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行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58988发布日期:2018-12-12 01:14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滑行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滑行工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滑行工具中的用于驱动的运动机构,有链条或皮带传动的,链条带动驱动机构在运动的过程中,驱动机构的驱动一端会转动到朝向上方的位置,驱动一端通常比较尖锐或锋利,对人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滑行工具,包括主滑行部70和驱动装置;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运动机构10和与所述运动机构10连接的驱动部20;

所述运动机构10能够带动所述驱动部20与冰面或雪地抵接并移动,以便驱动所述主滑行部70滑行;

所述运动机构10的连杆结构主体包括第一连杆12、第二连杆13、第三连杆14、第四连杆15、第五连杆16、第六连杆17和第七连杆18;其中,第四连杆15和第七连杆18为三角形结构;

其中,第一连杆12的一端与框架11的立板111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杆12的一端通过前述第三转轴97与立板111转动连接,也就是说,第三转轴97的一端固接的是第一连杆12,当动力传递至与第三转轴97固接的输出端齿轮92后,带动第三转轴97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一连杆12转动,从而带动整个连杆结构动作;

第二连杆13和第三连杆14的一端均与第一连杆1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3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15的一角转动连接,第四连杆15的另两个角分别与第五连杆16的一端、第六连杆17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五连杆16的另一端、第六连杆17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连杆18的两个角转动连接,第七连杆18的第三个角与驱动部20固接。

第三连杆14的另一端与第七连杆18的一角转动连接,其转动连接中心与第六连杆17与第七连杆18的转动连接中心相同,也就是说,第三连杆14与第六连杆17与第七连杆18的同一位置转动连接;

同时,横板112的端部还与第四连杆15和第六连杆17的转动连接点转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驱动部20)具有能够与冰面或雪地抵接的驱动端20a);

所述运动机构10)能够带动所述驱动端20a)与冰面或雪地抵接并移动,以便驱动所述主滑行部70)滑行;

所述运动机构10)与所述主滑行部7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以便调节所述运动机构10)带动所述驱动端20a)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的平面或方向与所述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

所述运动机构10)与所述驱动部20)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以使所述驱动端20a)与所述运动机构10)带动所述驱动端20a)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的平面或方向处于垂直状态或者具有设定角度的倾斜状态,或者,所述运动机构10)与所述驱动部2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以使所述运动机构10)带动所述驱动端20a)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的平面或方向与所述驱动端20a)能够调整到相互倾斜或垂直。

可选的,本发明提供的滑行工具,通过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的驱动端抵接冰面或雪地移动来驱动主滑行部滑行,其中,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这样,在实际滑行时可根据滑行需求改变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之间的相对位置,以根据实际滑行需求来调节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端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之间的角度,以使滑行工具能适应不同的工况和滑行需求。

可选的,在驱动滑行状态下,当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所述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处于相互倾斜或垂直的状态,并且当驱动端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之间处于相互倾斜的状态时,驱动部能够向其驱动端的延伸方向滑行。

可选的,驱动部包括滑板或冰刀。

可选的,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或垂直,驱动部的驱动端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倾斜设置。

可选的,驱动滑行状态下,驱动端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相互垂直或倾斜。

可选的,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转动连接,以便能够调整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

可选的,运动机构包括框架,主滑行部包括支架,支架与框架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支承架,支承架的一端与支架固接,另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框架转动连接;框架具有螺栓孔,还包括与螺栓孔配合的螺栓,螺栓旋入螺栓孔后能够压抵支承架。

可选的,还包括驱使部件,驱使部件用于驱动框架相对支架转动。

可选的,驱使部件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和张紧于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的皮带或链条;

第一主动轮与支架转动连接,第一从动轮与框架固接,且第一从动轮与第一转轴同轴设置。

可选的,驱使部件还包括把手,把手与第一主动轮固接,第一主动轮通过把手与支架转动连接。

可选的,运动机构与驱动部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以便调节驱动端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来调整驱动速比,或者,将驱动端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调整到平行来降低滑行工具的惯性滑行阻力。

可选的,驱动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直,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

可选的,驱动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直。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滑行工具,包括主滑行部和驱动装置;

驱动装置包括运动机构和与运动机构连接的驱动部;

驱动部具有能够与冰面或雪地抵接的驱动端;

