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悬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79848发布日期:2020-10-28 12:39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悬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悬架。



背景技术:

以往,在具备预载荷调整机构的车辆用悬架中,已知这样的结构:预载荷调整机构具备操作件和调节器,该调节器具备与该操作件嵌合的螺纹部并且支承悬架的弹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当操作件被旋转操作时,调节器借助螺纹部而移动,弹簧的预载荷被变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21128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车辆用悬架中,当有较大的载荷作用于弹簧时,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调节器及操作件经由螺纹部而借助于弹簧的反作用力旋转,从而预载荷发生变化。也可以使用双螺母结构等来防止操作件的旋转,但在该情况下,预载荷的调整需要花工夫。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车辆用悬架中,防止预载荷因弹簧的反作用力而变化,且能够容易地调整预载荷。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一种车辆用悬架,其具备:一端部60;另一端部61,其相对于所述一端部60产生行程;弹簧62,其被压缩在所述一端部60与所述另一端部61之间;以及预载荷调整机构70,其能够调整所述弹簧62的预载荷,所述车辆用悬架的特征在于,所述预载荷调整机构70具备:预载荷操作件71,其设置于所述一端部60,并支承所述弹簧62;以及中间部件72,其夹在所述预载荷操作件71与所述弹簧62之间,所述预载荷操作件71与所述一端部60的外周部60a嵌合,所述预载荷操作件71通过在所述外周部60a的螺纹部60b上旋转而能够沿所述行程的方向移动,所述一端部60在所述外周部60a具备沿所述行程的方向延伸的长槽部77,所述中间部件72为供所述外周部60a贯插的环状,能够沿所述行程的方向移动,所述中间部件72具备与所述长槽部77卡合的卡合部85,通过所述卡合部85与所述长槽部77卡合,所述中间部件72被限制旋转。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预载荷操作件71与所述中间部件72通过由凹部80和凸部86构成的凹凸87而卡合,所述凹部80和所述凸部86中的一方设置于所述预载荷操作件71,所述凹部80和所述凸部86中的另一方设置于所述中间部件72,当克服所述弹簧62的反作用力而使所述预载荷操作件71旋转时,基于所述凹凸87的卡合被解除。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预载荷操作件71的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设置有三处以上的所述凹凸87。

而且,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预载荷操作件71具备被设置成包围所述外周部60a的环状凹部79,所述中间部件72具备与所述环状凹部79嵌合的筒状凸部84。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中间部件72的所述卡合部85在与所述长槽部77卡合的卡合面上具备曲面部85c。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中间部件72具备:第一中间部件81,其具备所述卡合部85;以及第二中间部件82,其夹在所述第一中间部件81与所述弹簧62之间。

而且,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中间部件82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中间部件81相对旋转。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预载荷操作件71在所述行程的方向上的与所述环状凹部79相反一侧的端部的外周具备能够供工具插入的工具用凹部71b。

所述车辆用悬架是连结摆臂13与车辆的车体的后悬架29,所述摆臂13将车辆的后轮3支承为摆动自如。

发明效果

车辆用悬架具备:一端部;另一端部,其相对于一端部产生行程;弹簧,其被压缩在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以及预载荷调整机构,其能够调整弹簧的预载荷,预载荷调整机构具备:预载荷操作件,其设置于一端部,支承弹簧;以及中间部件,其夹在预载荷操作件与弹簧之间,预载荷操作件与一端部的外周部嵌合,通过在外周部的螺纹部上旋转,而能够沿行程的方向移动,一端部在外周部具备沿行程的方向延伸的长槽部,中间部件呈供外周部贯插的环状,并能够沿行程的方向移动,中间部件具备与长槽部卡合的卡合部,通过卡合部与长槽部卡合,中间部件被限制旋转。

