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辅助操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3757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的辅助操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自行车的辅助操控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节能减碳逐渐受到重视,自行车日渐盛行于竞赛、运动与通勤等用途,而骑乘者在长程的竞赛或运动时,大多于其自行车的方向控制把手上设置有靠垫或是延伸把手等辅助操控装置,因此在长途骑乘时,骑乘者的手臂或手肘能倚靠置放在辅助操控装置上来支撑身体的重量,使得骑乘者在长程的竞赛或运动时仍能维持较佳的体能。

然而,上述的辅助操控装置通常呈固定结构的设计,而无法根据骑乘者的身材进行调整,为改善上述缺点,于是本领域工作人员研发如美国公告号为US6928897(Bicycle handlebar extension with intergral armrest)的发明专利所示的结构,其通过两根调节螺丝的位置来调整辅助操控装置的角度与位置,进而达到上述可根据骑乘者身材调整的目的。上述结构虽具有调整的功能,但每次调整时,仍需要拆卸所有的移动调节螺丝,并无法实时且快速地进行调整,从而使得上述结构在使用上仍不甚便利。

因此,由上述内容可知,通用的辅助操控装置在结构设计上仍未臻完善,且尚有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的辅助操控装置,可实时且快速地依骑乘者需求进行调整。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行车的辅助操控装置,包括有一辅助把手、一结合座及一定位件。其中,该辅助把手包含有一把手杆及结合于该把手杆上的一靠垫。该结合座用于结合该辅助把手于一自行车的方向控制把手上;该结合座包含有一第一座体和一第二座体,其中,该第一座体结合在该方向控制把上并具有一第一穿孔;该第一穿孔的内壁上形成有平行于该第一穿孔轴心的一第一内齿部,该第二座体结合于该把手杆上并具有一第二穿孔,该第二穿孔的内壁上形成有平行于该第二穿孔轴心的一第二内齿部。该定位件穿设于该第一穿孔和该第二穿孔中,该定位件的外壁上对应于该第一内齿部和该第二内齿部处具有一定位齿部,该定位齿部与该第一内齿部和该第二内齿部啮合。

依据上述构思,该定位件包含一调整件和一紧定件,该调整件的一第一端具有一定位抵止部,且与该第一端相反的一第二端设有一螺孔,该定位齿部设置于该调整件的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该紧定件具有一螺栓部及一紧定抵止部设置于该紧定件的一端;其中,当该螺栓部螺设于该螺孔中时,该定位抵止部以及该紧定抵止部分别抵止于该第一座体和该第二座体上。

依据上述构思,该定位件两端分别具有一定位抵止部以及一紧定抵止部,且该定位抵止部以及该紧定抵止部分别抵止于该第一座体和该第二座体上。

依据上述构思,该第一座体具有一第一沉孔,同轴心地连通该第一穿孔,该定位件的定位抵止部系抵止于该第一沉孔与该第一穿孔的交界壁面上;该第二座体具有一第二沉孔,同轴心地连通该第二穿孔,该定位件的紧定抵止部系抵止于该第二沉孔与该第二穿孔的交界壁面上。

依据上述构思,该第一穿孔的孔径大于该第二穿孔的孔径,且该定位件具有一第一定位齿部结合于该第一穿孔中,以及一第二定位齿部结合于该第二穿孔中。

该第一定位齿部具有多个第一内齿,该第二定位齿部具有多个第二内齿,且该第二内齿与该第一内齿的大小不同。

依据上述构思,该第二座体具有一结合孔;该把手系穿置于该结合孔中,以与该第二座体结合。

依据上述构思,该第二座体具有两个结合臂,该两个结合臂间形成该结合孔,该两个结合臂的末端部间具有一间隙,且该两个结合臂的末端部分别具一穿孔及一螺孔;该自行车的辅助操控装置更包含有一调整螺栓,其中,该调整螺栓在穿过该穿孔后结合该螺孔,用以调整该间隙的大小。