运动机构能够带动驱动端与冰面或雪地抵接并移动,以便驱动主滑行部滑行;

驱动端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倾斜设置,驱动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或垂直,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或垂直。

可选的,在驱动的过程中,驱动部能够向其驱动端的延伸方向滑行。

可选的,驱动部包括滑板或冰刀。

可选的,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

可选的,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通过连接杆连接,连接杆的一端与主滑行部固定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于运动机构。

可选的,驱动装置还包括驱动源和传动部件,传动部件连接于驱动源和运动机构之间。

可选的,传动部件包括齿轮组件,其输入端齿轮与驱动源连接,其输出端齿轮与运动机构传动连接。

可选的,传动部件还包括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张紧于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的皮带或链条,其中,输入端齿轮与第二从动轮固接,第二主动轮与驱动源连接。

可选的,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其转动中心线平行于竖直方向,第一转轴上套设有一个中间齿轮,输入端齿轮与中间齿轮啮合,输出端齿轮也与中间齿轮啮合。

可选的,还包括支承架,支承架的第一端与主滑行部的支架固接,其第二端与运动机构的框架转动连接;

第一转轴与支承架的第二端转动连接。

可选的,中间齿轮固套于第一转轴或者转动套设于第一转轴。

可选的,输入端齿轮、中间齿轮和输出端齿轮均为锥齿轮。

可选的,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其转动中心线平行于竖直方向;

第一转轴上固套有两个平行设置的中间齿轮,两中间齿轮中,一者与输入端齿轮啮合,另一者与输出端齿轮啮合。

可选的,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其转动中心线平行于竖直方向;传动部件包括固套于第一转轴的两个平行设置的中间齿轮,两中间齿轮中,一者与驱动源传动连接,另一者与运动机构传动连接。

可选的,主滑行部具体为板状结构或冰刀状,主滑行部的滑行端包括第一滑行端段和第二滑行端段,第一滑行端段与主滑行部的侧面直角或锐角或钝角过渡,第二滑行端段与主滑行部的侧面圆角过渡。

可选的,第一滑行端段位于主滑行部的后部,第二滑行端段位于主滑行部的前部。

可选的,第一滑行端段的长度小于第二滑行端段的长度。

可选的,主滑行部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侧向滑行板,侧向滑行板向外侧倾斜。

可选的,侧向滑行板的滑行端不高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

可选的,侧向滑行板靠近主滑行部的后端设置。

可选的,侧向滑行板与主滑行部转动连接,以使侧向滑行板的滑行面能够上下移动或者调整侧向滑行板的滑行面与冰面或雪地之间的压力。

可选的,侧向滑行板与主滑行部之间设有弹性部件,以使侧向滑行板与主滑行部的角度保持在预设角度或使主滑行部的滑行面压向冰面或雪地。

可选的,侧向滑行板与主滑行部之间还设有限位件,以限制侧向滑行板向内转动的角度。

可选的,侧向滑行板的滑行端与侧向滑行板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圆角过渡。

可选的,侧向滑行板的滑行端面为内凹面。

可选的,滑行工具还包括转向滑行板,其通过转向轴与滑行工具的主体骨架转动连接;

转向滑行板的滑行端的部分段与转向滑行板的侧面直角或锐角或钝角过渡,转向滑行板的滑行端的其余段与转向滑行板的侧面圆角过渡。

可选的,转向轴位于转向滑行板的中部。

可选的,转向滑行板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侧置滑行板,侧置滑行板向外侧倾斜。

可选的,侧置滑行板的滑行端不高于转向滑行板的滑行端。

可选的,侧置滑行板位于转向轴的下方。

可选的,驱动端的前端和/或后端为弧形过渡。

可选的,侧向滑行板为弹性材料制成的侧向滑行板。

可选的,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主滑行部的侧面圆角过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滑行工具另一角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滑行工具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的主滑行部的第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简示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的主滑行部的第二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简示图;

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的主滑行部的第三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简示图;

图8为图7所示主滑行部另一角度的结构简示图;

图9为具体实施例中侧向滑行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0为具体实施例中转向滑行板的结构简示图;

图11为具体实施例中另一转向滑行板的结构简示图;

图12为图1所示滑行工具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所示运动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滑行工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省去了主滑行部的结构;