根据该结构,由于中间部件的旋转通过卡合部与一端部的外周部的长槽部卡合而被限制,因此欲使预载荷操作件旋转的弹簧的反作用力被中间部件切断。因此,能够防止预载荷因弹簧的反作用力而变化。此外,由于即使不使用双螺母结构等也能够防止预载荷操作件的旋转,因此当进行预载荷的调整时,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使预载荷操作件旋转,从而容易地调整预载荷。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预载荷操作件与中间部件通过由凹部和凸部构成的凹凸而卡合,凹部和凸部中的一方设置于所述预载荷操作件,凹部和凸部中的另一方设置于中间部件,当克服弹簧的反作用力而使预载荷操作件旋转时,基于凹凸的卡合被解除。

根据该结构,利用预载荷操作件与中间部件卡合的凹凸,能够防止弹簧的反作用力引起的预载荷操作件的旋转。此外,当进行预载荷的调整时,通过克服弹簧的反作用力而使预载荷操作件旋转,能够解除基于凹凸的卡合,能够容易地调整预载荷。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预载荷操作件的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设置有三处以上的凹凸。

根据该结构,在解除了基于凹凸的卡合的状态下,能够利用在预载荷操作件的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设置有三处以上的凸部来支承中间部件,因此能够防止中间部件倾斜。当预载荷操作件被旋转时,预载荷操作件被沿周向等间隔的凹凸依次定位。因此,预载荷的调整幅度成为阶段性的,能够容易地调整预载荷。由于凹凸设置有三处以上,因此能够细微地调整预载荷。

而且,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预载荷操作件具备被设置成包围外周部的环状凹部,中间部件具备与环状凹部嵌合的筒状凸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环状凹部与筒状凸部的嵌合来支承中间部件,当调整预载荷时能够防止中间部件倾倒。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中间部件的卡合部在与长槽部卡合的卡合面上具备曲面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缓和卡合部与长槽部的碰撞,能够抑制长槽部的受伤。此外,能够通过拉深加工容易地成型出卡合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中间部件具备:第一中间部件,其具备卡合部;以及第二中间部件,其夹在第一中间部件与弹簧之间。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设置卡合部的部分和支承弹簧的部分分开设置为第一中间部件和第二中间部件,能够使中间部件的材质和加工方法更合适。

而且,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第二中间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中间部件相对旋转。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第二中间部件相对于第一中间部件旋转,由此能够释放弹簧的反作用力,能够防止预载荷操作件的旋转。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预载荷操作件在行程的方向上的与环状凹部相反一侧的端部的外周具备能够供工具插入的工具用凹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插入至工具用凹部中的工具来使预载荷操作件旋转,从而容易地调整预载荷。此外,通过在行程的方向上分开配置环状凹部和工具用凹部,能够确保预载荷操作件的刚性。

而且,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车辆用悬架是连结摆臂与车辆的车体连结的后悬架,所述摆臂将车辆的后轮支承为摆动自如。

根据该结构,在弹簧的载荷大的后悬架中,能够有效地防止预载荷操作件的旋转,并且能够容易地调整预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右视图。

图2是右侧的后悬架的侧视图。

图3是后悬架的上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预载荷调整机构的周边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下方侧观察预载荷操作件的立体图。

图6是从径向外侧观察预载荷操作件与中间部件卡合的卡合部的侧视图。

图7是从预载荷操作件侧观察第一中间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沿图7中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卡合部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10是沿图4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预载荷操作件被旋转操作的状态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3:后轮;

13:摆臂;

29:后悬架(车辆用悬架);

60:一端部;

60a:外周部;

60b:螺纹部;

61:另一端部;

62:弹簧;

70:预载荷调整机构;

71:预载荷操作件;

71b:工具用凹部;

72:中间部件;

77:长槽部;

79:环状凹部;

80:凹部;

81:第一中间部件;

82:第二中间部件;

84:筒状凸部;

85:卡合部;

85c:曲面部;

86:凸部;

87:凹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的右视图。

自动二轮车1是以下这样的车辆:在车架10支承有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1,前叉12将前轮2支承为能够转向,该前叉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的前端,支承后轮3的摆臂13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侧。

