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侧部构造

文档序号:10481318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车辆侧部构造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侧部构造,该车辆侧部构造能够谋求提高烛式悬架的横向刚性的性能。该车辆侧部构造包括前围板(1)、减振柱(2)和前围横梁(3),其中减振柱(2)配置于前围板(1)的车辆后方侧Rr,前围横梁(3)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前围横梁(3)配置为与减振柱(2)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W2的一侧部的上端部的高度大致相同,前围横梁(3)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W2的一端部和减振柱(2)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W2的一侧部的上端部通过前围纵梁(6)相连结在一起。
【专利说明】
车辆侧部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侧部构造,该车辆侧部构造包括前围板、减振柱(日文:只卜y、;/卜夕7—)和前围横梁。其中,减振柱配置于比所述前围板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前围横梁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
【背景技术】
[0002]作为商用车系的汽车,在驾驶席位于发动机上方的平头式汽车中,为了保证货室的长度,尽可能地将驾驶席的位置布局于车辆前方侧。因此,如开始所述,在比前围板靠后方侧的位置配置有减振柱。
[0003]以往,在上述车辆侧部构造中,减振柱和前围横梁分别独立地设置,左右成对的减振柱之间也分别独立地设置(作为包括减振柱的车辆具有专利文献I的技术,作为包括前围横梁的车辆具有专利文献2的技术)。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47061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011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9]根据上述以往的技术,由于减振柱和前围横梁分别独立地设置,左右成对的减振柱之间也分别独立地设置,所以烛式悬架(日文:只卜歹卜的横向刚性不是很高。
[0010]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制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侧部构造,该车辆侧部构造能够谋求提高烛式悬架的横向刚性。
[0011]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2]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如下几点,一种车辆侧部构造,该车辆侧部构造包括:
[0013]前围板;
[0014]减振柱,其配置于所述前围板的车辆后方侧;以及
[0015]前围横梁,其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在所述车辆侧部构造中,
[0016]所述前围横梁配置为与所述减振柱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侧部的上端部的高度大致相同,
[0017]所述前围横梁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一端部和所述减振柱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侧部的上端部通过前围纵梁相连结在一起。(技术方案I)
[0018]根据该结构,前围横梁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一端部和所述减振柱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侧部的上端部通过前围纵梁相连结在一起。即,通过作为刚性构件的前围横梁对左右的减振柱进行接合,由此,能够提高减振柱对于曲线行驶时等的横向力的刚性,进而能够减少烛式悬架的性能的下降。另外,由于能够提高前围板周围的刚性,所以能够减小前围板的变形,且能够减少驾驶席周围的震动、噪声的发生。
[0019]另外,为了固定悬架的支柱,相比于减振柱的其他的部分,减振柱的上端部的构造要求具有足够的刚性和强度。此外,减振柱的上端部是接受来自悬架的输入的部位,通过对减振柱的左右上端部彼此之间进行连结,由此,能够最有效地将左右的减振柱连结起来,且能够提高烛式悬架对于输入的横向刚性。(技术方案I)
[0020]在本发明中,
[0021]所述前围纵梁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接合于所述减振柱的一侧部的上端部,且从所述减振柱的一侧部的上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
[0022]所述前围横梁的一端部接合于所述前围纵梁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据此能够发挥以下的作用。(技术方案2)
[0023]在正面碰撞时,能够使得前围纵梁的车辆前方侧的前半部有效地变形来吸收冲击。(技术方案2)
[0024]在本发明中,
[0025]前围侧板夹在所述前围纵梁和所述减振柱的一侧部的上端部之间,据此能够发挥以下的作用。(技术方案3)