图16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图18中所示驱动部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9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运动机构10,框架11,立板111,横板112,第一连杆12,第二连杆13,第三连杆14,第四连杆15,第五连杆16,第六连杆17,第七连杆18;主皮带轮191,从动皮带轮192;

驱动部20,驱动端20a;

主滑行部70,第一滑行端段70a,第二滑行端段70b,支架71,侧向滑行板72,内凹面721,支座73,转动轴74,限位件75,弹性部件76;

驱使部件80,把手81,第一主动轮82,第一从动轮83;

输入端齿轮91,输出端齿轮92,中间齿轮93、93a、93b,支承架94,上耳板941,下耳板942,弯折板943,第一转轴95,第二转轴96,第三转轴97,第二从动轮98;

转向滑行板100,部分段100a,转向轴101,侧置滑行板102;

螺栓110;

连接杆120、120’;

连接管103,连接柱2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滑行工具另一角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滑行工具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述的倾斜设置不包括两者垂直的情形。

本实施例中,滑行工具包括主滑行部70和驱动装置。

其中,驱动装置包括运动机构10和与运动机构10连接的驱动部20;驱动部20具有能够与冰面或雪地抵接的驱动端20a。

运动机构10能够带动驱动部的驱动端20a与冰面或雪地抵接并移动,以便驱动主滑行部70滑行。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驱动过程中,当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处于相互倾斜或垂直的状态,并且当驱动端20a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为倾斜的时候,驱动部20在冰面上会向其驱动端20a的延伸方向滑行;主滑行部70是向其滑行端的延伸方向滑行。

具体的方案中,驱动部20为滑板结构或者冰刀结构或者驱动部20为安装滚轮的结构。

其中,运动机构10与主滑行部7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以便于调节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端20a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的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

同时,运动机构10与驱动部件20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以使驱动端20a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处于垂直状态或者具有设定角度的倾斜状态;或者,运动机构10与驱动部2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的平面或方向与驱动端20a之间的角度能够调整到倾斜或垂直。

可以理解,当运动机构10与驱动部件20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时,驱动端20a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之间的角度位置关系为固定不可变的;同样可以理解,当运动机构10与驱动部件2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时,在调整过程中不排除能够将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的平面或方向与驱动端20a调整为平行的状态。

优选的,驱动端20a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直。

优选的,驱动端20a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直,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

优选的,驱动端20a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直。

本发明提供的滑行工具,其主滑行部70的滑行依靠的是驱动端20a抵接冰面或雪地移动时产生的驱动力,其中,具有驱动端20a的驱动部20的移动由运动机构10带动;故,驱动端20a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位置关系,以及驱动部20在运动机构10带动下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驱动端20a、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位置关系为影响主滑行部70滑行方式的主要因素;该滑行工具的运动机构10与主滑行部7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调整,从而在实际滑行时,可根据滑行需要来改变驱动端20a在运动机构10带动下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和/或,改变驱动端20a与主滑行部70滑行端之间的角度,从而改变滑行模式,使滑行工具更能适应不同的工况和滑行需求。

比如,在运动机构10动作的同一运动周期内,驱动端20a移动而带动主滑行部70滑行的距离根据三者(驱动端20a、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的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具体表现为:在运动机构10动作的同一运动周期内,当运动机构10与主滑行部70之间的相对位置调整至驱动部20在运动机构10带动下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为倾斜或垂直,驱动端20a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直或倾斜时,驱动端20a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夹角越小或越趋向于平行(不包括平行),主滑行部70的滑行距离越长。

具体的方案中,通过调整运动机构10与主滑行部70的相对位置,可使得驱动部20的驱动端20a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处于相互倾斜状态或者垂直状态或者相互平行状态或者改变驱动端20a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倾斜角度。

这里,驱动滑行状态指的是,运动机构10驱动驱动部20动作,进而带动主滑行部70滑行的状态;相对地,运动机构10不动作时还存在惯性滑行状态。

为了实现变速效果,可通过调整使驱动部20的驱动端20a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相互倾斜设置,在驱动滑行状态下,两者之间的夹角大小决定变速程度。

