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及其下落水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5300发布日期:2018-11-02 23:38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汽车及其下落水组件。



背景技术:

汽车的车身前部设置有大曲面的前挡风玻璃,在雨天行车的过程中,雨水通过前挡风配置的雨刷刮下并汇聚至前挡风玻璃底部之后,最终沿汽车的空调进气格栅排至车外环境。

如目前沿汽车的空调进气格栅排至车外环境的排水路径包括以下两种:一种是水流沿空调进气格栅流到车身两侧的钣金并沿车身两侧的钣金排至车外环境;另一种是水流首先从空调进气格栅的格栅孔流到车身通风板上,之后从通风板的排水槽排至车外环境。考虑到空调进气格栅支撑板围成的腔体和通风板的排水槽排水容量有限,尤其是聚集到空调进气格栅支撑板围成的腔体内的水量较大时,很容易造成水漫过空调进风口,造成漫水、漏水等问题。特别针对电动汽车的前舱内布置有大量高压线束、电气件及各类管路的情形,虽然这些部件都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但如果较长时间处于浸水的环境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会导致汽车出现故障。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汽车下落水组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由于空调进气格栅处的排水能力有限导致的漫水、漏水等问题,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下落水组件,所述汽车下落水组件包括下落水槽,所述下落水槽的槽底设置有至少一个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连接有排水管,以便汽车的空调进气格栅处的液体流入所述下落水槽中并经所述排水管引导至车外环境。

在上述汽车下落水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下落水槽为上方具有开口的盒状结构,所述盒状结构的上方固定于所述空调进气格栅的格栅钣金并且被所述格栅钣金覆盖,液体经所述空调进气格栅的格栅孔流入所述下落水槽中。

在上述汽车下落水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下落水槽的底部对应每个出水口的出水位置设置成能够将流入所述下落水槽中的液体聚集的结构,所述排水管设置于液体聚集的位置。

在上述汽车下落水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下落水槽的槽底在所述出水位置设置成中部的高度高于两侧的结构,以便将流入所述下落水槽中的液体聚集至所述槽底的两侧。

在上述汽车下落水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水口向下延伸有连接管,所述排水管匹配套接于所述连接管的外侧,并且所述排水管的外侧设置有卡箍以便将所述排水管和所述连接管紧固连接。

在上述汽车下落水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形成有至少一条排水缝隙,液体经所述排水缝隙排至车外环境。

在上述汽车下落水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设置有阻挡单元,所述排水缝隙设置于所述阻挡单元。

在上述汽车下落水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阻挡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阻挡板,所述阻挡板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设置有排水缝隙。

在上述汽车下落水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阻挡单元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阻挡板和第二阻挡板,且所述第一阻挡板和所述第二阻挡板均为沿所述排水管的径向外侧向中部和下部倾斜的结构,所述第一阻挡板和所述第二阻挡板上分别设置有排水缝隙。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下落水组件。

在上述汽车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汽车包括前挡板钣金,所述盒状结构的后侧固定于所述前挡板钣金。

在上述汽车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水管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汽车。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汽车下落水组件包括下落水槽和排水管,通过在空调进气格栅的下方设置下落水槽,下落水槽的槽底设置有至少一个出水口,并且出水口连接有排水管,使前挡风玻璃流下的液体(如雨水、洗车水等)通过空调进气格栅进入下落水槽内,聚集在下落水槽的槽底并通过排水管引流导到地面。通过汽车下落水组件的设置,使聚集至前挡风玻璃底部即空调进气格栅的空调格栅钣金上表面的水流能够沿空调进气格栅的格栅孔-落水槽-排水管的排水路径排至车外环境。由于落水槽的容积足够,因此可以将较大量的水流集中快速地排出车外环境。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下落水组件有效地提高了空调进气格栅处的排水的及时性和排水能力,避免了因排水能力不足或者不及时导致的漫水、漏水等现象,保证了汽车前舱内相关电器部件的安全性,避免了由此导致的汽车故障。

