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转把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5284阅读:7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车转把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车转把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车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碰撞或摔倒等各种事故。新兴的共享电单车,由于小部分人群不爱惜,出现碰撞或摔倒的现象更为普遍。

目前市场上的电动车,其转把包括硬质转子和套在转子上的软质护套,转子和护套均呈筒状且套设于把横管上,转子和护套可作为一个整体相对把横管转动。当电动车碰撞或摔倒,转把外端受到冲击,冲击直接传递给转子,转子容易断裂破损不能继续使用,影响正常骑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电动车转把的转子容易断裂破损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动车转把防护结构,可有效防护转子,保证骑行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车转把防护结构,包括转子和套在转子上的护套,还包括一与护套分体的防护组件;

安装在电动车把横管上时,所述防护组件位于护套和转子的外端且套在把横管外端。

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组件与护套、转子分体设置,护套、转子和防护组件为独立的两部分,可分别装配,当电动车碰撞或摔倒时,由防护组件承受外界冲击,防护组件受到的力可不传递给转子 (防护组件与转子间具有间隙时)或仅少量传递给转子(防护组件与转子接触),转子不受或受到的是间接冲击,冲击力小,避免或减少转子断裂破损,有效防护转子;防护组件套在把横管外端,而非通过胀紧的方式设置在把横管上,安装更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防护组件包括一防护帽、一防护内衬和一固定环,所述防护内衬设置于防护帽内并与防护帽固定,所述固定环设置于防护内衬和防护帽之间并套在防护内衬上,所述固定环用于将防护内衬固定于把横管上。防护组件包括防护帽和防护内衬,相当于将原有的一体的护套和转子均拆分成两部分。通过固定环将防护组件与把横管固定,不影响护套和转子相对把横管转动,防护套相对把横管固定。

作为优选,靠近防护组件处的转子外端面外露于护套的侧端面,靠近转子处的防护内衬内端面外露于固定环的侧端面,所述防护内衬的内端面抵触在转子的外端面上。为使得转把结构紧凑,有时在转把内端即靠近车体一端未设置轴向固定结构,而是在转把外端设置轴向固定结构。当转把内端未设置轴向固定结构时,防护内衬的内端面抵触在转子的外端面上,可对护套和转子进行轴向限位,防止护套和转子轴向窜动。

作为优选,靠近防护组件处的转子外端面与靠近转子处的防护内衬内端面之间具有间隙。当护套通过支架和锁紧环固定于把横管上时,无需依靠防护组件对转子和护套进行轴向限位。当电动车的转把受到冲击时,防护内衬受到的冲击不会传递给转子,避免转子受到冲击而损毁,并且,间隙的存在不影响护套和转子的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护套的外端面与防护帽的内端面之间具有间隙,从而不影响护套和转子的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间隙的长度为L,0.1mm≤L≤2mm。当间隙过大时,灰尘等杂质容易进入间隙中,使得护套和转子转动时阻滞,且不美观。当间隙过小时,护套在使用中若变形较大,护套容易与防护帽接触产生摩擦。同时,考虑到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间隙在0.1mm和2mm之间较为适宜。

作为改进,所述固定环上设开口,所述固定环的开口处设有通孔和螺纹孔,所述通孔和螺纹孔中设有用于使固定环内径变小的螺钉,所述防护帽上开设供螺钉穿过的孔。采用此种方式将防护组件与横管锁紧,相比采用过盈等方式,不仅拆装方便,便于更换防护组件,而且更为稳定牢固。

作为改进,远离护套的防护帽一端内壁开设一圈环槽,远离护套的防护内衬一端设有一圈凸缘,所述凸缘嵌在环槽中,防护帽与防护内衬之间安装方便。

作为改进,所述固定环的内壁上开设定位槽,靠近护套的防护内衬一端设有定位夹片,所述定位夹片位于定位槽中,可对防护内衬进行定位。

作为改进,所述定位夹片为两个呈对称设置的弧形定位夹片,所述定位槽的形状与定位夹片的形状匹配。定位夹片为两个呈对称设置的弧形定位夹片,定位夹片可产生紧固所需的变形量,且变形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防护组件与护套、转子分体设置,护套、转子和防护组件为独立的两部分,两部分可分别装配,当电动车碰撞或摔倒时,由防护组件承受外界冲击,防护组件受到的力不会或者很少传递给转子,转子可不受外界冲击或仅受到间接冲击,冲击力小,可有效防护转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固定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防护内衬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分解图。

图中,1-护套;

2-固定环;21-开口;22-通孔;23-螺纹孔;24-定位槽;

3-螺钉;

4-防护内衬;41-凸缘;42-定位夹片;

5-防护帽;51-孔;