自动二轮车1是乘员以跨骑的方式就座于座椅14的鞍乘型车辆,座椅14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上方。

车架10具备:前立管15,其设置在车架10的前端;左右一对主框架16,其从前立管15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下框架17,其在前立管15中从主框架16的下方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枢轴框架18,其从主框架16的后端向下方延伸;以及座椅框架19,其从主框架16的后部及枢轴框架18的上部向后方延伸。

前叉12借助贯插于前立管15中的转向轴(未图示)而转动自如地支承于车架10。转向用的把手27设置在前叉12的上端。前轮2轴支于设置在前叉12的下端部的车轴2a。

摆臂13轴支于枢轴28,该枢轴28支承于左右的枢轴框架18。枢轴28沿车宽方向水平地延伸。摆臂13的前端部轴支于枢轴28,摆臂13以枢轴28为中心上下摆动。

后轮3轴支于设置在摆臂13的后端部的车轴3a。

自动二轮车1具备左右一对架设在摆臂13的后端部与座椅框架19之间的后悬架29(车辆用悬架)。

发动机11在主框架16的下方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下框架17与枢轴框架18之间,并固定于车架10。

发动机11具备:曲轴箱31,其支承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的曲轴30;以及气缸部32,其设置在曲轴箱31的前部的上部。容纳活塞(未图示)的气缸部32的气缸轴线32a相对于铅直方向前倾。

发动机11的排气管38从气缸部32的前表面的排气口向下方引出后向后方延伸。消音器39配置在后轮3的外侧方,并与排气管38的后端连接。

曲轴箱31的后部是容纳变速器的变速器箱部31a。发动机11的输出通过连接上述变速器的输出轴与后轮3的驱动链(未图示)而被传递到后轮3。

燃料箱42在主框架16的上方配置在前立管15与座椅14之间。

自动二轮车1具备覆盖座椅框架19与主框架16之间的侧罩43。

前照灯44配置在前立管15的前方,支承于前叉12。

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45被支承于前叉12。

后轮3由配置在座椅14的后方的后挡泥板46从上方覆盖。

供座椅14的乘员放置脚的左右一对脚踏板47配置在左右的枢轴框架18的前方。

侧支架48被支承于左侧的枢轴框架18的下端部。

在前叉12的下端部的后部设置有钳托架56,在钳托架56固定有前轮2的制动装置的制动钳57。

图2是右侧的后悬架29的侧视图。由于后悬架29在左右同样地构成,因此在此参照右侧的后悬架29进行说明。

参照图1和图2,后悬架29形成为连接座椅14与摆臂13的后端部的筒状,伴随着摆臂13的上下摆动而在轴向上被压缩,通过沿轴向产生行程来吸收来自路面的冲击。

后悬架29以后悬架29的行程的中心轴29a相对于铅直线前倾的姿态配置。后悬架29的行程的方向即行程方向s与中心轴29a平行。

后悬架29具备:与座椅框架19连结的一端部60;与摆臂13连结的另一端部61;以及在一端部60与另一端部61之间被压缩的弹簧62。一端部60是后悬架29的上端部,另一端部61是后悬架29的下端部。

此外,后悬架29具备:缸63,其从一端部60向另一端部61侧向下方延伸;活塞杆64,其从另一端部61向一端部60侧向上方延伸并与缸63连接;以及活塞阀65,其设置在活塞杆64的端部且位于缸63内。活塞杆64的轴线与中心轴29a同轴。

在缸63内填充有衰减用的工作油。当另一端部61上下产生行程时,活塞阀65与另一端部61一体地移动,抵抗工作油而在缸63内沿中心轴29a的轴向滑动。

弹簧62是螺旋弹簧。缸63和活塞杆64贯插于弹簧62的线圈的内周。即,弹簧62卷装于缸63及活塞杆64的周围。

一端部60是上下较长的筒状部件。

在一端部60的上端设置有与座椅框架19连结的上部连结部67。一端部60利用沿车宽方向贯插于上部连结部67的连结轴68而与座椅框架19连结。在一端部60的上部连接有贮存上述工作油的油箱66。油箱66与缸63内连通。

