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使机动车平移前进运动的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40675发布日期:2021-05-14 15:52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用于使机动车平移前进运动的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使机动车前进运动的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具有承载板,该承载板适用于与机动车的车辆底部可拆卸地或固定地连接,并且升降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升降单元,该升降单元被设置用于将机动车从降低的位置抬升到升高的位置中,在该降低的位置中,机动车被放置在地面上。
2.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具有这种升降装置的机动车以及用于升降装置的旋转单元和锁定单元。


背景技术:

3.不仅在道路交通中而且在远离固定的街道、在开放的部分难以通行的地带中需要机动车以运输车辆乘客和/或货物,而且也需要机动车以用于建筑工作或救援工作和/或用于勘探该地带。在越野行驶时可能发生的是,通常用于使机动车前进运动的车轮由于缺乏牵引力而在例如泥浆或沙质地面上、但也在冰或雪上打滑并且车辆不再能前进运动。此外,恰恰在沙子或泥浆的情况下可能发生车辆的车轮被埋入,由此前进运动不再是可能的。对于越野行驶的另一挑战是克服障碍物,例如隆起或棱边。根据障碍物的高度,借助于传统的车轮驱动器进行跨越是完全不可能的,或者但是在尝试跨越的情况下能够出现车辆底部的着地,由此机动车被悬挂在障碍物上并且同样不能继续前进运动。
4.由现有技术已知用于机动车的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应将车辆从这样的或类似的状态中释放,在该状态中车辆固定在地面中或地面处。在此,车辆大多借助于液压缸从降低的(运行)位置抬升到升高的位置,在所述降低的(运行)位置中,车辆以其车轮放置在地面上并且准备好行驶,在所述升高的位置中,一个、多个或所有车轮不再放置在地面上。
5.例如由de2606399a1已知一种越野车辆,在其底部下侧上、即在车辆底部上可枢转地设置有构成为行程缸的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支承轴横向于车辆纵向方向延伸。通过安置在车辆上的液压缸应使车辆的前进运动、支撑和抬起成为可能。行程缸的控制可以从车辆内部自动地或手动地进行。然而,利用所述装置不能实际地或完全地抬起越野车辆,由此不能实现跨越障碍物。为了前进运动,也需要车轮继续放置在地面上并且甚至滚动。行程缸仅用于推动车辆,由此也不能实现侧向的前进运动。
6.一种用于机动车的支撑转向装置和行走装置由cn103434498已知。所述支撑转向装置包括液压缸,该液压缸在其下端部与底板可枢转运动地连接,该底板用于支承在地面上并且在其上端部与布置在机动车上的旋转板连接。由此,只要不使用支撑转向装置,支撑转向装置就能够贴靠在车辆底部上并且在需要时向外枢转,其中,将机动车抬升到升高的位置中,在该位置中所有四个车轮失去与地面的接触。接着,车辆可以借助于转盘例如为了实施“u形转弯”而旋转180
°
。机动车附加地配备有行走装置,该行走装置包括四个单独的“脚”,所述脚通过多个板和臂围绕相应的、将这些板和臂互相连接的枢转轴的枢转实现行走运动。这种“行走”前进运动一方面在控制技术上复杂,并且在不平坦或光滑的地面上几乎不能实现。这种前进运动也导致机动车的强烈晃动,这降低了车辆乘客的舒适性。
7.总体上,现有技术中所示的装置在使用中通常不是非常可靠,或者却复杂且繁琐地实现,因此尤其完全占据车辆底部上的仅以较小程度存在的结构空间和/或强烈地影响离地间隙。


技术实现要素:

8.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消除现有技术的缺点并且提供一种用于使机动车前进运动的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尤其能够实现使机动车摆脱卡住状态、克服障碍并且总体上进一步提高机动性。
9.该任务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升降装置、根据权利要求16的用于升降装置的旋转单元、根据权利要求17的用于升降装置的锁定单元和根据权利要求18的具有升降装置的机动车来解决。
