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地板骨架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5334发布日期:2018-11-02 23:38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后地板骨架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车身通过不同强度钢材的运用,发生碰撞时通过吸能、溃缩等方式保证车内人员安全,而车身地板是车身的基础,车身地板承载着车身附件及乘客货物的重量,同时还承受轿车运动中产生的载荷、振动、冲击和扭矩,并尽可能保证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乘客空间不会变形过大导致成员受伤,因此,要求车身地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疲劳使用寿命,其中车身地板骨架起到主要作用。

当前,对车辆后排成员的安全日渐重视,要求在碰撞发生时尽量减小后地板总成的变形量,降低对乘客的伤害。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大量设置加强板、补强板的方法来提高后地板总成的强度,这导致整车重量增加,且错误导向的传力通道还会导致扭转,后地板总成不能有效发挥保护乘员作用,在碰撞过程中造成乘客伤害,且难以满足相关安全法规要求。

因此,希望有一种车身后地板骨架总成可以克服或者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后地板骨架总成,以在保障后地板骨架的强度的前提下降低其重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后地板骨架总成,所述车身后地板骨架总成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横梁,所述横梁横向连接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右纵梁,所述横梁包括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前横梁、中横梁和后横梁;后地板,所述后地板安装于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和所述横梁,纵向加强板,所述纵向加强板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中横梁,其中,所述纵向加强板包括设置于所述后地板的上侧的第一纵向加强板和设置于所述后地板的下侧的第二纵向加强板,所述第一纵向加强板和所述第二纵向加强板沿所述前横梁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二者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后地板骨架总成包括设置于所述纵向加强板处的后座椅安装部。

进一步的,所述后座椅安装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纵向加强板上的第一安装部和形成于所述第二纵向加强板对应的所述后地板上的第二安装部。

进一步的,所述中横梁的两端和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

进一步的,所述中横梁包括梁主体和设置于所述梁主体的两端处的加强接头;和/或所述后横梁包括梁主体和设置于所述梁主体的两端处的加强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接头形成为三角形结构,所述三角形结构的第一角连接于所述梁主体,所述三角形结构与所述第一角相对的边抵接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接头所使用的材料的强度高于所述梁主体所使用的材料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接头上形成有减重孔。

进一步的,所述后横梁和所述中横梁之间不设置加强板;和/或所述后横梁的后侧不设置加强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后地板总成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后地板骨架总成优化了后地板骨架的传力通道结构,减轻对后排乘客的伤害,改善了车辆后座椅所在位置的加强板布置,提升后排座椅处的刚度、模态和扭转性能,满足车辆安全性能要求,满足相关安全法规的要求,且剔除多余结构,实现车身的轻量化。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在保障车身强度的前提下,降低车身的重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根据上文所述的车身后地板骨架总成。

所述车辆与上述车身后地板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车身后地板总成的示意图,其中,图种所示为车身后地板总成的正面;

图2为图1所示的车身后地板总成的示意图,其中,图中所示为车身后地板总成的背面;

图3为图2种的后横梁的抵接于右纵梁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左纵梁,2-右纵梁,3-前横梁,4-中横梁,5-后横梁,51-梁主体,52-加强接头,521-减重孔,6-第二纵向加强板,7-第一纵向加强板,8-后地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提到的“上”、“下”、“左”、“右”是指相对于车辆的坐标系的上、下、左、右。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身后地板骨架总成,参见图1和图2,所述车身后地板骨架总成包括:左纵梁1和右纵梁2;横梁,所述横梁横向连接左纵梁1与右纵梁2,所述横梁包括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前横梁3、中横梁4和后横梁5;后地板8,后地板8安装于左纵梁1、右纵梁2和所述横梁,纵向加强板,所述纵向加强板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前横梁3和中横梁4,其中,所述纵向加强板包括设置于后地板8的上侧的第一纵向加强板7和设置于后地板8的下侧的第二纵向加强板6,第一纵向加强板7和第二纵向加强板6沿前横梁3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二者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身后地板骨架总成优化了后地板骨架的传力通道结构,减轻对后排乘客的伤害,改善了车辆后座椅所在位置的加强板布置,提升后排座椅处的刚度、模态和扭转性能,满足车辆安全性能要求,满足相关安全法规的要求,且剔除多余结构,实现车身的轻量化。

