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骑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28157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鞍骑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在主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部焊接后框架的鞍骑型车辆的车体框架。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公开了以下鞍骑型车辆的车体框架:设有前管,从前管朝后方延伸地接合、且由冲压成型形成“3”字形截面的主框架,以及焊接在主框架的下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部、且朝后方延伸的支承框架(后框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这种车体框架中,在后框架形成凸缘部,以便与主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部相接,将该凸缘部焊接在主框架的侧面部。
[0003]【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1-230611号公报
[0004]但是,以往结构由于后框架的截面的绝大部分配置在凸缘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车体框架的车宽方向尺寸易变大。另一方面,若为了减小车宽方向尺寸,使得后框架的截面的车宽方向尺寸小,则后框架的焊接部位的截面惯性矩变小,担心难以确保充分的刚性。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易确保后框架的焊接部的截面惯性矩、且能易抑制朝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鞍骑型车辆的车体框架。
[0006]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鞍骑型车辆的车体框架包括:
[0007]前管(12);
[0008]主框架(41),从上述前管(12)朝后方延伸地接合,且由模具成型形成横截面形状;以及
[0009]后框架(55),焊接在上述主框架(4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且朝后方延伸;
[0010]上述鞍骑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的特征在于:
[0011]上述后框架(55)的至少与上述主框架(41)焊接的焊接部(57F)包括与上述主框架(41)的侧面焊接的凸缘部(57G、57H),以及从上述凸缘部(57G、57H)朝车宽方向内侧膨出的膨出部(57J);
[0012]上述主框架(41)的侧面在与上述后框架(55)的上述膨出部(57J)对应的位置,设有收纳上述膨出部(57J)的凹部(72)。
[0013]根据该结构,易确保后框架的焊接部的截面惯性矩,且易抑制朝车宽方向外侧伸出必要以上。
[0014]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得上述后框架(55)的上述焊接部(57F)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形成为与上述凸缘部(57G、57H)大致同一面。根据该结构,易进一步抑制后框架的焊接部朝车宽方向外侧伸出。
[0015]又,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得在上述主框架(41)的侧面,接合用于支持上述鞍骑型车辆的摇臂(23)的枢轴板(43),上述枢轴板(43)从车宽方向外侧与上述凸缘部(57G、57H)重叠,上述枢轴板(43)、上述凸缘部(57G、57H)、以及上述主框架(41)的侧面通过激光焊接汇总接合。根据该结构,能省略焊接工序,且没有必要配置枢轴板,以便避开主框架和后框架的接合部,提高形状的自由度。
[0016]又,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得在上述主框架(41)的侧面,设有收纳上述凸缘部(57G、57H)的凸缘用凹部(73),上述枢轴板(43)在上述凸缘用凹部(73)附近通过激光焊接与上述主框架(41)的侧面直接接合。根据该结构,枢轴板和凸缘部的激光焊接以及枢轴板和主框架的激光焊接能在相同工序进行,且易确保枢轴板和主框架的接合刚性。
[0017]又,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得上述后框架(55)的上述焊接部(57F)朝前下方倾斜,上述主框架(41)的上述凹部(72)向着前下方贯通。根据该结构,即使雨水等进入凹部或后框架的焊接部内,也能利用重力有效地排出。
[0018]又,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得上述枢轴板(43)覆盖上述凹部(72)的向着前下方贯通的开口部(72K)的车宽方向外侧。根据该结构,能使得从外侧难以看到凹部的前端开口,能提尚外观性。
