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动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2389发布日期:2018-10-23 20:54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连动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制动杆的操作力分配到前轮制动器及后轮制动器的连动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各种机动二轮车中的连动制动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中与连动制动装置一同地,一并公开有在驻车时保持制动器的制动状态的所谓制动器锁定结构。

具体地进行说明,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动制动装置中,构成为:通过将设置在外壳内部的制动力保持臂的卡合销卡合在作为同样地设置在外壳内部的平衡器的操作力分配杆的被卡合部,由此能够在驻车时保持制动器的制动状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12792号公报

此外,普遍存在在保持功能的同时进行成本削减和轻量化的需求,在该连动制动装置也适用同样的需求。另外,在进行轻量化时,确保必要的刚性以保持功能是很重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保持功能的同时能够实现轻量化的连动制动装置。

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方案。

第一方案为一种连动制动装置,其具备:

制动杆;

平衡器,其将该制动杆的操作力分配为牵引前轮用制动拉索的力和牵引后轮用制动拉索的力;以及

卡合构件,在牵引了所述后轮用制动拉索的状态下,所述卡合构件能够保持所述平衡器,

所述平衡器具备:第一连接部,其设置于长边方向一端部,且连接所述前轮用制动拉索;第二连接部,其设置于长边方向另一端部,且连接所述后轮用制动拉索;以及中间连接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且连接所述制动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器具备从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长边方向另一端侧进一步延伸的截面C字形状的延伸部,

在该延伸部形成有供所述卡合构件卡合的被卡合部。

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收容所述平衡器的壳体与将所述制动杆支承于车把的支架一体形成。

第三方案在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动制动装置还具备对所述延伸部的长边方向另一端侧进行覆盖的外侧罩构件,

所述卡合构件设置于该外侧罩构件。

第四方案在第三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侧罩构件一体设置有操作所述卡合构件的操作杆。

第五方案在第一方案~第四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器具备:

一对平板部,它们彼此平行地配置;

连结部,其将所述一对平板部的一边相连;以及

凸缘部(33d),其形成于所述一对平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平板部的另一边。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由于供卡合构件卡合的平衡器的被卡合部形成于截面C字状的延伸部,因此即使是小型,也能够发挥高刚性,并且能够保持作为平衡器的功能的同时实现轻量化。

根据第二方案,由于收容平衡器的壳体与将制动杆支承于车把的支架一体形成,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件数。

根据第三方案,由于在覆盖平衡器的截面C字状的延伸部的长边方向另一端侧的外侧罩构件设置有卡合构件,因此能够进一步削减部件件数。

根据第四方案,由于在外侧罩构件上一体设置有制动力保持臂,因此能够进一步削减部件件数。

根据第五方案,由于在未设置连结部的2个平板部的另一端形成有凸缘部,因此能够实现轻量化的同时提高开放部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动制动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从后方且上方观察机动二轮车的连动用制动杆周边的侧视图。

图3是切除制动单元的一部分而示出的制动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制动单元的仰视图。

图6A是平衡器的主视图。

图6B是平衡器的仰视图。

图6C是图6B的B-B线剖视图。

图6D是图6B的C-C线剖视图。

图7A是外壳的壳体部的立体图。

图7B是从图7A的箭头D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图8A是制动力保持臂的俯视图。

图8B是从图8A的箭头E方向观察的制动力保持臂的向视图。

图9是连动用制动杆的非操作时的制动单元的俯视图。

图10是制动器锁定时的制动单元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0,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动制动装置对机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制动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沿着附图标记的朝向观察,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上下,按照从驾驶员观察的方向来记载,另外,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作为Fr、后方作为Rr、左侧作为L、右侧作为R、上方作为U、下方作为D来示出。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制动装置10具备:前轮用制动杆31,其根据制动操作而使液压式的前轮制动器BF进行工作;以及连动用制动杆32,其能够根据制动操作而使机械式后轮制动器BR及前轮制动器BF进行连动工作。

连动用制动杆32与平衡器33的大致中央部连结,在该平衡器33的后端部连结有向前轮制动器BF传递制动操作力的前轮用制动拉索34的一端部,并且在该平衡器33的前端部连结有向后轮制动器BR传递制动操作力的后轮用制动拉索35的一端部。