在一端部60的下部的外周部60a设置有预载荷调整机构70,该预载荷调整机构70能够沿后悬架29的行程方向s移动来调整弹簧62的预载荷。

预载荷调整机构70具备:预载荷操作件71,其支承弹簧62的上端;以及中间部件72,其夹在预载荷操作件71与弹簧62的上端之间。

在另一端部61的下端设置有与摆臂13连结的下部连结部74。下部连结部74利用沿车宽方向贯插于下部连结部74中的连结轴75而与摆臂13连结。

在另一端部61的上部设置有支承弹簧62的下端的环状的弹簧支承部件76。

弹簧62以被压缩的状态设置在一端部60的预载荷调整机构70与另一端部61的弹簧支承部件76之间,弹簧62对另一端部61向后悬架29的伸长方向施力。

弹簧62的预载荷(初始载荷)是被压缩在预载荷调整机构70与弹簧支承部件76之间的弹簧62的反作用力。预载荷的大小对应于弹簧62的相对于自由长度的挠曲(压缩量)。

图3是后悬架29的上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预载荷调整机构70的周边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在图4中,为了能够看到外周部60a,示出了使后述的第二中间部件82向下方错开的状态。

参照图2~图4,在一端部60的外周部60a设置有以中心轴29a为轴向的螺纹部60b。

此外,在外周部60a上设置有沿后悬架29的行程方向s延伸的长槽部77。长槽部77是设置在外周部60a的表面的凹状的槽,规定长槽部77的宽度的一对内壁部77a与中心轴29a平行地延伸。长槽部77在后悬架29的行程方向s上比在外周部60a的周向上长。

图5是从下方侧观察预载荷操作件71的立体图。

参照图2~图5,预载荷操作件71是与一端部60的外周部60a嵌合的环状的螺母。

在预载荷操作件71的内周部设置有:内螺纹部78,其与一端部60的外周部60a的螺纹部60b嵌合;以及环状凹部79,其直径比内螺纹部78大。

预载荷操作件71的下表面是在行程方向s上与中间部件72抵接的抵接面71a。

在抵接面71a,在预载荷操作件71的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沿行程方向s凹陷的凹部80。在此,凹部80在预载荷操作件71的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设置于三处。即,凹部80在预载荷操作件71的周向上以120°的间隔设置。

预载荷操作件71借助内螺纹部78在外周部60a的螺纹部60b上旋转,由此在外周部60a上沿行程方向s移动。

环状凹部79以从外侧包围外周部60a的方式设置成环状,环状凹部79与内螺纹部78同轴地配置。环状凹部79是抵接面71a的内周侧部分沿行程方向s凹陷而形成的凹部。

各凹部80相对于环状凹部79配置在径向外侧。

此外,预载荷操作件71在行程方向s上的与环状凹部79的相反侧端部的外周具备能够插入工具的工具用凹部71b。即,工具用凹部71b在行程方向s上设置在远离环状凹部79的位置。

工具用凹部71b是预载荷操作件71的外周部沿径向凹陷而形成的凹部,在预载荷操作件71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工具用凹部71b。上述工具例如是具备从径向外侧与工具用凹部71b卡合的爪部的钩状扳手。

图6是从径向外侧观察预载荷操作件71与中间部件72卡合的卡合部的侧视图。

参照图2~图4及图6,中间部件72具备:第一中间部件81,其与预载荷操作件71的抵接面71a抵接;以及第二中间部件82,其与第一中间部件81分体设置,并夹在第一中间部件81与弹簧62的端面62a之间。