10.开头详细说明类型的根据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升降单元布置在主滑板上,其中,所述主滑板和所述承载板能够在滑动平面中相对于彼此运动地互相连接,使得由于在承载板与主滑板之间的滑动平面中的相对运动,在升高的位置中承载板与机动车能相对于地面在滑动平面中运动,并且在降低的位置中具有至少一个升降单元的主滑板相对于地面在滑动平面中能够运动。
11.根据本发明,因此设置有升降装置,其可以仅通过承载板与机动车的车辆底部持久地固定地或可拆卸地连接。由此可以实现事后用根据本发明的升降装置改装机动车。通过将连接设计为可拆卸的,升降装置也可以根据需要以可变的方式安装和拆卸,或者在故障的情况下被移除或更换以进行维修。用于抬升机动车的升降单元不是直接地或立即布置在承载板上,而是布置在基本上平行于承载板定向的主滑板上。主滑板和承载板互相连接,然而相对彼此在滑动平面中、即在平行于车辆底部和/或平行于主滑板和承载板本身的平面中可运动或可移动。升降单元又构造用于垂直于滑动平面抬高和/或降低机动车。借助升降单元可以将机动车从机动车放置在地面上的降低的位置提升到升高的位置中,或者从升高的位置下降到降低的位置中。
12.在机动车优选不再与地面接触的升高的位置上,承载板与主滑板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承载板与固定在其上的机动车一起相对于地面的偏移。支撑在地面上的升降单元和固定在其上的主滑板位置固定地保持在其初始位置中。而在降低的位置上,机动车放置在地面上并且升降单元优选与地面没有接触,承载板与主滑板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主滑板与固定在其上的升降单元一起相对于地面的偏移,相反,机动车与承载板一起位置固定地保持在其原始位置中。
13.根据本发明,与根据本发明的升降装置连接的机动车因此可以前进运动,办法是:在第一步骤中通过升降单元使机动车抬升。随后在第二步骤中在承载板与主滑板之间例如沿着车辆纵向方向或车辆横向方向实施平移的相对运动,由此将机动车相对于地面偏移。紧接着,在第三步骤中,机动车通过升降单元下降到偏移的位置中,直至机动车再次安放在地面上。同时,升降单元被缩回,使得升降单元不再接触地面。最后或者说作为第四步骤,然后在滑动平面中实施在承载板与主滑板之间的重新的平移的相对运动,由此所述主滑板与所述至少一个升降单元一起返回到其初始位置。这四个步骤可以任意多次地重复,由此机动车能够前进运动所需的距离,而驾驶员或乘客不需要离开车辆。
14.由于承载板和主滑板彼此间根据本发明的平移滑动运动,可以用很小的结构费用实现机动车相对于地面在滑动平面内在任意方向上的偏移。尤其是正好对于支承机动车的组件可以取消附加的用于前进运动的可枢转或可旋转的铰链。相反,承载板和主滑板可滑动地互相连接。为了占据车辆下方的尽可能小的空间或者尽可能小地影响离地间隙,升降装置具有优选最高6cm的总厚度。
15.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要求保护并且在下面详细阐述有利的实施方式。
16.按照根据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一种有利的实施方案,主滑板为了与承载板构成可运动的连接而与至少一个辅助滑板连接,其中,所述承载板布置在所述主滑板与所述至少一个辅助滑板之间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主滑板和所述至少一个辅助滑板在所述滑动平面中运动。
17.因此优选从车辆底部出发朝地面的方向首先设置至少一个、尤其是两个辅助滑板,接着设置承载板以及最后设置主滑板,该主滑板又与所述至少一个升降单元连接。辅助滑板、承载板和主滑板基本上彼此平行地定向,其中,所述承载板能够在所述辅助滑板与所述主滑板之间滑动运动。
18.根据该实施方案的一种改进方案,主滑板和至少一个辅助滑板借助于穿过布置在承载板中的凹部的间隔杆互相连接。
19.布置在承载板中的凹部和间隔杆可以共同被构造用于在滑动平面内引导和/或限制承载板相对于主滑板的运动。
20.优选地,因此在承载板内部设置凹部,并且在凹部内部设置间隔杆。至少一个辅助板在承载板上方并且主滑板在承载板下方与间隔杆尤其是固定地连接。间隔杆可以在凹部内部平移地沿着车辆纵向方向或沿着车辆横向方向运动,其中,间隔杆在凹部内被引导和/或其运动通过凹部限制。有利的是,间隔杆的高度至少对应于承载板的高度或者间隔杆构造得比承载板稍微更高,从而能够实现在所述承载板与所述至少一个辅助滑板之间以及在所述承载板与所述主滑板之间的自由滑动。
21.这种滑动的相对运动可以在可选的实施方案中通过用于在承载板与主滑板和/或承载板与至少一个辅助滑板之间构成包括润滑剂的滑动层的润滑剂系统来支持。