前轮制动器BF为盘式制动器,根据辅助操作杆86的按压操作而输出液压的主液压缸87经由管路88与前轮制动器BF连接。一端部与平衡器33连结的前轮用制动拉索34的另一端部经由制动力控制机构110与辅助操作杆86连结,所述制动力控制机构110只有在连动用制动杆32的操作时才能够控制由前轮制动器BF发挥的制动力。

后轮制动器BR为如下鼓式制动器,该鼓式制动器具备:制动鼓37,其轴支承于后轮的车轴36;一对制动蹄40、40,它们经由销39枢轴支承于制动板38,并且能够与制动鼓37的内周面摩擦卡合;凸轮41,其以能够将两个制动蹄40、40压接到制动鼓37的内周面的方式枢轴支承于制动板38;制动凸轮臂42,其基端与凸轮41连结,且朝向制动鼓37的外侧方延伸;固定臂43,其与制动凸轮臂42对置,且设置于制动板38;以及弹簧44,其被压缩设置在制动凸轮臂42与固定臂43之间,并且向使两个制动蹄40、40彼此接近的一侧对制动凸轮臂42施力。后轮制动器BR根据从后轮用制动拉索35输入到制动凸轮臂42的操作输入来发挥制动力。

一并参照图2、图9及图10,在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二轮车中设置于车身的前部的转向用车把杆45的左端,设置有驾驶员用左手握住的握持部46。在转向用车把杆45的比握持部46靠内侧的位置安装有支承连动用制动杆32的支架47。在支架47上一体地设置有与转向用车把杆45的大致前半周部对应的圆弧状的安装部47a。形成为与转向用车把杆45的剩余的大致半周对应的圆弧状的安装支板48的一端与所述安装部47a卡合。安装支板48的另一端通过螺纹构件49紧固在支架47上,由此支架47被固定于转向用车把杆45。连动用制动杆32的基端部经由作为螺钉的支轴50而可转动地支承于该支架47,并且能够用握住握持部46的左手对连动用制动杆32进行制动操作。并且,在支架47与连动用制动杆32之间设置有作为扭力弹簧的未图示的复位弹簧。连动用制动杆32通过该复位弹簧的弹簧力而向远离握持部46的方向进行弹簧施力。

此外,转向用车把杆45的长边方向中间部被由合成树脂形成的车把罩53覆盖。转向用车把杆45的左端部的握持部46及连动用制动杆32从设置于该车把罩53的左侧部的开口部向外侧突出。

在沿转向用车把杆45的长边方向与连动用制动杆32的内侧相邻的位置且在转向用车把杆45的前方位置,固定配置有将平衡器33收纳为能够工作的外壳56。还参照图5、图7A及图7B,该外壳56包括:盒状的壳体57,其一体设置于支架47,且向前面侧、左侧面侧及底面侧开放;底面罩58,其以覆盖该壳体57的底面开口57ab的方式结合于壳体57;以及前面罩59,其以覆盖该壳体57的前面开口57af的方式可转动地结合于壳体57。需要说明的是,后述的制动力保持臂71一体形成于前面罩59。

如图3所示,连结杆55的一端通过螺纹构件60连结于连动用制动杆32的基端部,并且该连结杆55从外壳56的左侧面开口57as插入到外壳56内。

如图6A~图6D所示,平衡器33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彼此平行且水平地延伸的一对平板部33a、33b的短边方向一边在两个部位由连结部33c连结,该连结部33c沿着与平板部33a、33b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且呈截面C字形状。另外,在一对平板部33a、33b中的一方的平板部33b的短边方向另一边设置有向远离另一平板部33a的方向折回并且与平板部33a大致正交的凸缘部33d。凸缘部33d设置成能够与后述的初始抵接面67抵接。

在一对平板部33a、33b上,从长边方向一端侧起依次设置有连接前轮用制动拉索34的第一连接部33r、连接连结杆55的中间连接部33m及连接后轮用制动拉索35的第二连接部33f。

如图3所示,这样构成的平衡器33在外壳56内配置成短边方向大致朝向左右方向、长边方向大致朝向前后方向,并且平板部33a位于上方,平板部33b位于下方。更详细而言,配置成设置有连接前轮用制动拉索34的第一连接部33r的长边方向一端侧朝向后方;设置有连接后轮用制动拉索35的第二连接部33f的长边方向另一端侧朝向前方;设置有连结部33c的短边方向一端侧朝向左方;以及设置有凸缘部33d的短边方向另一端侧朝向右方,凸缘部33d从位于下方的平板部33b进一步朝向下方延伸。

