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20187发布日期:2019-02-19 19:18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折叠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便携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折叠装置及车辆,这里的车辆主要指代二轮或三轮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在出行时多选取自驾或乘座公共交通工具等方式出行,其中在大城市中选择乘坐地铁出行者的比例占近50%(如上海占51%),其中以上班族为主。但是在进行短距离的活动时,很多人都使用自行车或电动车进行代步。具体例如在上班的路途中,从住宅到达地铁站,再从地铁站到公司的这段距离是通过步行完成的,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会用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步行这段距离较长的话可以通过自行车、电动车等代步工具完成,既省时又省力。

但由于车体长度较大,现在城市寸土寸金,很难找到恰好适合的位置进行长时间或短时间停放。例如在搭乘地铁公交时,普通自行车或电动车都不适合搭乘地铁,到了目的地之后还需要找足够大的地方停放车辆,这给上班族的出行带了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装置及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折叠装置,包括:

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由两段支撑梁相互铰接而成;

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支撑机构成X形转动连接;

固定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和连接杆的前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固定机构上,所述固定机构上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紧邻所述支撑机构和连接杆的下表面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的水平投影呈V字形,包括有第一水平段、倾斜段和第二水平段;

所述连接杆的两个倾斜段的中间与支撑机构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机构为直线状、多线段连接成的凹凸状或弧线状。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梁上固设有固定块,所述的固定块设有相对的通孔,及穿过所述通孔并铰接于固定块的第一插销,所述第一插销两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底部还连接有L形脚托。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板,第二插销穿过所述支撑机构和连接杆,将所述支撑机构和连接杆铰接在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柱和限位条,所述限位柱紧邻所述支撑机构下表面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内侧,所述限位条紧邻所述连接杆下表面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所述固定机构连接车头,所述支撑机构的尾端连接车尾。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的尾端连接有座椅。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的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活塞,及套接于活塞外围的弹性件,所述固定板上开有滑动槽;

所述支撑机构的下侧和所述连接杆的前端分别设置有一弹簧支架,所述活塞的两端分别与弹簧支架相连接,所述连接杆通过第三插销铰接所述弹簧支架,所述第三插销的两端设置于所述滑动槽内,并滑动连接于所述滑动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支撑机构由两个相互铰接的支撑梁构成,支撑梁之间可以绕插销转动一定角度,同时带动连接杆相对固定机构转动,实现折叠装置的折叠收起;在放下支撑机构使折叠回到正常状态,限位件顶住支撑机构和连接杆,限制连接杆和支撑机构的下极限位置,使得支撑机构和连接杆稳定支撑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了折叠装置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了折叠装置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了折叠装置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了折叠装置的车辆的折叠状态图。

附图标记:

10、车头;20、车尾;30、限位柱;31、限位条;40、连接杆;41、第一插销;42、固定块;50、支撑机构;51、支撑梁;60、固定机构;61、第二插销;70、L形脚托。

具体实施方式

为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及目的,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折叠装置,包括:

支撑机构50,支撑机构50由两段支撑梁51相互铰接而成;

连接杆40,连接杆40与支撑机构50成X形转动连接,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X形连接构成车架,在实际将折叠装置应用于车辆时,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相互连接形成稳定的车辆结构;

固定机构60,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的前端分别铰接于固定机构60上,固定机构60上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紧邻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的下表面设置。

在使用完之后,使用者拿住支撑机构50的铰接中心上提,使得支撑梁51绕插销转动一定角度,同时带动连接杆40相对于固定机构60转动,实现折叠装置的折叠收起,使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向下推支撑机构50直到限位件顶住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的下表面,稳定支撑限位对应的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保证折叠装置在使用状态稳定可靠。

,参考图3,连接杆40的水平投影呈V字形,包括有第一水平段、倾斜段和第二水平段。支撑机构50为直线状、多线段连接成的凹凸状或弧线状;连接杆40的两个倾斜段的中间与支撑机构50可转动连接。