22.润滑剂系统优选布置在车辆底部与承载板之间,尤其是润滑剂管路可以在承载板的朝向车辆底部的上侧上延伸并且在至少一个辅助滑板和/或主滑板上通入,从而在润滑剂管路中输送的润滑剂在承载板与主滑板之间和/或在承载板与至少一个辅助滑板之间构成润滑层。附加或备选于润滑剂系统,承载板的朝向车辆底部的上侧和/或承载板的朝向地面的下侧和/或至少一个辅助滑板的朝向承载板的下侧和/或主滑板的朝向承载板的上侧也可以至少部分地设有长使用期的脂润滑部和/或塑料滑动层,该脂润滑部和/或塑料滑动层除了润滑外还应当减小在平移运动期间的摩擦和磨损。
23.根据一个有利的本发明设计方案,设置至少一个用于使主滑板沿着纵向方向在滑动平面中运动的纵向致动器,该纵向致动器通过第一端部区段与承载板连接并且通过第二端部区段尤其是间接地通过具有转向辊的拉索与主滑板连接,并且设置至少一个用于使主滑板沿着横向方向在滑动平面中运动的横向致动器,该横向致动器通过第一端部区段与承载板连接并且通过第二端部区段尤其是间接地通过具有转向辊的拉索与主滑板连接。
24.优选地被设计为液压缸的纵向或横向致动器的第一端部区段尤其是直接或间接
地固定地布置在承载板上。第二端部区段可以与主滑板非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拉索连接。这具有的优点是,通过使用一个或多个转向辊,与相应的致动器的定向无关地实现主滑板相对于承载板的线性的纵向运动和横向运动。为了实施均匀的线性运动,第二端部区段、尤其是拉索在中间与主滑板的纵向棱边或横向棱边连接。
25.但借助纵向致动器或横向致动器不仅可实现线性运动,因此在该实施方式的一种特别优选的改进方案中,为了使主滑板沿着纵向方向y运动可以设置两个纵向致动器并且为了使主滑板沿着横向方向x运动可以设置两个横向致动器,其中,纵向致动器和横向致动器通过其相应的第一端部区段与承载板连接,并且通过其第二端部区段、尤其是间接地借助具有转向辊的拉索,分别与主滑板的纵向棱边或横向棱边的棱边端部连接,从而借助于纵向致动器和/或横向致动器,主滑板能够相对于承载板旋转。
26.通过使纵向致动器和横向致动器的相应的第二端部区段偏心地与主滑板的纵向棱边或横向棱边的棱边端部尤其间接地通过相应的拉索连接,每个致动器作用在主滑板的配设给致动器的角部上。为了使主滑板沿车辆纵向方向线性运动,两个纵向致动器被施加相同的力,从而两个纵向致动器平行和线性地移动主滑板和所有固定在其上的部件。只要沿车辆横向方向移动主滑板,就利用横向致动器相应地行驶。为了旋转主滑板,每个纵向侧或者横向侧分别激活纵向致动器或者横向致动器,也就是说以力加载,其中,被激活的致动器的第二端部区段优选地与主滑板的相邻的角部连接。由于非对称的力作用,可以实现主滑板的旋转。有利的是,在该实施方案中,所设置的、具有布置在其中的间隔杆的凹部相应地与主滑板的旋转适配。
27.此外,一个有利的实施例规定,每个升降单元具有至少两个彼此对置地布置的线性致动器,其中,每个线性致动器的第一端部区段与主滑板铰接,每个第二端部区段与升降单元的脚元件铰接,从而所述脚元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承载板和/或所述主滑板沿着垂直于所述滑动平面的提升方向从缩回位置运动到伸出位置中。适当地,线性致动器的第一端部区段非直接地或间接地,也就是说通过升降单元支架与主滑板连接。
28.优选实施为液压缸的线性致动器同时伸出并且将提升力施加到相应的脚元件上,由此所述脚元件从缩回位置在地面的方向上移动。紧接着,脚元件支撑在地面上,以便将机动车从降低的位置抬起到升高的位置中。由于线性致动器与主滑板和与相应的脚元件的铰接连接,不需要将它们相对于地面垂直地布置。优选两个彼此对置地布置的线性致动器在缩回位置中靠置在主滑板的面向地面的下侧上,也就是说,线性致动器平行于主滑板或承载板并且因此平行于滑动平面延伸。铰接连接优选地被设计为枢转轴,线性致动器在从缩回位置延伸到伸出位置中的伸出时围绕枢转轴枢转,反之亦然。在完全伸出的位置中,线性致动器与主滑板成锐角、尤其成大约高达60
°
的角度。由于每个升降单元至少两个线性致动器的相对布置,特别重的机动车或负载可以被提升,因为线性致动器彼此支撑以接收相应的力和力矩。
2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尤其对于克服障碍物的功能而言,设置有至少一个稳定单元,为了使机动车稳定该稳定单元尤其在升高的位置中具有稳定致动器,其中,所述稳定致动器的第一端部区段与所述承载板铰接连接,并且所述稳定致动器的第二端部区段与稳定脚元件铰接连接,从而所述稳定脚元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承载板和/或所述主滑板沿着垂直于所述滑动平面的提升方向从缩回位置运动到伸出位置中。