连结杆55的另一端从连结部33c之间插入到一对平板部33a、33b之间并且经由穿过中间连接部33m的连结螺钉62而与该平衡器33连结。

因此,为了以使平衡器33能够进行工作的方式收纳水平方向上较长的平衡器33,外壳56形成为沿着前后左右方向的长度比沿着机动二轮车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的横长形状。

另外,在外壳56的壳体57中,在右侧壁57b的前后分开的位置并列地固定有前轮用制动拉索34及后轮用制动拉索35的外部拉索34a、35a。即,在外部拉索34a内移动自如地穿过内部拉索34b而成的前轮用制动拉索34的一端部处,外部拉索34a固定在壳体57的右侧壁57b的后方。从外部拉索34a突出的内部拉索34b通过拉索插通部57d插入到外壳56内,设置于内部拉索34b的端部的卡止块64与平衡器33的第一连接部33r连结。

另外,在外部拉索35a内移动自如地穿过内部拉索35b而成的后轮用制动拉索35的一端部处,外部拉索35a固定在壳体57的右侧壁57b的前方。从外部拉索35a突出的内部拉索35b通过拉索插通部57d插入到外壳56内,设置于内部拉索35b的端部的卡止块65与平衡器33的第二连接部33f连结。

此外,由连动用制动杆32产生的制动操作力经由连结杆55作用于平衡器33,并且从该平衡器33分配成牵引两个制动拉索34、35的力。然而,为了使从平衡器33分配到两个制动拉索34、35的力彼此不同,在使与连结杆55向平衡器33连结的连结位置相距的距离彼此不同的位置上,两个制动拉索34、35与平衡器33连结。即,在该实施例中,将连结杆55向平衡器33连结的连结位置与前轮用制动拉索34向平衡器33连结的连结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LF,并将连结杆55向平衡器33连结的连结位置与后轮用制动拉索35向平衡器33连结的连结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LR时,设定为LF>LR。

在外壳56中的右侧壁57b设置有与平衡器33对置的初始抵接面67,并且平衡器33的凸缘部33d能够与初始抵接面67抵接。

平衡器33以如下方式进行工作:当连动用制动杆32未被操作时,凸缘部33d与外壳56的初始抵接面67抵接,并且根据连动用制动杆32的操作,凸缘部33d远离初始抵接面67。

另外,外壳56上安装有停止开关68,使得检测器68a面向初始抵接面67。该停止开关68通过以下两种状态来检测连动用制动杆32的非操作状态及操作状态,即在连动用制动杆32未被操作时平衡器33的凸缘部33d与初始抵接面67抵接的状态下,由该凸缘部33d按压检测器68a的状态;以及通过与连动用制动杆32的操作相对应的平衡器33的工作而所述凸缘部33d远离初始抵接面67,由此释放对检测器68a的按压力的状态。

在外壳56上配设有制动力保持机构70,该制动力保持机构70在连动用制动杆32的非操作状态下能够使后轮用制动拉索35保持为牵引工作状态,而将前轮用制动拉索34设为非牵引工作状态。该制动力保持机构70具备:制动力保持臂71,在根据连动用制动杆32的制动操作而平衡器33处于工作位置时,该制动力保持臂71能够进行与该平衡器33卡合的卡合位置和解除与平衡器33的卡合的非卡合位置之间的工作而从外侧覆盖外壳56的前端部;操作杆72,其一体形成于该制动力保持臂71的前端部;以及复位弹簧73,其向解除与平衡器33的卡合的一侧对制动力保持臂71进行弹性施力。

如图8A及图8B所示,制动力保持臂71包括以夹着右侧壁57b的方式彼此平行且水平地延伸的臂板部74、74、连结两个臂板部74、74的前面部的前述的前面罩59、以及在两个臂板部74、74的长边方向大致中间部跨两个臂板部74、74之间地设置的销即卡合构件77。另外,在臂板部74、74中与右侧壁57b重叠的位置设置有支承孔78。

在外壳56的壳体57中,在右侧壁57b的前端部设置有贯通孔57c。通过作为销的轴部79穿过制动力保持臂71的支承孔78及贯通孔57c,从而由该轴部79将制动力保持臂71支承为能够转动。另外,如图4所示,复位弹簧73围绕该轴部79设置在制动力保持臂71的前面罩59与壳体57的右侧壁57b之间。

