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及其纵梁和纵梁加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8512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纵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纵梁加强装置。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纵梁加强装置的车辆及纵梁。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受重视,已经成为汽车产品竞争力的一大支柱。在汽车行业,在产的车型每年都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中,提高纵梁强度和刚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现有的纵梁包括纵梁盖板、纵梁内板和位于纵梁盖板与纵梁内板之间的纵梁加强板,其中,纵梁加强板的尺寸较短,在纵梁前部没有支撑,导致纵梁前段强度较弱,而恰巧此处纵梁盖板处布置有拖车钩,按照汽车牵引法规的要求,在拖拽车辆时需承受较大的Y向力,没有纵梁加强板的部分容易受力变形,对汽车的安全性能造成极大的隐患。

因此,如何提高纵梁的强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纵梁加强装置,该纵梁加强装置结构简单,可单独制作,无需改变纵梁的生产模具,适用性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纵梁加强装置的车辆及纵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纵梁加强装置,包括可焊接安装于纵梁内板和纵梁盖板之间的盒体组件,所述盒体组件包括弯折件和可与所述弯折件焊接连接的冲压件。

优选的,所述盒体组件呈开口盒体状,并且所述盒体组件的底部和开口部可分别焊接安装于所述纵梁内板和所述纵梁盖板上。

优选的,所述弯折件包括弯折底板、由所述弯折底板的两端延伸弯折形成的第一弯折侧板和第二弯折侧板、以及由所述弯折底板的一个侧边延伸弯折形成的第三弯折侧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弯折侧板的横向两端延伸弯折形成有第一左弯折边和用于限位所述冲压件的第一右弯折边,所述第二弯折侧板的横向靠近所述第三弯折侧板的一端延伸弯折形成有第二左弯折边,所述第一左弯折边与所述第二左弯折边均与所述第三弯折侧板的外表面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三弯折侧板远离所述弯折底板的一端还延伸弯折设有第三上弯折边,所述第三上弯折边可与所述纵梁盖板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冲压件包括冲压底板和由所述冲压底板的四周冲压弯折而成的第一冲压侧板和第二冲压侧板,所述第一冲压侧板和所述第二冲压侧板位置相对,并且,所述冲压底板可竖直放入所述第一弯折侧板的侧面并与所述弯折件组合连接形成所述开口盒体。

优选的,所述第一冲压侧板可与所述弯折底板焊接连接,所述第二冲压侧板可与所述纵梁盖板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三弯折侧板上以及所述冲压底板上均设有可供电泳液流出的漏液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及纵梁,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纵梁加强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纵梁加强装置,包括可焊接安装于纵梁内板和纵梁盖板之间的盒体组件,所述盒体组件包括弯折件和可与所述弯折件焊接连接的冲压件。该纵梁加强装置,通过所述弯折件与所述冲压件的配合使用,形成盒状结构,安装在所述纵梁内板和所述纵梁盖板之间,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可以使纵梁盖板承受更多的Y向力,提升汽车的安全性能。并且,该装置结构简单,通过简单的冲压、弯折和焊接即可完成安装,无需对在产车型的模具进行修改,可单独生产使用,周期较短,有利于汽车主机厂的发展。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及纵梁设有上述纵梁加强装置,由于所述纵梁加强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设有该纵梁加强装置的车辆及纵梁也应当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纵梁加强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弯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纵梁加强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冲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纵梁加强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弯折件、101-弯折底板、102-第一弯折侧板、103-第二弯折侧板、104-第三弯折侧板、105-第一左弯折边,106-第一右弯折边、107-第二左弯折边、108-第三上弯折边、109-弯折漏液孔、200-冲压件、201-冲压底板、202-第一冲压侧板、203-第二冲压侧板、204-冲压边、205-冲压漏液孔、300-纵梁内板、400-纵梁加强板、500-前防撞梁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纵梁加强装置,该纵梁加强装置的结构简单,无需改变纵梁的生产模具,生产周期短,适用性强,可明显增加纵梁的强度。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纵梁加强装置的车辆及纵梁。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纵梁加强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弯折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纵梁加强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冲压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纵梁加强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纵梁加强装置包括可焊接安装于纵梁内板300和纵梁盖板之间的盒体组件,盒体组件包括弯折件100和冲压件200,弯折件 100与冲压件200可焊接连接。

进一步,为了保证盒体组件强度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盒体组件的重量,可以将盒体组件设置为开口盒体状,并且盒体组件的底部和开口部可分别焊接安装于纵梁内板300和纵梁盖板上,即在安装完成后,盒体组件的受力方向垂直于盒体组件的开口方向,盒体组件的其他方向均设有弯折板或者冲压板,如此设置,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盒体组件自身的强度,使其最大化的分担纵梁的受力,进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该纵梁加强装置,通过弯折件100与冲压件200的配合使用,形成盒状结构,安装在纵梁内板300和纵梁盖板之间,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可以使纵梁盖板承受更多的Y向力,提升汽车的安全性能。并且,该装置结构简单,通过简单的冲压、弯折和焊接即可完成安装,无需对在产车型的模具进行修改,可单独生产使用,周期较短,有利于汽车主机厂的发展。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弯折件100包括弯折底板101、由弯折底板101的两端延伸弯折形成的第一弯折侧板102和第二弯折侧板103、以及由弯折底板101的一个侧边延伸弯折形成的第三弯折侧板104,第一弯折侧板102、第二弯折侧板103和第三弯折侧板104环绕形成弯折件100的三个侧边。