30.根据该实施方式的一个改进方案,至少一个稳定单元具有用于使稳定单元向外枢转的枢转致动器,其中,所述枢转致动器的第一端部区段铰接到所述承载板,并且第二端部区段铰接到所述稳定致动器。
31.优选四个稳定单元分别配设给承载板的角部区域,其稳定致动器尤其设计为液压缸,通过第一端部区段与承载板铰接连接。类似于前述的升降单元,稳定致动器也通过第二端部区段与稳定脚元件铰接地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铰接连接也可以被设计为枢转轴,稳定致动器的相应端部区段围绕该枢转轴枢转。与前述升降单元不同,稳定致动器在完全伸出的位置与承载板围成90
°
的角度,由此稳定致动器上的弯曲力矩和横向力可以保持得尽可能小。稳定致动器可以从同样优选构造为液压缸的枢转致动器中摆出。备选地,枢转致动器也能够电动地驱动。
32.稳定单元除了机动车的车轮和升降单元外还形成第三站立可能性,以便当升降单元处于其缩回位置中时也将机动车保持在升高的位置中、优选保持水平。该实施方式实现了车辆的平移前进运动,而不需要机动车车轮接触或放置在地面上。
33.对于功能有利的是,根据适宜的实施例,至少一个升降单元和/或至少一个稳定单元配设有锁定单元,该锁定单元具有一个或多个棘爪和用于将配设的升降单元和/或稳定单元固定在缩回位置中的锁定致动器。
34.在改进方案中规定,锁定致动器布置在主滑板和/或承载板上,并且间接地通过拉索、尤其是鲍登拉线与一个或多个棘爪连接。适宜地,锁定致动器非直接地或间接地、也就是说通过棘爪支架与主滑板和/或承载板连接。尤其是棘爪支架也可以非直接或间接地,也就是说通过升降单元支架与主滑板连接。
35.锁定单元对于各个升降单元和/或稳定单元的功能来说不是强制必需的,但是可以以安全系统的形式确保,当在较长时间不使用之后液压系统中的压力下降并且脚元件和/或稳定脚元件将相应的液压缸由于其自重而降低到伸出的位置中时,升降单元和/或稳定单元也保持在其缩回的位置中。此外,锁定单元防止脚元件和/或稳定脚元件的“嘎嘎作响”,由于在快速行驶时的地面不平度可能出现所述嘎嘎作响。
36.优选地,构造为杠杆的棘爪可以借助复位弹簧和具有连接的鲍登拉线致动器的鲍登拉线来操作。在此,杠杆的一个端部压靠到脚元件和/或稳定脚元件上,并且另一个端部可以由鲍登拉线牵拉。备选地,旋转致动器也可以直接安装在棘爪上并且因此代替鲍登拉线。
37.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特别可操纵的设计方案,所述升降装置具有旋转单元,该旋转单元被构造用于使机动车和承载板相对彼此围绕旋转轴旋转。
38.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旋转单元能够布置在车辆底部和承载板之间并且包括旋转轴承以及旋转致动器,其中,所述旋转轴承能够通过第一轴承区段与所述车辆底部连接以及能够通过第二轴承区段与所述承载板连接。适当地,旋转单元借助于旋转支架与车辆底部连接并且旋转轴承的第一轴承区段非直接地或间接地、也就是说通过旋转支架与车辆底部连接。
39.旋转致动器例如可以固定在旋转支架上并且直接地、例如通过摩擦配合的接触邻接于旋转轴承、尤其是盘轴承以驱动该旋转轴承。然而,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特别优选的改进方案,适宜的是,旋转致动器布置在承载板的面向地面的下侧上并且间接地借助于传动带
与旋转轴承连接。也可以考虑具有两个布置在相应位置中的旋转致动器的实施方式。旋转致动器本身可以优选地是驱动马达。借助于旋转单元,可以在狭窄的环境条件下以任意角度、例如180
°
进行转向操作。
40.除了机动车的前进运动外,也可以考虑将根据本发明的升降装置使用在前述变型方案中的一个变型方案中以用于其它负载的运输或前进运动。
41.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升降装置的、尤其是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旋转单元。根据本发明,所述旋转单元能够布置在机动车的车辆底部与升降机构之间,从而机动车和升降机构能够相对彼此绕旋转轴旋转,其中,所述旋转单元包括旋转轴承以及旋转致动器,并且所述旋转轴承能够通过第一轴承区段、尤其间接地通过旋转支架与所述车辆底部连接,并且能够通过第二轴承区段与所述承载板连接。
42.此外,尤其是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用于升降装置的锁定单元也被包括在本发明构思的范围内。根据本发明,锁定单元与升降装置的升降单元和/或稳定单元相关联,并且具有一个或多个棘爪和用于锁定相关联的升降单元和/或稳定单元的锁定致动器,其中,所述锁定致动器通过拉索、尤其是鲍登拉线与所述一个或多个棘爪连接。
