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87757发布日期:2020-10-28 12:5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车辆,具有:驾驶座椅,其配设于车身的后部;左右的翼子板,它们配设于上述驾驶座椅的左右的横向外侧;以及分隔壁,其在上述驾驶座椅的后方位置划分出位于其前侧的车身前侧区域和位于其后侧的车身后侧区域。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作业车辆所具备的分隔壁,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拖拉机的分隔壁。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分隔壁以遍及立设于车身的后部的保护框架的左右的支柱框架部间的方式安装。分隔壁由具有覆盖保护框架的两支柱框架部间的全部区域的长度的多孔板构成。

另外,作为对车身所具备的作业用设备进行操作的操作工具的一个例子中,在一方的翼子板配设有经由连杆机构对作业装置进行升降驱动的作业装置升降机构的升降操作杆。作为对作业用设备进行操作的操作工具的一个例子,在另一方的翼子板配设有对pto轴用的变速装置进行操作的pto杆。

另外,在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图9、图10中,在由保护框架的两支柱框架部的下端部前表面和左右的翼子板的上表面所形成的凹角部,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姿态配设有覆盖驾驶座椅的靠背部的下半部的车身外侧的辅助分隔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14329号公报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由于保护框架的两个支柱框架部与驾驶座椅的靠背部的左右两个侧缘部之间的两个横侧空间由架设于保护框架的两个支柱框架部间的分隔壁分隔,所以能够避免工作人员的手从驾驶座椅的后侧的车身后侧区域侵入而与配设于两个翼子板的升降操作杆、pto杆等操作工具接触或者操作工具无意中被操作的情况。相反,由于分隔壁构成为具有覆盖保护框架的两个支柱框架部间的全部区域的长度,所以存在后侧的视野状况下降的问题。

另外,对于在由保护框架的两个支柱框架部的下端部前表面和左右的翼子板的上表面所形成的凹角部配设有辅助分隔壁的形态而言,其目的是为了抑制从驾驶座椅的车身后侧区域在车身横向外侧迂回的状态的侵入,但由于辅助分隔壁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姿态配设,所以在车身外侧迂回的距离缩短,对于迂回侵入防止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该实际情况,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通过对操作车身所具备的作业用设备的操作工具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避免由工作人员的手从驾驶座椅的车身后侧区域侵入而引起的无意中对操作工具的操作以及接触的情况,并且能够改善后侧的视野状况。

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结构在于,为一种作业车辆,其具有:驾驶座椅,其配设于车身的后部;左右的翼子板,它们配设于上述驾驶座椅的左右的横向外侧;以及分隔壁,其在上述驾驶座椅的后方位置划分出成为其前侧的车身前侧区域和成为其后侧的车身后侧区域,其中,

在上述一个翼子板配设有对上述车身所具备的作业用设备进行操作的操作工具,上述分隔壁以相对于上述驾驶座椅而偏向于上述操作工具的配设侧的方式设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一个翼子板集中配设有对车身所具备的作业用设备进行操作的操作工具,所以即便设置有在驾驶座椅的后方位置划分出成为其前侧的车身前侧区域和成为其后侧的车身后侧区域的分隔壁,也能够将分隔壁以相对于驾驶座椅而偏向于操作工具的配设侧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构成为使分隔壁缩短了该偏出量的量,并且也能避免由工作人员的手从车身后侧区域通过驾驶座椅的一侧的横侧空间侵入而引起的无意中对操作工具的操作以及接触的情况。

因此,能够通过将对作业用设备进行操作的操作工具集中配设于一个翼子板这样的上述合理配置,来避免由工作人员的手从车身后侧区域通过驾驶座椅的一侧的横侧空间侵入而引起的无意中对操作工具的操作以及接触的情况,并且能够通过分隔壁的缩短来改善后侧的视野状况。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结构在于,在上述分隔壁中的上述操作工具的配设侧的外侧端缘侧配设有侧部用分隔壁,该侧部用分隔壁以比上述操作工具的配设位置向车身外侧伸出的状态朝向车身前侧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配设于分隔壁的操作工具的配设侧的外侧端缘侧的侧部用分隔壁比操作工具的配设位置向车身外侧伸出,且朝向车身前侧倾斜,所以想要从驾驶座椅的车身后侧区域向车身横向外侧迂回地侵入操作工具侧,则需要在车身外侧朝向车身前侧进行较大的迂回。由此,能够抑制工作人员的手从车身后侧区域通过驾驶座椅的一侧的横侧空间而侵入的情况,以及抑制工作人员的手从车身后侧区域向车身横向外侧迂回地侵入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结构在于,在立设于上述车身的后部的保护框架内安装有上述分隔壁,在上述保护框架的上述操作工具的配设侧的支柱框架部,以比该支柱框架部向车身外侧伸出的状态安装有上述侧部用分隔壁。