图7是从预载荷操作件71侧观察第一中间部件81的俯视图。图8是沿图7中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2~图8,第一中间部件81具备:环状的环部83,一端部60的外周部60a贯插于该环部83;以及筒状凸部84,其从环部83的内周缘朝向预载荷操作件71侧沿行程方向s立起设置。

此外,第一中间部件81具备从筒状凸部84的内周面朝向环部83的中心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卡合部85。

环部83是圆板状的环,环部83的上表面是在行程方向s上与预载荷操作件71的抵接面71a抵接的抵接面83a。

在抵接面83a,朝向预载荷操作件71沿行程方向s突出的凸部86在第一中间部件81的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第一中间部件81的凸部86与预载荷操作件71的凹部80卡合。以与凹部80相同的间隔设置有与凹部80相同数量的凸部86。因此,全部凸部86同时与全部凹部80卡合。

凹部80及凸部86构成使预载荷操作件71与第一中间部件81卡合的凹凸87(图6)。

如图5及图6所示,沿预载荷操作件71的径向观察时,预载荷操作件71的凹部80是由一对斜面部80a构成的v字状的槽,宽度随着靠向槽的底部而变小。凹部80沿径向贯通预载荷操作件71,使环状凹部79与预载荷操作件71的外周面的外侧连通。

此外,沿第一中间部件81的径向观察时,第一中间部件81的凸部86是三角形状的突起,设置成随着靠向突起的末端而逐渐变细。

图9是卡合部85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参照图7~图9,第一中间部件81是通过冲压加工对板材进行成型而制造的部件。筒状凸部84、卡合部85及凸部86通过对构成环部83的板状基材进行弯曲加工或拉深加工而形成。

卡合部85通过将板状基材弯折成u字状而形成。卡合部85形成为u字状,具备:底壁部85a,其从环部83的内周缘向径向内侧延伸;以及一对侧壁部85b,其从底壁部85a的周向的两侧缘沿行程方向s立起设置。一对侧壁部85b与筒状凸部84相连。一对侧壁部85b的高度比环部83的板厚大。

底壁部85a及一对侧壁部85b的下部是u字形状的底部,构成弯曲成圆弧状的曲面部85c。

参照图2及图4,第一中间部件81通过在环部83的内周部贯插外周部60a而安装于一端部60。通过使卡合部85与外周部60a的长槽部77卡合,第一中间部件81以中心轴29a为旋转中心的旋转被限制。

详细而言,第一中间部件81通过使卡合部85的侧壁部85b及曲面部85c的一部分与长槽部77的内壁部77a抵接而被限制旋转。

卡合部85的侧壁部85b的高度比环部83的板厚要厚,并且卡合部85具有曲面部85c。因此,卡合部85相对于长槽部77的接触面积变大,防止了卡合部85与长槽部77剧烈碰撞。

图10是沿图4中的x-x线的剖视图。在此,在图4中,第二中间部件82从第一中间部件81分离,但在图10中,如图2所示,示出了第二中间部件82与第一中间部件81抵接的状态。

参照图3、图4、图6及图10,第二中间部件82具备:筒状部90,其与一端部60的外周部60a嵌合;以及环状的弹簧支承部91,其从筒状部90的上端向径向外侧延伸。

第二中间部件82的板状的弹簧支承部91被夹在第一中间部件81的环部83与弹簧62的端面62a之间。即,第二中间部件82与弹簧62直接接触而支承弹簧62。

第二中间部件82在筒状部90与外周部60a嵌合的状态下能够沿行程方向s移动。第二中间部件82没有被阻止在以中心轴29a为旋转中心的旋转方向上旋转,而能够旋转。

筒状部90贯插在弹簧62的上端部的内周部,并引导弹簧62。

第二中间部件82与第一中间部件81彼此分体地设置。第二中间部件82与第一中间部件81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例如,也可以用硬材料形成直接支承弹簧62的第二中间部件82,用加工性好的材料形成形状复杂的第一中间部件81。