43.最后,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根据前述实施方式中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机动车。驱动所述至少一个纵向致动器和/或所述至少一个横向致动器和/或所述至少两个线性致动器和/或所述至少一个稳定致动器和/或所述至少一个枢转致动器和/或所述至少一个锁定致动器和/或所述至少一个旋转致动器的驱动单元能够布置在机动车的货舱中或发动机舱中。
44.被设置用于自动控制和再调节或调校升降装置的控制单元也可以布置在机动车内部,优选布置在货舱和/或行李舱和/或发动机舱内。尤其,每个升降单元和/或每个稳定单元可以被单独地控制,因此每个脚元件和/或稳定脚元件的行程距离可以被单独地调节。由此,即使当地面非常不平坦或倾斜时,机动车也可以在抬升时例如进入水平取向中。机动车的取向可以选择性地和/或根据需要由用户、尤其驾驶员或其它车辆乘客手动地控制,或者由电子阀控制装置自动地采用,办法是:斜度传感器检测机动车的取向。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不需要用户或车辆乘客下车。
45.为了使机动车从固定的情况中运动出来或者为了攀爬到障碍物上,首先提升车辆。在升高的位置上,机动车通过承载板相对主滑板的相对运动侧向地偏移。如果车辆在被提升之后已经进行了纵向运动或横向运动,则车辆再次下降。在降低的位置上,车轮已经具有足够的牵引力以便继续行驶或重复所述的运动顺序。为此首先需要的是,只要升降单元缩回并且车轮放置在地面上,主滑板就沿着与之前所实施的纵向运动或横向运动相反的方向返回。然后,机动车可以重新被提升并且所述顺序可以任意地多次重复,直到车辆已经运动到一个位置上,在该位置上车辆可以通过其车轮驱动装置在地面上前进运动。
46.在地面非常不平整或者在要越过障碍物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激活稳定致动器。如果车辆例如应“攀爬”越过障碍物,则如之前所说明的那样首先使车辆提升并且侧向地偏移。如果车辆随后再次下降,则车辆底部的区段和/或升降装置可以放置在障碍物上,由此使得主滑板的接下来的返回运动不可能。此外,存在车辆的不利偏斜的危险。根据机动车相对于障碍物和/或地面的位置和取向,可以伸出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稳定致动器,使车辆水平取向并在该取向中承载该车辆,而升降单元为了主滑板的向后运动而转移到其缩回位
置中。车辆的平衡可以借助于控制器和相应的传感器自动地执行。在下一次重复中,当升降单元重新运动到其伸出位置时,并且在主滑板返回到其原始位置之后,稳定致动器部分地或完全地缩回,以便根据地面和/或障碍物的情况避免与其碰撞。
附图说明
47.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以下描述和附图中得到基于本发明的其它细节、特征(子)组合、优点和效果。分别示意表示了:
48.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透视图,该升降装置包括承载板和主滑板;
49.图2a是图1中的根据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承载板和主滑板的透视图;
50.图2b是图2a中的承载板和主滑板的透视详细视图;
51.图3是带有附加的润滑剂系统的图1中的升降装置的俯视图;
52.图4是根据图1的根据本发明的具有伸出的升降单元和稳定单元的升降装置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53.图5是根据图1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升降单元的详细视图;
54.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55.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旋转单元的升降装置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并且
56.图8是可选的保护套的示例性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57.附图仅是示例性的本质并且仅用于理解本发明。相同的元件始终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因此这些元件通常也仅被描述一次。所示的实施变型方案主要关于其纵轴和横轴是对称的。为了清晰起见,在这些轴上镜反射的元件在图中始终仅一次地用附图标记表示。