当然,实际中,也可使驱动部20的驱动端20a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相互平行,在该状态下,可以理解,驱动部20实际上不起到驱动主滑行部70滑行的作用,但是,整个滑行工具可依靠惯性滑行,此时,能够降低滑行阻力;另外,从该平行状态下,有两个夹角方向可供选择来调整驱动部20的驱动端20a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能够起到使滑行工具在前进或倒退的驱动状态相互切换的作用(类似于车辆的前进挡和后退档的切换);在驱动过程中能够起到使滑行工具倒退或前进的作用。

实际中,也可使驱动部20的驱动端20a与驱动部20在运动机构10带动下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直,驱动部20在运动机构10带动下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相互平行。

具体的方案中,运动机构10可与主滑行部70转动连接,通过转动来调整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当然,可以理解,实际中除了转动外,也可以选择其他连接方式来实现两者的位置调整。

具体的,运动机构10包括框架11,主滑行部70包括支架71,框架11与支架71通过第一转轴95转动连接,以实现运动机构10与主滑行部70的转动连接。

具体地,支架71上固接有支承架94,第一转轴95穿过支承架94和框架11上对应的安装孔,支承架94和框架11均与第一转轴95转动连接。

为方便调整运动机构10与主滑行部70之间的相对位置,该滑行工具还可设有驱使部件80,其用于驱动框架11相对支架71转动。

具体的方案中,驱使部件80包括把手81、与把手81固接的第一主动轮82、第一从动轮83和张紧于第一主动轮82和第一从动轮83的皮带或链条(图中未标示)。

其中,把手81与第一主动轮82可通过固定轴固定,该固定轴与主滑行部70的支架71转动连接,也就是说,在旋转把手81时,可带动第一主动轮82相对支架71旋转;其中,第一从动轮83与连接于运动机构10的框架11固接,且第一从动轮83与第一转轴95同轴设置。

这样,旋转把手81,第一主动轮82同步转动,通过皮带或链条传动而带动第二从动轮83转动,从而带动运动机构10绕第一转轴95转动,进而改变运动机构10与主滑行部70、以及与运动机构10连接的驱动部20与主滑行部7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改变了驱动部20的驱动端20a与主滑行部70滑行端之间的角度,以及驱动端20a在运动机构10驱动下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部70滑行端之间的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中不设置把手81,使第一主动轮82直接与支架71转动连接也是可行的,只是相对来说,操作没有设置把手81的方便。

具体的方案中,驱动装置还包括驱动源和传动部件,其中,传动部件连接于驱动源和运动机构10之间。

具体地,传动部件包括与驱动源连接的第二主动轮(图中未示出)、第二从动轮98、张紧于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98的皮带或链条。

传动部件还包括齿轮组件,如图1和图2所示,该方案中,齿轮组件包括输入端齿轮91、一个中间齿轮93和输出端齿轮92;其中,输入端齿轮91与第二从动轮98固接,输出端齿轮92与运动机构10固接,输入端齿轮91和输出端齿轮92均与中间齿轮93啮合。

工作时,通过驱动源带动第二主动轮旋转,通过皮带或链条传动带动第二从动轮98旋转,因输入端齿轮91与第二从动轮98固接,所以第二从动轮98旋转时同步带动输入端齿轮91旋转,输入端齿轮91通过中间齿轮93带动输出端齿轮92转动,进而带动运动机构10运动。

该方案中,运动机构10具体为连杆结构的形式,运动机构10的各连杆相互动作,最终带动驱动部20动作。

如图所示,具体地,传动部件还包括支承架94,支承架94的第一端与主滑行部70的支架71固接,第二端与运动机构10的框架11转动连接。

具体地,支承架94的第二端包括上耳板941和下耳板942,两者的位置上下对应,上耳板941和下耳板942之间插装有可转动的第一转轴95,也就是说,第一转轴95可相对支承架94转动,其中,中间齿轮93套设于第一转轴95,具体设置时,中间齿轮93可与第一转轴95相对固定,也可相对第一转轴95转动。

在上耳板941和下耳板942之间还设有弯折板943,该弯折板943上插装有可转动的第二转轴96,第二转轴96的一端与第二从动轮98固接,另一端与输入端齿轮91固接。

具体地,运动机构10的框架11上插装有可转动的第三转轴97,第三转轴97的一端与运动机构10的输入端连杆固接,另一端与输出端齿轮92固接。

其中,输入端齿轮91、输出端齿轮92和中间齿轮93均为锥齿轮,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齿轮,只要能够实现动力传递即可。