根据上述结构,侧部用分隔壁比保护框架的支柱框架部向车身外侧伸出,如果工作人员的手想要从车身后侧区域向车身横向外侧迂回地侵入操作工具侧,则需要比支柱框架部向车身外侧以该伸出量进行较大的迂回。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工作人员的手从车身后侧区域向车身横向外侧迂回地侵入的情况。并且,由于利用保护框架的支柱框架部来安装分隔壁与侧部用分隔壁,所以能够实现支承结构的简化以及支承强度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结构在于,上述分隔壁以及上述侧部用分隔壁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分隔壁以及侧部用分隔壁的维护、以及配设有分隔壁以及侧部用分隔壁的车身侧的维护都容易进行。

本发明的第五特征结构在于,在上述侧部用分隔壁的与上述一个翼子板面对的下端部位,设置有减少侧部用分隔壁与该翼子板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的突出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侧部用分隔壁与翼子板的上表面之间设置间隙来抑制由振动特性不同的侧部用分隔壁与翼子板的接触所引起的噪声产生、变形等,并且还能通过设置于侧部用分隔壁的下端部位的突出部来减少侧部用分隔壁的下端部位与翼子板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抑制工作人员的手从车身后侧区域将侧部用分隔壁的下侧的缝隙作为迂回通路而侵入操作部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五特征结构在于,上述分隔壁以及上述侧部用分隔壁设置于上述驾驶座椅。

根据上述结构,无论驾驶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调节如何,均能够将驾驶座椅、配设于驾驶座椅的后方位置的分隔壁、以及在车身外侧朝向车身前侧倾斜伸出的侧部用分隔壁的配置关系始终维持为恒定。由此,能够抑制工作人员的手从车身后侧区域通过驾驶座椅的一侧的横侧空间侵入的情况,以及能够抑制工作人员的手从车身后侧区域向车身横向外侧迂回地侵入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的拖拉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拖拉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拖拉机的整体后视图。

图4是拖拉机的乘降把持部构造从后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5是拖拉机的乘降把持部构造从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6是拖拉机的乘降把持部构造从侧面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7是乘降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拖拉机的后部分隔壁构造在后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9是拖拉机的后部分隔壁构造在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0是拖拉机的后部分隔壁构造的放大后视图。

图1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驾驶座椅和后部分隔壁构造的立体图。

图12是驾驶座椅和后部分隔壁构造位于最后方位置时的俯视图。

图13是驾驶座椅和后部分隔壁构造位于最前方位置时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拖拉机的驾驶部的右侧部位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拖拉机的驾驶部的右侧部位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3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的侧翻保护(rops)类型的拖拉机1。在说明本实施方式时,为了方便,在表示拖拉机1的侧面的图1中,将拖拉机1的前进方向即纸面的左侧设为车身前侧,将纸面的右侧设为车身后侧。另外,在表示拖拉机1的平面的图2中,将纸面的下侧设为车身左侧,将纸面的上侧设为车身右侧。

如图1~图3所示,拖拉机1在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为框架结构的机体框架2的前部,配设有包含发动机等的原动机部3,在机体框架2的后端部配设有变速器壳体4,该变速器壳体4内置有对拖拉机1的行驶速度进行变速的未图示的变速器。在机体框架2的前部配设有作为前侧行驶部的左右的前车轮5,在机体框架2的后部配设有作为后侧行驶部的左右的后车轮6。设置有分别从上方以及车身的左右方向的车身内侧覆盖左右的后车轮6的翼子板7。此外,拖拉机1也可以以在行驶部使用履带的方式来实施。

