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前罩内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5289发布日期:2018-11-02 23:38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皮卡车身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皮卡前罩内板。



背景技术:

随着皮卡科学技术的发展,皮卡已逐渐变成通用交通工具,使其不但要具有舒适的客载能力,还要具有实用便捷的货载能力。皮卡是一种采用轿车车头和驾驶室,同时带有敞开式货车车厢的车型,其特点是既有轿车般的舒适性,又不失动力强劲,而且比轿车的载货和适应不良路面的能力还强。皮卡既可作为专用车、多用车、公务车、商务车,也可作为家用车,用于载货、旅游、出租等使用。

皮卡前罩属于皮卡车身上的大型覆盖件,而皮卡前罩内板是皮卡前罩最重要的一个部件,其结构直接影响着皮卡前罩的模态、刚度等性能。现有的皮卡中的前罩内板和前罩外框之间是通过连接筋进行连接的,虽然能够满足了连接强度需求,但是皮卡长时间使用后,有可能会出现连接筋开裂的问题。且现有的皮卡前罩内板结构重量较大,扭转刚度偏低,不利于轻量化的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皮卡前罩内板,以解决现有的皮卡前罩内板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连接筋开裂现象以及皮卡前罩内板结构重量较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皮卡前罩内板,包括前罩内板和前罩外框,所述前罩内板的外侧边缘面与前罩外框的内侧边缘面相连接;所述前罩内板上开设有若干形状不规则的减重孔,减重孔孔壁周围均设置有减重孔翻边加强筋,各减重孔之间形成起加强作用的连接筋;所述减重孔包括分别开设在前罩内板左侧的第一减重孔、第二减重孔和第三减重孔,前罩内板右侧依次开设有分别与第一减重孔、第二减重孔和第三减重孔相对称的第四减重孔、第五减重孔和第六减重孔,位于第一减重孔和第四减重孔下方的前罩内板上开设有第七减重孔;所述第二减重孔和第三减重孔形成第一三角形结构,第五减重孔和第六减重孔形成与第一三角形结构相对称的第二三角形结构,第一减重孔、第四减重孔和第七减重孔形成位于第一三角形结构和第二三角形结构之间的倒三角形结构;连接筋包括形成设置在第二减重孔和第三减重孔之间的第一横向连接筋、形成设置在第五减重孔和第六减重孔之间的第二横向连接筋、形成设置在第一减重孔和第四减重孔之间的竖向连接筋、形成设置在第一减重孔和第二减重孔之间的第一斜向连接筋、形成设置在第四减重孔和第五减重孔之间的第二斜向连接筋以及形成设置在第一减重孔和第七减重孔之间的弧向连接筋;所述第一斜向连接筋、第二斜向连接筋和竖向连接筋上分别开设有若干用于减轻前罩内板自重的长条状工艺孔;所述第一横向连接筋、第二横向连接筋、第一斜向连接筋、第二斜向连接筋和竖向连接筋上均设置有向上凸起用于加强前罩内板整体强度的加强筋。

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加强筋的厚度设置为0.1~0.2mm。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技术进步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独特,通过前罩内板的外侧边缘面与前罩外框的内侧边缘面相连接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本产品的连接强度更高,经久耐用;通过在连接筋上开设长条状工艺孔的方式,大大地减轻了前罩内板自重,使得本产品变得更加轻质;在连接筋上设置的加强筋有效地加强前罩内板整体强度,满足了前罩内板的扭转和刚度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前罩内板,2、前罩外框,3、减重孔,31、第一减重孔,32、第二减重孔,33、第三减重孔,34、第四减重孔,35、第五减重孔,36、第六减重孔,37、第七减重孔,4、减重孔翻边加强筋,5、连接筋,51、第一横向连接筋,52、第二横向连接筋,53、第一斜向连接筋,54、第二斜向连接筋,55、弧向连接筋,56、竖向连接筋,6、加强筋,7、长条状工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皮卡前罩内板,结合图1所示,包括前罩内板1、前罩外框2、减重孔3、减重孔翻边加强筋4和连接筋5。

前罩内板1的外侧边缘面与前罩外框2的内侧边缘面相连接,使得本产品的连接强度更高,经久耐用。

减重孔3开设在前罩内板1上,设置有多个,形状设置为不规则状。减重孔3包括第一减重孔31、第二减重孔32、第三减重孔33、第四减重孔34、第五减重孔35、第六减重孔36和第七减重孔37。第一减重孔31、第二减重孔32和第三减重孔33分别开设在前罩内板1的左侧;第四减重孔34、第五减重孔35和第六减重孔36依次开设在前罩内板1的右侧,第四减重孔34与第一减重孔31对称设置,第五减重孔35与第二减重孔32对称设置,第六减重孔36与第三减重孔33对称设置,第七减重孔37开设在位于第一减重孔31和第四减重孔34下方的前罩内板1上。第二减重孔32和第三减重孔33形成第一三角形结构,第五减重孔35和第六减重孔36形成与第一三角形结构相对称的第二三角形结构,第一减重孔31、第四减重孔34和第七减重孔37形成位于第一三角形结构和第二三角形结构之间的倒三角形结构。

每个减重孔的孔壁周围均设置有减重孔翻边加强筋4。

连接筋5形成在各减重孔3之间,起到加强作用,包括第一横向连接筋51、第二横向连接筋52、竖向连接筋56、第一斜向连接筋53、第二斜向连接筋54和弧向连接筋55。第一横向连接筋51形成设置在第二减重孔32和第三减重孔33之间,第二横向连接筋52形成设置在第五减重孔35和第六减重孔36之间,竖向连接筋56形成设置在第一减重孔31和第四减重孔34之间,第一斜向连接筋53形成设置在第一减重孔31和第二减重孔32之间,第二斜向连接筋54形成设置在第四减重孔34和第五减重孔35之间,弧向连接筋55形成设置在第一减重孔31和第七减重孔37之间。

为了减轻前罩内板自重,使得本产品变得更加轻质,在第一斜向连接筋53、第二斜向连接筋54和竖向连接筋56上分别开设有若干长条状工艺孔7。

第一横向连接筋51、第二横向连接筋52、第一斜向连接筋53、第二斜向连接筋54和竖向连接筋56上均设置有加强筋6,加强筋6向上凸起,用于加强前罩内板整体强度。加强筋6的厚度设置为0.1~0.2mm,在保证轻前罩内板整体轻量化的同时,还大大地满足了前罩内板的刚度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