58.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使机动车从地面朝车辆底部方向的视角前进运动的升降装置10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升降装置10主要包括承载板11、主滑板12以及四个升降单元100。整个升降装置10实施成平的,以便占据尽可能少的在车辆下方的空间或尽可能少地影响离地间隙。承载板11作为唯一的构件以其在此不可见的、朝向车辆底部的上侧11a固定在机动车的车辆底部上。主滑板12在承载板11的朝向这里未示出的地面的下侧11b上基本上平行于承载板11或车辆底部和/或地面延伸。主滑板12和承载板11在滑动平面x

y中可以相对彼此运动,该滑动平面通过横向方向x和纵向方向y撑开。四个升降单元100被构造用于沿着提升方向z将机动车从降低的位置提升到升高的位置中并且本身能够沿相反的方向从缩回的位置运动到伸出的位置中,在所述降低的位置中,机动车放置在地面上,在所述升高的位置中,机动车优选与地面不接触。通过将升降单元100菱形地布置在主滑板12上,可以实现沿着提升方向z的更大的行程距离。四个升降单元100在此分别被示出在其完全缩回的位置中并且通过升降单元支架120与主滑板12的朝向地面的下侧连接。在承载板11的四个外角部的每个外角部上设置有稳定单元200,该稳定单元类似于升降单元100在此同样被示出在其完全缩回的位置中,然而也可以运动到伸出的位置中。升降单元100分别利用包括
棘爪320的锁定单元300固定在其缩回位置中。
59.为了使主滑板12相对于承载板11在滑动平面x

y中运动,在承载板11的下侧11b上设置两个纵向致动器20和两个横向致动器30,两个纵向致动器和两个横向致动器在此分别构造为线性液压缸。纵向致动器20设置用于沿着纵向方向y移动、尤其拉伸主滑板12。横向致动器30构造用于沿着横向方向x移动、尤其拉伸主滑板12。纵向致动器20和横向致动器30都垂直于其相应的牵拉方向定向,以便尽可能节省空间地定位纵向致动器和横向致动器。为了实现由此所需的牵拉方向的转向,横向致动器30的第二端部区段32和纵向致动器20的第二端部区段22分别与牵引绳17、尤其是钢索的端部连接,所述牵引绳借助于不同的转向辊18转向。牵引绳17的另一端部在中心分别与横向棱边、在此间接通过升降单元支架120连接,或者在中心与纵向棱边、在此间接通过绳支架19连接。横向致动器30的相应第一端部区段31和纵向致动器20的相应第一端部区段21固定地布置在承载板11上。绳支架19又分别固定在升降单元支架位置120上。
60.在机动车的升高的位置中,通过激活纵向致动器20或横向致动器30使承载板11运动、尤其是被牵拉,并且与该承载板一起使固定在承载板11上的机动车沿相应的方向运动、尤其是被牵拉。在这种情况下,纵向致动器20或横向致动器30的缩回在与相应的第二端部区段22或32连接的牵引绳17上产生拉力。同时,对置的纵向致动器20或者横向致动器30的相应的第二端部区段22或者32伸出。这例如可以通过液压阀或控制杆的相应的切换来实现。各个相邻的纵向致动器20或横向致动器30的激活也可以通过该切换来实现,以便能够跟随承载板11和主滑板12之间的偏移。
61.在需要对线性的纵向运动和横向运动进行精确的位置和行程确定的情况下,例如为了自动的电子控制,也或者当用户、尤其是驾驶员或车辆乘客需要主滑板12的相应位置的光学显示时,在承载板11上并且优选在绳支架19上可以安装位移传感器50,所述位移传感器不仅可以为控制单元提供电子信号而且通过其从外部可见的安装部而用作光学显示。位移传感器50包括布置在承载板11上的用于纵向方向y和横向方向x的增量编码器条带51和布置在绳支架19上的增量接收器52,增量编码器条带和增量接收器在线性运动时可以在增量编码器条带51上纵向运动和横向运动并且由此产生位移信号。另外,通过在承载板11的不同位置处设置集成有灯的摄像头,可以向用户、尤其是驾驶员或车辆乘客提供车辆下方情况的完整图像,而用户无需离开车辆,并且摄像头被定位成拍摄并照亮每个功能构件,并且图像被传输到车辆内部空间中的屏幕上。
62.图2a和图2b分别示出图1中的根据本发明的升降装置10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承载板11和主滑板12从地面向机动车底部方向看的透视图。图2b在此示出图2a的细节图。可以清楚地看到,与主滑板12相对置地在承载板11的朝向车辆底部的上侧11a上设置有两个辅助滑板13,这两个辅助滑板平行于承载板11并且平行于主滑板12延伸。换句话说,承载板11滑动地布置在处于其上的辅助滑板13与处于其下的主滑板12之间。辅助滑板13和主滑板12分别通过间隔杆14固定地互相连接,其中,间隔杆14分别布置在承载板11的尤其十字形地构成的凹部15内。辅助滑板13实施成具有较小的厚度,然而在其纵向延伸和横向延伸尺寸足够大,从而辅助滑板在任何运动状态下都不能通过凹部15而掉落。
