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车顶盖构造

文档序号:8240613阅读:845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车顶盖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减薄板厚且能够实现刚性的提高的车辆的车顶盖构造。
【背景技术】
[0002]由于汽车的车顶盖影响所谓的抗变形(日文力D吞)性和NVH(噪音、振动、声振粗糙度)性能且是较大的部件,所以期望减薄汽车顶盖车顶盖的板厚。
[0003]以往,为了确保抗变形性能,实施了在车顶盖上后期加工出加强筋形状或者从车厢内侧后期加工出横梁等的对策。另外,上述的对策具有NVH对策的作用(参照专利文献1、2、3、4)ο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6595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06563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30465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154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_8]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9]在通过点焊接合车顶盖时,因制造时的精度的关系,有时在上边梁的板面发生形变(变形)。通过在上边梁上后期加工出加强筋(台阶)来作为该情况的对策。然而,在加强筋平行地配置时,因所谓的折叠(日文:7 3 —r 4才 > )效果,振动增幅,给NVH性能带来影响。
[0010]像这样通过加强筋使抗变形性能得到提高,但有时会导致低频率的NVH性能严重恶化。作为提高NVH性能的方法,具有通过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构件来进行加强的方法,但该方法会导致零件件数增多、模具成本增加、组装成本增加、重量增大。
[001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薄板厚且实现刚性的提高、不会给抗变形性和NVH(噪音、振动、声振粗糙度)性能带来影响的车辆的车顶盖构造。
_2]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在车顶盖的车辆宽度方向上设有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凸面部和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该中央凸面部的两侧的侧部凸面部,在上述中央凸面部与侧部凸面部之间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形成有车辆宽度方向的台阶部,由上述台阶部形成沿车顶盖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凹状部,该一对凹状部彼此间的间隔形成为从车顶盖的前端部越向后端部越小。
[0014]并且,在本发明中,上述中央凸面部的高度形成为低于上述侧部凸面部的高度,上述台阶部位于上述中央凸面部与上述侧部凸面部之间,上述侧部凸面部的高处位置形成为靠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并邻接于上述台阶部。
[0015]而且,在本发明中,上述车顶盖的后方部形成为越朝车体后方越向斜下方倾斜,至少在上述车顶盖的后方部,在上述侧部凸面部的外侧部沿车体前后方向形成低处位置,该低处位置低于上述高处位置,将上述侧部凸面部在高处位置的曲率半径设定为小于上述侧部凸面部在低处位置的曲率半径。
[0016]而且,在本发明中,上述一对凹状部配置为与乘坐后部座位的人的头部中心位置相比使其通过靠近车体中心侧的位置。
_7] 发明的效果
[0018]采用本发明,能够得到一种能够减薄板厚且实现刚性的提高、不会给抗变形性和NVH(噪音、振动、声振粗糙度)性能带来影响的车顶盖构造。并且,侧部凸面部在高处位置的曲率半径Rl设定为小于作为凹面部的低处位置的曲率半径R2,从而能够使顶部中的振动特性发生变化,不易引起相同的振动。而且,一对凹状部配置为与乘坐后部座位的人的头部中心位置相比使其通过靠近车体中心侧的位置,从而能够确保乘坐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顶盖构造的立体图。
[0020]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21]图3是图1的从车体前方看到的主视图。
[0022]图4是图1的从侧方看到的侧视图。
[0023]附图标记说曰月
[0024]1、顶部;2、车顶盖;2a、前端部;2b、后端部;3、车身侧围外板;4、槽部;20、中央凸面部;21、侧部凸面部;21A、高处位置;21B、低处位置;22、台阶部;23、凹状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边参照附图边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26]在图1?图4中,对于车辆的顶部1,车顶盖2的两侧与车身侧围外板3的上端部接合,前后方向的槽部4形成为所谓的莫西干形状。在车身侧围外板3的内表面上部侧配置有上边梁内部构件(未图示),形成有上边梁部,使顶部I的车厢内侧得到加强。
[0027]在上述车顶盖2的前端部形成有前端缘部2a,前端缘部2a构成前部窗框的上端部,在后端部形成有后端缘部2b,后端缘部2b构成后部窗框的上端部。
[0028]车顶盖2构成为,在从侧面观察时从前端缘部2a到后端缘部2b的部分形成为较大地弯曲的圆弧状,从中央部2c到后方部2d的部分形成为以较小的倾斜角度逐渐向下方倾斜,以谋求提高空气动力性能。
[0029]在上述车顶盖2的从前方看到的整体形状中形成有3个峰,如图3所示,在车顶盖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形成有中央凸面部20和侧部凸面部21,该侧部凸面部21形成在该中央凸面部20的左右两侧。上述中央凸面部20和左右两侧的侧部凸面部21沿车体的前后方向设置,在上述中央凸面部20与侧部凸面部21之间,车辆宽度方向的台阶部22沿车体的前后方向从前端缘部2a形成到后端缘部2b。如图2所示,上述台阶部22形成沿车顶盖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状的线条地形成有一对凹状部23,该一对凹状部23沿倾斜方向形成为间隔从前方越向后方越小。上述一对凹状部23之间的间隔m形成为从车顶盖2的前端缘部2a越向后端缘部2b越小,前部侧的凹状部23之间的间隔Hi1与后部侧的凹状部23之间的间隔m2的关系满足m m2,而形成为头大尾小的形状。
[0030]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对于夹着上述台阶部22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上述中央凸面部20和上述侧部凸面部21这两者的高度而言,上述中央凸面部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的高度Ii1低于上述侧部凸面部21的高度h 2,即hi< h 2,从而设定上述台阶部22的倾斜角度Θ,将上述侧部凸面部21的最高的高处位置21A形成为靠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并邻接于上述台阶部22。
[0031]如图3所示,对于上述车顶盖2,至少在上述车顶盖2的后方部2d,在上述侧部凸面部21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低处位置21B,该低处位置21B低于上述高处位置21A,将上述侧部凸面部21在高处位置21A处基于车顶盖2的内表面侧中心的曲率半径R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