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合式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3639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合式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合式婴儿车。
婴儿车的用途极为广泛,其在室内可供婴幼儿乘坐或暂时休憩之用,在室外则可供长辈推着四处行走。
目前婴儿车上所装设的装置有许多,如刹车装置,可控制轮子转向的定向装置,可拆、组的扶手装置,可调整把手方向的换向装置,可调整背垫倾斜角度的调整定位装置,及可使婴儿车整个收合呈体积较小状态的收折装置,通过各装置的设置,可使婴儿车的使用功效提高。但有些装置,还有待于改进,如,其中为使婴儿车的座垫得以调整,使之可供婴儿躺着,或是坐于婴儿车内,制造厂商乃于婴儿车上,设计出多种可让背垫的倾斜角度得以调整定位的装置,如


图12所示的结构,即为其中一种,该结构是于骨架上设置一卡掣座80,另于背垫杆90上设置一钩座91,当背垫杆90往上扳动时,即使钩座91定位于卡掣座80处而呈定位状态,若须使背垫杆90呈近似水平的状态时,可将钩座91往上压,即使钩座91与卡掣座80分离,此时背垫杆90即藉本身的重力而往下作动,即呈近乎水平的状态,以供婴儿躺于婴儿车中。
上述结构是使背垫杆藉自身的重力而往下作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当婴儿车欲收合时,通过骨架的连动,即会同时推掣钩座而使背垫杆往下作动,当欲进行收合之时,背垫杆即往下作动,使供婴儿乘坐的布垫夹掣于背垫杆与底垫杆之间,使各骨架间的收合状态受到影响,甚至使收合后的固结装置无法顺利扣合,须于收合过程中,将背垫杆先行拉着,待各骨架间已逐渐完全收合时,再将背垫杆放松,此种消极的辅助方式,徒增麻烦。
又婴儿车的把手杆设计相当重要,若把手杆的位置设计不当,则会使操作者极费力地推动婴儿车前进,又因使用者的身高不一,目前婴儿车把手杆仅依各国家的平均身高来设计,因此对某些人适用,某些人就不适用,且以往把手杆呈形状的型态,当手握持于横杆处而推动婴儿车前进时,因推力是直接加诸于横杆处,由于有部份分推力被抵消,推动时较为费力。
目前婴儿车为了舒适,可配合设置一扶手,目前扶手大多为组合式的设计,其可依所需而将其组设于婴儿车上,也可自婴儿车上取下,但此种方式于扶手取下时,须将扶手另置于其他处,待须使用时,则须再寻找,以致使用上相当不便,且此种组合式扶手的设计,于婴儿车欲收合时,须先将扶手拆下,故收合程序较为繁杂。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容易收合,收合时不需将扶手拆下,推动较不费力,可供不同身高的人推动的折合式婴儿车。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该婴儿车具有由把手杆、前斜杆、后斜杆、座垫杆及背垫杆组成的骨架,于前斜杆与把手杆间设有收折装置,于背垫杆与把手杆间设有扣掣装置,而背垫杆并与座垫杆枢接一起,背垫杆与底垫杆间以卡掣座衔接一起,卡掣座与底垫杆固设一体,而上端形成供背垫杆枢接的容置空间,容置空间的两侧各形成卡边,使背垫杆与卡掣座间于收合时仍保持于扣掣的状态,于收折装置处枢设一扶手杆,该扶手杆下端设有扣掣装置,与收折装置的扣孔配合,使扶手杆可往上旋动,也可往下旋动定位;扶手杆的两侧各设扣掣装置,是于扶手下端枢设一作动片,作动片可由弹簧加诸于往外顶掣的力量,而作动片下方延伸拨片,而前端形成与扣孔对应的斜面;手杆的横杆部可呈弧弯形状;弧弯状可呈向上弯的状态;手杆的横杆可呈弧弯斜状。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优点和积极效果非常明显。由以上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特色设计,使婴儿车于展开或收合时,均具有独特的实用性,以整体而言,即具备以下的功效(1)收合顺畅;(2)扶手杆无收藏的困扰;(3)易于推动;(4)收合后各骨架稳固定位。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侧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局部外观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卡掣座处的侧视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卡掣座处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婴儿车扶手杆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婴儿车扶手杆处组合的平面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婴儿车扶手杆处往上收合时的平面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进行收合时的平面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进行收合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婴儿车收合后定位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另种型式把手杆的外观示意图。
图12是现有婴儿车的侧视示意图。
