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及其摇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3974发布日期:2021-09-25 12:13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三轮车及其摇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三轮车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三轮车及其摇摆装置。


背景技术:

2.物流车通常会采用电动三轮车进行运输,电动三轮车具有载货方便、价格低、质量好、经久耐用等优点。
3.通常,三轮车包括车体、一个前轮和两个后轮,采用一个前轮支撑的前部车体、两个后轮支撑的后部车体。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三轮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除了直线行驶以外,也会涉及到拐弯。当三轮车以较快的速度或转弯角度较大,朝某个方向转弯时,易导致三轮车侧翻。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降低三轮车侧翻的可能性,本技术提供一种三轮车及其摇摆装置。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三轮车的摇摆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三轮车的摇摆装置,三轮车包括前部车体、后部车体以及后轮,包括连接座、主轴以及复位机构;
8.所述连接座用于连接前部车体;所述主轴的一端用于固定连接后部车体,所述主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连接座,且所述主轴的转动轴线水平并垂直后轮的轴线;
9.所述复位机构设于连接座与主轴之间,并用于使得所述连接座具有摆正的趋势。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弯时,连接座(前部车体)可摆动,进而水平面之间形成一定夹角,使得重力产生沿水平方向的分力,且该水平分力用于提供转弯时的向心力,进而辅助转弯,降低三轮车侧翻的可能性。
11.可选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摆杆以及复位弹簧;
12.所述摆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连接座,且所述摆杆随连接座绕主轴转动;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用于固定连接后部车体,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摆杆。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弯时,连接座随前部车体一起摆动,则摆杆克服复位弹簧的弹性力而摆动;完成转弯后,复位弹簧的弹性力使得摆杆复位,则连接座以及前部车体随摆杆的复位而摆正,便于直线行驶。
14.可选的,所述复位机构还包括复位杆,所述复位杆垂直主轴,且所述复位杆固定连接后部车体;
15.所述摆杆上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沿主轴的径向延伸,且所述避让槽沿主轴的周向贯穿摆杆;
16.所述复位杆穿设于避让槽内,且所述复位弹簧套接于复位杆的外周。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复位弹簧与摆杆之间连接的可靠性,进而实现复位功能。
18.可选的,所述复位机构还包括调节螺母;所述复位杆的外周设有螺纹,所述调节螺母套接于复位杆的外周,并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复位杆;且所述调节螺母抵紧于复位弹簧背离摆杆的一端。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行驶前,可转动调节螺母,通过螺纹实现调节螺母沿复位杆的轴向移动,进而调节复位弹簧的预紧力。
20.可选的,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均设有挡环,且所述挡环滑动套接于复位杆的外周。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复位弹簧抵紧挡环,进而通过挡环抵紧摆杆,减少摆杆与复位弹簧之间的摩擦磨损。