可以理解,上述只是传动部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实际中,设于驱动源和运动机构10之间的传动部件可以有多种形式,在上述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作出其他变换。

该方案中,因只有一个中间齿轮93,输入端齿轮91和输出端齿轮92均与该中间齿轮93啮合,受输入端齿轮91和输出端齿轮92各自与中间齿轮93啮合范围的限制,对运动机构10相对主滑行部70转动的动作范围构成一定程度的限制。

为避免上述情况,可以对上述齿轮组件作出改进。具体请参考图4,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与前述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对齿轮组件做了改进,其他基本结构未变。

该实施例中,齿轮组件包括输入端齿轮91、输出端齿轮92和两个中间齿轮93a、93b。

如图所示,两个中间齿轮93a、93b上下固套于第一转轴95,其中,输入端齿轮91与中间齿轮93a啮合,输出端齿轮92与中间齿轮93b啮合,因为两个中间齿轮93a、93b固套于第一转轴95,输入端齿轮91带动中间齿轮93a转动的同时,中间齿轮93b和第一转轴95也一起转动,从而带动输出端齿轮92转动,继而带动运动机构10动作。

这样设置,输入端齿轮91和输出端齿轮92分别与不同的中间齿轮啮合,不会发生干涉,可以使运动机构10相对主滑行部70转动有更大的动作范围,使滑行工具是适应性更广。

另外,驱动装置的传动部件的齿轮组件还可仅包括固套于第一转轴95的两个平行设置的中间齿轮93a、93b,两个中间齿轮93a中,一者与驱动源连接,另一者与运动机构10传动连接,也就是说,驱动源直接驱动中间齿轮93a或93b动作,可以省去前述方案中的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98及张紧于两者的皮带或链条,以及输入端齿轮91;这样设置,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数量,也能够使驱动装置的结构更紧凑。

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驱动装置的传动部件也可仅包括上述提及的输出端齿轮92,如果结构空间及实际情况允许,驱动源可直接与输出端齿轮92传动连接。

上述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运动机构10与驱动部20之间相对固定,实际设置时,运动机构10与驱动部20之间也可以设为位置可相对调整的结构,这样,也能够调节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端20a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驱动端20a之间的角度,和/或,调节驱动端20a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

也就是说,为实现调节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端20a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和/或,调节驱动端20a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可以将运动机构10与主滑行部70之间的相对位置设为可调状态,具体形式如上所述,也可以将运动机构10与驱动部20之间的相对位置设为可调状态,或者将上述运动机构10与主滑行部70,及运动机构10与驱动部20均设为角度位置可调状态。

前面已详述了运动机构10与主滑行部70之间相对角度位置可调的实施方式,下面介绍运动机构10与驱动部20之间相对位置可调的实现方式。

请参考图18和图19,具体的方案中,驱动部20与运动机构10之间也为转动连接,驱动部20的连接柱21插装在运动机构10的连接管103内,可通过相互转动来调整运动机构10与驱动部20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而调整驱动端20a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连接管103和连接柱21可采用间隙配合的方式,或者其他固定方式,例如可以在连接管103的管壁上开设螺丝孔,用顶螺丝的方式加以固定连接管103和连接柱21。

具体的方案中,驱动部20为安装有滚轮的结构,滚轮的底端为驱动端20a,滚轮滚动的方向为驱动端方向或驱动端延伸方向。

为了实现变速效果,当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端20a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为垂直或倾斜,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端20a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驱动端20a之间的角度为垂直或倾斜,可通过调整使驱动部20的驱动端20a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在驱动滑行状态下,两者之间的夹角大小决定变速程度。

当滑行工具依靠惯性滑行时,如果把驱动端20a和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调整到平行的状态,可以降低滑行阻力。

请参考图5,图5为图1所示滑行工具的主滑行部的第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简示图。

该实施例中,主滑行部70具体为板状结构或冰刀状,其与支架71固接,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包括第一滑行端段70a和第二滑行端段70b,其中,第一滑行端段70a与主滑行部70的侧面直角或锐角或钝角过渡,第二滑行端段70b与主滑行部70的侧面圆角过渡。这样设置,第二滑行端段70b向侧向滑行的阻力小,第一滑行端段70a侧向滑行阻力大,转向时会以第一滑行端段70a为圆心,方便转向。

