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围后部流水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9287阅读:1017来源:国知局
车身侧围后部流水槽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侧围后部流水槽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造型及外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其中影响车辆造型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车身侧窗后部以及车身D柱流水槽的结构。现有技术中车身侧围后部流水槽大多为整体设计,单件式结构长度较长,外观曲面复杂,造成加工制造难道较大,且在成型后会存在拉毛、冲压痕以及凸点较大的缺陷,导致外观品质较差。此外,采取整体式的流水槽结构也会导致刚度较弱,不利于背门撑杆的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侧围后部流水槽结构,以可使流水槽具有较好的外观品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侧围后部流水槽结构,包括与车身D柱以及侧围外板相连的流水槽本体,所述流水槽本体包括相固连的上板体和下板体,于所述流水槽本体的内侧,在所述上板体或所述下板体上固连有背门撑杆安装部,且对应于所述背门撑杆安装部,在所述上板体或下板体上还设有镂空状的通过部。

进一步的,所述上板体和下板体搭接固连在一起,所述背门撑杆安装部对应于所述上板体和所述下板体的搭接部位设置,所述通过部贯穿所述上板体和所述下板体。

进一步的,所述通过部为通孔。

进一步的,在连接所述背门撑杆安装部的所述上板体或下板体上,于所述背门撑杆安装部的连接部位设有结构加强部。

进一步的,所述结构加强部包括至少一道加强筋,以及抵置于所述车身D柱上的支撑块。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呈隆起状。

进一步的,在所述支撑块与所述车身D柱相抵接的端面上涂有结构胶。

进一步的,在所述上板体和所述下板体的搭接缝隙内填充有密封胶。

进一步的,所述背门撑杆安装部为螺母板或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上板体及所述下板体的厚度为0.6~0.8m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流水槽结构,通过使流水槽本体由固连的上板体和下板体构成,相对于现有的具有较长长度的单件式结构,可利于进行板体的冲压成型,避免出现拉毛、冲压痕和凸点等,从而可保证流水槽的外观品质。

(2)上板体和下板体搭接相连,可便于两者的连接,且可有较强的连接强度。

(3)通过部为通孔可利于保持板体的结构强度。

(4)设置结构加强部可提高背门撑杆安装部的安装强度。

(5)结构加强部采用加强筋和支撑块,其结构简单,便于设计。

(6)将加强筋设置成隆起状,一方面可提高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也可作为沥水孔,利于排水。

(7)涂设结构胶可保证支撑块的支撑加强效果。

(8)填充密封胶可提高流水槽整体的密封性。

(9)采用螺母板或螺母可适用不同的车型需要。

(10)板体的厚度为0.6~0.8mm,可有利于流水槽的轻量化设计。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流水槽在车身上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流水槽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面剖视图;

图4为图1中B-B面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侧围后部流水槽结构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身D柱,101-内板,102-加强板,2-侧围外板,3-流水槽本体,4-上板体,5-下板体,6-密封胶,7-螺母,7a-螺母块,8-通孔,9-加强筋,10-支撑块,1001-抵接面。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侧围后部流水槽结构,由图1结合图2和图3所示,其包括与车身D柱1以及侧围外板2相连的流水槽本体3,该流水槽本体3包括相固连的上板体4和下板体5,其中上板体4与车身D柱1的内板101连接,下板体5与侧围外板2连接。于流水槽本体3的内侧、在上板体4或下板体5上固连有背门撑杆安装部,且对应于背门撑杆安装部,在上板体4或下板体5上还设有镂空状的通过部。

本实施例中将上板体4和下板体5的厚度为0.6~0.8mm,以便于流水槽的轻量化设计。为了便于上板体4和下板体5的连接、以及出于保证连接强度的考虑,本实施例中将上板体4和下板体5搭接固连于一起,并可通过点焊方式固定,此时为了保证流水槽整体的密封性,如图4所示,可在上板体4和下板体5的搭接缝隙内填充密封胶6,该密封胶6可为聚氨酯密封胶、硅胶等。

本实施例中将背门安装部设于上板体4和下板体5的搭接部位处,其设于下板体5和上板体4上均可,而为了便于连接,本实施例中将背门撑杆安装部设于下板体5上,其可为设于下文所述通孔8处的如图4中所示螺母7或图5所示的螺母板7a,在选择时可根据背门总成的重量相适应的选择即可,以满足不同车型的需要。

为了便于背门撑杆的连接,本实施例中将通过部贯穿上板体4和下板体5设置,以便于背门撑杆与背门撑杆安装部连接时通过。为了保持板体的结构强度,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部可为贯通上板体4和下板体上5的通孔8,该通孔8横截面可为圆形、U形、多边形等,最优为圆形。当然,本实施例通过部除了可为通孔8外,还可为其它结构,如其可为沿流水槽本体3的宽度方向布置,并贯通至流水槽本体3边缘的槽口,该槽口横截面也可与通孔8的横截面相似的形状。此外,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将下板体5上的通孔8称之为下通孔。

为了提高背门撑杆安装部的安装强度,本实施例中在下板体5上、于背门撑杆安装部的连接部位设有结构加强部。由图2所示,该结构加强部包括沿下板体5宽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道加强筋9,最优为沿下板体5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并保证最外侧的加强筋9设于下板体5的端部设置,以使得所述的下通孔位于两个加强筋9之间。该加强筋9可通过图中直线形式沿下板体5宽度方向延伸外,还可为其它结构,如其也可呈蛇形延伸。此外,本实施例中加强筋9除了可沿下板体5宽度方向延伸外,也可沿其它方向延伸,如其可沿长度方向,或者介于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之间任意角度。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加强筋9可为设于下板体5上的隆起状,从而可将该加强筋9作为沥水孔使用,以利于排水。此时该加强筋的横截面可为弧形、三角形、方形等。当然,本实施例中加强筋9可呈隆起状外,还可为实心凸起结构,亦或者可将两者同时设置,并分置于下板体5的两个端面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背门撑杆安装部的安装强度,本实施例中加强部还包括设于下板体5上支撑块10,并在该支撑块10上形成有与随形于车身D柱1的加强板102表面相适配设置的抵接面1001,从而可通过该抵接面1001与加强板102抵置连接。由图2结合图3所示,该支撑块10一端设于下板体5的一侧边处,经弧形翻折后与下板体5上流水槽面呈角度设置。且为了保证支撑块10的支撑加强效果,可在支撑块10与加强板102相抵接的端面(即抵接面1001)上涂设图中未示出的结构胶,以通过结构胶粘接而代替焊接、铆接、螺接等连接方式,该结构胶可为硅酮结构胶、环氧树脂结构胶等,且抵接面1001与加强板102之间胶层的厚度可为0.4~0.6mm,最优可为0.5mm。

本车身侧围后部流水槽结构,通过使流水槽本体3由固连的上板体4和下板体5构成,相对于现有的具有较长长度的单件式结构,可利于进行板体的冲压成型,避免出现拉毛、冲压痕和凸点等,从而可保证流水槽的外观品质。同时通过在上板体4和下板体5搭接处设置加强筋9和支撑块10形式的结构加强部,在保证背门撑杆安装部的安装强度的同时也便于设计制造,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