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24913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散热器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在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散热器支撑结构,所述散热器支撑结构具有:第一安装部件,其被固定在车身上,并对散热器主体进行支承;第二安装部件,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而被设为非连结结构,并经由被固定在前纵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上的冲击吸收部件而被直接或间接地安装,并且对所述散热器主体进行支承,所述散热器主体被设为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或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脱离的结构。
【专利说明】
散热器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器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4845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散热器支撑下构件与散热器支撑上构件被分体构成,并且散热器支撑下构件与散热器支撑上构件分别被安装在前纵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上的结构。在该结构中,通过散热器支撑下构件与散热器支撑上构件而对散热器主体进行支承。另外,作为对散热器主体进行支承的结构,还具有在日本特开2012-08669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331452号公报中所公开的结构。
[0003]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48458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中,散热器支撑下构件与散热器支撑上构件分别被安装在前纵梁的前端部上,当散热器支撑下构件的安装部与散热器支撑上构件的安装部分别发生相对位移时,散热器主体将发生变形。为了对这种碰撞时的散热器主体的变形进行抑制,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0004]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在发生碰撞时对散热器主体的变形进行抑制的散热器支撑结构。

【发明内容】

[0005]第一方式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具有:第一安装部件,其被固定在车身上,并对散热器主体进行支承;第二安装部件,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而被设为非连结结构,并经由被固定于前纵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上的冲击吸收部件而被直接或间接地安装,并且对所述散热器主体进行支承,所述散热器主体被设为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或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脱离的结构。
[0006]根据第一方式的散热器支撑结构,散热器主体被固定在车身上的第一安装部件所支承。此外,第二安装部件相对于第一安装部件而被设为非连结结构,并经由被固定于前纵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上的冲击吸收部件而被直接或间接地安装。散热器主体被第二安装部件所支承。通过使第二安装部件相对于第一安装部件而被设为非连结结构,从而使第二安装部件与第一安装部件不会以一体的方式发生变形。由此,当在碰撞时冲击吸收部件发生压溃之时,被直接或间接地安装在冲击吸收部件上的第二安装部件将与冲击吸收部件一起向车辆后方移动。通过使第二安装部件与冲击吸收部件一起向车辆后方移动,从而能够使被第二安装部件支承的散热器主体向车辆后方移动。通过在散热器主体向车辆后方移动时使散热器主体从第一安装部件或者第二安装部件脱离,从而能够抑制散热器主体的变形。因此,与散热器主体经由安装部件而被安装在车身(前纵梁等)上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碰撞时散热器主体的变形。
[0007]第二方式的散热器支撑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散热器支撑结构中,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被配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的车辆上方侧,所述散热器支撑结构被设为如下结构,即,所述第二安装部件对所述散热器主体的上部进行支承,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对所述散热器主体的下部进行支承。
[0008]根据第二方式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第二安装部件被配置于第一安装部件的车辆上方侧,并且散热器主体的上部被第二安装部件所支承,散热器主体的下部被第一安装部件所支承。由此,通过在碰撞时使第二安装部件与冲击吸收部件一起向车辆后方移动,并容许散热器主体的上部的向车辆后方的位移,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碰撞时的散热器主体的变形进行抑制,并且有助于行人保护性能的提高。
[0009]第三方式的散热器支撑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散热器支撑结构中,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被配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的车辆下方侧,所述散热器支撑结构被设为如下结构,即,所述第二安装部件对所述散热器主体的下部进行支承,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对所述散热器主体的上部进行支承。
[0010]根据第三方式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第二安装部件被配置于第一安装部件的车辆下方侧,散热器主体的下部被第二安装部件所支承,散热器主体的上部被第一安装部件所支承。由此,通过在碰撞时使第二安装部件与冲击吸收部件一起向车辆后方移动并容许散热器主体的下部的向车辆后方的位移,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对碰撞时的散热器主体的变形进行抑制。
[0011]第四方式的散热器支撑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散热器支撑结构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件被设为如下结构,即,以使所述散热器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而脱离的方式对所述散热器主体进行支承。
[0012]根据第四方式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第一安装部件被设为以使散热器主体能够相对于车身而脱离的方式对散热器主体进行支承的结构,并且在碰撞时第二安装部件与冲击吸收部件一起向车辆后方进行移动之时,第一安装部件使散热器主体相对于车身而脱离。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碰撞时的散热器主体的变形。
