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下车体纵横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1943阅读:1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车下车体纵横梁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车架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车下车体纵横梁结构。



背景技术:

乘用车白车身结构一般由上车体、下车体、开闭件组成,下车体上的纵梁、横梁为下车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底盘、座椅等提供安装点,是整个车身的主承力部分,对整车的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正面碰撞过程中80%的能量都是通过下车体上的纵梁、横梁来进行传递的。因此下车体上的纵梁、横梁布置形式对整车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的下车体纵梁、横梁布置形式及传力路径一般如下图1所示。

图1所示为传统的下车体上纵梁、横梁的布置形式及碰撞过程中能量的传递路径,通过如图所示纵梁、横梁将碰撞能量传递分散到后部车身,从而保证整个乘员舱的安全。但电动车难实现。如今电动车的车身与传统燃油车的车身结构大致类似,车内所有的人机布置都与传统燃油车一致,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动力部分,发动机换成了电动机、然后需要加装电管理系统及电池包。而电池包一般都是布置的车身地板下面。因此在下车体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下车体上纵梁与电池包干涉,导致纵梁布置不下或者需要减小纵梁高度。

现有技术中,必须满足整车通过性的要求,电池包离地间隙一定;受当前技术的限制电池包厚度一定;车内人体舒适性的要求,地板高度一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导致电池包与地板上纵梁严重干涉,只能取消此纵梁。这样便会导致碰撞过程中能量传递路径被切断,不能将碰撞能量有效分散到后部车身,严重影响到车内乘员的安全性,导致整车安全系数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电动车下车体纵横梁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地板下纵梁无法布置导致整车安全系数下降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电动车下车体纵横梁结构,包括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第一横梁以及中通道,

还包括第一门槛梁、第二门槛梁、第二横梁以及第三横梁,所述第一前纵梁的末端设置在第一门槛梁的上方,所述第二前纵梁的末端设置在第二门槛梁的上方;

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的中段相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的末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的高度错位设置,所述第三横梁设置在前围板下部,第三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搭接;

所述中通道为梁状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中通道与第三横梁搭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中通道与前地板的横梁搭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中通道与中地板的横梁搭接。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与电池包干涉的纵梁直接取消,将前纵梁在电池包前方约100mm处过度到门槛梁上面;将前纵梁端部在前围板下面用第二横梁连接起来;在乘员舱内的前围板下部增加一横梁,横梁与左、右前纵梁,中通道纵梁搭接起来。由于是电动车没有排气管,因此可以将中通道高度降低,做成梁状结构。地板下面纵梁取消后,大大提升电池包布置空间,既能保证电池包与地面的离地间隙又消除了电池包与纵梁干涉的风险。能量能很好的通过重新布置的纵梁、横梁传递到后部车身,即使取消与电池包干涉的纵梁也不会对整车安全造成任何影响,中通道高度降低,优化了乘员舱内的布置空间,后排乘员脚步空间得到优化。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所述传统的下车体上纵梁、横梁的布置形式及碰撞过程中能量的传递路径;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电动车下车体纵横梁结构的正视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电动车下车体纵横梁结构的局部图;

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电动车下车体纵横梁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电动车下车体纵横梁结构的剖面图;

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电动车下车体纵横梁结构的能量传递路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前纵梁;

20、第二前纵梁;

30、第一横梁;

40、第一门槛梁;

50、第二门槛梁;

60、第二横梁;

70、第三横梁;

80、中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施例一种电动车下车体纵横梁结构,包括第一前纵梁10、第二前纵梁20、第一横梁30、第一门槛梁40、第二门槛梁50以及中通道80,还包括第二横梁60、第三横梁70,所述第一前纵梁的末端设置在第一门槛梁的上方,所述第二前纵梁的末端设置在第二门槛梁的上方;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的中段相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的末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的高度错位设置,所述第三横梁设置在前围板下部,第三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搭接;所述中通道为梁状结构。所述中通道与第一横梁搭接。所述中通道与第二横梁搭接。所述中通道与前地板的横梁搭接。所述中通道与中地板的横梁搭接。

现有技术中,根据地面线,电池包厚度160mm,得出电池包上表面与此两根纵梁干涉,且无法避让开,1号纵梁高65.6mm,电池包与之干涉59.9mm;2号纵梁高37.1mm,电池包与之干涉25.8mm。由于人机原因,地板面与人体踨点距离23.5mm,基本无法无法上移,因此此两根纵梁基本完全被吃掉,必须重新定义下部梁架的走向。因此,本实施例中,将与电池包干涉的纵梁直接取消;将前纵梁在电池包前方约100mm处过度到门槛梁上面;将前纵梁端部在前围板下面用第二横梁连接起来;在乘员舱内的前围板下部增加第三横梁,横梁与左、右前纵梁,中通道纵梁搭接起来。由于是电动车没有排气管,因此可以将中通道高度降低,做成梁状结构与前围及地板上下所有的横梁搭接起来。

具体如图3、图4、图5所示,由于纵梁后部与电池包干涉严重,因此将此纵梁与电池包干涉部分取消。由于纵梁后部与电池包干涉严重,因此在电池包前部100mm处将此纵梁过度到门槛梁上。在纵梁根部增加第二横梁将左右纵梁连接起来。在前围板下部增加第三横梁,第三横梁两端与前纵梁搭接起来。将中通道高度降低,做成梁状与前围及前、中地板上下所有横梁搭接。

本实施例中地板下面纵梁取消后,大大提升电池包布置空间,既能保证电池包与地面的离地间隙又消除了电池包与纵梁干涉的风险。能量能很好的通过重新布置的纵梁、横梁传递到后部车身,即使取消与电池包干涉的纵梁也不会对整车安全造成任何影响,新的能量传递路径如下图6所示。中通道高度降低,优化了乘员舱内的布置空间,后排乘员脚步空间得到优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或“包含……”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尽管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