如图1、图2所示,拖拉机1在覆盖原动机部3的发动机罩8的后方具备驾驶部10。具体而言,以对原动机部3与驾驶部10进行遮挡的状态,在发动机罩8的后部,从机体框架2立设有热风遮挡板11(参照图2、图5)。在该热风遮挡板11设置有仪表板12。在仪表板12设置有显示速度、燃料余量等的作为显示部的仪表面板13。在仪表板12的后方设置有覆盖转向柱14的转向柱罩15。在转向柱罩15的上端,突出地设置有支承于转向柱14的操纵支轴(省略图示)的驾驶盘(方向盘)16。

如图1、图2所示,在转向柱罩15的后方,隔开规定的距离而设置有驾驶座椅17。驾驶座椅17配置于左右的翼子板7之间。如图3所示,在配置于驾驶座椅17的下方的变速器壳体4的后部上表面,安装有用于对旋耕装置等作业装置(省略图示)进行升降的油压式的作业装置升降机构20。如图1~图3所示,作业装置经由由左右一对下连杆21以及顶部连杆22构成的三连杆机构与拖拉机1的变速器壳体4的后方连结。左右的下连杆21的前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变速器壳体4的后部的左右侧面分别连结。顶部连杆22的前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作业装置升降机构20的后部连结。在变速器壳体4的后表面,向后突出设置有用于将原动机部3的驱动力传递至作业装置的pto轴23。

如图4~图7所示,在驾驶部10,且是在从热风遮挡板11的正后方位置至变速器壳体4的正前方位置为止的机体框架2上,形成有作为地板面部的驾驶踏板30。驾驶踏板30具备:驾驶部地板31,其在驾驶盘16与驾驶座椅17之间配置于车身宽度方向的左右中央部;以及左右的侧踏板32,它们在左右的翼子板7的前端部与后述的左右的护脚板40之间与驾驶部地板31的左右的外侧连续地配置。左右的侧踏板32构成在左右的翼子板7的前端部与左右的护脚板40之间能够相对于驾驶踏板30乘降的乘降部33。左右的乘降部33中的位于车身左侧的乘降部33构成为主要的乘降口,在支承该主要的乘降口侧的侧踏板32的机体框架2侧的地板框体34的外侧端,在比侧踏板32靠下方位置,以侧面观察时呈“u”字状的方式垂设有对乘降进行辅助的辅助侧踏板35。

如图2所示,在驾驶部地板31中的就座于驾驶座椅17的驾驶员的右脚所在的右脚下部位,配置有前进踏板36和后退踏板38。如图1、图2所示,在就座于驾驶座椅17的驾驶员的左脚所在的左脚下部位,配置有用于对左右的后车轮6的制动装置(省略图示)进行制动操作的制动踏板37。

如图4~图6所示,左右的护脚板40分别具备:方筒状的防护支承部件41,其被折弯形成为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倒“l”字状;以及透明的防风板42,其在该防护支承部件41的前表面侧位置覆盖乘降部33的前侧。防护支承部件41以遍及热风遮挡板11(参照图2)的左右的外侧端缘的上侧部和地板框体34的外侧端的前部且沿着左右方向的姿态被固定连结。防风板42遍及防护支承部件41、热风遮挡板11的外侧端缘以及地板框体34的前端的方式被固定连结。防风板42以能够透视由防护支承部件41、热风遮挡板11的外侧端缘以及地板框体34的前端所形成的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纵窗的状态覆盖。

在构成护脚板40的车身外侧的侧缘部的铅锤姿态的纵框架部41a的上部侧设置有安装部47,该安装部47安装用于确认后方的后视镜45的支承臂46。

如图4~图7所示,在位于车身左侧的乘降部33的前侧部位的护脚板40的上部,设置有驾驶员乘降时能够通过车身前侧的手进行把持的第一把持部50。在位于车身左侧的乘降部33的后侧部位的翼子板7的上部,设置有驾驶员乘降时能够通过车身后侧的手进行把持的第二把持部60。通过把持上述配置于前后的第一把持部50和第二把持部60,能够安全并且容易地从车身左侧的乘降部33进行乘降。

如图4~图6所示,第一把持部50具有:水平把持体51,其以俯视时随着趋向车身外侧而位于前侧的倾斜姿态水平或者大致水平地配置;垂直把持体52,其与水平把持体51的车身外侧的端部连续;以及垂直安装体53,其与水平把持体51的车身内侧的端部连续。第一把持部50的水平把持体51、垂直把持体52和垂直安装体53通过圆管的折弯加工而连续形成。

