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转向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88785发布日期:2018-08-17 19:55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与自行车有关,特别是涉及一种自行车的转向模块。



背景技术:

就一般自行车来说,主要是由把手架通过一个安装在头管内的转向模块带动前叉,再由前叉带动前轮来达到转向操控的效果。但是前述现有转向模块的应用范围有限,若要跟各种不同车型的头管进行结合时,往往需要搭配其他元件方能顺利组装,可是这样的结果会导致结构更加复杂,使用上也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的转向模块,其能简化结构且能配合不同车型的头管使用,以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的转向模块,该自行车包含有一车架、一把手架及一双前轮模块,该车架具有一头管,该把手架位于该头管的上方,该双前轮模块具有一位于该头管下方的固定座与二相对的转向控制件,其中,该转向模块包含有:

一套管,由上而下依序具有一顶段、一中段与一底段,该中段用以穿设且固接于该车架的头管,该底段用以固接该双前轮模块的固定座;

一心轴,能够旋转地穿设于该套管,该心轴的顶端向上凸出于该套管的顶段且用以连接该把手架,该心轴的底端向下凸出于该套管的底段;以及

一连动板,设于该心轴的底段,用以枢接该双前轮模块的该二转向控制件。

上述的自行车的转向模块,其中该套管的顶段向上凸出于该头管的顶端且藉由一上夹件固接于一上车头碗组,该上车头碗组枢接于该把手架。

上述的自行车的转向模块,其中该心轴由上而下依序具有一上轴杆、一中轴杆、一下轴杆及一底座,该上轴杆向上凸出于该套管的顶端且用以连接该把手架,该中轴杆的顶端固接该上轴杆的底端,该下轴杆的顶端固接该中轴杆的底端,该下轴杆的底端向下凸出于该套管的底端,该底座固接于该下轴杆与该连动板且藉由一下车头碗组枢接该套管的底端。

上述的自行车的转向模块,其中更包含有一对相互螺接的间隙调整螺帽,该对间隙调整螺帽能够旋转地套设于该套管的顶段且位于该上夹件与该头管之间。

上述的自行车的转向模块,其中该套管的中段藉由一下夹件固接该头管。

上述的自行车的转向模块,其中该套管具有一外管体与一内管体,该外管体的顶端藉由该下夹件固接于该头管的底端,该内管体的中段穿设于该头管,该内管体的底段向下凸出于该头管且穿设于该外管体中;该内管体的顶段为该套管的顶段,该内管体的中段、该内管体的底段及该外管体的顶段为该套管的中段,该外管体的中段及底段为该套管的底段。

上述的自行车的转向模块,其中更包含有一第一挡板与一第二挡板,该第一挡板设于该连动板的底部且具有二相对的翼部,该第二挡板用以固接于该固定座且承接该第一挡板的其中一该翼部。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模块通过该套管跟不同车架的头管搭配使用,而且一方面利用该心轴跟该把手架进行组装,另一方面再利用该连动板跟该双前轮模块的转向控制件进行组装,如此即可达到简化结构的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模块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模块的前视图;

图3为图2沿3-3剖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的另一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模块的局部底视图;

图7类同于图6,主要显示第二挡板承接第一挡板的其中一个翼部。

其中,附图标记

10车架 11头管

12把手架 13双前轮模块

14固定座 15前轮

16转向控制件 17上车头碗组

18下车头碗组 20套管

31顶段 32中段

33底段 34外管体

35内管体 36下夹件

37上夹件 40心轴

41上轴杆 42中轴杆

43下轴杆 44底座

45螺栓 50连动板

52螺丝 54第一挡板

56翼部 58第二挡板

60、62间隙调整螺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请先参阅图1,在图1中仅显示出自行车的一部分结构,主要包含有一车架10、一把手架12及一双前轮模块13,其中的车架10具有一头管11,把手架12位于头管11的上方,双前轮模块13具有一固定座14、二相对的前轮15及二相对的转向控制件16,固定座14位于头管11的下方,该二前轮15位于固定座14的左、右两侧,该二转向控制件16的一端分别枢接于一前轮15,至于其他部分的结构(如座垫、踏板组、传动齿轮组或后轮等)均为现有技术,在此容申请人省略不提。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模块20包含有一套管30、一心轴40,以及一连动板50。

