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摩托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88776发布日期:2018-08-17 19:54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强度摩托车车架,属于摩托车车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摩托车车架是摩托车中重要的部件,将承担着整个摩托车中各部件的支撑及定位,尤其是对发动机的支撑定位,因此,车架的设计至关重要,车架的重量、震动性及稳定性等都是设计者重要考虑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高强度摩托车车架,其设计科学合理,相比现有技术,具有结构稳定、整体、局部结构强度及受力强度好,且针对发动机的支撑定位得到加强,提高了驾驶舒适性及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摩托车车架,其包括车架主体及与之相连接的车架摇篮,该车架主体包括有车架立管、固连于该车架立管后侧的车架主梁管、由该车架立管及车架主梁管共同定位的车头上连接座;

所述车架主梁管后端两侧对应设置有向下延伸的车架右前边管、车架左前边管,该车架右前边管、车架左前边管上端对应固连有车架右后主管、车架左后主管,该车架右后主管、车架左后主管尾端通过尾管固连,且该车架右后主管、车架左后主管后部对应连接有车架右下后边管、车架左下后边管,该车架右下后边管、车架左下后边管与所述车架右前边管、车架左前边管下端对应通过车架右连接件、车架左连接件固连,其中,所述车架右连接件、车架左连接件之间连接有车架中下横管,所述车架右前边管、车架左前边管之间连接有车架中上横管,所述车架右下后边管、车架左下后边管之间连接有后下加强板;

所述车架摇篮包括有车架摇篮上连接座,该车架摇篮上连接座上端与所述车头上连接座固连、下端两侧固连有车架摇篮左主管、车架摇篮右主管,该车架摇篮左主管、车架摇篮右主管下端对应具有朝向所述车架主体方向弯折延伸且与所述车架中下横管相对固连的车架摇篮左下接头、车架摇篮右下接头,其中,所述车架摇篮左主管、车架摇篮右主管之间设置有车架摇篮上主管、车架摇篮下主管。

进一步的,所述车头上连接座上端分别固连有与所述车架立管相连接的车头下主梁管、与所述车架主梁管相连接的车头加强管、车头后支撑管,且在所述车架立管、车头下主梁管、车头上连接座、车头加强管、车头后支撑管及车架主梁管围成的框架结构两侧设置有车头做加强板、车头右加强板。

进一步的,所述车头上连接座上端具有三个塞头,该三个塞头对于插入所述车头下主梁管、车头加强管、车头后支撑管内并与之焊接固连。

进一步的,所述车架主梁管后端两侧具有第一加强板,该第一加强板抱设于所述车架主梁管上,且所述车架右前边管、车架左前边管对应固连于该第一加强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车架右后主管、车架左后主管之间连接有第二加强板;所述车架右下后边管、车架左下后边管对应与所述车架右后主管、车架左后主管之间连接有第三加强板、第四加强板。

进一步的,所述尾管呈弧形设置,其两端分别插入所述车架右后主管、车架左后主管端部内并与之焊接固连。

进一步的,所述车架右下后边管、车架左下后边管对应与所述车架右后主管、车架左后主管之间具有钝角连接部,于该钝角连接部上对应固连有呈钝角三角形结构的车架右后加强板、车架左后加强板。

进一步的,所述车架右连接件、车架左连接件相对面上具有塞头,所述车架中下横管连端套于该塞头上且与之焊接固连。

进一步的,所述车架摇篮上连接座下端插入所述车架摇篮左主管、车架摇篮右主管内并与之焊接固连;所述车架摇篮左主管、车架摇篮右主管对应与所述车架摇篮左下接头、车架摇篮右下接头之间均采用插接并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车架摇篮上连接座、车架摇篮左主管、车架摇篮右主管之间固连有第五加强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设计科学合理,通过车架主体上车架立管、车架主梁管、车头上连接座、车架右前边管、车架左前边管、车架右后主管、车架左后主管、尾管、车架右下后边管、车架左下后边管、车架右连接件、车架左连接件、车架中下横管、车架中上横管、后下加强板,及车架摇篮上车架摇篮上连接座、车架摇篮左主管、车架摇篮右主管、车架摇篮左下接头、车架摇篮右下接头、车架摇篮上主管、车架摇篮下主管等各管件之间的科学且有序连接,形成整个摩托车车架结构,相比现有技术,具有结构稳定、整体、局部结构强度及受力强度好,且针对发动机的支撑定位得到加强,提高了驾驶舒适性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车头上连接座及其周边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如图1、图2所示的高强度摩托车车架,其包括车架主体及与之相连接的车架摇篮,该车架主体包括有车架立管1、固连于该车架立管1后侧的车架主梁管8、由该车架立管1及车架主梁管8共同定位的车头上连接座3;