由于垂直把持体52具有与水平把持体51的把持长度大致相同程度的把持长度,且沿护脚板40的铅锤姿态的纵框架部41a向下方延伸配置,所以垂直把持体52的全长构成为比水平把持体51的全长长。

如图4~图6所示,在第一把持部50的垂直把持体52的下端部,以向车身后侧突出的状态,固定有被折弯形成为前后方向观察时呈l字状的下部安装部件54的水平板片54a。与该下部安装部件54的水平板片54a连续的垂直板片54b通过螺栓55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防护支承部件41的纵框架部41a的外侧面。因此,如图4~图6所示,第一把持部50的垂直把持体52的下端部配置于防护支承部件41的纵框架部41a的前侧部位。

在第一把持部50的垂直安装体53的下端部固定有水平板状的上部安装部件56。该上部安装部件56通过螺栓55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构成护脚板40的上侧缘部的水平姿态的横框架部41b的上表面。

而且,如图4~图6所示,由于第一把持部50以相对于将防护支承部件41的纵框架部41a和横框架部41b相连的弯曲框架部41c向上侧突出的状态安装,所以能够在防护支承部件41的弯曲框架部41c与第一把持部50的水平把持体51以及垂直把持体52之间确保充分的把持空间。

并且,由于第一把持部50的水平把持体51以俯视时随着趋向车身外侧而位于前侧的倾斜姿态水平或者大致水平地配置,所以例如如图7所示,在从车身横向外侧位置沿左右方向直角地相对于车身左侧的乘降部33进行乘车时,能够以位于车身前侧的左臂向身体的外侧稍微打开的自然身体姿势容易地把持第一把持部50的水平把持体51。并且,由于在该把持状态下,第一把持部50的水平把持体51和左臂成为合理的交叉角,所以在乘车时,不会对把持有第一把持部50的水平把持体51的左手造成负担。并且,利用朝向车身前侧倾斜的第一把持部50的水平把持体51,车身左侧的乘降部33的横向宽度在视觉上被加宽。通过上述乘降时的把持操作性的改善和车身左侧的乘降部33的横向宽度在视觉上的改善,能够容易从车身横向外侧的左右方向进行乘车。

由于第一把持部50的水平把持体51水平或者大致水平地配置,所以能够抑制把持位置的偏移动作。并且,由于第一把持部50的垂直把持体52以沿着铅锤方向的姿态与护脚板40连结,所以能够对驾驶踏板30的高度为止的身体的上下移动进行辅助。

如图4~图7所示,第二把持部60在车身左侧的翼子板7的上部、且是在左侧柱61的外侧部位,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姿态通过螺钉62被固定。第二把持部60具有:前脚部60a,其固定于翼子板7的前部侧;把持部60b,其从该前脚部60a的上端沿翼子板7的弯曲上表面向后方延伸突出;以及后脚部60c,其从该把持部60b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突出,且固定于翼子板7的后部侧。第二把持部60的前脚部60a、把持部60b和后脚部60c由树脂一体成型。

另外,如图2、图9所示,作为对车身所具备的作业用设备进行操作的操作工具的一个例子,在设置于车身右侧的翼子板7的上部的右侧柱65及其附近,配设有用于使未图示的pto离合器的动力传递接通/断开的pto开关66、和用于对作业装置升降机构20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杆67。

如图2所示,在驾驶座椅17的右侧部与车身右侧的翼子板7之间,配设有用于将左右的后车轮6的制动装置(省略图示)分别切换操作为制动状态和非制动状态的驻车制动杆63。

并且,如图4~图6所示,在左侧柱61配设有行使用变速杆68。

如图3、图8所示,在从机体框架2的后部向上方延伸配置的基本框架69,立设有在机体横转时保护就座于驾驶座椅17的驾驶员的保护框架70。该保护框架70具有:下侧保护框架71,其固定于基本框架69;以及上侧保护框架72,其连结为相对于该下侧保护框架71能够折叠。下侧保护框架71具有:沿左右方向的水平框架部71a,其固定于基本框架69的上端;以及左右的下侧支柱框架部71b,其以沿着上下方向的姿态与该水平框架部71a的两端部螺纹连结。