[0019]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0020]在本发明中,后框架焊接在横截面形状由模具成型形成的主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上述后框架的至少与上述主框架焊接的焊接部包括与上述主框架的侧面焊接的凸缘部,以及从上述凸缘部朝车宽方向内侧膨出的膨出部,上述主框架的侧面在与上述后框架的上述膨出部对应的位置,设有收纳上述膨出部的凹部,因此,易确保后框架的焊接部的截面惯性矩,且易抑制朝车宽方向外侧伸出必要以上。又,若使得上述后框架的上述焊接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形成为与上述凸缘部大致同一面,则易进一步抑制后框架的焊接部朝车宽方向外侧伸出。
[0021]又,若使得与上述主框架的侧面接合的枢轴板从车宽方向外侧与上述凸缘部重叠,上述枢轴板、上述凸缘部、以及上述主框架的侧面通过激光焊接汇总接合,则能省略焊接工序,且没有必要配置枢轴板,以便避开主框架和后框架的接合部。又,若使得上述枢轴板在上述主框架的侧面,在收纳上述凸缘部的凸缘用凹部附近通过激光焊接与上述主框架的侧面直接接合,则枢轴板和凸缘部的激光焊接以及枢轴板和主框架的激光焊接能在相同工序进行,且易确保枢轴板和主框架的接合刚性。
[0022]又,若上述后框架的上述焊接部朝前下方倾斜,上述主框架的上述凹部向着前下方贯通,则即使雨水等进入凹部或后框架的焊接部内,也能利用重力有效地排出。
[0023]又,若上述枢轴板覆盖上述凹部的向着前下方贯通的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则能使得从外侧难以看到凹部的前端开口,能提高外观性。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的左侧面图。
[0025]图2是车体框架的立体图。
[0026]图3是车体框架的左侧面图。
[0027]图4是将下框架和周边结构一起表示的图。
[0028]图5(A)、⑶中,(A)是图4的A-A截面图,⑶是供说明下框架的制造的图。
[0029]图6是图4的B-B截面图。
[0030]图7是将主框架后部和周边结构一起表示的图。
[0031]图8是从左侧看右主框架半体及周边结构的图。
[0032]图9是将右主框架半体和周边结构一起表示的立体图。
[0033]图10是放大C字状焊道的图。
[0034]图11是图7的C-C截面图。
[0035]图12是图7的D-D截面图。
[0036]图13是图7的E箭头向视图。
[0037]图14是将左侧的连结框架部和周边结构一起表示的图。
[0038]图15(A)?(C)中,(A)是将C字状焊道和周边结构一起放大表示的图,(B)是(A)的F-F截面图,(C)是表示侧支架使用时的状态的图。
[0039]图16是表示车体框架的组装工序的图。
[0040]图中符号意义如下:
[0041]I 一摩托车(鞍骑型车辆)
[0042]11 一车体框架
[0043]12 一前管
[0044]41 一主框架(第一薄板部件)
[0045]43 —枢轴板
[0046]44 一下框架(第二薄板部件)
[0047]44A, 44B, 44D, 52A, 56G, 56H, 57G, 57H, 58A 一凸缘部
[0048]51 一主框架前部(管状部件)
[0049]55 —后框架
[0050]56J, 57J —膨出部
[0051]57—支承框架部
[0052]57F 一支承框架部的前端部(焊接部)
[0053]71 一第一凹部
[0054]72 一第二凹部
[0055]73 —第三凹部(凸缘用凹部)
[0056]100 ?116 —叠合部
[0057]K —铆接部
[0058]BI 一直线焊道(焊接焊道)
[0059]B2, B2A?B2E, B2X 一 C字状焊道(焊接焊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60]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在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设为与相对车体的方向相同。又,各图所示符号FR表不车体前方,符号UP表不车体上方,符号LE表不车体左方。
[0061]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I的左侧面图。
[0062]该摩托车I包括车体框架11,前轮14,把手15,油箱16,以及动力单元21。在该车体框架11的前端部设有前管12,构成转向系统的前叉13轴支在该前管12,上述前轮14轴支在该前叉13的下端,上述把手15支持在前叉13的上部,上述油箱16支持在车体框架11的前上部,上述动力单元21包括配置在该油箱16下方的发动机17以及变速机18。
[0063]又,在摩托车1,设有支持在车体框架11的后上部、乘员(驾驶者RD等)乘坐的座席22,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持在车体框架11的下部的摇臂23,轴支在该摇臂23的后端的后轮24,以及位于摇臂23的后部和车体框架11的后部之间的后减震单元25。
[0064]前照灯27支持在前管12的前方,遮覆前轮14的上部的前挡泥板28支持在前叉13,构成吸气系统的节气阀体31安装在发动机17的后上部。尾灯32配置在座席22的后方,遮覆后轮24的上部的后挡泥板33配置在该尾灯32的下方。节气阀体31也可以是化油器。
[0065]又,在车体框架11,安装用于在直立状态下使车体停车的中部支架35,用于在朝左侧倾斜状态下使车体停车的侧支架36,以及乘员(驾驶者RD)搁脚的左右一对台阶37等。又,在图1中,符号38是驾驶者RD用于变速操作的变速杆。
[0066]图2是车体框架11的立体图,图3是车体框架11的左侧面图。
[0067]摩托车I的车体框架11包括前管12,从该前管12朝后下方延伸的单一的主框架41,设在该主框架41的后下部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板43,以及在主框架41下方、从前管12朝后下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