在本实用新型的的优选方案中,下落水槽为上方具有开口的盒状结构,盒状结构的上方固定于空调进气格栅的格栅钣金并被格栅钣金覆盖,盒状结构的后侧固定于汽车的前挡板钣金,下落水槽的底部设置成能够聚集液体的结构,排水管设置在液体聚集的位置。由于空调进气格栅的格栅钣金将下落水槽上方的开口全部覆盖,因此避免了外界的杂物经上方的开口与格栅钣金之间的缝隙落入下落水槽中导致下落水槽的出水口或者排水管堵塞的现象。盒状结构的上方外缘与格栅钣金固定,盒状结构的后侧与汽车的前挡板钣金固定,这种双重固定的方式保证了下落水槽的稳定性,避免了在行车过程中或者水流较湍时发生下落水槽晃动的现象。通过下落水槽的底部设置成能够聚集液体的结构,使进入下落水槽内的水流能够聚集至设置于液体聚集位置的出水口并通过排水管迅速排出到地面,保证了水流湍、水量大等情形下的排水及时性。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排水管的出水端设置有阻挡单元,阻挡单元上设置有排水缝隙,下落水槽内的液体经出水口流到排水管之后,通过阻挡单元上的排水缝隙排至车外环境。通过这样的设置,不仅能够实现排水管的排水功能,而且避免了排水管出口处的灰尘和杂物从出水口反窜进入排水管内和下落水槽内,进而可能通过空调进气口进入车内,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现象。

此外,下落水槽的出水口向下延伸有连接管,排水管匹配套接于连接管的外侧,并借助于卡箍进一步将排水管与连接管紧固连接,此外,排水管的管体也通过卡箍固定于汽车,如固定汽车前舱内的电机上。通过这样的设置,避免了因排水管与出水口滑脱或者排水管在汽车前舱内晃动等原因导致的水流飞溅的现象,提高了排水管与下落水槽的连接稳定性以及排水管在汽车前舱内的稳定性。

方案1、一种汽车下落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下落水组件包括下落水槽,所述下落水槽的槽底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连接排水管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连接有排水管,以便汽车的空调进气格栅处的液体流入所述下落水槽中并经所述排水管引导至车外环境。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汽车下落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落水槽为上方具有开口的盒状结构,所述盒状结构的上方固定于所述空调进气格栅的格栅钣金并且被所述格栅钣金覆盖,液体经所述空调进气格栅的格栅孔流入所述下落水槽中。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汽车下落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落水槽的底部对应每个出水口的出水位置设置成能够将流入所述下落水槽中的液体聚集的结构,所述排水管设置于液体聚集的位置。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汽车下落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落水槽的槽底在所述出水位置设置成中部的高度高于两侧的结构,以便将流入所述下落水槽中的液体聚集至所述槽底的两侧。

方案5、根据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下落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向下延伸有连接管,所述排水管匹配套接于所述连接管的外侧,并且所述排水管的外侧设置有卡箍以便将所述排水管和所述连接管紧固连接。

方案6、根据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下落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形成有至少一条排水缝隙,液体经所述排水缝隙排至车外环境。

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汽车下落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设置有阻挡单元,所述排水缝隙设置于所述阻挡单元。

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汽车下落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阻挡板,所述阻挡板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设置有排水缝隙。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汽车下落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单元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阻挡板和第二阻挡板,且所述第一阻挡板和所述第二阻挡板均为沿所述排水管的径向外侧向中部和下部倾斜的结构,所述第一阻挡板和所述第二阻挡板上分别设置有排水缝隙。

方案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方案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下落水组件。

方案11、根据方案10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前挡板钣金,所述盒状结构的后侧固定于所述前挡板钣金。