如图10所示,第一中间部件81被夹在第二中间部件82的弹簧支承部91与预载荷操作件71的抵接面71a之间。第一中间部件81的筒状凸部84的外周部与预载荷操作件71的环状凹部79的内周部嵌合。

在此,说明由预载荷操作件71进行的预载荷的调整。

在图2及图6所示的状态下,预载荷操作件71经由第一中间部件81及第二中间部件82而受到被压缩的弹簧62的反作用力。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一中间部件81的凸部86与凹部80卡合,预载荷操作件71被限制以中心轴29a为旋转中心旋转。

伴随着后悬架29的行程,在弹簧62产生压缩方向的变形以及扭转。因此,弹簧62的反作用力包括对中间部件72及预载荷操作件71沿行程方向s进行按压的力、以及使中间部件72及预载荷操作件71旋转的力。

如图4所示,在后悬架29中,第一中间部件81的卡合部85与外周部60a的长槽部77卡合,由此防止了第一中间部件81的旋转。因此,使预载荷操作件71旋转的弹簧62的反作用力被第一中间部件81切断,不会传递到预载荷操作件71。因此,能够防止预载荷操作件71旋转,能够防止预载荷因弹簧62的反作用力而变更。

此外,由于第二中间部件82能够相对于第一中间部件81相对旋转,因此第二中间部件82借助于弹簧62的反作用力而相对于第一中间部件81旋转。由此,能够利用第二中间部件82的旋转释放弹簧62的反作用力,能够防止预载荷操作件71的旋转。

此外,预载荷操作件71通过凹凸87的卡合而被限制旋转。因此,能够防止弹簧62的反作用力引起的预载荷操作件71的旋转。

图11是示出预载荷操作件71被旋转操作的状态的侧视图。

预载荷操作件71被与工具用凹部71b卡合的上述工具旋转操作。

当抵抗弹簧62的反作用力而使预载荷操作件71向箭头a的方向旋转时,预载荷操作件71的凹部80的斜面部80a越过凸部86,从而凹凸87的卡合被解除。在该状态下,预载荷操作件71能够在抵接面71a与多个凸部86的顶点部抵接的状态下旋转。

当从图11的状态进一步使预载荷操作件71向箭头a的方向旋转时,凹部80与凸部86再次卡合,预载荷操作件71的旋转被限制。

当预载荷操作件71被旋转操作时,预载荷操作件71及中间部件72沿行程方向s移动,由此弹簧62的压缩量变更,预载荷发生变化。此时,卡合部85在长槽部77内沿行程方向s移动。

当预载荷操作件71向另一端部61(图2)侧移动时,预载荷变大,当预载荷操作件71向另一端部61的相反侧移动时,预载荷变小。

在后悬架29中,由于在预载荷操作件71的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设置三处凹凸87,因此在旋转操作时能够良好地支承第一中间部件81。例如,在凹凸87在周向上为两处的情况下,第一中间部件81容易倾倒。

此外,通过设置多个凹凸87,能够阶段性地调整预载荷,容易调整预载荷。后悬架29的凹凸87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在三处,因此,对于预载荷操作件71的一圈旋转,能够分三个阶段调整预载荷。

此外,如图10所示,第一中间部件81与预载荷操作件71的相对旋转通过第一中间部件81的筒状凸部84与预载荷操作件71的环状凹部79嵌合而被引导。因此,能够利用预载荷操作件71保持第一中间部件81,能够防止旋转操作时的第一中间部件81的倾倒。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后悬架29具备:一端部60;另一端部(61),其相对于一端部60产生行程;弹簧62,其被压缩在一端部60与另一端部61之间;以及预载荷调整机构70,其能够调整弹簧62的预载荷,预载荷调整机构70具备:预载荷操作件71,其设置于一端部60,并支承弹簧62;以及中间部件72,其夹在预载荷操作件71与弹簧62之间,预载荷操作件71与一端部60的外周部60a嵌合,并通过在外周部60a的螺纹部60b上旋转,而能够沿行程方向s移动,一端部60在外周部60a具备沿行程方向s延伸的长槽部77,中间部件72为供外周部60a贯插的环状,能够沿行程方向s移动,中间部件72具备与长槽部77卡合的卡合部85,通过卡合部85与长槽部77卡合,中间部件72被限制旋转。