[0013]第五方式的散热器支撑结构为,在第四方式所记载的散热器支撑结构中,设置有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以接近所述散热器主体的车辆后方侧的方式而配置,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
[0014]根据第五方式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由于设置有以接近散热器主体的车辆后方侧的方式而配置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的支承部件,因此在碰撞时第二安装部件与冲击吸收部件一起向车辆后方进行移动之时,被第二安装部件支承的散热器主体将碰撞到支承部件。由此,能够提前使第一安装部件与散热器主体脱离。
[0015]第六方式的散热器支撑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散热器支撑结构中,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被安装在保险杠加强件上,所述保险杠加强件被固定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上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即,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被间接地安装在所述冲击吸收部件上。
[0016]根据第六方式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由于第二安装部件被安装在固定于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上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上,因此当在碰撞时冲击吸收部件被压溃之时,被安装在保险杠加强件上的第二安装部件将向车辆后方移动。因此,能够对碰撞时散热器主体的变形进行抑制。
[0017]而且,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散热器支撑结构,能够对碰撞时散热器主体的变形进行抑制。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表示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
[0019]图2为表示图1所示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0020]图3为表示应用了图1所示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侧视图。
[0021 ]图4为表示图1所示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俯视图。
[0022]图5为表示通过图1所示的散热器支撑结构来对散热器主体进行支承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0023]图6为表示在碰撞时通过图5所示的散热器支撑结构而被支承的散热器主体的上部向车辆后方移动了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0024]图7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支撑结构,且为表示在碰撞时通过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支撑结构而被支承的散热器主体的上部向车辆后方移动并碰撞到了支承部件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0025]图8为表示应用了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
[0026]图9为表示图8所示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俯视图。
[0027]图10为表示应用了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
[0028]图11为表示应用了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第一实施方式
[0030]以下,使用图1?图6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这些附图中所适当标示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标记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0031]在图1中,通过立体图而图示了应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车辆的前部。在图2中,通过立体图而图示了图1所示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整体结构。在图3中,通过侧视图而图示了应用图1所示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车辆的前部,在图4中,通过示意性的俯视图而图示了图1所示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如图1?图4所示,在汽车的车辆10的前部11的两侧处,设置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的作为车身的前纵梁12。前纵梁12被设为,沿着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以及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截面为大致矩形形状的车辆框架部件。在前纵梁1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12A的前侧处,隔着加强板14而设置有作为冲击吸收部件的碰撞盒16。碰撞盒16具备被配置在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筒状部,所述碰撞盒16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时通过在轴向上进行压缩变形从而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在碰撞盒16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处设置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的前保险杠加强件18。
[0032]前保险杠加强件18被设为金属制的保险杠框架部件,并被架设在左右一对碰撞盒16的前端部上。前保险杠加强件18被设为,以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与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相比而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方式而弯曲的形状。
[0033]在车辆10的前部11处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支撑结构S2。散热器支撑结构S2具备对散热器主体40(参照图5)进行支承的散热器支撑件20。散热器支撑件20具备被安装在前保险杠加强件18上的作为第二安装部件的上部构件20A、和与上部构件20A分开(分离独立地)配置并且被安装在前纵梁12上的作为第一安装部件的下部构件20B。换言之,构成散热器支撑件20的上部构件20A与下部构件20B被设为未相互连接的结构。即,上部构件20A相对于下部构件20B而被设为非连结结构。