[0026]通过利用前围纵梁和减振柱的一侧的上端部夹入前围侧板,从而能够提高横向的前围侧板的刚性,进而能够提高车辆刚性,其中,前围纵梁和减振柱均是刚性构件。此外,由于能够减小前围板向横向的变形,所以能够有效地降低前围板的周围的震动。(技术方案3)
[0027]在本发明中,
[0028]所述减振柱的一侧部的上端部形成有俯视时为梯形状的嵌合凸部,并且所述前围侧板形成有俯视时为梯形状的嵌合凹部,所述嵌合凸部与所述嵌合凹部嵌合在一起,
[0029]形成于所述前围纵梁的倾斜部与所述嵌合凸部的车辆前方侧的倾斜部重合且接合在一起,据此能够发挥以下的作用。(技术方案4)
[0030]能够使得正面碰撞时的输入不存留在前围板的周围,而是有效地分散到车身,从而能够使在正面碰撞时来自前方的输入可靠地传递到车身构造。
[0031]另外,通过使前围纵梁和减振柱之间的接合部倾斜,由此,能够使得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输入易于被减振柱接受,同时,能够增大所述接合部的接合面积,提高接合强度。
[0032]而且,能够提高减振柱、前围侧板和前围纵梁的彼此之间的接合强度。
[0033]然后,通过使减振柱、前围侧板和前围纵梁彼此倾斜地接合,由此,能够分散向上述构件之间的接合部的应力集中(增大了接合面。从而不出现急剧的变化点。),从而不会在接合部附近引起变形,由此,能够使得前围纵梁的车辆前方侧的前半部有效地变形。
[0034]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撞击时的冲击吸收,且能够有效地将冲击力分散到车身骨架,从而能够形成可靠地防止车室变形的构造。(技术方案4)
[0035]在本发明中,
[0036]在所述减振柱的一侧部的上侧前端部设有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安装凸缘,
[0037]在所述前围板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设有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安装凸缘,
[0038]所述减振柱的安装凸缘的基端部、所述前围侧板和所述前围纵梁重合且接合在一起,
[0039]所述减振柱的安装凸缘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所述前围板的安装凸缘、所述前围侧板和所述前围纵梁重合且接合在一起,据此能够发挥以下的作用。(技术方案5、6)
[0040]构造上,前围板和减振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在前围横梁和减振柱之间形成有空间。因此,通常来说,仅由前围纵梁和前围侧板构成的部位位于前围横梁和减振柱之间。这样的部位位于均具有刚性的两者(前围横梁和减振柱)之间,且应力可能易于集中于所述部位。
[0041]在此,使安装凸缘从减振柱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并且,使安装凸缘从前围板向车辆后方侧延伸,构成上述那样的接合构造,由此,能够保证上述部位具有足够的强度、刚性。
[0042]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应力集中于上述部位,且能够可靠地防止比前围横梁靠车辆后方侧的前围纵梁的变形。(技术方案5、6)
[0043]发明的效果
[0044]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侧部构造,该车辆侧部构造能够谋求提高烛式悬架的横向刚性。
【附图说明】
[0045]图1是商用车系的汽车的整体立体图。
[0046]图2是从前外侧观察的车辆侧部构造的立体图。
[0047]图3是从车室内侧的斜后方观察的车辆侧部构造的立体图。
[0048]图4是车辆侧部构造的右视图。
[0049]图5(a)是图2的A-A剖视图,图5(b)是图5(a)的Y部的放大图。
[°°50]图6是表不全宽正面碰撞的图。
[0051]图7是表不正面偏置碰撞的图。
[0052]附图标记说明
[0053]1、前围板;1F、安装凸缘(设置于前围板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的安装凸缘,第I安装凸缘);2、减振柱;3、前围横梁;4、前围侧板;6、前围纵梁;6F1、形成于前围纵梁的倾斜部;11F、安装凸缘(设置于减振柱的一侧的上侧前端部的安装凸缘,前侧第2安装凸缘);IlFl、减振柱的安装凸缘的基端部;11F2、减振柱的安装凸缘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30、嵌合凸部;30A、嵌合凸部的车辆前方侧的倾斜部;31、嵌合凹部;Fr、车辆前方侧;Rr、车辆后方侧;W2、车身宽度方向外侧。
【具体实施方式】
[0054]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0055]在本发明中,“前侧”是车辆前方侧,“后侧”是车辆后方侧,“前端部”是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后端部”是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前壁”是车辆前方侧的壁,“后壁”是车辆后方侧的壁,“前表面”是车辆前方侧的面。
[0056]在图1中,表示出商用车系的汽车100,在图2、图3中,表示出汽车100的侧部构造(图1的X部的构造)。该汽车100包括前围板1、减振柱2、前围横梁3、前围侧板4和车轮挡泥罩
5。其中,减振柱2左右成对,且减振柱2配置于前围板I的车辆后方侧Rr,前围横梁3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前围侧板4左右成对,且前围侧板4分别配置于前围板I的左右两侧,车轮挡泥罩5左右成对且为圆弧状,该车轮挡泥罩5配置于前围侧板4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W2。
[0057][前围板I的构造]