具体的方案中,第一滑行端段70a位于主滑行部70的后部,第二滑行端段70b位于主滑行部70的前部,这样设置,滑行工具在转向时,转向阻力小。

优选的,主滑行部70的前端面圆角过渡。

当然,实际设置时,第一滑行端段70a也可位于前部或中部位置,其余位置为第二滑行端段70b。

具体地,第一滑行端段70a的长度较短设置,第二滑行端段70b的长度较长设置,两者的比例可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前、后以主滑行部70的滑行方向为基准定义,下文涉及前、后的方位词也均是以主滑行部70的滑行方向为基准定义,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6,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的主滑行部的第二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简示图。

该实施例中,主滑行部70也为板状结构或冰刀状。

该实施例中,主滑行部70的两侧均固接有侧向滑行板72,侧向滑行板72向外侧倾斜。当然,只在主滑行部70的一侧固接侧向滑行板72也可。

进一步的,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不高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这样设置,在转向时,侧向滑行板72可以更好地起到转向中心的作用,防止侧滑。

更进一步的,侧向滑行板72靠近主滑行部70的后端设置。这样,滑行工具转向时,有利于减小转向阻力。当然,将侧向滑行板72靠近主滑行部70的前端或中间位置设置也是可行的。

优选的,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与主滑行部70的侧面圆角过渡,侧向滑行板72可以起到转向时转动中心的作用。

具体地,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的结构设计可与上述主滑行部70的第一实施例类似,以进一步减小转向的滑行阻力,这里不再赘述。

具体的方案中,侧向滑行板72可以由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转向时,若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与冰面或雪地抵住,因其具有弹性,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会向下移动,以增加侧向滑行阻力,能够防止侧滑,或者,能够使转向时以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为圆心转向。

请参考图7和图8,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的主滑行部的第三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简示图;图8为图7所示主滑行部另一角度的结构简示图。

该实施例中,主滑行部70也为板状结构或冰刀状,且在主滑行部70的两侧也均设置有侧向滑行板72,与前述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侧向滑行板72与主滑行部70转动连接,以使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面能够上下移动或者调整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面与冰面或雪地之间的压力;当主滑行部70侧滑的时候,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会与冰面抵住,侧向滑行板的滑行端可向下移动,与冰面或雪地的阻力更大,起到防止侧滑,或防止转向时转动中心偏离的作用。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主滑行部70侧面的后端设置两个位置相对的支座73,两支座73内可转动地插装有转动轴74,侧向滑行板72与转动轴74固接,这样,侧向滑行板72可随转动轴74的转动靠近主滑行部70或远离主滑行部70,从而调节侧向滑行板72向外侧倾斜的角度,也就是改变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相对主滑行部70的上下位置。

可以理解,实际滑行中,侧向滑行板72向外倾斜程度的调节为被动调节,侧向滑行板72与冰面或雪地抵接后,根据转向的情形,受阻力的影响,可使侧向滑行板72被动地转动,以适应不同的转向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图示方案中,侧向滑行板72设置在主滑行部70的后端,实际中也可其前端或中部或其余位置。实际设置时,也可仅在主滑行部70的一侧设置侧向滑行板72。

具体的方案中,在侧向滑行板72与主滑行部70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76,以使侧向滑行板72与主滑行部70的角度保持在预设角度或使主滑行部70的滑行面压向冰面或雪地。

可以理解,该预设角度使得侧向滑行板72在滑行工具转向时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其具体设定值根据滑行工具的自身结构和实际运行需求来设定。当滑行过程中,侧向滑行板72相对主滑行部70转动后,该弹性部件76还具有使侧向滑行板72复位的作用,或者给予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面一个压向冰面或雪地的力。

具体地,该弹性部件76可以为扭簧,结构简单,使用可靠。

具体的方案中,在侧向滑行板72和主滑行部70之间还设有限位件75,以限制侧向滑行板72向内转动的角度,也就是限制侧向滑行板72靠近主滑行部70转动的角度,以防止侧向滑行板72转动到与主滑行部70平行的位置,而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