63.在图3中示出从车辆底部朝着地面方向的视角的升降装置10。为了更好地理解升降装置10的取向和大小,在此示意示出机动车桥1和车轮2。从车辆底部出发,首先可以看到
两个辅助滑板13。在辅助滑板13的相应下侧上设置有带有十字形凹部15的承载板11,这些十字形凹部在此部分地用虚线示出。在十字形凹部15内分别布置同样用虚线表示的间隔杆14,间隔杆在十字形凹部15内可以纵向或横向平移运动。与间隔杆14固定连接的是在最下方的位置上、即配设给地面的主滑板12,在此可穿过十字形的凹部15看到该主滑板。如从该视图中可看到的那样,间隔杆14在其纵向尺寸或横向尺寸上大致相应于十字形凹部15的尺寸,由此该十字形凹部一方面适合于引导间隔杆14并且另一方面预定了承载板11相对于主滑板12沿纵向方向y和沿横向方向x的相对运动的限制或止挡。优选地,间隔杆14的高度略高于承载板11的高度,使得能够实现承载板11相对于辅助滑板13并且相对于主滑板12低摩擦地滑动。为了进一步降低摩擦,从图3可以附加地看出润滑剂系统16,其润滑剂管路在承载板11的朝向车辆底部的上侧11a上延伸。润滑剂管路可以在处于承载板11中的润滑剂管路下方的特定点处形成孔中的分支。以这种方式可以借助润滑剂系统16不仅在承载板11与辅助滑板13之间而且在承载板11与主滑板12之间构成润滑层。
64.从图4也可以看到根据本发明的升降装置10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示意透视图。根据该图,四个升降单元100和四个稳定单元200都被示出为处于它们的完全伸出的位置中。锁定单元300的棘爪320被解锁,主滑板12处于中间的初始位置中。在升降装置10的该位置中,机动车处于升高的位置中,此时机动车车轮2(在此未示出)不再接触地面,机动车仅通过稳定单元200来支撑。
65.每个稳定单元200包括稳定致动器210,稳定致动器的第一端部区段211借助于枢转轴铰接地与承载板11连接并且在其第二端部区段212上设置有稳定脚元件220。通过枢转致动器230,稳定单元200能够以垂直于承载板11的取向枢转,其中所述枢转致动器的第一端部区段231借助枢转轴以铰接的方式连接至承载板11,并且所述枢转致动器的第二端部区段232也以铰接的方式连接至稳定致动器210。稳定脚元件220也可以枢转地与稳定致动器210的第二端部区段212连接,由此能够补偿地面的这种不平度。可选地,稳定致动器210可以通过可枢转且可伸出的线性引导部(在此未示出)来支撑,以便承受可能的横向力。
66.每个升降单元100通过升降单元支架120与主滑板12连接,并且每个包括四个线性致动器110,所述线性致动器110与其相应的第一端部区段111可枢转并且在图4中示出为向外枢转地,且通过枢转轴与升降单元支架120连接。在线性致动器110的相应的第二端部区段112上,脚元件130同样围绕枢转轴可枢转地设置。
67.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升降装置10的示例性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单元100连同升降单元支架120的详细视图。四个线性致动器110分别借助于线性引导部140引导,线性引导部平行于构造为液压缸的线性致动器110延伸并且构造为可围绕相应的枢转轴枢转以及可伸出。线性引导部140具有承受横向力和弯曲力矩的任务,从而横向力和弯曲力矩不会被传递到线性致动器110。代替每个升降单元100四个线性致动器110,在一种替代的、未示出的用于较轻的车辆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考虑,使用仅仅两个没有线性引导部140的线性致动器110。在该实施方案中,脚元件130可以两件式地实施并且在两侧贴靠线性致动器110地构造,以便实现尽可能扁平的实施方式。
68.升降单元100通过锁定单元300固定在缩回位置中。为此,脚元件130由两个相对布置的棘爪320保持。每个棘爪320都可围绕枢转轴枢转,以杠杆的形式实施并且通过鲍登拉线330保持在这里所示的闭合位置中。鲍登拉线330通过多个转向辊18转向到锁定致动器
310、尤其线性致动器,锁定致动器布置在主滑板12处(参见图4)。通过激活锁定致动器310,即当锁定致动器伸出时,鲍登拉线330上的张力被减小。由此,复位弹簧340、例如扭转弹簧、但也有线性的螺旋压力弹簧或拉力弹簧或类似的弹簧能够引起棘爪320的打开并且因此释放相应的升降单元100。