[0058]如图5(a)、图5(b)所示,向车辆后方侧Rr延伸的第I安装凸缘IF(相当于技术方案5中的安装凸缘)设置于该前围板I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W2的侧部。
[0059][前围侧板4的构造]
[0060]左右成对的前围侧板4相对于汽车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中心对称(以下,称为“左右对称”)。如图5(a)、图5(b)所示,俯视时为梯形状的嵌合凹部31形成于前围侧板4,该嵌合凹部31与减振柱2的后述的嵌合凸部30嵌合。
[0061 ][减振柱2的构造]
[0062]左右成对的减振柱2为左右对称。如图3、图5(a)、图5(b)所示,该减振柱2包括前壁
11、后壁12、上壁13、车身宽度方向内侧Wl的侧壁14。所述侧壁14形成为梯形状,前壁11倾斜为越向下侧越位于车辆前方侧Fr,后壁12倾斜为越向下侧越位于车辆后方侧Rr。
[0063]向车辆前方侧Fr延伸的前侧第2安装凸缘IlF(相当于技术方案5中的安装凸缘)设置于所述前壁11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W2的一侧部的上端部(减振柱2的一侧的上侧前端部)。另外,向车辆后方侧Rr延伸的后侧第2安装凸缘12F设置于后壁12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W2的一侧部,向上方延伸的上侧第2安装凸缘13F设置于上壁13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W2的一侧部。前侧第2安装凸缘11F、上侧第2安装凸缘13F和后侧第2安装凸缘12F彼此相连。
[0064]如图5(a)、图5(b)所示,俯视时为梯形状的嵌合凸部30形成于减振柱2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W2的一侧部的上端部,S卩,俯视时为梯形状的嵌合凸部30形成于所述上壁13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W2的侧部及上侧第2安装凸缘13F。
[0065][前围横梁3的构造]
[0066]前围横梁3形成为向车辆后方侧Rr开放的截面为帽形状的构件,相当于所述帽的帽檐的上下成对的第3安装凸缘3F1(参照图2、图5(a))焊接接合于前围板I的下部的前表面。由此,前围横梁3加强了前围板I。该前围横梁3配置为与减振柱2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W2的一侧的上端部的高度大致相同,且该前围横梁3被设定为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具有和前围板I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
[0067][前围纵梁6的构造]
[0068]如图2、图4、图5(a)、图5(b)所示,前围横梁3的设置于车身宽度方向外侧W2的一端部的第4安装凸缘3F2(参照图5(b))和减振柱2的上侧第2安装凸缘13F及前侧第2安装凸缘IlF通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围纵梁6相连结在一起。
[0069]该前围纵梁6形成为向车身宽度方向内侧Wl开放的截面为帽形状的构件,且该前围纵梁6具有相当于所述帽的帽檐的上下成对的第5安装凸缘6F。倾斜部6F1(参照图5(b))设置于前围纵梁6的后端部,且该倾斜部6F1倾斜为越向车辆后方侧Rr越位于靠车身宽度方向外侧W2。前围纵梁6的车辆前方侧Fr的前半部倾斜为越向车辆前方侧Fr越位于下方,并且,该倾斜部6F1越向车辆前方侧越向下方逐渐变窄(参照图4)。
[0070][减振柱2等的连结构造]
[0071]如图5(a)、图5(b)所示,构成右侧减振柱2的嵌合凸部30的上侧第2安装凸缘13F和前围侧板4的嵌合凹部31嵌合。于是,前围纵梁6的上下成对的第5安装凸缘6F的后端部的倾斜部6F1从车身宽度方向外侧W2重合于前围侧板4的嵌合凹部31的车辆前方侧Fr的倾斜部31A和减振柱2的嵌合凸部30的车辆前方侧Fr的倾斜部30A。像这样,前围侧板4夹在前围纵梁6的第5安装凸缘6F和减振柱2的上侧第2安装凸缘13F之间及前围纵梁6的第5安装凸缘6F和前侧第2安装凸缘IIF之间。
[0072]而且,减振柱2的前侧第2安装凸缘IlF的基端部11F1、上侧第2安装凸缘13F和后侧第2安装凸缘12F焊接接合于前围侧板4。而且,前围纵梁6的上下成对的第5安装凸缘6F和前围侧板4与减振柱2的上侧第2安装凸缘13F及前侧第2安装凸缘IlF的基端部IlFl焊接接合在一起。
[0073]另外,在前围横梁3的车辆后方侧Rr中,前围板I的第I安装凸缘1F、减振柱2的前侧第2安装凸缘IlF的前端部11F2、前围侧板4和前围纵梁6的上下成对的第5安装凸缘6F重合且焊接接合在一起(参照图5(b))。
[0074]上述连结构造是汽车右侧的侧部的连结构造,但是,车辆左侧的侧部的连结构造也是与所述右侧的侧部的连结构造相同的构造。
[0075]在上述连结状态下,所述前围纵梁6从减振柱2的上侧第2安装凸缘13F及前侧第2安装凸缘IlF向车辆前方侧Fr延伸。另外,前围横梁3的第4安装凸缘3F2焊接接合于第5安装凸缘6F,其中第5安装凸缘6F是前围纵梁6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
[0076]根据本发明,
[0077](I)通过借助作为刚性构件的前围横梁3对左右减振柱2进行接合,由此,能够提高减振柱2对于曲线行驶时等的横向力的刚性,能够减小烛式悬架的性能的下降。另外,由于能够提高前围板I周围的刚性,所以能够减小前围板I的变形,从而能够减少驾驶席周围震动、噪声的发生。
[0078](2)在正面碰撞时,能够使前围纵梁6的车辆前方侧Fr的前半部有效地变形来吸收冲击。(参照图6)
[0079](3)通过利用前围纵梁6和减振柱2的一侧的上端部夹入前围侧板4,从而能够提高横向的前围侧板4的刚性,且能够提高车辆刚性,其中,前围纵梁6和减振柱2均是刚性构件。而且,由于能够减小前围板I向横向的变形,所以能够有效地降低前围板I周围的震动。