22.可选的,所述挡环包括同轴设置的插接段以及抵接段,所述插接段的外径小于抵接段的外径;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套接至插接段的外周,且所述复位弹簧的端部抵接于抵接段的端部。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避免挡环脱离复位弹簧,同时,为复位弹簧提供径向定位。
24.可选的,所述复位弹簧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复位弹簧分别位于摆杆沿主轴周向的两侧,且两个所述复位弹簧均用于抵紧摆杆。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左转弯时,摆杆随连接座向一侧摆动,压缩一侧的复位弹簧;右转弯时,摆杆随连接座向另一侧摆动,压缩另一侧的复位弹簧;直线行驶时,两侧复位弹簧同步抵紧摆杆,进而通过限制摆杆的位置以使得前部车体处理摆正状态。
2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三轮车,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27.一种三轮车,包括前部车体、后部车体、前轮、后轮以及上述的摇摆装置,所述连接座连接前部车体;所述主轴的一端固定连接后部车体。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弯时,连接座(前部车体)可摆动,进而水平面之间形成一定夹角,使得重力产生沿水平方向的分力,且该水平分力用于提供转弯时的向心力,进而辅助转弯,降低三轮车侧翻的可能性。
29.可选的,所述连接座铰接前部车体,且铰接轴线平行所述后轮的轴线;所述前部车体与连接座之间还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一端连接前部车体,所述减震弹簧的一端连接于连接座。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部车体通过铰接以及减震弹簧实现与连接座之间的柔性连接,在三轮车行驶时,后部车体的震动通过摇摆装置向前部车体传递的过程中,利用减震弹簧吸收震动,进而减小前部车体的震动。
3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2.1.转弯时,连接座(前部车体)可摆动,进而水平面之间形成一定夹角,使得重力产生沿水平方向的分力,且该水平分力用于提供转弯时的向心力,进而辅助转弯,降低三轮车侧翻的可能性;
33.2.行驶前,可转动调节螺母,通过螺纹实现调节螺母沿复位杆的轴向移动,进而调节复位弹簧的预紧力;
34.3.直线行驶时,两侧复位弹簧同步抵紧摆杆,进而通过限制摆杆的位置以使得前部车体处理摆正状态,以便于三轮车的直线行驶。
附图说明
35.图1是三轮车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是摇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是复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8.图4是前部车体与摇摆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9.图5是后部车体与摇摆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40.附图标记说明:1、后轮;2、前部车体;3、后部车体;4、连接座;5、主轴;51、安装孔;6、复位机构;61、摆杆;611、避让槽;62、连接件;63、复位杆;64、复位弹簧;65、调节螺母;66、挡环;661、插接段;662、抵接段;7、减震器;71、活塞杆;72、缸体;8、减震弹簧;9、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41.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2.参照图1,三轮车包括车体、一个前轮和两个后轮1,并采用一个前轮支撑的前部车体2、两个后轮1支撑的后部车体3,同时,前部车体2上可设置坐垫,且前部车体2上转动设有把手,前轮连接于把手的下端,驾驶人员坐于坐垫上,通过操控把手以控制前轮的摆动,进而实现三轮车的直线行驶和转弯。
43.参照图1、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三轮车的摇摆装置,包括连接座4以及主轴5。
44.沿三轮车前进方向上,连接座4连接于前部车体2的后端;主轴5平行于三轮车前进方向,即主轴5水平并垂直后轮1的轴线,且主轴5的后端固定连接于后部车体3的前端,主轴5的前端绕自身轴线转动嵌设至连接座4内。
45.转弯时,连接座4与主轴5之间可相对转动,则前部车体2可绕主轴5摆动一定角度,连接于后部车体3的两个后轮1均正常滚动抵接地面,且后轮1轴线与地面保持平行,而前轮随前部车体2一起绕主轴5摆动一定角度,即前轮轴线与地面之间形成夹角;前部车体2的重力产生沿平行地面方向的分力,且该分力用于提供转弯时的向心力,进而辅助转弯,降低三轮车侧翻的可能性。