69.在图6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升降装置10的第二示例性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对于承载板11的每个纵向棱边和每个横向棱边分别包括两个横向致动器30或纵向致动器20。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致动器30、20的第二端部区段32、22经由牵引绳17和转向辊18偏心地、也就是说与主滑板12的纵向棱边或横向棱边的相应端部连接。因此,通过所有八个致动器20、30的电子的和调节的控制,不仅可以实现承载板11相对于主滑板12的线性移动、也就是说平移的偏移,而且可以实现承载板11相对于主滑板12以任意角度的旋转。在该实施方式中,布置在承载板11中的凹部15(在此不可见)不是构造成十字形,而是具有大致椭圆形的形状。所示的实施方式提供了在较小的空间内相对于地面旋转机动车的可能性,但不会增大升降装置10的总高度或总高度。
70.从图7中可以得知从地面朝车辆底部方向观察的根据本发明的升降装置10的第三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借助于该实施方式,也可以实现机动车相对于地面旋转所期望的角度。相对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为了旋转附加地具有旋转单元400,该旋转单元具有旋转支架440、尤其是构造为盘轴承的旋转轴承420以及一个或替选地两个旋转致动器410。在该实施方式中,旋转支架440替代承载板11与机动车或与其车辆底部固定地或可拆卸地连接,其中,所述旋转轴承420通过第一轴承区段421与所述旋转支架440连接,并且因而间接地与所述车辆底部连接,并且通过第二轴承区段422与所述承载板11连接。旋转轴承420和因而旋转支架440相对于承载板11的旋转能够借助于尤其构造为驱动马达的旋转致动器410进行。为此,旋转致动器410可以固定在旋转支架440上,该旋转致动器适合于通过摩擦配合的接触来驱动旋转轴承420或者也例如通过旋转轴承420和马达轴上的齿部来驱动旋转轴承420。备选地或附加地,旋转致动器410固定在承载板11的面向地面的下侧11b上,其中,驱动轴连同驱动小齿轮穿过承载板11中的孔。从驱动轴传递转矩可以通过传动带430、例如链条、齿形带或楔形带进行。
71.最后,在图8中示出从地面出发朝机动车底部的方向观察的用于升降装置10的可选的保护套500。保护套500包围所有处于承载板11下方的、可移动的元件,除了脚元件130以外。保护套500至少在其环周侧区域510上固定在承载板11上并且包括刚性材料,该刚性材料通过可运动的、弹性的折叠520中断,由此实现了保护套500在所有三个空间方向上、尤其是在提升方向z上沿着纵向方向y和沿着横向方向x的相对移动。可选地,保护套500可以完全由具有或不具有附加的弹性折叠的弹性材料构成。
72.附图标记列表
73.1机动车桥
74.2机动车车轮
75.10升降装置
76.11承载板
77.11a承载板的上侧
78.11b承载板的下侧
79.12主滑板
80.13辅助滑板
81.14间隔杆
82.15凹部
83.16润滑剂系统
84.17拉索/牵引绳
85.18转向辊
86.19绳支架
87.20纵向致动器
88.21纵向致动器的第一端部区段
89.22纵向致动器的第二端部区段
90.30横向致动器
91.31横向致动器的第一端部区段
92.32横向致动器的第二端部区段
93.50位移传感器
94.51增量编码器条带
95.52增量接收器
96.100升降单元
97.110线性致动器
98.111线性致动器的第一端部区段
99.112线性致动器的第二端部区段
100.120升降单元支架
101.130脚元件
102.140线性引导部
103.200稳定单元
104.210稳定致动器
105.211稳定致动器的第一端部区段
106.212稳定致动器的第二端部区段
107.220稳定脚元件
108.230枢转致动器
109.231枢转致动器的第一端部区段
110.232枢转致动器的第二端部区段
111.300锁定单元
112.310锁定致动器
113.320棘爪
114.330鲍登拉线
115.340复位弹簧
116.400旋转单元
117.410旋转致动器
118.420旋转轴承
119.421第一轴承区段
120.422第二轴承区段
121.430传动带
122.440旋转支架
123.500保护套
124.510环周侧的区域
125.520弹性折叠
126.y纵向方向
127.x横向方向
128.z提升方向
129.x

y滑动平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