具体的,支撑梁51上固设有固定块42,的固定块42设有相对的通孔,及穿过通孔并铰接于固定块42的第一插销41,第一插销41两端转动连接连接杆40。连接杆40通过第一插销41铰链连接于固定块42上,使得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能够绕第一插销41相对转动,相互远离或靠近。

具体的,连接杆40底部还连接有L形脚托70,L形脚托70提供了一个脚部的放置位置,便于使用者放上自己的脚,为使用者的脚部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

更进一步地,L形脚托与连接杆可拆卸连接,如采用快拆结构连接,例如通过螺钉、卡扣或插销等等连接方式设置于连接杆。更进一步地,L形脚托成对对称结构设置在连接杆两侧,参考图2,每一脚托都包括有用于承托脚部的受力面,该受力面可以是一水平板,也可以是一倾斜的板,若该板材倾斜,其与车辆正前进方向所形成的角为锐角。更进一步地,脚托上可以设置防滑结构,用于防滑。

具体的,固定机构6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板,第二插销61穿过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将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铰接在两个固定板之间。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板之间为用于设置限位件、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中,两个固定板之间还设置有减震机构。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包括限位柱30和限位条31,限位柱30紧邻支撑机构50下表面设置在固定板的内侧,限位条31紧邻连接杆40下表面设置在固定板的内侧。限位柱30用于顶住限位支撑机构50,限位条31用于顶住限位连接杆40,保证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在放下时,可以稳定停留在指定的位置,保证车辆整体的稳定性。

本方案的支撑机构50由两个相互铰接的支撑梁51构成,支撑梁51之间可以绕插销转动一定角度,同时带动连接杆40相对固定机构60转动,实现折叠装置的折叠收起;在放下支撑机构50使折叠回到正常状态,限位件顶住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限制连接杆40和支撑机构50的下极限位置,使得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稳定支撑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车头和车尾,车头包括前轮,车尾包括两个后轮。还包括如上实施例所述的折叠装置,固定机构60连接车头10,支撑机构50的尾端连接车尾20,且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的前端分别铰接于固定机构60上,连接杆40与支撑机构50成X形转动连接,固定机构60、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连接构成车辆的车架。

具体的,连接杆40的尾端连接有座椅。更进一步地,所述座椅可拆卸。

具体的,车头的前部设有第一储物篮,车尾后部设有第二储物篮,储物篮还设有可打开或关闭的篮盖。

具体的,一种车辆还包括设置于两个固定板之间的减震机构,减震机构包括活塞,及套接于活塞外围的弹性件,固定板上开有滑动槽;支撑机构50的下侧和连接杆40的前端分别设置有一弹簧支架,活塞的两端分别与弹簧支架相连接,连接杆40通过第三插销铰接弹簧支架,第三插销的两端设置于滑动槽内,并滑动连接于滑动槽。当减震机构受力时,套接在活塞外围的弹性件被压缩,减少车辆摆动的幅度,活塞杆随着弹性件被压缩而收缩,活塞杆与活塞的配合限制弹性件移动的方向以及振动的范围,增加减震的稳定性,防止弹性件由于过度拉伸或者过度压缩以及方向的任意摆动影响了弹性件34的寿命以及减震的效果。

支撑机构50由两个相互铰接的支撑梁51构成,支撑梁51之间可以绕插销转动一定角度,同时带动连接杆40相对固定机构60转动,实现折叠装置的折叠收起;在放下支撑机构50使折叠回到正常状态,限位件顶住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限制连接杆40和支撑机构50的下极限位置,使得支撑机构50和连接杆40稳定支撑连接,保证车辆的稳定使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涉及的车辆可以为三轮车或两轮车,更进一步地,可以为人力驱动的自行车,也可以为电动机或者发动机驱动的车辆,以上实施例仅用于对本方案技术特征进行说明,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