46.参照图1、2,摇摆装置还包括复位机构6,完成转弯后,复位机构6驱动连接座4摆正,进而使得前部车体2摆正,以使得前轮轴线与地面之间恢复至平行状态,以便于三轮车直线行驶。
47.参照图1、2,复位机构6包括摆杆61、连接件62、复位杆63以及复位弹簧64。
48.摆杆61固定连接于连接座4,且连接座4处于摆正状态时,摆杆61处于竖直状态;摆杆61上还设有避让槽611,避让槽611沿竖直方向径向延伸,且避让槽611沿主轴5的周向贯穿摆杆61。
49.连接件62固定连接至后部车体3,连接件62并排设有两个,且两个连接件62沿平行后轮1轴线的方向排列;同时,两个连接件62位于摆杆61沿主轴5周向的两侧;复位杆63平行后轮1轴线,复位杆63穿设至避让槽611内,且复位杆63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个连接件62上,进而实现复位杆63与后部车体3之间的固定连接。
50.复位弹簧64设有两个,复位弹簧64套接至复位杆63的外周,且两个复位弹簧64分别位于摆杆61的两侧。
51.左转弯时,前部车体2向一侧摆动,摆杆61随连接座4向一侧摆动,压缩一侧的复位
弹簧64;右转弯时,前部车体2向另一侧摆动,摆杆61随连接座4向另一侧摆动,压缩另一侧的复位弹簧64;完成转弯后,复位弹簧64的弹性力驱动摆杆61复位,则连接座4以及前部车体2随摆杆61的复位而摆正,便于三轮车直线行驶。
52.参照图3,复位机构6还包括调节螺母65,复位杆63的外周设有螺纹,调节螺母65套接于复位杆63的外周,并通过螺纹连接复位杆63。且调节螺母65位于复位弹簧64背离摆杆61的一侧。
53.参照图3,每个复位弹簧64的两端均设有挡环66,挡环66滑动套接于复位杆63的外后。挡环66包括同轴且一体成型的插接段661以及抵接段662,插接段661的外径小于抵接段662的外径,且复位弹簧64的一端套接至插接段661的外周,同时,复位弹簧64的端部抵接于抵接段662的端部。一个复位弹簧64两端的挡环66分别抵接摆杆61、调节螺母65。
54.行驶前,可转动调节螺母65,通过螺纹实现调节螺母65沿复位杆63的轴向移动,进而调节复位弹簧64的预紧力。
5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三轮车的摇摆装置的实施原理为:转弯时,连接座4与主轴5之间可相对转动,进而使得前部车体2绕主轴5摆动一定角度,同时,摆杆61随之压缩复位弹簧64以摆动一定角度,前轮随前部车体2一起绕主轴5摆动一定角度,即前轮轴线与地面之间形成夹角;前部车体2的重力产生沿平行地面方向的分力,且该分力用于提供转弯时的向心力,进而辅助转弯,降低三轮车侧翻的可能性;
56.完成转弯后,复位弹簧64的弹性力驱动摆杆61复位,进而带动连接座4以及前部车体2摆正,以便于三轮车直线行驶。
57.参照图1,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三轮车,包括车体、一个前轮和两个后轮1,并采用一个前轮支撑的前部车体2、两个后轮1支撑的后部车体3,同时,前部车体2上可设置坐垫,且前部车体2上转动设有把手,前轮连接于把手的下端,驾驶人员坐于坐垫上,通过操控把手以控制前轮的摆动,进而实现三轮车的直线行驶和转弯。
58.参照图1、4,连接座4铰接前部车体2;所述前部车体2与连接座4之间还设有减震器7以及减震弹簧8。
59.减震器7包括活塞杆71以及缸体72,活塞杆71的一端同轴滑动嵌设于缸体72内,且活塞杆71的另一端铰接前部车体2,缸体72的端部铰接连接座4;同时,连接座4与前部车体2之间的铰接轴线、活塞杆71与前部车体2的铰接轴线以及缸体72于连接座4的铰接轴线,三处铰接轴线均平行后轮1轴线。
60.减震弹簧8同轴套接至减震器7的外周,同时,缸体72以及活塞杆71的外周均同轴设有挡板9,且减震弹簧8的一端抵紧缸体72外周的挡板9,减震弹簧8的另一端抵紧活塞杆71外周的挡板9,
61.参照图2、5,主轴5伸出连接座4的一端并排设有两个安装孔51,且安装孔51沿主轴5的径向贯穿主轴5。螺栓穿设于安装孔51内,并连接至后部车体3,以实现主轴5与后部车体3之间的固定连接。
62.在其他实施例中,主轴5还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与后部车体3之间的固定连接。
63.连接件62可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于后部车体3的前端。
6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三轮车的实施原理为:转弯时,摇摆装置动作,辅助转弯,降低三轮车侧翻的可能性;同时,在三轮车行驶时,后部车体3的震动通过摇摆装置向前部车体2
传递的过程中,利用减震弹簧8以及减震器7吸收震动,进而减小前部车体2的震动,提高驾驶人员的舒适性,同时,便于驾驶人员精准的操纵把手,减小行驶路线的偏离。
6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