套管30具有一外管体34与一内管体35。如图3至图5所示,外管体34的顶端藉由一下夹件36固接于头管11的底端,外管体34的底段固接于双前轮模块13的固定座14;内管体35的顶段向上凸出于头管11的顶端且藉由一上夹件37固接于一上车头碗组17,上车头碗组17再跟把手架12枢接,使把手架12能相对套管30转动,内管体35的中段穿设于头管11,内管体35的底段向下凸出于头管11的底端且穿设于外管体34中。另外就整体来看,套管30由上而下依序区分为一顶段31、一中段32与一底段33,如图3所示,内管体35的顶段可以视为整个套管30的顶段31,内管体35的中段、内管体35的底段及外管体34的顶段可以共同视为整个套管30的中段32,至于外管体34的中段及底段可以视为整个套管30的底段33。

心轴40穿设于套管30且由上而下依序具有一上轴杆41、一中轴杆42、一下轴杆43及一底座44。如第3至5图所示,上轴杆41向上凸出于套管30的内管体35的顶端且藉由一螺栓45连接把手架12;中轴杆42的顶端以螺合且焊接方式固接上轴杆41的底端;下轴杆43的顶端以螺合且焊接方式固接中轴杆42的底端,下轴杆43的底端向下凸出于套管30的外管体34的底端;底座44以螺合且焊接方式固接于下轴杆43,并藉由一下车头碗组18枢接套管30的外管体34的底端。藉此,心轴40可以跟着把手架12一起相对套管30转动。

连动板50藉由多根螺丝52锁设于心轴40的底座44且跟双前轮模块13的该二转向控制件16枢接在一起,使得连动板50可以藉由心轴40的转动而带动该二转向控制件16同步作动。

由上述结构可知,把手架12在实际操作时会带动心轴40一起转动,接着心轴40会带动连动板50一起转动,连动板50在转动过程中会再进一步带动该二转向控制件16,使该二转向控制件16驱动该二前轮15进行转向动作。此外,为了限制连动板50的转向角度,如图2、6及7所示,连动板50的底部藉由前述螺丝52锁设一第一挡板54,第一挡板54的外周缘具有二相对的翼部56,固定座14的底部设有一第二挡板58,在连动板50的转动过程中,第一挡板54会跟着连动板50一起转动,此时藉由第二挡板58承接第一挡板54的其中一个翼部56,使连动板50停止转动。也就是说,不论左转或右转,连动板50最多只能转动到让第一挡板54的其中一个翼部56碰撞到第二挡板58为止,以避免转向角度过大而影响安全性。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因尺寸公差所导致的摇晃程度,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一对相互螺接的间隙调整螺帽60、62,如图1、2及4所示,此一对间隙调整螺帽60、62以可旋转的方式套设于套管30的内管体35的顶段且位于上夹件37与头管11的顶端之间,藉由彼此之间的螺合关系,使两者可以分别抵靠于上夹件37与头管11,进而弥补套管30在完成组装之后于上夹件37与头管11之间所可能产生的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可以有不同变化。例如套管30与心轴40在本实施例中均是为了配合组装需求而使用多件式结构的组合,然而实际上,套管30与心轴40都可以改用一体式结构,如此一来,套管30的顶段向上凸出于头管11且利用上夹件37跟上车头碗组17固接,套管30的中段穿设于头管11且利用下夹件36跟头管11固接,套管30的底段固接双前轮模块13的固定座14。至于心轴40的顶端向上凸出于套管30的顶端跟把手架12连接,心轴40的底端向下凸出于套管30的底端跟连动板50连接。

综上所陈,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模块10可以依照车型的不同而使用不同规格的下夹件36让套管30快速地跟头管11完成组装,并在完成组装之后可以视情况需要进一步通过两个间隙调整螺帽60来消除尺寸公差所产生的间隙问题,进而达到增加使用便利性的效果。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