具体地,纵向加强板连接中横梁4与前横梁3,并且包括并排交叉布置的第一纵向加强板7和第二纵向加强板6,二者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参见图1,第二纵向加强板6布置于第一纵向加强板7右上侧的位置处,由于后地板8的遮挡,在图1中未示出,参见图2,第一纵向加强板7布置于第二纵向加强板7右上侧位置处,由于后地板8的遮挡,在图2中未示出,二者交叉作用受力,形成类似“二”字并行双排结构,间接形成宽大加强板的作用效果,增加后座椅所在位置的刚度,满足车辆的模态及扭转要求,减轻车身重量,简化生产工艺。并且,该纵向加强板能够将车辆所受到的碰撞力通过前横梁传递至车身前端地板,削减冲击力,避免后座椅发生较大变形,使得传力通道更加合理,有效吸能,且对碰撞溃缩变形到有导向作用。

优选地,所述车身后地板骨架总成包括设置于所述纵向加强板处的后座椅安装部。将后座椅安装部直接设置于纵向加强板处,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后排座椅乘客。

优选地,所述后座椅安装部包括形成于第一纵向加强板7上的第一安装部和形成于第二纵向加强板6对应的后地板8上的第二安装部,进一步提高后座椅位置的安全性。

优选地,中横梁4的两端和后横梁5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左纵梁1和右纵梁2。中横梁4与左纵梁1和右纵梁2构成“H”形结构,后横梁5与左纵梁1和右纵梁2也构成“H”形结构,在乘员所在位置形成双“H”保护区,对后排乘员区形成二次承力保护,该结构稳定性高,且工艺排布简单,提高车身后地板骨架的整体模态和刚度,在车身发生轻微碰撞过程时,“H”形结构的后端即可进行吸能,消除碰撞能量,当发生较大碰撞时,双“H”保护区则对乘员区域起到双重保护作用,并且其所受到的冲击力随左纵梁1和右纵梁2向车身前部传递,有效抗击外部冲击,形成保护圈,保证后座椅部位乘员空间的乘客安全。

优选地,中横梁4包括梁主体和设置于所述梁主体的两端处的加强接头,以提高中横梁4受力较大的接头位置处的强度,进而提高中横梁4所能承受的最大冲击力。同样的,后横梁5也可包括梁主体51和设置于梁主体51的两端处的加强接头52,以提高后横梁5的强度。参见图2,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中横梁4设置的整体强度较大,无需再单独设置加强接头,后横梁5强度较小,仅后横梁5包括梁主体51和设置于梁主体51的两端处的加强接头52,以提高强度较低的后横梁5的强度,提高后地板股价的扭转刚度,使得后地板骨架不易变形。

加强接头52的形状、尺寸和材质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任意适当的选择。优选地,参见图3,加强接头52形成为三角形结构,所述三角形结构的第一角连接于梁主体51,所述三角形结构与所述第一角相对的边分别抵接于左纵梁1和右纵梁2。三角形结构稳定性和强度较高,能够有效提高设置有该加强接头的梁的强度。

由于加强接头52处所承受的力较大,因此,优选地,加强接头52所使用的材料的强度高于梁主体51所使用的材料的强度,以进一步提高设置有加强接头的梁的强度,且不会显著增加梁的制造成本。

进一步优选地,加强接头52上形成有减重孔521,以降低该车身后地板总成的重量,有利于整车的轻量化设计。

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身后地板骨架总成已具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无需再额外设置加强板、补强板等不见。因此,优选地,后横梁5和中横梁4之间不设置加强板,后横梁5的后侧不设置加强板,简化车身后地板骨架的结构,降低其制造成本,是的其整体结构简单、美观、紧凑,传力结构设计合理,满足后地板骨架总成自身的刚度和模态高指标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根据上文所述的车身后地板骨架总成,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且简化车身骨架结构,有利于整车的轻量化设计,降低整车的制造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