另一方面,在平衡器33中,在两个制动拉索34、35中的与连结杆55的中间连接部33m相距的距离小的一侧即后轮用制动拉索35侧,设置有从第二连接部33f进一步朝向长边方向另一端侧(前方)延伸的截面C字形状的延伸部33e。延伸部33e通过由连结部33c连结的一对平板部33a、33b比第二连接部33f进一步朝向长边方向另一端侧(前方)延伸设置而成。在该延伸部33e凹入设置有被卡合部80、80,在如图10所示那样平衡器33通过连动用制动杆32的操作来远离初始抵接面67而工作了的状态下,所述被卡合部80、80与所述制动力保持臂71的卡合构件77卡合。凹入设置的被卡合部80、80的最深部设置于比连结第一连接部33r的中心P1和第二连接部33f的中心P2的线靠连结部33c侧的位置。

另外,在平衡器33中,还在两个制动拉索34、35中的与连结杆55的中间连接部33m相距的距离大的一侧即前轮用制动拉索34侧,设置有从第一连接部33r进一步朝向长边方向一端侧(后方)延伸的第二延伸部33g。第二延伸部33g通过一对平板部33a、33b中的上方的平板部33a比第一连接部33r进一步朝向长边方向一端侧(后方)延伸设置而成。该第二延伸部33g在短边方向另一端侧(右方)的面设置有曲率半径大的弯曲部33h。通过形成曲率半径大的弯曲部33h,能够防止在使平衡器33小型化时,平衡器33容易咬入拉索插通部57d的情况。

操作杆72形成为与制动力保持臂71一体地沿着与连动用制动杆32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操作杆72也从开口部向外侧延伸出,所述开口部设置于车把罩53,以使转向用车把杆45的左端部的握持部46及连动用制动杆32突出。

即,位于延伸部33e的长边方向另一端侧(前方)的壳体57的前面开口57af被前面罩59覆盖,前面罩59上设置有卡合构件77。另外,操作卡合构件77的操作杆72一体设置于前面罩59。

在使制动力保持机构70工作时,在操作连动用制动杆32的状态下对操作杆72进行转动操作。如此一来,如图10所示,制动力保持臂71克服复位弹簧73的弹簧力而从非卡合位置向卡合位置移动,制动力保持臂71的卡合构件77卡合在移动到工作位置上的平衡器33的被卡合部80、80。因此,当解除连动用制动杆32的操作力时,平衡器33工作到将后轮用制动拉索35设为牵引工作状态,而将前轮用制动拉索34设为非牵引状态的制动力保持位置上。在该状态下,只有后轮制动器BR进行工作,前轮制动器BF成为非工作状态,由停止开关68检测这种制动力保持状态。即,在制动力保持时,液压不作用于作为液压式的前轮制动器BF的构成部件即软管、密封件等橡胶部件,能够实现橡胶部件的寿命增大。

并且,被卡合部80、80在前轮用制动拉索34及后轮用制动拉索35中的与连动用制动杆32的连结部相距的距离小的制动拉索即后轮用制动拉索35侧设置于平衡器33。因此,能够在根据连动用制动杆32的操作而相对大幅地工作的一侧将制动力保持机构70的卡合构件77卡合到平衡器33。由此,能够相对减小使制动力保持机构70工作时的连动用制动杆32的操作量。

此时,延伸部33e以如下方式形成:平行地配置的2个平板部33a、33b的一边(短边方向一边)由连结部33c连结,与卡合构件77卡合到被卡合部80、80的状态下的后轮用制动拉索35平行且通过被卡合部80、80的假想线L1与连结部33c相交。因此,能够由连结部33c对作用于被卡合部80、80的后轮用制动拉索35的反作用力进行支承。

为了解除这种制动力保持状态,只要稍微对连动用制动杆32进行转动操作即可。如此,制动力保持臂71通过复位弹簧73的弹簧力而从卡合位置向非卡合位置移动并解除制动力保持臂71与平衡器33的卡合。如此,通过使连动用制动杆32返回到原来的状态,从而平衡器33返回到非工作位置,后轮制动器BR成为停止状态。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衡器33具备从连接后轮用制动拉索35的第二连接部33f朝向长边方向另一端侧进一步延伸的截面C字形状的延伸部33e,并且在延伸部33e形成有供制动力保持臂71的卡合构件77卡合的被卡合部80。因此,即使是紧凑型,也能够发挥高刚性,并且能够保持作为平衡器33的功能的同时实现轻量化。

另外,收容平衡器33的壳体57与将连动用制动杆32支承于转向用车把杆45的支架47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件数。