如图8所示,具体地,限位件75可以为设置在支座73内侧的挡块,当侧向滑行板72向内转动,与挡块发生干涉时,将不能继续向内转动。

上述带有侧向滑行板72的主滑行部70的各实施例中,在主滑行部70的两侧均设有侧向滑行板72,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只在主滑行部70的一侧设置侧向滑行板72也是可行的。

优选的,上述带有侧向滑行板72的主滑行部70的各实施例中,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与侧向滑行板72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圆角过渡,以减小侧向滑行板72向前或向后的滑行阻力。

优选的,上述带有侧向滑行板72的主滑行部70的各实施例中,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面为内凹面721,可参考图9理解,这样设置,向侧向滑行的阻力大,使滑行工具不容易横向打滑,而且如果碰到人身体伤害小一些。

上述各实施例中,主滑行部70的主体为板状结构或冰刀状,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也可将主滑行部70设置轮子。

滑行工具除设置主滑行部70外,还可以设置位于主滑行部70前面的转向滑行板100,通常,转向滑行板100通过转向轴101与滑行工具的主体骨架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转向轴101大致位于转向滑行板100的中部,也就是说,转向滑行板100的转向轴线位于其中部。

参考图10,图10为具体实施例中转向滑行板的结构简示图。

具体的方案中,转向滑行板100的滑行端的部分段100a与转向滑行板100的侧面直角或锐角或钝角过渡,其余段与转向滑行板100的侧面圆角过渡,可以理解,与侧面呈直角或锐角或钝角过渡的滑行端段相当于靠近转向滑行板100的转向轴线设置,也即大致位于转向轴101的下方。图示方案中,该部分段100a位于转向滑行板100的滑行端的中部位置,实际设置时,该部分段100a也可以位于靠前或靠后或其他的位置。

参考图11,进一步地,在转向滑行板100的一侧或两侧也可设置向外侧倾斜的侧置滑行板102。

进一步地,侧置滑行板102的滑行端不高于转向滑行板100的滑行端41。

进一步地,侧置滑行板102靠近转向滑行板100的中部设置,也就是说,侧置滑行板102大致位于转向轴101的下方。

进一步地,侧置滑行板102也可以与转向滑行板100转动连接设置,具体方式可以如前述侧向滑行板72与主滑行部70的转动连接设置方式,其余设置也可类似设置。

请一并参考图12和图13,图12为图1所示滑行工具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所示运动机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和图13中示出了运动机构10为连杆形式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可以理解,该运动机构10可以与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主滑行部70及相关部件结合应用。

图示方案中,运动机构10的框架11大体呈平放的t字形结构,具体包括立板111和与立板111连接的横板112,其中,立板111的两端向同侧弯折形成折板,前述支承架94的上耳板941和下耳板942分别与两折板配合,具体地,第一转轴95依次穿过位于上侧的折板、上耳板941、下耳板942和位于下侧的折板,使框架11与支承架94转动连接。

运动机构10的连杆结构主体包括第一连杆12、第二连杆13、第三连杆14、第四连杆15、第五连杆16、第六连杆17和第七连杆18;其中,第四连杆15和第七连杆18为三角形结构。

其中,第一连杆12的一端与框架11的立板111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杆12的一端通过前述第三转轴97与立板111转动连接,也就是说,第三转轴97的一端固接的是第一连杆12,当动力传递至与第三转轴97固接的输出端齿轮92后,带动第三转轴97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一连杆12转动,从而带动整个连杆结构动作。

第二连杆13和第三连杆14的一端均与第一连杆1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3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15的一角转动连接,第四连杆15的另两个角分别与第五连杆16的一端、第六连杆17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五连杆16的另一端、第六连杆17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连杆18的两个角转动连接,第七连杆18的第三个角与驱动部20固接。

第三连杆14的另一端与第七连杆18的一角转动连接,其转动连接中心与第六连杆17与第七连杆18的转动连接中心相同,也就是说,第三连杆14与第六连杆17与第七连杆18的同一位置转动连接。

同时,横板112的端部还与第四连杆15和第六连杆17的转动连接点转动连接。

如上设置后,驱动源通过传动部件传递至与第一连杆12固接的第三转轴97,第一连杆12绕第三转轴97的轴线转动,其另一端的运动轨迹为圆形,在第一连杆12转动过程中,带动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杆13和第三连杆14动作,可以理解,因第四连杆15还与框架11的横板112转动连接,所以在连杆结构动作过程中,第四连杆15与横板112转动连接的角部的位置保持不变;在连杆结构的带动下,驱动部20实现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动作。