依据上述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行车的辅助操控装置,包括有一辅助把手、一结合座及一紧定件。该辅助把手包含有一把手杆及结合于该把手杆上的一靠垫。该结合座,用于结合该辅助把手于一自行车的方向控制把手上;该结合座包含有一第一座体和一第二座体,其中,该第一座体具有一结合部,且该结合部具有一外齿部;该第二座体具有一穿孔,且该穿孔的内壁上形成有平行于该穿孔轴心且对应该外齿部的一内齿部;该结合部穿置于该穿孔中,使该外齿部与该内齿部彼此啮合。该紧定件可拆离地结合于该结合部上,且其具有一紧定抵止部抵止于该第二座体上,使该第二座体结合于该第一座体上。

依据上述构思,该第一座体包含有一座本体和一定位件,其中,该定位件的一部份埋置于该座本体上,以与该座本体形成固定结合,另一部份凸向该第二座体,形成该结合部。

因此,当该操控辅助装置装设于该自行车的方向控制把手上时,该把手杆可供该自行车的骑乘者一手抓握,且该靠垫可供该抓握之手的肘部靠置。

如此一来,通过上述结合座与定位件、或是结合座与紧固件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操控辅助装置便可实时且快速地依骑乘者的需求进行角度调整,进而改善通用结构无法快速调整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结合座及定位件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结合座及定位件未结合时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结合座及定位件结合时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行车的辅助操控装置1用于与自行车的方向控制把手100结合,且包含有两个辅助把手10、两个结合座20及两个定位件30。其中:

各辅助把手10包含有一把手杆12及一靠垫14。在本实施例中,各把手杆12一端设有一握持部121可供骑乘者的手部握持,且各靠垫14的下方则具有一套环141套设于各把手杆12相反于握持部121的一端附近,使各靠垫14可结合于各把手杆12上以供肘部靠置。另外,各套环141上设置有一螺栓142可用于控制各套环141夹紧或释放把手杆12,而使得骑乘者可依据其手肘的长度调整各靠垫14在把手杆12上的位置或角度。

两个结合座20分别设置在方向控制把100上对应骑乘者左右手臂的位置,如图3~图5所示,各结合座包含有一第一座体22和一第二座体24。其中,第一座体22用于结合在方向控制把100上,并包含同轴心且相互连通的一第一穿孔221以及一第一沉孔222。另外,第一穿孔221的内壁上形成有一第一内齿部223,且该第一内齿部223具有多条平行于第一穿孔221轴心L1的第一内齿。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座体24具有两个结合臂241,且两个结合臂241间形成一结合孔242以及一位于两个结合臂241末端部的间隙,结合孔241用于穿设在各把手杆12上。另外,两个结合臂241的末端部分别具有一穿孔247以及一螺孔248,而一调整螺栓243穿过穿孔247后结合螺孔248,用于调整两个结合臂241之间的间隙大小。如此一来,骑乘者便可通过旋紧或放松调整螺栓243来固定或释放穿设于结合孔242中的把手杆12,达到调整把手杆12位置的目的。另外,第二座体24包含同轴心地相互连通的一第二穿孔244以及一第二沉孔245,第二穿孔244的内壁上形成有一第二内齿部246,且第二内齿部246具有多条平行于第二穿孔244轴心L2的第二内齿。此外,第二座体24的第二穿孔244在如图4所示正对第一座体22的第一穿孔221中设置。

定位件30用于固定第一座体22与第二座体24,并包含有一调整件32和一紧定件34。调整件32包含一定位齿部321以及一定位抵止部322,定位齿部321的外周壁上形成有对应于第一内齿部223和第二内齿部246的一定位外齿部,而定位抵止部322连接于定位齿部321的一第一端。另外,调整件32上还包含有一螺孔323,螺孔323的开口位于定位齿部321相反于第一端的一第二端上。紧定件34具有一螺栓部341,以及一紧定抵止部342连接于螺栓部341的一端。