方案12、根据方案10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汽车。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汽车下落水组件设置于汽车前舱盖下方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汽车下落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汽车下落水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汽车下落水组件中下落水槽和排水管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下落水槽;11、连接管;2、排水管;21、引流管;22、出水管;3、空调进气格栅;31、格栅钣金;32、格栅孔;4、前挡板钣金;5、前挡风玻璃;6、第一卡箍;7、第二卡箍。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节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实施例是结合汽车前舱对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下落水组件进行描述的,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下落水组件还可以用于汽车其他需要类似排水设备的位置,例如,相关的电器部件位于汽车后舱时,也可以对汽车后舱设置类似的结构以便实现及时、迅速地排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仍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汽车下落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汽车下落水组件的装配示意图,图3是图2的爆炸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汽车下落水组件主要包括下落水槽1以及设置于下落水槽1的下方并与其紧固连接的排水管2。下落水槽1的槽底设置有至少一个出水口,排水管2连接在出水口上。汽车的空调进气格栅3位于下落水槽1的上方。汽车的前挡风玻璃5与空调进气格栅3的边缘贴合,空调进气格栅3包括横向的格栅钣金31和竖向的格栅孔32,从前挡风玻璃流下的液体汇聚至格栅钣金31后经格栅孔32进入下落水槽内,之后经排水管迅速引导至车外环境,如排到地面,有效地提高了空调进气格栅处的排水能力,保证了空调进气格栅处排水的及时性,避免了因排水能力不足导致的漫水和漏水的现象,延长了汽车前舱内各部件和管线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2和图3,下落水槽1为上方具有开口的盒状结构,格栅钣金31位于盒状结构的上方并将盒状结构的开口覆盖,格栅钣金31通过如推钉等紧固件与盒状结构的上侧外缘固定连接。由于格栅钣金31将下落水槽1上方的开口覆盖,避免了外界的杂物落入下落水槽1中导致下落水槽1的出水口或者排水管堵塞的现象,保证了汽车下落水组件的排水通畅性。此外,汽车还包括前挡板,前挡板包括前挡板钣金4,下落水槽1的长度与前挡板钣金4的长度基本一致,并且下落水槽1的后侧通过如螺栓等紧固件固定于前挡板钣金4。通过下落水槽分别与格栅钣金和前挡板钣金固定,保证了下落水槽在汽车前舱内的安装稳定性。

参照图1,下落水槽1的底部对应每个出水口的出水位置设置为能够将流入下落水槽1中的液体聚集的结构,排水管2设置于液体聚集的位置。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将流入下落水槽内的液体准确地引流到出水口处,并通过设置在出水口处的排水管迅速排出,有效地提高了下落水槽的排水能力。

继续参阅图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下落水槽1的槽底在出水位置设置成中部的高度高于两侧的结构。在下落水槽1的槽底的中部两侧形成第一聚水部分和第二聚水部分,第一聚水部分和第二聚水部分的底部为能够聚集液体的结构,如将第一聚水部分和第二聚水部分的底部设置成中部低、外缘高的结构,在第一聚水部分和第二聚水部分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出水口,出水口连接有排水管。通过这样的设置,经(左、右)两侧的格栅孔流入下落水槽内的液体能够被快速分流到第一聚水部分和第二聚水部分并通过排水管排出,不仅保证了排水管的及时性,而且这样的设置能均衡第一聚水部分和/第二聚水部分的排水量,增强了排水过程中下落水槽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槽底设置成中部的高度高于两侧的结构只是一种示例性的描述,并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不必要的限定。如可以将下落水槽的槽底沿槽底的长度方向设置成左侧高于右侧或者右侧高于左侧,只在槽底靠近右侧或者左侧的位置设置聚水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汽车前舱和汽车下落水组件周围零部件的实际情况对下落水槽的聚水形式进行调整。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盒状结构的具体形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还可以是截面为三角形的上方具有开口的三棱柱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下落水槽的结构作适应性调整。

参照图4并继续参阅图3,其中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汽车下落水组件中下落水槽和排水管的装配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下落水槽1的出水口向下延伸有连接管11,排水管2与连接管11匹配套接,并且在排水管2与连接管11的套接处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一卡箍6。第一卡箍6将排水管2与连接管11紧固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排水管2牢牢紧固在出水口的连接管11上,有效地避免了排水管在汽车前舱内转动或者从连接管上滑脱的现象,提高了排水管的稳定性。此外,连接管11的外侧设置有径向向外的定位凸条,排水管2的连接处设置有与连接管11外侧的定位凸条相匹配的定位槽。排水管2通过定位凸条和定位槽的匹配插接于连接管11的外侧,防止了排水管相对于连接管转动,进一步提高了排水管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排水管和下落水槽的连接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式。还可以在下落水槽的连接管的外侧设置外螺纹,在排水管的内侧设置与连接管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排水管通过内外螺纹的配合固定于连接管的外侧。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设置合理的连接方式。

继续参阅图4,排水管2包括彼此连通的引流管段21和出水管段22,引流管段21与下落水槽1的出水口连接,下落水槽1中的液体通过出水管段22排至车外环境。其中引流管段21和出水管段2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引流管段21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出水管段22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出水管段22通过内外螺纹的配合固定连接于引流管段21。

