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健身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64185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健身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具体涉及一种健身自行车。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马行式自行车只有在加速、爬坡或是逆风行驶等情况下才能很好的起到健身锻炼的作用,而在下坡、顺风或缓速蹬踏等情况下则健身锻炼效果不明显,并且不能根据个人需要调节运动强度。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健身自行车;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或需要增加运动量,使自行车的骑行与锻炼有效结合。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健身自行车,包括自行车架体,及设置在架体上的曲柄杆、鞍管和起伏装置,及设置在起伏装置上的车座,所述起伏装置包括脚踏杆、连动臂、杠杆臂、车座联动杆、差动平衡杆和弹性自动复位装置;连动臂对称设置在自行车架体的两侧,脚踏杆与曲柄杆连接在连动臂一端的两侧,连动臂的另一端与杠杆臂的一端活动连接,杠杆臂的另一端连接在车座联动杆上,并且杠杆臂的中部与鞍管的顶端铰接,差动平衡杆同时与车座联动杆和鞍管铰接,弹性自动复位装置的一端与连动臂一端铰接,弹性自动复位装置的另一端连接在自行车架体上。
[0005]进一步,所述弹性自动复位装置为气动弹簧;
进一步,所述弹性自动复位装置的数量不少于一个;
进一步,所述脚踏杆与连动臂的连接点位于曲柄杆与连动臂连接点的前方;
进一步,所述弹性自动复位装置与连动臂的连接点位于脚踏杆与连动臂的连接点和曲柄杆与连动臂连接点的后方;
进一步,所述弹性自动复位装置与连动臂的连接点位于脚踏杆与连动臂的连接点和曲柄杆与连动臂连接点的前方。
[000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利的弹性自动复位装置可以拉拽或推送连动臂,骑行人员通过克服弹性自动复位装置阻力的作用增加运动量;运动强度的调节根据需要通过增加弹性自动复位装置的数量来实现;弹性自动复位装置还可以有效避免曲柄杆运行至邻近最低点处出现运动死点的情况;弹性自动复位装置采用气动弹簧,清洁无污染,运行平稳安全;弹性自动复位装置还可以起到对车座的减震作用,使本发明在骑行和运动过程中更加舒服。
【附图说明】
[000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08]结合附图,本发明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
1-自行车架体;2_曲柄杆;3_鞍管;4_车座;5_脚踏杆;6_连动臂;7_杠杆臂;8_车座联动杆;9_差动平衡杆;10_弹性自动复位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以下结合附图对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发明,并不用于限定发明。
[0010]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健身自行车,包括自行车架体1,及设置在架体I上的曲柄杆2、鞍管3和起伏装置,及设置在起伏装置上的车座4,所述起伏装置包括脚踏杆5、连动臂6、杠杆臂7、车座联动杆8、差动平衡杆9和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 ;连动臂6对称设置在自行车架体I的两侧,脚踏杆5与曲柄杆2连接在连动臂6 —端的两侧,连动臂6的另一端与杠杆臂7的一端活动连接,杠杆臂7的另一端连接在车座联动杆8上,并且杠杆臂7的中部与鞍管3的顶端铰接,差动平衡杆9同时与车座联动杆8和鞍管3铰接,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的一端与连动臂6 —端铰接,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的另一端连接在自行车架体I上;所述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为气动弹簧;所述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的数量不少于一个;所述脚踏杆5与连动臂6的连接点位于曲柄杆2与连动臂6连接点的前方;所述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与连动臂6的连接点位于脚踏杆5与连动臂6的连接点和曲柄杆2与连动臂6连接点的后方。[0011 ] 在本发明中,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与连动臂6的连接点位于脚踏杆5与连动臂6的连接点和曲柄杆2与连动臂6连接点的后方时,采用的气动弹簧在自行车骑行过程中,先接受拉伸作用再接受受压的作用,气动弹簧的一端要连接在自行车架体的后侧,当脚踏杆5从最高点逆时针方向被踩踏至邻近最低点的过程中,骑行人员除了要克服自行车与地面的阻力,还要克服气动弹簧的阻力,克服自行车与地面的阻力可以带动自行车前行,克服气动弹簧的阻力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运动量,还可以通过增加气动弹簧的数量来增加运动强度,当脚踏杆5运行至邻近最低时,气动弹簧将拉动连动臂6继续运动,可以有效避免曲柄杆2运行至最低点时产生死点现象,在脚踏杆5运行至邻近最低之后,车座4接受人体重力作用,车座联动杆8将带动杠杆臂7相对于鞍管3的支点运动,进而带动连动臂6向上运动,此过程中气动弹簧可以有效减缓作用力的作用速度,起到减震作用,当曲柄杆2被带到最高点时,可以再次通过脚部作用的蹬踏作用,使自行车前行并且到锻炼作用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一种健身自行车,包括自行车架体1,及设置在架体I上的曲柄杆2、鞍管3和起伏装置,及设置在起伏装置上的车座4,所述起伏装置包括脚踏杆5、连动臂6、杠杆臂7、车座联动杆8、差动平衡杆9和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 ;连动臂6对称设置在自行车架体I的两侧,脚踏杆5与曲柄杆2连接在连动臂6 —端的两侧,连动臂6的另一端与杠杆臂7的一端活动连接,杠杆臂7的另一端连接在车座联动杆8上,并且杠杆臂7的中部与鞍管3的顶端铰接,差动平衡杆9同时与车座联动杆8和鞍管3铰接,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的一端与连动臂6 —端铰接,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的另一端连接在自行车架体I上;所述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为气动弹簧;所述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的数量不少于一个;所述脚踏杆5与连动臂6的连接点位于曲柄杆2与连动臂6连接点的前方;所述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与连动臂6的连接点位于脚踏杆5与连动臂6的连接点和曲柄杆2与连动臂6连接点的后方;所述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与连动臂6的连接点位于脚踏杆5与连动臂6的连接点和曲柄杆2与连动臂6连接点的前方。
[0012]自动复位装置10的安装位置可以置于自行车架体I的前侧,此时所采用的气动弹簧在自行车的行驶过程中先受压破起到锻炼和克服死点的作用,再受拉伸作用起到减震作用。
[0013]本发明中自动复位装置10不经可以采用启动弹簧还可以是弹簧减震器,或者是其他能够在受到拉伸或压迫作用后依然能够自动恢复原状的装置。
[001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健身自行车,包括自行车架体(I),及设置在架体(I)上的曲柄杆(2)、鞍管(3)和起伏装置,及设置在起伏装置上的车座(4),其特征在于:所述起伏装置包括脚踏杆(5)、连动臂出)、杠杆臂(7)、车座联动杆(8)、差动平衡杆(9)和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连动臂(6)对称设置在自行车架体(I)的两侧,脚踏杆(5)与曲柄杆(2)连接在连动臂(6) —端的两侧,连动臂(6)的另一端与杠杆臂(7)的一端活动连接,杠杆臂(7)的另一端连接在车座联动杆(8)上,并且杠杆臂(7)的中部与鞍管(3)的顶端铰接,差动平衡杆(9)同时与车座联动杆(8)和鞍管(3)铰接,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的一端与连动臂(6) —端铰接,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的另一端连接在自行车架体(I)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健身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为气动弹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健身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的数量不少于一个。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健身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杆(5)与连动臂(6)的连接点位于曲柄杆(2)与连动臂(6)连接点的前方。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健身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 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与连动臂¢)的连接点位于脚踏杆(5)与连动臂¢)的连接点和曲柄杆⑵与连动臂(6)连接点的后方。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健身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自动复位装置(10)与连动臂(6)的连接点位于脚踏杆(5)与连动臂(6)的连接点和曲柄杆(2)与连动臂(6)连接点的前方。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健身自行车;其包括自行车架体,及设置在架体上的曲柄杆、鞍管和起伏装置,及设置在起伏装置上的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起伏装置包括脚踏杆、连动臂、杠杆臂、车座联动杆、差动平衡杆和弹性自动复位装置;连动臂对称设置在自行车架体的两侧,脚踏杆与曲柄杆连接在连动臂一端的两侧,连动臂的另一端与杠杆臂的一端活动连接,杠杆臂的另一端连接在车座联动杆上,并且杠杆臂的中部与鞍管的顶端铰接,差动平衡杆同时与车座联动杆和鞍管铰接,弹性自动复位装置的一端与连动臂一端铰接,弹性自动复位装置的另一端连接在自行车架体上;本发明可以有效实现自行车的骑行和锻炼作用,并且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调节运动强度。
【IPC分类】B62M1/00
【公开号】CN105216953
【申请号】CN201510676075
【发明人】李万祥, 张艳龙, 杨萍, 李宗刚, 何玮, 黄志东, 方晨圆, 杨世林, 崔喜鹏
【申请人】兰州创亮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