6-转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电动车转把防护结构,包括转子和套在转子上的护套,还包括一与护套分体的防护组件;

安装在电动车把横管上时,所述防护组件位于护套和转子的外端且且套在把横管外端。

现有的电动车转把的护套为一体成型的护套,转子为一体成型的转子,护套和转子均为筒状且套设在把横管上,当电动车碰撞或摔倒时,转子容易受到直接冲击,转子受到冲击后可能断裂破损,影响正常骑行。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动车转把防护结构,护套、转子和防护组件分体设置,防护组件位于把横管最外端,护套、转子可不与防护组件接触,当电动车碰撞或摔倒时,仅由防护组件承受冲击,转子不会受到来自防护组件的冲击力;即使转子与防护组件接触,当电动车碰撞或摔倒时,仍主要由防护组件承受冲击,经由防护组件传递给转子的冲击力小,仍可有效防护转子。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电动车转把防护结构,包括转子6和套在转子6上的护套1以及一与护套1分体的防护组件;安装在电动车把横管上时,所述防护组件位于护套1和转子6的外端且套在把横管外端。

本实施例对把横管无特殊要求,把横管与现有技术的把横管无实质区别,故不做赘述,图中也未示。

相比现有技术中护套1和转子6其外端伸出把横管,可起到防护作用的组件通过胀紧的方式固定在把横管上,本实施例中,护套1和转子6的外端面均相比把横管外端面更靠近内端,防护组件套在把横管上,防护组件的安装更方便。内端为靠近车体的一端,也是图2中的左侧。

参见图1至图3,所述防护组件包括一防护帽5、一防护内衬4和一固定环2,所述防护内衬4设置于防护帽5内并与防护帽5固定,所述固定环2设置于防护内衬4和防护帽5之间并套在防护内衬4上,所述固定环2用于将防护内衬4固定于把横管上。防护帽5为软质防护帽5,当受到冲击时,可起到一定缓冲作用,为将防护帽5安装到把横管上,故设置了防护内衬4和固定环2。防护内衬4可与转子6采用相同材质。

靠近防护组件处的转子6外端面外露于护套1的侧端面,靠近转子6处的防护内衬4内端面外露于固定环2的侧端面,所述防护内衬4的内端面抵触在转子6的外端面上。部分电动车为使转把结构紧凑,其在转把内端未设置将用于固定护套1的支架(图中未示)安装到把横管上的锁紧环,需要在转把的外端设置相应的固定结构。转子6外端面接触防护内衬4内端面,防护组件可对转子6进行限位,防止护套1和转子6轴向窜动。

参见图2,所述护套1与防护帽5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间隙的长度为L,0.1mm≤L≤2mm。作为一个更优选的范围,0.3mm≤L≤0.5mm。具体到本实施例中,L=0.5mm。此间隙的长度综合考虑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使得装配完成后护套1转动时不与防护帽5之间接触。

参见图3和图4,所述固定环2上设开口21,所述固定环2的开口21处设有通孔22和螺纹孔23,所述通孔22和螺纹孔23中设有用于使固定环2内径变小的螺钉3,所述防护帽5上开设供螺钉3穿过的孔51。螺钉3将防护组件与把横管锁紧。

参见图2和图4,所述防护帽5远离护套1一端内侧开设一圈环槽,所述防护内衬4远离护套1一端设有一圈凸缘41,所述凸缘41位于环槽中。

参见图3至图5,远离护套1的防护帽5一端内壁开设一圈环槽,远离护套1的防护内衬4一端设有一圈凸缘41,所述凸缘41嵌在环槽中。采用此种结构可方便将防护内衬4和防护帽5固定。防护内衬4为硬质材料,其可与转子6材质相同,防护帽5为软质材料,其可与护套1材质相同。

所述固定环2的内壁上开设定位槽24,靠近护套1的防护内衬4一端设有定位夹片42,所述定位夹片42位于定位槽24中。所述定位夹片42为两个呈对称设置的弧形定位夹片42,所述定位槽24的形状与定位夹片42的形状匹配。弧形定位夹片42易产生夹紧所需的形变。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转子6和防护内衬4之间具有间隙。

参见图6,本实施例中,转子6和防护内衬4之间具有轴向间隙,护套1和防护帽5之间具有轴向间隙。护套1安装于支架上(图中未示),支架通过锁紧环(图中未示)固定于把横管上,从而防护组件无需对护套1和转子6进行轴向限位。整个防护组件和护套1、转子6均有轴向间隙即均不接触,当电动车摔倒防护组件受到冲击时,防护组件受到的冲击力不会传递给护套1、转子6,保证转子6不受冲击。虽然防护组件受到的冲击力会传递给把横管,但是把横管在传递给转子6的冲击力可忽略不计。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其它结构和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