如图1~图3所示,在左右的下侧支柱框架部71b的后表面安装有后复合灯78,该后复合灯78对位于拖拉机1的后方的车、人显示拖拉机1的减速、停止、后退以及左右转弯等。各后复合灯78由尾灯、制动灯、后退灯和方向指示灯构成。在左右的下侧支柱框架部71b的前表面安装有前复合灯79,该前复合灯79对位于拖拉机1的前方的车、人显示拖拉机1的车宽以及左右转弯等。各前复合灯79由方向指示灯和车宽灯构成。

另外,在构成上侧保护框架72的水平框架部72b安装有标志灯(低速车辆显示灯)73。

如图3、图8~图10所示,上侧保护框架72被折弯形成为前后方向观察时呈门字状。构成该上侧保护框架72的左右的上侧支柱框架部72a的下端部以能够绕沿左右方向的枢支销75摆动的方式与固定于左右的下侧支柱框架部71b的上端部的托架74连结。遍及两个上侧支柱框架部72a的下端部和两个下侧支柱框架部71b的托架74,以能够插拔的方式设置有固定销76,该固定销76将上侧保护框架72固定保持为朝向前方上方突出的保护姿态。若对该固定销76进行拉拔操作,则上侧保护框架72能够绕枢支销75向后侧摆动,从而能够将上侧保护框架72变更为向下侧保护框架71的后侧折叠的折叠姿态。

如图8~图10所示,在保护框架70设置有可透视的分隔壁80,该分隔壁80在驾驶座椅17的后方位置划分出成为其前侧的车身前侧区域和成为其后侧的车身后侧区域。该分隔壁80具有:分隔金属丝网81,其形成为前后方向观察时呈矩形,具有透视性以及通气性;以及金属制的分隔保持框82,其通过多个按压片82a夹持该分隔金属丝网81的四边来进行防脱保持。

分隔壁80的左右方向的横向宽度构成为从配设于下侧保护框架71的车身右侧的下侧支柱框架部71b的车身内侧的内侧面大致到达至驾驶座椅17的头部17a的左端部的附近位置为止的横向宽度尺寸。如图3所示,分隔壁80的高度构成为从下侧保护框架71的水平框架部71a的上表面大致到达至比驾驶座椅17的头部17a靠上方的安装于下侧支柱框架部71b的后复合灯78的上下中间位置为止的高度尺寸。

如图8~图10所示,分隔壁80以相对于驾驶座椅17而偏向于作为对作业用设备进行操作的操作工具的一个例子的pto开关66以及作业装置升降机构20的升降操作杆67的配设侧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在分隔壁80的分隔保持框82的车身右侧的纵保持框部82a的上下两个位置,固定有被折弯形成为l字状的第一安装部件83,并且在分隔保持框82的下侧保持框部82b的左端侧附近位置,固定有被折弯形成为l字状的第二安装部件84。分隔壁80的两个第一安装部件83通过螺栓85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下侧保护框架71的车身右侧的下侧支柱框架部71b。分隔壁80的第二安装部件84通过螺栓85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下侧保护框架71的水平框架部71a。

如上述所述,在右侧的翼子板7集中配设有pto开关(操作工具的一个例子)66和升降操作杆(操作工具的一个例子)67,pto开关66用于对未图示的pto离合器(作业用设备的一个例子)的动力传递进行接通/断开操作,升降操作杆67用于对作业装置升降机构(作业用设备的一个例子)20进行升降操作,因此,即便设置有在驾驶座椅17的后方位置划分出成为其前侧的车身前侧区域和成为其后侧的车身后侧区域的分隔壁80,也能将分隔壁80以相对于驾驶座椅17而偏向于pto开关66等的配设侧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构成为使分隔壁80缩短与偏出量相应的量,并且还能避免由工作人员的手从车身后侧区域通过驾驶座椅17的右侧的横侧空间侵入而引起的、详细而言是由工作人员的手通过下侧保护框架71的车身右侧的下侧支柱框架部71b与驾驶座椅17的右侧端部之间的横侧空间而引起的无意中对pto开关66或升降操作杆67的操作以及接触的情况。