图12和图13示例性地给出了运动机构10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连杆结构也可为其他形式,不局限于图中所示。

前述各实施例中,运动机构10具体为连杆结构的形式,可以理解,运动机构10的结构形式不限于连杆结构,比如也可为皮带传动的结构形式,或其他结构形式,只要能够带动驱动部20运动实现对主滑行部70的驱动即可。

请参考图14和图15,图14为本发明提供滑行工具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所示滑行工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省去了主滑行部的结构。

与前述图1-3所示的实施例相比,该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取消了驱使部件80,以及运动机构10的主体为皮带传动结构。

如图14所示,运动机构10的框架11与主滑行部70的支架71之间的转动连接方式与前述实施例所介绍一致。

支架71还固接有支承架94,支承架94的第一端与支架71固接,第二端与框架11通过第一转轴95转动连接。

框架11上还具有螺栓孔,该螺栓孔对应配合有螺栓110,在调整好位置后,可以将螺栓110旋入该螺栓孔直至螺栓110压抵支承架94,从而限定运动机构10与主滑行部70之间的相对位置。

这样,可以在每次滑行前,人为转动框架11或支承架94,使其绕第一转轴95转动,以调整主滑行部70和运动机构10之间的相对位置,在调整好后,用螺栓110进行定位,以防止滑行过程中,主滑行部70与运动机构10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该实施例中,运动机构10的主体为皮带传动结构,具体如图15所示,包括两个皮带轮和张紧于两个皮带轮之间的皮带,其中,一个皮带轮与驱动源连接,作为主皮带轮191,另一个皮带轮为从动皮带轮192,驱动部20连接于皮带,在皮带传动的过程中随之在前后方向或者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动作。

图示方案中,驱动源及连接于驱动源和皮带传动结构之间的传动部件与前述第一实施例所述一致,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传动部件如前所述也可有多种变换形式。

如图15所示,两个皮带轮分别通过转轴与框架11的两端部转动连接,当然,作为主皮带轮191的转轴上固设有前述提及的输出端齿轮92,以在输出端齿轮92传递的动力下转动。

上述各实施例中,运动机构10与主滑行部7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实际设置时,运动机构10与主滑行部70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可以是固定不变的。

请参考图16,图16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滑行工具包括主滑行部70和驱动装置,其中,驱动装置包括运动机构10和与运动机构10连接的驱动部20,驱动部20具有能够与冰面或雪地抵接的驱动端20a。

运动机构10能够带动驱动端20a与冰面或雪地抵接并移动,以便驱动主滑行部70滑行。

该实施例中,运动机构10与主滑行部70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并配置成:驱动端20a的延伸方向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倾斜设置,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相互倾斜设置。

驱动端20a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或垂直。

优选的,驱动端20a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直。

其中,主滑行部70的主要结构设置方式可以为前述提及的任一实施例,此处不再重复。

图示方案中,运动机构10具体为皮带传动结构,运动机构10与主滑行部70通过连接杆120连接,连接杆120的一端与主滑行部70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于运动机构10上位置不变化的部件上。

其中,连接杆120呈折弯结构,包括两段,其中第一连接杆段与主滑行部70的支架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杆段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相互平行,第二连接杆段与第一连接杆段存在一定的倾斜夹角,第二连接杆段固接于运动机构10,且第二连接杆段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直,这样设置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即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行相互倾斜设置,其倾斜程度与前述第二连接杆段和第一连接杆段之间的倾斜夹角相关,实际设置时可根据需要来确定。

请参考图17,图17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与前述图16所示实施例相比,该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相互垂直设置,驱动端20a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

如图17所示,运动机构10和主滑行部70之间也通过连接杆120’连接以限定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

其中,连接杆120’呈直线形结构,连接杆120’的一端与主滑行部70的支架固定连接,且其延伸方向平行于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连接杆120’的另一端固接于运动机构10,显然,也与运动机构10上位置不变化的部件固接,且其延伸方向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垂直,这样,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也与运动机构10带动驱动部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运动机构还可以是其他多种形式,例如往复运动机构等。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滑行工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