车架主梁管8后端两侧对应设置有向下延伸的车架右前边管9、车架左前边管10,该车架右前边管9、车架左前边管10上端对应固连有车架右后主管17、车架左后主管18,该车架右后主管17、车架左后主管18尾端通过尾管19固连,且该车架右后主管17、车架左后主管18后部对应连接有车架右下后边管15、车架左下后边管16,该车架右下后边管15、车架左下后边管16与车架右前边管9、车架左前边管10下端对应通过车架右连接件11、车架左连接件12固连,其中,车架右连接件11、车架左连接件12之间连接有车架中下横管14,车架右前边管9、车架左前边管10之间连接有车架中上横管13,车架右下后边管15、车架左下后边管16之间连接有后下加强板22;

车架摇篮包括有车架摇篮上连接座23,该车架摇篮上连接座23上端与车头上连接座3固连、下端两侧固连有车架摇篮左主管24、车架摇篮右主管25,该车架摇篮左主管24、车架摇篮右主管25下端对应具有朝向车架主体方向弯折延伸且与车架中下横管14相对固连的车架摇篮左下接头29、车架摇篮右下接头 28,其中,车架摇篮左主管24、车架摇篮右主管25之间设置有车架摇篮上主管26、车架摇篮下主管27。

本实用新型中的车架主体及车架摇篮之间采用螺钉或螺栓固连,将发动机紧固在其之间的框架空间内,使得发动机周边都得到很好地保护,同时提高了整车驾驶的舒适性。

其中,车头上连接座3上端分别固连有与车架立管1相连接的车头下主梁管2、与车架主梁管8相连接的车头加强管4、车头后支撑管5,且在车架立管 1、车头下主梁管2、车头上连接座3、车头加强管4、车头后支撑管5及车架主梁管8围成的框架结构两侧设置有车头做加强板6、车头右加强板7,将整个车头位置设计成一很强的焊接总成,以提高使用结构强度。具体如图2所示,车头上连接座3上端具有三个塞头,该三个塞头对于插入车头下主梁管2、车头加强管4、车头后支撑管5内并与之焊接固连。

为了保证整车及局部受力结构强度,在各位置设置有加强板或加强管,如车架主梁管8后端两侧具有第一加强板30,该第一加强板30抱设于车架主梁管 8上,且车架右前边管9、车架左前边管10对应固连于该第一加强板30上;车架右后主管17、车架左后主管18之间连接有第二加强板31;车架右下后边管 15、车架左下后边管16对应与车架右后主管17、车架左后主管18之间连接有第三加强板32、第四加强板33;车架摇篮上连接座23、车架摇篮左主管24、车架摇篮右主管25之间固连有第五加强板34;车架右下后边管15、车架左下后边管16对应与车架右后主管17、车架左后主管18之间具有钝角连接部,于该钝角连接部上对应固连有呈钝角三角形结构的车架右后加强板20、车架左后加强板21。

尾管19呈弧形设置,其两端分别插入车架右后主管17、车架左后主管18 端部内并与之焊接固连,使得车架尾部形成闭环结构,增强了车架尾部的受力强度。同时其它各关键部位均采用插接与焊接相配合的连接方式,以提高各部件连接的稳定性及受力强度,在部分位置无法直接插接则设立塞头后再进行插接配合及焊接固连。如车架右连接件11、车架左连接件12相对面上具有塞头,车架中下横管14连端套于该塞头上且与之焊接固连;车架摇篮上连接座23下端插入车架摇篮左主管24、车架摇篮右主管25内并与之焊接固连;车架摇篮左主管24、车架摇篮右主管25对应与车架摇篮左下接头29、车架摇篮右下接头28之间均采用插接并焊接连接。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