因此,通过将pto开关66、升降操作杆67集中配设于右侧的翼子板7这样的上述合理配置,能够避免由工作人员的手从车身后侧区域通过驾驶座椅17的右侧的横侧空间侵入而引起的无意中对pto开关66或升降操作杆67的操作以及接触的情况,并且能够通过分隔壁80的缩短来改善后侧的视野状况。

如图8~图10所示,在分隔壁80的pto开关66等的配设侧的外侧端缘侧配设有侧部用分隔壁90,该侧部用分隔壁90以比pto开关66等的配设位置向车身外侧伸出的状态朝向车身前侧倾斜。该侧部用分隔壁90具有:侧部分隔金属丝网91,其形成为前后方向观察时呈矩形;以及金属制的侧部分隔保持框92,其通过多个按压片92a夹持该侧部分隔金属丝网91的四边来进行防脱保持。

侧部用分隔壁90的左右方向的横向宽度构成为从配设于下侧保护框架71的车身右侧的下侧支柱框架部71b的车身外侧的外侧面大致到达至右侧的翼子板7的外侧端附近位置为止的横向宽度尺寸,或者比这小的横向宽度尺寸。因此,侧部用分隔壁90以安装于在车身右侧配设的下侧支柱框架部71b的状态,从该下侧支柱框架部71b的外侧面至右侧的翼子板7的外侧端附近位置为止向车身外侧较大地伸出。

另外,侧部用分隔壁90的高度构成为比右侧的翼子板7的上表面与安装于右侧的下侧支柱框架部71b的后复合灯78的下端之间的间隔稍小的高度尺寸。因此,在侧部用分隔壁90安装于在车身右侧配设的下侧支柱框架部71b的状态下,侧部用分隔壁90的上端与后复合灯78的下端接近,两者间的缝隙较小。由此,能够抑制工作人员的手从车身后侧区域通过侧部用分隔壁90的上端与后复合灯78的下端之间的间隙而侵入pto开关66等。

如图8、图10所示,在右侧的翼子板7的上表面中,在宽度方向的中央,且是在下侧保护框架71的车身右侧的下侧支柱框架部71b的外侧肋处,向上方隆起的突条7a的上表面7a最高,位于突条7a的车身外侧的外侧翼子板部7b的上表面7b位于比突条7a的上表面7a低一阶的位置。因此,侧部分隔保持框92的下侧保持框部92b与右侧的翼子板7的外侧翼子板部7b的上表面7b之间的缝隙较大。因此,工作人员的手可从车身后侧区域通过上述缝隙侵入pto开关66等。

为了防止该侵入,在本发明中,如图8~图10所示,在侧部分隔保持框92的下侧保持框部92b设置有减少与右侧的翼子板7的外侧翼子板部7b的上表面7b之间的缝隙的突出部95。该突出部95由被折弯形成为背面观察时呈扁平的“u”字状的棒状或者管状的分隔框构成。

如上述所述,在侧部用分隔壁90与右侧的翼子板7的上表面之间设置间隙,从而抑制由振动特性不同的侧部用分隔壁90与翼子板7的接触所引起的噪声产生、变形等。尽管如此,通过设置于侧部用分隔壁90的下端部位的突出部95,能够减少侧部用分隔壁90的侧部分隔保持框92的下侧保持框部92b与右侧的翼子板7的外侧翼子板部7b的上表面7b之间的缝隙。由此,能够抑制将侧部用分隔壁90的下侧的缝隙作为迂回通路而朝向pto开关66等侵入的情况。

如图8~图10所示,在侧部用分隔壁90的侧部分隔保持框92的车身内侧的纵保持框部92a的上部,固定有被折弯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v”字状(参照图9)的第三安装部件93。该第三安装部件93以侧部用分隔壁90朝向车身前方外侧倾斜的角度被折弯形成为钝角。

侧部用分隔壁90的第三安装部件93通过螺栓85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在下侧保护框架71的车身右侧配设的下侧支柱框架部71b的车身外侧的外侧面。该侧部用分隔壁90的第三安装部件93和分隔壁80的下部侧的第一安装部件83通过螺栓85被紧固固定在一起。另外,分隔壁80的上部侧的第一安装部件83和后复合灯78通过螺栓85被紧固固定在一起。