如此一来,如图5所示,骑乘者便可先行依其身材或需求调整第一座体22与第二座体24之间的相对位置(即调整各辅助把手10与方向控制把手100之间的角度)后,将定位件30的调整件32同时穿设至第一穿孔221以及第二穿孔244中,使调整件32上的定位外齿部分别与第一内齿部223和第二内齿部246啮合。然后,将螺栓部341锁入螺孔323中,使定位抵止部322以及紧定抵止部342分别抵止第一座体22于第一沉孔222与第一穿孔221的交界壁面上、和第二座体24于第二沉孔245与第二穿孔244的交界壁面上,进而达到同定第一座体22与第二座体24的目的。

此外,当骑乘者需要调整各把手杆12、各靠垫14的位置及角度时,将螺栓部341旋出螺孔323使紧定件34与调整件32分离后,便可将第二座体24卸下,然后,确定好第二座体24与第一座体22之间的相对位置后,再将第二座体24的第二穿孔244对准调整件32插回,并将螺栓部341锁入螺孔323中使紧定件34与调整件32结合,便可再次固定第一座体22与第二座体24,进而达到快速调整的目的。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骑乘者便可依其身材或需求实时且快速地调整各把手杆12、各靠垫14的位置及角度,进而改善常用结构无法快速调整的缺点。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出的自行车的辅助操控装置2,与前一实施例结构相同之处在此便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其第一座体42的第一穿孔421的孔径不同于第二座体44的第二穿孔441的孔径,详细地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穿孔421的孔径大于第二穿孔441的孔径。此外,调整件52包含有对应第一穿孔421孔径的第一定位齿部521、以及对应第二穿孔441孔径的第二定位齿部522,且第一定位齿部521上形成有对应第一内齿部的第一定位外齿,而第二定位齿部522上则形成有对应第二内齿部的第二定位外齿,使得第一定位齿部521可啮合于第一穿孔421中,且第二定位齿部522可啮合于第二穿孔441中,以固定第一座体42与第二座体44的相对位置。此外,通过上述设计,还可利用第一穿孔421、第二穿孔441的孔径差异来达到防呆的结构设计,进而使骑乘者能更加快速且正确地进行组装。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能有效地增加第一座体42、第二座体44以及定位件结合时的物理强度,达到可快速调整与细部调整把手杆角度的目的,第一穿孔421以及第二穿孔441中的第一内齿部与第二内齿部设计为不同大小。详细地说,第一穿孔421中设计具有齿型较大的第一内齿部,而第二穿孔441则设计具有齿型较小的第二内齿部。当骑乘者欲进行大角度的快速调整时,可将第一穿孔421的第一内齿部与调整件52的第一定位齿部521分离后再组装来进行调整;而当使用者欲进行小角度的细部调整时,则可将第二穿孔441的第二内齿部与调整件52的第二定位齿部522分离后再组装来进行调整。在前述第一穿孔421、第二穿孔441的孔径差异的结构设计下,第一穿孔421以及第二穿孔441中的第一内齿部与第二内齿部亦可设计为相同大小。

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辅助操控装置,与前一实施例结构相同之处在此便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其第一座体62包含有一第一座本体621和一定位件622。其中,定位件622的一部份以紧迫入或是埋入射出的方式埋置于第一座本体621内,使定位件622与第一座本体621固定结合,而定位件622的另一部份凸向第二座体64形成一结合部。另外,结合部上具有一外齿部,且结合部凸向第二座体64的一端上设有一螺孔623。第二座体64具有一穿孔641,且穿孔641的内壁上形成对应上述外齿部的内齿部。当骑乘者调整好第二座体64与第一座体62的相对位置后,便可将定位件622所形成的结合部穿置于穿孔641中,使外齿部与内齿部彼此啮合,然后,将紧定件70的螺栓部72锁入螺孔623中,使其紧定抵止部74抵止于第二座体64上,进而使第二座体64固定地结合于第一座体62上。

如此一来,通过上述各实施例的设计,皆可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操控辅助装置能够实时且快速地依骑乘者需求进行调整角度,进而改善常用结构无法快速调整的缺点。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