固定端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使用双固定组件的示意图。

图11为固定端结合辅助套的示意图。

图中:1-第一主体、11-第一滑轨、111-第一壁部、112-第一开口、113-第一容置空间、114-第一接触部、12-第一板体、2-第二主体、21-第二滑轨、211-第二壁部、212-第二开口、213-第二容置空间、214-第二接触部、22-第二板体、3-固定组件、31-固定端、32-连杆、33-定位杆、34-操作端、35-辅助连接件、36-辅助套、4-前车体、41-弯折机构、42-操作机构、43-前轮组、5-后车体、51-座椅机构、52-后轮组、6-挡止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符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此外,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的,而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后车体分解图,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的机动载具由一前车体4及一后车体5所组成,该前车体4包含弯折机构41、操作机构42(本图示中省略)、前轮组43及第一主体1、该后车体5包含座椅机构512(本图示中省略)、后轮组52及第二主体2。

该第一主体1包含了复数第一滑轨11及复数第一板体12,所述第一滑轨11及第一板体12组合后并界定一第一口径,该第二主体2包含了复数第二滑轨21及复数第二板体22,所述第二滑轨21及第二板体22组合后并界定一第二口径,该第二口径大于该第一口径,该第一主体与该第二主体相对活动设置。

请参阅图2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伸缩结构剖面图及第一滑轨及第二滑轨组合立体图,该第一滑轨11包含了第一壁部111、第一开口112及第一容置空间113、该第二滑轨21包含了第二壁部211、第二开口212及第二容置空间213,该第二滑轨21具有该第二壁部211的端面与第一滑轨11具有该第一壁部111的端面相靠接。

该固定组件3包含了固定端31、连杆32及操作端33,该固定端31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113内,该定位件33设于该第二容置空间213内,该连杆32穿设该定位件33、第一开口112、第二开口212,且一段与该定位件33连接,该操作端34连接该连杆32另一端且位于该第二滑轨21不具有该第二壁部211的端面,当该操作端34处与拉紧状态下,该固定端31会朝向操作端34的方向迫紧,使该第一壁部111及该第二壁部211相靠紧,达到两滑轨无法任意的滑动,当该操作端34处与放松状态下,该固定端31会朝背离该操作端34的方向移动,使该第一壁部111及该第二壁部211产生一活动间隙,达到两滑轨可以任意的滑动。

由此,透过上述的结构,该前车体4及后车体5即可进行类似抽屉的活动方式使两车体进行收纳,达到收纳的功效。

请参阅图4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机动载具收折步骤之示意图(一)至(二),本实用新型的伸缩结构应用于机动载具上,该机动载具透过一连串的操作来进行收纳或展开,下述将针对展开的动作加以说明。

图6为完全收纳的状态。

图5为为前车体4及后车体5展开的状态,先将操作机构42展开的状态,将操作机构42拉起后将弯折机构41加以固定,在将座椅机构51拉起后加以固定,最后将前述之操作将第一主体1及第二主体2拉伸至适当长度或极限后,将操作端34摆放于拉紧状态下即可。

上述之说明为展开的动作,而收纳则是进行上述一连串的反向操作,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二壁部具有第一、二接触部之分离示意图,该第一滑轨11于第一壁部111上形成了一第一接触部114,该第二滑轨21于第二壁部211上形成了一第二接触部214,该第一接触部114及该第二接触部214为相对应的结构,如凹部及凸部或齿面,藉此第一滑轨11及第二滑轨21除了透过固定组件3进行迫紧固定外,更透过第一接触部114及该第二接触部214产生更大的接触力及限位效果,在此实施例中,因第一接触部114及该第二接触部214会具有一定的高度,故当固定组件3处于放松状态下,要有足够的活动间隙让第一接触部114及该第二接触部214完全的分离而不影响第一滑轨11及第二滑轨21之间的前后移动,对此透过调整固定组件3来改变第一滑轨11及第二滑轨21之间的活动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连杆32位于操作端34之端处为螺牙设计,故将操作端34处于放松状态下并加以旋转,使连杆32与操作端34结合的部分缩短,使连杆32裸露在外的长度增加,如此操作端34处于放松状态下,该第一滑轨11及第二滑轨21之间的活动间隙就会增加。

另外,也可以改为连杆32位于固定端31之端处有螺牙设计,同样在调整距离的情况下就如同上述的做法,故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7及图8,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端为弹性簧片态样及固定销体之示意图,固定端31除了上述实施例的固定帽体态样外,还可以为弹性簧片或双固定片之态样;在弹性簧片的态样下,当操作端34处于拉紧状态下,弹性簧片的形状会有所变化,产生较大的力量来进行加压固定;在固定销体的态样下,操作端34与该固定端31为一连动之弹性插销结构,欲将固定端 31松开,需要将操作端34朝向上方拉起,如此固定端31将会随着连杆32一并被拉起,该定位件33则套设于该连杆32外且外部具有外螺牙作为固定,当放开操作端34时该固定端31会受到弹性的效果自行插入固定,接者转动该操作端34使该固定端31再进一步的加以固定,藉此达到两滑轨之滑动限位与紧固之效用。

请参阅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操作端连动复数固定端之示意图,在前述的实施例中,为一操作端34连动一固定端31(透过一连杆32),这样的固定方式仅有一个点处,为了更加强化固定效果,本实施例的操作端34连动两固定端31,操作端34与一辅助连接件35相接,辅助连接件35的两端分别与连杆32对接,连杆32的另端在与固定端31对接,藉此当操作端34拉紧时,将会同时对两个固定端31进行拉紧,由单点固定转变为一线的固定方式,以强化固定力量。

请参阅图10,为本实用新型使用双固定组件之示意图,并辅以参考图8、图9,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滑轨11及第二滑轨21可以使用两固定组件3,该每一组固定组件3都提供了一个固定点,故由两组固定组件3进行固定也可以达到由单点固定转变为一线的固定方式,当中固定组件3可以由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任何实施态样加以选择替换,并不因图示中所揭示有所限制。

在第一滑轨11及第二滑轨21的前端与末端各设有一挡止件6,用以限制两滑轨的活动极限,所述挡止件为聚甲醛(Polyoxymethylene,POM)材质,具有自润滑的效果,故不需要另外使用润滑剂,另外也可以使用复合塑胶与铜或其他降低摩擦系数材料与组件利于接触面积之润滑材料,都可以任意的替换。

请参阅图11,为固定端结合辅助套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端31上更设置一辅助套36,该辅助套36可选用金属材质如铜但不有所限制,当该固定组件3进行固定时,该辅助套36将会插入该第二滑轨21的第二开口212处,该辅助套36提供了如同上述聚甲醛(Polyoxymethylene,POM)的润滑效果,此外还更加紧迫两轨道固定时的稳定度。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