需要说明的是,引流管段和出水管段的连接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式。还可以是在出水管段的外侧设置沿出水管段的径向向外的凸起段,凸起段的直径沿出水管段的进水端向出水管段的出水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使出水管段越向引流管段内伸入,出水管段和引流管段的插接越紧密。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对出水管段和引流管段的连接方式做出调整。

继续参阅图4,出水管段22的出水端形成有至少一条排水缝隙,下落水槽内的液体通过排水缝隙排至车外环境。通过这样的设置,实现排水管排水功能的同时还可以避免排水管出口处的灰尘和杂物从出水口反窜进入排水管内和下落水槽内,进而可能通过空调进气口进入车内,影响车内环境的现象,提高了空调进气的空气质量。

具体地,出水管段22的出水端设置有阻挡单元,阻挡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阻挡板,阻挡板将出水管段22的出水口封堵,排水缝隙设置在阻挡板上。其中阻挡单元可以设置成包括第一阻挡板和第二阻挡板,并且第一阻挡板和第二阻挡板均为沿出水管段22的径向外侧向中部和下部倾斜的结构。排水缝隙分别设置在第一阻挡板和第二阻挡板上。下落水槽内的液体被引流至出水管段,通过阻挡板上的排水缝隙排出。

具体地,还可以在出水管段的出水端内设置两块相对设置的向下倾斜的弹性挡板,两块弹性挡板的下端相抵。当下落水槽内的液体向下流动时,将弹性挡板压开,排到车外环境。液体流出之后,弹性挡板利用自身弹性复位,两块弹性挡板的下端重新贴合将排水管封堵。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阻挡单元还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结构。例如,设置上端与出水管段的内壁相连,下端与出水管段的内壁紧贴的单片弹性挡板,或者单向阀片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在出水管段的出水端设置合适的阻挡单元,只要保证排水可靠性以及能够防止外界的杂物窜入排水管即可。

再次参阅图4,排水管2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二卡箍7,排水管2通过第二卡箍7固定于汽车前舱或者前舱内与排水管相邻的部件。如在与排水管2相邻的电机的外壳上设置与第二卡箍7匹配的卡接结构,通过将排水管2套接至第二卡箍7并将第二卡箍7与卡接结构匹配连接,即可将排水管2固定在电机的外壳上,从而防止了排水管在汽车前舱内的晃动,提高了排水管的连接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排水管在汽车前舱内的固定方式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卡箍固定,如还可以通过管夹进行固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置合理可靠的固定方式。并且,将排水管固定在电机上也只是一种示例性描述,显然,排水管可以直接固定于汽车前舱内或者固定于与排水管相邻的其他部件上。

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下落水组件包括下落水槽和排水管,通过在空调进气格栅的下方设置下落水槽,下落水槽的槽底设置有出水口,并且出水口连接有排水管,使前挡风玻璃流下的液体通过空调进气格栅-格栅孔-下落水槽-排水管的排水路径导出到地面,有效地提高了空调进气格栅处的排水的及时性和排水能力,避免了漫水、漏水等现象。进一步地,下落水槽为上方具有开口的盒状结构,盒状结构分别与格栅钣金和前挡板钣金固定连接,并且盒状结构的上方开口被格栅钣金覆盖,下落水槽的底部设置成能够聚集液体的结构,出水口设置在液体聚集的位置,排水管与出水口相连接。由于格栅钣金将下落水槽上方的开口全部覆盖,因此避免了外界的杂物落入下落水槽中导致下落水槽的出水口或者排水管堵塞的现象。盒状结构与格栅钣金和前挡板钣金分别固定保证了下落水槽的稳定性,避免了下落水槽晃动的现象。下落水槽底部的聚集液体的结构,保证了水流湍、水量大等情形下的排水及时性。更进一步地,排水管包括引流管段和设置有排水缝隙的出水管段。下落水槽内的液体经引流管段流到出水管段之后,通过排水缝隙排至车外环境,不仅能够实现排水管的排水功能,而且防止了排水管出口处的灰尘和杂物反窜入排水管内和下落水槽内。此外,排水管通过卡箍分别与下落水槽的出水口和汽车紧固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防止了排水管与出水口滑脱或者排水管在汽车前舱晃动,提高了排水管的稳定性。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