[0080](4)所述减振柱2的一侧部的上端部形成有俯视时为梯形状的嵌合凸部30,并且前围侧板4形成有俯视时为梯形状的嵌合凹部31,所述嵌合凸部30与所述嵌合凹部31嵌合在一起,形成于前围纵梁6的倾斜部6F1与嵌合凸部30的车辆前方侧Fr的倾斜部30A重合且焊接接合在一起,由此,能够获得以下作用。
[0081]S卩,能够使得正面碰撞时的输入不存留在前围板I的周围,而是有效地分散到车身,从而能够使在正面碰撞时来自前方的输入可靠地传递到车身构造。
[0082]另外,通过使前围纵梁6和减振柱2之间的接合部倾斜,由此,能够使得来自车辆前方侧Fr的输入易于被减振柱2承接,同时,能够增大所述接合部的接合面积,提高接合强度。
[0083]而且,能够提高减振柱2、前围侧板4和前围纵梁6彼此之间的接合强度。
[0084]然后,通过使减振柱2、前围侧板4和前围纵梁6倾斜地接合,由此,能够分散向上述构件之间的接合部的应力集中(增大了接合面。从而不出现急剧的变化点。),从而不会在接合部附近引起变形,由此,能够使得前围纵梁6的车辆前方侧Fr的前半部有效地变形。图6表示全宽正面碰撞时的前围纵梁的变形状态,图7表示正面偏置碰撞时的前围纵梁。
[0085]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撞击时的冲击吸收,且能够有效地将冲击力分散到车身骨架,从而能够形成可靠地防止车厢变形的构造。
[0086](5)构造上,前围板I和减振柱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在前围横梁3和减振柱2之间形成有空间。因此,通常来说,仅由前围纵梁6和前围侧板4构成的部位位于前围横梁3和减振柱2之间。这样的部位位于均具有刚性的两者(前围横梁3和减振柱2)之间,且应力可能易于集中于所述部位。
[0087]在此,使前侧第2安装凸缘IlF从减振柱2向车辆前方侧Fr延伸,并且,使第I安装凸缘IF从前围板I向车辆后方侧Rr延伸,构成上述那样的接合构造,由此,能够保证上述部位具有足够的强度、刚性。
[0088]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应力集中于上述部位,且能够可靠地防止比前围横梁3的车辆后方侧Rr的前围纵梁6的变形。
【主权项】
1.一种车辆侧部构造,包括: 前围板; 减振柱,其配置于所述前围板的车辆后方侧;以及 前围横梁,其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车辆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横梁配置为与所述减振柱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侧部的上端部的高度大致相同, 所述前围横梁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一端部和所述减振柱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侧部的上端部通过前围纵梁相连结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纵梁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接合于所述减振柱的一侧部的上端部,且从所述减振柱的一侧部的上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 所述前围横梁的一端部接合于所述前围纵梁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前围侧板夹在所述前围纵梁和所述减振柱的一侧部的上端部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柱的一侧部的上端部形成有俯视时为梯形状的嵌合凸部,并且所述前围侧板形成有俯视时为梯形状的嵌合凹部,所述嵌合凸部与所述嵌合凹部嵌合在一起, 形成于所述前围纵梁的倾斜部与所述嵌合凸部的车辆前方侧的倾斜部重合且接合在一起。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减振柱的一侧部的上侧前端部设有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安装凸缘, 在所述前围板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设有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安装凸缘, 所述减振柱的安装凸缘的基端部、所述前围侧板和所述前围纵梁重合且接合在一起, 所述减振柱的安装凸缘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所述前围板的安装凸缘、所述前围侧板和所述前围纵梁重合且接合在一起。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减振柱的一侧部的上侧前端部设有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安装凸缘, 在所述前围板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设有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安装凸缘, 所述减振柱的安装凸缘的基端部、所述前围侧板和所述前围纵梁重合且接合在一起, 所述减振柱的安装凸缘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所述前围板的安装凸缘、所述前围侧板和所述前围纵梁重合且接合在一起。
【文档编号】B62D25/14GK105835956SQ201610080524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2月4日
【发明人】松木基典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