如上述所述,由于配设于分隔壁80的pto开关66等的配设侧的外侧端缘侧的侧部用分隔壁90比pto开关66等的配设位置向车身外侧伸出,且朝向车身前侧倾斜,所以如果工作人员的手想要从车身后侧区域向车身横向外侧迂回地侵入pto开关66等侧,则工作人员的手需要朝向车身前方外侧较大地迂回。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工作人员的手从车身后侧区域向车身横向外侧迂回地侵入的情况。

特别是,侧部用分隔壁90比下侧保护框架71的下侧支柱框架部71b向车身外侧伸出,如果工作人员的手想要从驾驶座椅17的车身后侧区域向车身横向外侧迂回地侵入pto开关66等侧,则需要以该伸出量朝向比下侧支柱框架部71b朝向车身前方外侧更大地迂回。由此,能更有效地抑制工作人员的手从车身后侧区域向车身横向外侧迂回地侵入的情况。

并且,如上述所述,由于分隔壁80以及侧部用分隔壁90构成为能够装卸,所以对于分隔壁80以及侧部用分隔壁90本身的维护、和配设有分隔壁80以及侧部用分隔壁90的车身侧的维护而言,都能够容易地进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分隔壁80以及侧部用分隔壁90由金属丝网构成,但也可以由膨胀合金等的多孔板、透明的丙烯酸板等树脂板等构成。

〔第二实施方式〕

在图11~图13所示的作为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的拖拉机1中,在驾驶座椅17的靠背部17b的靠背框架(省略图示),安装有在驾驶座椅17的后方位置划分出成为其前侧的车身前侧区域和成为其后侧的车身后侧区域的分隔壁80、和以比pto开关66等的配设位置向车身外侧伸出的状态朝向车身前侧倾斜的侧部用分隔壁90。

分隔壁80具有:安装基部80a,其沿左右方向安装于驾驶座椅17的靠背部17b的背面的右端侧部位;倾斜分隔壁部80b,其从该安装基部80a的右端朝向车身外侧的车身后方倾斜地伸出;以及横向分隔壁部80c,其从倾斜分隔壁部80b的右端沿左右方向向车身外侧伸出。分隔壁80的安装基部80a、倾斜分隔壁部80b和横向分隔壁部80c由金属丝网、多孔板等具备通气性、透视性的材料一体形成。

如图12所示,分隔壁80的横向分隔壁部80c的右端配设于保护框架70的车身右端侧的外侧面70a或者其附近。因此,与分隔壁80的横向分隔壁部80c的右端缘侧一体形成的侧部用分隔壁90朝向比保护框架70的车身右端侧的外侧面70a朝向车身外侧的车身前侧较大地突出配置。

分隔壁80以及侧部用分隔壁90与在前后方向上位置被调节的驾驶座椅17一体地移动。另外,侧部用分隔壁90与分隔壁80相同,由金属丝网、多孔板等具备通气性、透视性的材料构成。

图12表示驾驶座椅17位于座椅位置调节范围的最后端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分隔壁80的横向分隔壁部80c位于俯视时与保护框架70的前表面接近的位置。

图13表示驾驶座椅17位于座椅位置调节范围的最前端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分隔壁80的倾斜分隔壁部80b以及车身右端侧的外侧面分隔作为操作作业用设备的操作工具的一个例子的pto开关66以及作业装置升降机构20的升降操作杆67的车身后侧,侧部用分隔壁90分隔pto开关66以及升降操作杆67的配设位置的车身外侧的车身后侧。

无论驾驶座椅17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调节如何,均能将驾驶座椅17、配设于驾驶座椅17的后方位置的分隔壁80、与在车身外侧朝向车身前侧倾斜地伸出的侧部用分隔壁90的配置关系始终维持为恒定。由此,对于工作人员的手从车身后侧区域通过驾驶座椅17的右侧的横侧空间侵入的情况、以及工作人员的手从车身后侧区域向车身横向外侧迂回地侵入的情况而言,都能够有效地抑制。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或者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实施例〕