优选的,为了方便后续加工,同时,便于运输和存储,第一弯折侧板 102、第二弯折侧板103以及第三弯折侧板104与弯折底板101之间的夹角均为91-95°,优选为93°,相应的,冲压件200应当具有与弯折件100 相配合的形状,使得弯折件100与冲压件200组合形成的盒体呈喇叭口状,既便于加工,同时,便于弯折件100或冲压件200的层叠,节约空间,便于运输和存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一弯折侧板102的横向两端延伸弯折形成有第一左弯折边105和用于限位冲压件200的第一右弯折边106,即第一弯折侧板102的左右两侧分别延伸弯折形成第一左弯折边105和第一右弯折边106,优选的,第一左弯折边105和第一右弯折边106均垂直于第一弯折侧板102,其中,第一左弯折边105与第三弯折侧板104部分重叠,第一右弯折边106处于与第一左弯折边105位置相对的另一侧,用于对冲压件200进行限位,第二弯折侧板103的横向靠近第三弯折侧板104的一端延伸弯折形成有第二左弯折边107,第一左弯折边105与第二左弯折边107 均与第三弯折侧板104的外表面焊接连接,具体的,上述焊接均优选采用点焊连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左弯折边105和第二左弯折边107的设置目的是,实现第一弯折侧板102与第三弯折侧板104的连接,进而提高弯折件100本身的强度,第一右弯折边106的设置目的是,限位冲压件200,并与冲压件200焊接固定,因此,第一左弯折边105、第一右弯折边106和第二左弯折边107的宽度无需太大,能够实现连接或限位的作用即可,以减轻重量和成本。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三弯折侧板104远离弯折底板101的一端还延伸弯折设有第三上弯折边108,第三上弯折边108可与纵梁盖板焊接连接,具体的,第三上弯折边108与纵梁盖板之间可以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连接,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选取方便,成本低,可以直接在工厂中操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弯折件100与冲压件200的焊接固定,弯折件100的第一弯折侧板102上可以设置凸起部分,弯折件100的第二弯折侧板103上无需设置第二右弯折边,因此,弯折件100的第二弯折侧板103上远离第二左弯折边107的一侧可以设置台阶,以形成向内凸起的凸起部分。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冲压件200包括冲压底板201和由冲压底板201的四周冲压弯折而成的第一冲压侧板202和第二冲压侧板203,第一冲压侧板202和第二冲压侧板203位置相对,具体的,冲压底板201沿竖直方向放置时,第一冲压侧板202和第二冲压侧板203分别位于冲压底板201的上下两端,并且,冲压底板201可竖直放入第一弯折侧板102的侧面并与弯折件100组合连接形成开口盒体。

进一步,冲压底板201的另外两侧还设有冲压而成的宽度较窄的冲压边204,冲压边204与第一冲压侧板202和第二冲压侧板203共同环绕形成冲压底板201的整个周边,方便与弯折件100以及纵梁盖板的连接。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一冲压侧板202可与弯折底板101焊接连接,第二冲压侧板203可与纵梁盖板焊接连接,具体的,上述焊接均优选采用点焊连接。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三弯折侧板104上以及冲压底板201 上均设有可供电泳液流出的漏液孔,具体的,第三弯折侧板104上设置有弯折漏液孔109,冲压底板201上设置有冲压漏液孔205。在第三弯折侧板 104和冲压底板201上上开设漏液孔,可以保证白车身过涂装电泳时能够让电泳液及时流出,同时开孔使得零件重量降低,在提高车辆性能的同时尽可能的满足目前大势轻量化的需求。

具体的,该装置在装配时,前防撞梁内板500与纵梁内板300连接,纵梁加强板安装在纵梁内板300上,首先将冲压件200放入第一右弯折边 106的内侧,即使得第一右弯折边106处于冲压底板201的外表面,然后,将冲压件200与弯折件100相接处的边进行点焊,构成开口盒体结构,具体的,将冲压件200的冲压边204、第二冲压侧板203分别与弯折件100的第一弯折侧板102、弯折底板101以及第二弯折侧板103焊接连接;将开口盒体的底部与纵梁内板300组合点焊在一起,具体的,将弯折件100的弯折底板101、第一弯折侧板102以及第二弯折侧板103与纵梁内板300点焊连接;将纵梁盖板合在纵梁上,然后将弯折件100的第三弯折边以及冲压件200的第一冲压侧板202与纵梁盖板焊接固定,使得该装置形成一个封闭的盒体。

该纵梁加强装置,位于白车身的左前侧,对称后也可用于右前侧,当然,当纵梁设置在车身后侧是,该装置也可以相应的调整位置,弯折件100 的厚度选择1.2-1.8mm,优选为1.5mm,既可以保证强度,还可以节省材料、减轻重量;同样的,冲压件200的厚度选择1.2-1.8mm,优选为1.5mm,既可以保证强度,还可以节省材料、减轻重量。弯折件100的弯折底板101 与纵梁内板300焊接在一起,增加了盒体的厚度,提高了盒体的强度。

除了上述纵梁加强装置以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纵梁加强装置的车辆及纵梁,该车辆及纵梁的其他各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纵梁加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