根据该结构,由于中间部件72的旋转通过使卡合部85与一端部60的外周部60a的长槽部77卡合而被限制,因此欲使预载荷操作件71旋转的弹簧62的反作用力被中间部件72切断。因此,能够防止预载荷因弹簧62的反作用力而变化。此外,即使不使用双螺母结构等也能够防止预载荷操作件71的旋转,因此当进行预载荷的调整时,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使预载荷操作件71旋转从而容易地调整预载荷。

此外,预载荷操作件71与中间部件72通过由凹部80和凸部86构成的凹凸87而卡合,作为凹部80和凸部86中的一方的凹部80设置于预载荷操作件71,作为凹部80和凸部86中的另一方的凸部86设置于中间部件72,当克服弹簧62的反作用力而使预载荷操作件71旋转时,凹凸87的卡合被解除。

根据该结构,利用预载荷操作件71与中间部件72卡合的凹凸87,能够防止弹簧62的反作用力引起的预载荷操作件71的旋转。此外,当进行预载荷的调整时,通过克服弹簧62的反作用力而使预载荷操作件71旋转,能够解除凹凸87的卡合,能够容易地调整预载荷。

此外,在预载荷操作件71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三处以上的凹凸87。

根据该结构,在解除了凹凸87的卡合的状态下,能够利用在预载荷操作件71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三处以上的凸部86来支承中间部件72,因此能够防止中间部件72倾斜。当预载荷操作件71被旋转时,预载荷操作件71被沿周向隔开相等间隔的凹凸87依次定位。因此,预载荷的调整幅度成为阶段性的,能够容易地调整预载荷。由于凹凸87设置有三处以上,因此能够细微地调整预载荷。

而且,预载荷操作件71具备被设置成包围外周部60a的环状凹部79,中间部件72具备与环状凹部79嵌合的筒状凸部84。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环状凹部79与筒状凸部84的嵌合来支承中间部件72,当调整预载荷时能够防止中间部件72倾倒。

此外,中间部件72的卡合部85在与长槽部77卡合的卡合面上具备曲面部85c。

根据该结构,能够缓和卡合部85与长槽部77的碰撞,能够抑制长槽部77受伤。此外,能够通过拉深加工容易地成型出卡合部85。

此外,中间部件72也可以具备:第一中间部件81,其具备卡合部85;以及第二中间部件82,其夹在第一中间部件81与弹簧62之间。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设置有卡合部85的部分和支承弹簧62的部分分开设置为第一中间部件81和第二中间部件82,能够使中间部件72的材质和加工方法更合适。

而且,第二中间部件82能够相对于第一中间部件81相对旋转。

根据该结构,第二中间部件82相对于第一中间部件81旋转,由此能够释放弹簧62的反作用力,能够防止预载荷操作件71的旋转。

此外,能够利用插入工具用凹部71b中的工具来使预载荷操作件71旋转,从而容易地调整预载荷。此外,通过在行程方向s上分开配置环状凹部79和工具用凹部71b,能够确保预载荷操作件71的刚性。

而且,后悬架29连结摆臂13与车辆的车体,所述摆臂13将车辆1的后轮3支承为摆动自如。

根据该结构,在弹簧62的载荷大的后悬架29中,能够有效地防止预载荷操作件71的旋转,并且能够容易地调整预载荷。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凹凸87由预载荷操作件71的凹部80和第一中间部件81的凸部86构成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凹凸例如也可以由设置于预载荷操作件71的凸部、以及设置于第一中间部件81的凹部构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自动二轮车1的后悬架29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可以适用于具备两个前轮或后轮的三轮车辆、以及具备四轮以上的车轮的车辆的悬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