图14表示将左右的乘降部33(参照图2)中的位于车身右侧的乘降部33构成为主要的乘降口的拖拉机1的驾驶部10的右侧部位。在拖拉机1装备有驻车制动器警报装置100,在忘记将驻车制动杆63操作为制动状态并从驾驶座椅17离开时(例如下车时),该驻车制动器警报装置100工作。该驻车制动器警报装置100具备:落座传感器101,其用于检测操纵者向驾驶座椅17的落座状态和非落座状态;驻车制动器传感器102,其用于检测驻车制动杆63的制动状态和制动解除状态;以及驻车制动器警报灯103和驻车制动器警报蜂鸣器104,在非落座状态下驻车制动杆63处于制动解除状态时,上述驻车制动器警报灯103以及上述驻车制动器警报蜂鸣器104工作。驻车制动器警报灯103设置于与驻车制动杆63相同的车身侧部位。

落座传感器101的信号以及驻车制动器传感器102的信号被输入控制部105,该控制部105控制在拖拉机1装备的各种装置。在该控制部105中,在基于落座传感器101的信号而判别为操纵者处于从驾驶座椅17离开的非落座状态且基于驻车制动器传感器102的信号而判别为驻车制动杆63处于制动解除状态时,输出使驻车制动器警报灯103闪烁点亮同时使驻车制动器警报蜂鸣器104鸣动的控制信号。

另外,在形成于转向柱14的右侧的侧面的凹部14a配设有覆盖布线的箱形的布线装饰罩106。该布线装饰罩106的后部侧的罩面106a处于以与驾驶座椅17侧面对的状态随着趋向于上端侧而位于车身前侧的倾斜姿态。在该倾斜姿态的罩面106a的上下两侧部,配设有将可选照明设备(例如标志灯73)点亮的开关107和驻车制动器警报灯103。安装有驻车制动器警报灯103的布线装饰罩106的罩面106a位于在拖拉机1的驾驶部10的右外侧肋的下车位置能够容易目视的位置,从而能够可靠地目视确认闪烁点亮的驻车制动器警报灯103。

配设于转向柱14的右侧位置的钥匙开关108的接通/断开状态的信号被输入控制部105。在控制部105中,在基于落座传感器101的信号而判别为操纵者处于从驾驶座椅17离开的非落座状态且基于驻车制动器传感器102的信号而判别为驻车制动杆63处于制动解除状态的条件下,通过钥匙开关108的接通向断开的操作而识别出操纵者的发动机停止操作时,从钥匙开关108的断开操作时至设定时间(例如30秒)经过为止,维持驻车制动器警报灯103的闪烁点亮以及驻车制动器警报蜂鸣器104的鸣动。

图15表示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在转向柱14的右侧的侧面形成驻车制动器警报灯103向外部露出的灯安装孔110,在该灯安装孔110安装驻车制动器警报灯103。

在上述变形例中,由于不存在在第二实施例中已说明的布线装饰罩106,所以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和行走部分操作空间的增大。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将侧部用分隔壁90的上端与后复合灯78的下端接近配置的关系将侧部用分隔壁90的高度构成为比分隔壁80低,但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将侧部用分隔壁90的高度构成为与分隔壁80相同的高度,在侧部用分隔壁90形成用于安装后复合灯78的切口部来实施。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侧部用分隔壁90以比pto开关66等的配设位置向车身外侧伸出的状态,并以朝向车身前侧倾斜的姿态配置,但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将侧部用分隔壁90以沿着左右方向的姿态向车身外侧伸出配置。并且,也可以将侧部用分隔壁90以比pto开关66等的配设位置向车身外侧伸出的状态,且以朝向车身后侧倾斜的姿态伸出。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有比pto开关66等的配设位置向车身外侧伸出的侧部用分隔壁90,但也可以不设置该侧部用分隔壁90,而仅通过分隔壁80来实施。

(4)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驾驶座椅17以一体移动状态安装有分隔壁80以及侧部用分隔壁90,但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在驾驶座椅17的周围的框架部,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安装分隔壁80以及侧部用分隔壁90,并且设置与驾驶座椅17的位置调节连动地使该分隔壁80以及侧部用分隔壁9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连动机构来实施。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有配设于车身的后部的驾驶座椅的各种作业车辆。

附图标记说明:

7…翼子板;17…驾驶座椅;20…作业用设备(作业装置升降机构);66…操作工具(pto开关);67…操作工具(升降操作杆);70…保护框架;71b…支柱框架部(下侧支柱框架部);80…分隔壁;90…侧部用分隔壁;95…突出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