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构造

文档序号:9829240阅读:675来源:国知局
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0002]作为本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其通过在汽车仪表板的面上设置纵加强筋,来提高仪表板的刚性而抑制在该仪表板产生振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I:日本实公昭第62-378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专利文献I所述的技术能够考虑到:在输入有车辆前后方向的荷载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纵加强筋来抑制在仪表盘部产生振动等。
[0006]然而,专利文献I所述的技术相对于车宽方向(横向)荷载等各种荷载的输入,还无法称之为能够充分地抑制在仪表盘部产生变形或振动。
[0007]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仪表盘部产生变形或振动的车辆前部构造。
[0008]技术方案I所述的发明为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仪表盘部,其划分动力源搭载室和车室;底板部,其构成上述车室的地板;和加强筋部,其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设在从上述仪表盘部至上述底板部的前部范围内,呈向上述车室侧鼓出的形状,上述加强筋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延伸部;和将该一对延伸部的后端彼此连接的连接部,且该加强筋部从上述车室侧观察呈U字形状。
[0009]在本发明中,在最会对仪表盘部或与其相邻的底板部的变形或振动产生影响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上设有加强筋部,且加强筋部从车室侧观察而设为U字形状。通过配置在这样限定的小区域中且呈向车室侧鼓出的形状,而提高了加强筋部的刚性,通过这种加强筋部而能够提高包括仪表盘部和底板部的前部在内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刚性。
[0010]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仪表盘部产生变形或振动。
[0011 ]此外,加强筋部的连接部位于底板部的前部,由此,尤其能够提高仪表盘部与底板部之间的边界部分的刚性。由此,能够提高包括仪表盘部在内的车辆前部构造整体的刚性,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车辆前部构造产生变形或振动。
[0012]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筋部的上述延伸部具有由该延伸部的上表面、上述仪表盘部和上述底板部的前部所包围的呈三角形的侧面。
[0013]根据这样的构成,在仪表盘部与底板部之间的边界部分上形成了具有呈三角形的侧面的桁架构造,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该边界部分的刚性。
[0014]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和上述延伸部由不同的部件构成,从上方观察,上述底板部相对于上述加强筋部的配置有上述连接部的部位而在车辆前方与车辆后方由不同的部件构成。
[0015]根据这样的构成,加强筋部中的连接部与延伸部所重叠的接合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刚性和强度会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强筋部的连接部周围的刚性。此外,由与延伸部不同的部件构成而被提高了刚性的连接部位于底板部中的不同部件彼此的接合部分上,因此,能够谋求确保生产性,同时保持底板部的接合部分中的刚性和强度。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包括仪表盘部在内的车辆前部构造产生变形或振动。
[0016]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具有仪表盘横梁,其接合在仪表盘面板的与上述车室为相反侧的面上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其中,该仪表盘面板具有上述仪表盘部和上述底板部的前方一部分,上述加强筋部的上述连接部与上述仪表盘横梁的投射在水平面上时的位置在至少一部分上重叠。
[0017]根据这样的构成,仪表盘横梁的设置区域与加强筋部的连接部的设置区域在投影水平面上至少一部分重合,因此能够进一步地发挥提高仪表盘面板刚性的效果。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包括仪表盘部在内的车辆前部构造产生变形或振动。
[0018]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承减震器的副车架,该副车架与上述仪表盘横梁连结。
[0019]根据这样的构成,仪表盘横梁的设置区域与加强筋部的连接部在水平面上的至少一部分中匹配而提高了刚性,在该仪表盘横梁上连结有支承减震器的副车架,该减震器承受来自路面的经由车轮的输入荷载。因此,在来自路面的输入荷载经由减震器以及副车架而传递至车辆的情况下,车辆前部构造、尤其设有U字形状的加强筋部的中央部不会大幅变形。由此,能够作为车辆前部构造整体而确保刚性,从而相对于来自路面的大输入荷载也能够提高车辆的驾驶性。
[0020]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仪表盘部的上述车室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向吊架;和从该转向吊架向下方延伸且支承该转向吊架的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的下端固定在上述加强筋部上。
[0021]根据这样的构成,转向吊架沿着车宽方向配置,从而使用在转向装置等的安装中,并且有助于提高车辆前部构造的刚性。而且,经由支承部件而使转向吊架固定在刚性高的加强筋部上,因此能够提高转向吊架的刚性进而提高车辆前部构造整体的刚性。
[0022]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具有:搭载在上述动力源搭载室中的行驶用电动机;与上述动力源搭载室相比设置在后方的电池;和将上述行驶用电动机与上述电池电连接的配线,在上述加强筋部中所鼓出的形状的内部,配置有上述配线的至少一部分。
[0023]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将与作为重要的动力源以及/或者再生机构的行驶用电动机连接且施以高电压的配线配置在刚性高的加强筋部中所鼓出的形状的内部。由此,能够通过例如在即使车辆碰撞时也不会大幅变形的加强筋部的内部保护施以高电压的配线。
[0024]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加强筋部上、或该加强筋部的从上述车室侧观察的U字形状的内侧,固定有包括传感器在内的电子控制单元。
[0025]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将控制单元固定在刚性高的加强筋部上、或该加强筋部的U字形状的内侧。像这样使电子控制单元的固定位置的刚性变高,因此能够抑制该固定位置的变形或振动。因此,能够防止因电子控制单元的固定位置的刚性低而在该固定位置周围产生变形或振动而导致传感器误检测的风险,电子控制单元能够进行基于传感器的高精度检测的控制。
[0026]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控制单元为安全带控制单元以及安全气囊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0027]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防止因安全带控制单元或安全气囊控制单元的固定位置的刚性低而与驾驶状态对应地产生该固定位置周围的变形或振动,从而招致因传感器的误检测而使安全带或安全气囊误动作、或在必要时不动作等的不良状况的风险。即,传感器在车室内能够正确地检测周围的状况,且主要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到碰撞情况,因此安全带控制单元或安全气囊控制单元在碰撞等的必要时能够进行恰当的控制。
[0028]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8、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在与上述连接部相比靠前方的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