实施例;如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由把手杆11、前斜杆12、后斜杆13、座垫杆14及背垫杆15组成骨架10,而于前后斜杆12、13下端各设有轮子16,在把手杆11与前斜杆12间设有收折装置20,而于背垫杆15与把手杆11间设有扣掣装置30,另底垫杆14与背垫杆15间则设有卡掣座40,其中收折装置20由作动座21及定位座22所组成,若将作动座21往上拉,即可使作动座21与定位座22分离,而扣掣装置30是于作动座21内侧设有卡座31,而于背垫杆15上适当处设有扣掣部32,经扣掣部32与卡座31的配合,使背垫杆15于上限位置时,得以呈定位状态,因收折装置20、扣掣装置30结构,两者皆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且其结构大多属现有的设计,因此以下未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设计重点在于卡掣座40,请配合参看图2、图3及图4所示,卡掣座40具有一通孔41,使其得以穿掣于底垫杆14上并固定一体,而于卡掣座40上端形成供背垫杆15枢接的容置空间42,容置空间42的两侧各形成卡边43,当背垫杆15呈
图1所示的上限位置时,不仅藉扣掣装置30呈稳固的定位状态,且下端亦受卡边43的夹掣而定位。当欲收合时,可将收折装置20的作动座21往上拉动,而使各骨架得以连动,请参看图8所示,当到达一定的收合位置时,扣掣部32脱离卡座31,使各骨架逐渐收合,但此时背垫杆15仍藉卡掣座40的定位,而依然位于上限位置处,此时因背垫杆15与底垫杆14间的布垫仍为展开状态,因此布垫即不会被夹掣于杆体之间,当收合至图9所示的状态时,因各骨架已接近完全收合的状态,故此时可略加诸于背垫杆15小小的推力,或是通过拉动布垫,即可使背垫杆15往底垫杆14方向并合,如图6所示,即可使各骨架间呈完全收合的状态,此时固结装置即可顺利扣合,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卡掣座40此一限制的设计,即可避免背垫杆因本身重力而自动落下,所导致布垫影响收合的情形。
另再配合一定位装置的设计,使婴儿车收合时,整体结构呈定位状态,以便搬动,其是于把手杆11两侧适当处形成钩片70,而于后斜杆13的对应处形成卡掣座71,请参看
图10所示,在卡掣座71与后斜杆13间设有一簧片711,藉簧片711使卡掣座71的位置保持一定,而当婴儿车收合时,恰使钩片70钩掣于卡掣座71的凹槽712处,呈稳固的定位状态,当婴儿车欲展开时,则可将卡掣座71往下按掣,即可使钩片70脱离卡掣座71而得以展开。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设计重点在于把手杆11,请参看图2所示,把手杆11的横杆部111,是呈弧弯形状,且是呈往上弯的型态,因此整个横杆部111从两端至中央处,即形成不同的落差,使用者若握持于不同的位置,即使握持的高度改变,因此不仅可使婴儿车适用于较多体型的使用者,且当使用者手握持于横杆部111时,因是握持于斜面处,故加诸于整个婴儿车斜向的推力,能以较省力的方式推动婴儿车前进,而此把手杆11也可如
图11所示的型态,藉两侧为弧弯斜状的设计,而达到相同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设计重点在于扶手杆50,请参看图2和图5所示,该扶手杆50是呈形状,其两侧各以枢接方式与收折装置20枢接一起,使其可以往上旋动,也可往下旋动,而于扶手杆51两侧各设有扣掣装置60,该扣掣装置60是于扶手杆50下方固设一下端为镂空的卡座61,该卡座61两侧各形成往下延伸凸环62,两侧凸环62间可枢设一作动片63,作动片63与卡座61间设有一弹簧64,而于作动片63下方延伸一拨动片65,且于前端形成斜面66,另于收折装置20上设有对应斜面66的扣孔67。
请参看图5所示,当扶手杆50位于婴儿车前方时,如
图1所示的型态,作动片63的斜面66即卡掣于扣孔67处,而呈稳固的扣掣状态,而若不须使用扶手杆时,请参看图7所示,可将作动片63往上拨动,使斜面66脱离扣孔67,即可使扶手杆50往上旋动,而呈图5所示的型态,藉上述设计于扶手杆往上旋动时,仍可提供较大的空间供婴儿放入婴儿车内,而无使用的障碍产生。
权利要求1.一种折合式婴儿车,该婴儿车具有由把手杆、前斜杆、后斜杆、座垫杆及背垫杆组成的骨架,于前斜杆与把手杆间设有收折装置,于背垫杆与把手杆间设有扣掣装置,而背垫杆并与座垫杆枢接一起,其特征在于背垫杆与底垫杆间以卡掣座衔接一起,卡掣座与底垫杆固设一体,而上端形成供背垫杆枢接的容置空间,容置空间的两侧各形成卡边,使背垫杆与卡掣座间于收合时仍保持于扣掣的状态,于收折装置处枢设一扶手杆,该扶手杆下端设有扣掣装置,与收折装置的扣孔配合,使扶手杆可往上旋动,也可往下旋动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合式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其中扶手杆的两侧各设扣掣装置,是于扶手杆下端枢设一作动片,作动片可由弹簧加诸于往外顶掣的力量,而作动片下方延伸拨片,而前端形成与扣孔对应的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合式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其中把手杆的横杆部可呈弧弯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折合式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其中弧弯形状的横杆部可呈向上弯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3、4所述的折合式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其中把手杆的横杆可呈弧弯斜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合式婴儿车,该婴儿车由把手杆、前斜杆、后斜杆、底垫杆、背垫杆所组成,主要是于背垫杆与底垫杆间以一卡掣座衔接,卡掣座内供背垫杆枢接的空间内两侧具有卡边,使婴儿车收合时,背垫杆仍保持于上限位置,以使布垫展开以避免被夹掣于杆体间,而达到得以完全收合的目的,另配合可往上收合的扶手杆及把手杆的横杆部为弧弯形状的设计,使婴儿车更具实用性。
文档编号B62B7/00GK2269995SQ9622979
公开日1997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1996年5月3日 优先权日1996年5月3日
发明者陈丽琚 申请人:陈丽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