另外,机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制动装置10进一步具备覆盖平衡器33的延伸部33e的长边方向另一端侧的前面罩59,并且在前面罩59设置有制动力保持臂71的卡合构件77,因此能够进一步削减部件件数。

另外,在前面罩59上一体设置有操作卡合构件77的操作杆72,因此能够进一步削减部件件数。

另外,在平衡器33中,平行地配置的2个平板部33a、33b的一边由连结部33c连结,在未设置连结部33c的2个平板部33a、33b中的至少一方的另一边形成有凸缘部33d,因此能够实现轻量化的同时提高开放部的刚性。

另外,平衡器33的延伸部33e的平行地配置的2个平板部33a、33b的一边由连结部33c连结,与卡合构件77卡合到被卡合部80的状态下的后轮用制动拉索35平行且通过被卡合部80的假想线L1与连结部33c相交。因此,能够由连结部33c对作用于被卡合部80的后轮用制动拉索35的反作用力进行支承。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例如,连动用制动杆32与平衡器33的连接可以经由连结杆55间接地连接,也可以不经由连结杆55直接连接。

另外,平衡器33的形状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基于2016年2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6-038066)得到,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而收入本说明书中。

附图标记说明:

10 机动二轮车用前后连动制动装置(连动制动装置);

32 连动用制动杆(制动杆);

33 平衡器;

33a 平板部;

33b 平板部;

33c 连结部;

33d 凸缘部;

33e 延伸部;

33f 第二连接部;

33m 中间连接部;

33r 第一连接部;

34 前轮用制动拉索;

35 后轮用制动拉索;

45 转向用车把杆(车把);

47 支架;

57 壳体;

59 外侧罩构件;

72 操作杆;

77 卡合构件;

80 被卡合部;

L1 假想线。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连动制动装置(10),其具备:

制动杆(32);

平衡器(33),其将该制动杆(32)的操作力分配为牵引前轮用制动拉索(34)的力和牵引后轮用制动拉索(35)的力;以及

卡合构件(77),在牵引了所述后轮用制动拉索(35)的状态下,所述卡合构件(77)能够保持所述平衡器(33),

所述平衡器(33)具备:第一连接部(33r),其设置于长边方向一端部,且连接所述前轮用制动拉索(34);第二连接部(33f),其设置于长边方向另一端部,且连接所述后轮用制动拉索(35);以及中间连接部(33m),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3r)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3f)之间,且连接所述制动杆(32),其中,

所述平衡器(33)具备从所述第二连接部(33f)朝向长边方向另一端侧进一步延伸的截面C字形状的延伸部(33e),

在该延伸部(33e)形成有供所述卡合构件(77)卡合的被卡合部(80),

收容所述平衡器(33)的壳体(57)与将所述制动杆(32)支承于车把(45)的支架(47)一体形成。

2.(修改后)一种连动制动装置(10),其具备:

制动杆(32);

平衡器(33),其将该制动杆(32)的操作力分配为牵引前轮用制动拉索(34)的力和牵引后轮用制动拉索(35)的力;以及

卡合构件(77),在牵引了所述后轮用制动拉索(35)的状态下,所述卡合构件(77)能够保持所述平衡器(33),

所述平衡器(33)具备:第一连接部(33r),其设置于长边方向一端部,且连接所述前轮用制动拉索(34);第二连接部(33f),其设置于长边方向另一端部,且连接所述后轮用制动拉索(35);以及中间连接部(33m),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3r)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3f)之间,且连接所述制动杆(32),其中,

所述平衡器(33)具备从所述第二连接部(33f)朝向长边方向另一端侧进一步延伸的截面C字形状的延伸部(33e),

在该延伸部(33e)形成有供所述卡合构件(77)卡合的被卡合部(80),

所述连动制动装置(10)还具备对所述延伸部(33e)的长边方向另一端侧进行覆盖的外侧罩构件(59),

所述卡合构件(77)设置于该外侧罩构件(59)。

3.(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动制动装置(10),其中,

在所述外侧罩构件(59)一体设置有操作所述卡合构件(77)的操作杆(72)。

4.(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动制动装置(10),其中,

所述平衡器(33)具备:

一对平板部(33a、33b),它们彼此平行地配置;

连结部(33c),其将所述一对平板部(33a、33b)的一边相连;以及

凸缘部(33d),其形成于所述一对平板部(33a、33b)中的至少一方的平板部的另一边。

5.(删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