[0034]散热器支撑件20的上部构件20A具备被固定在前保险杠加强件18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上的左右一对壁体22、和被固定在该壁体22的上端部上并沿着大致车辆宽度方向而架设的上部构件主体24。壁体22具备被固定在前保险杠加强件18的后表面部上的安装部22A、和从安装部22A向车辆后方侧弯曲并且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以及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而配置的纵壁部22B。纵壁部22B从安装部22A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并在纵壁部22B的边缘部处设置有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22C。左右一对壁体22被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左右对称。
[0035]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上部构件20A的壁体22的安装部22A通过未图示的螺栓与螺母等的结合件而被固定在前保险杠加强件18上。另外,壁体22的安装部22A也可以通过焊接而被固定在前保险杠加强件18上。
[0036]上部构件主体24的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以及大致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被形成为大致帽子状,并以向车辆下方侧开口的方式而配置。壁体22的纵壁部22B以及弯曲部22C的上端部以与上部构件主体24的内侧的形状相一致的方式被形成为大致凸状,上部构件主体24以覆盖弯曲部22C(罩着弯曲部22C)的方式而配置。上部构件主体24通过焊接或者螺栓与螺母等结合件而被接合在弯曲部22C上。
[0037]如上文所述,散热器支撑件20的上部构件20A被安装在于碰撞盒16的前端侧处沿着大致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的前保险杠加强件18上。换言之,散热器支撑件20的上部构件20A被设为如下结构,S卩,经由被固定在前纵梁12的前端部12A的前侧的碰撞盒16而被直接地或间接地安装在碰撞盒16上。
[0038]另外,壁体22的形状以及上部构件主体24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其能够进行改变。
[0039]如图2以及图3所示,散热器支撑件20的下部构件20B具备被安装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前纵梁12上的左右一对托架26、和被固定于该托架26的下端部并沿着大致车辆宽度方向而架设的下部构件主体28。托架26具备从前纵梁12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延伸的壁体26A、和从壁体26A的下端部起向车辆前方侧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26B。左右一对托架26被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处左右对称。
[0040]托架26的壁体26A的沿着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以及大致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被形成为大致U字状,并以向车辆后方侧开口的方式而配置。壁体26A的上部的外侧面以与前纵梁12的前端部12A的侧壁面接触的状态而配置,并通过焊接而被接合。通过利用焊接而使壁体26A的上部与前纵梁12的前端部12A的侧壁接合,从而能够提高左右前纵梁12的前端部12A的位置精度。而且,壁体26A的上部的前表面通过焊接等而与加强板14的后表面接合。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壁体26A的上部的外侧面通过焊接而被接合在前纵梁12的内侧的侧壁上,但将托架26接合在前纵梁12上的结构也能够进行改变。
[0041 ]托架26的延伸设置部26B的沿着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以及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截面被形成为大致U字状,并以向车辆下方侧开口的方式而配置。下部构件主体28被设为大致矩形形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有前后一对凸缘部28A(参照图2)。下部构件主体28的前后一对凸缘部28A通过焊接或者螺栓与螺母等的结合件而被接合在延伸设置部26B的上表面上。
[0042]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托架26的壁体26A的前表面部上设置有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而配置的下碰撞盒(也称之为“第二构件”)30。在左右一对下碰撞盒3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安装有沿着大致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的下保险杠加强件32。下碰撞盒30具备被配置在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筒状部,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时通过在轴向上进行压缩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
[0043]在散热器支撑件20中,上部构件20A的作为第二安装部件的上部构件主体24与下部构件20B的作为第一安装部件的下部构件主体28相比被配置于车辆上方侧。如图5所示,被设为如下结构,即,上部构件主体24对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进行支承,下部构件主体28对散热器主体40的下部进行支承。
[0044]更具体而言,在上部构件主体24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处配置有板状部36,上部构件主体24的前后一对凸缘部24A通过焊接等而与板状部36的前端部与后端部接合。在板状部36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处形成有至少两个开口部36B。在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的与开口部36B对置的位置处设置有向车辆上方侧突出的突起部40A,通过使突起部40A与板状部36的开口部36B卡合(被插入),从而使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被上部构件主体24所支承。
[0045]此外,在下部构件主体2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处形成有两个开口部28B(参照图2)。在散热器主体40的下部的与开口部28B对置的位置处设置有向车辆下方侧突出的突起部40B,通过以能够脱离的方式而将突起部40B插入到下部构件主体28的开口部28B中,从而使散热器主体40的下部被下部构件主体28所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40B的外径被设定为小于开口部28B的内径。由此,在车辆10的碰撞时,在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被上部构件20A推压而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之时,突起部40B将很容易从开口部28B脱落(参照图6)。即,下部构件主体28被设为了以使散热器主体40能够相对于前纵梁12而脱离的方式对所述散热器主体40进行支承的结构。
[0046]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0047]如图2等所示,在散热器支撑结构S2中,在前纵梁12上安装有散热器支撑件20的下部构件(第一安装部件)20B。此外,散热器支撑件20的上部构件(第二安装部件)20A相对于下部构件20B而被设为非连结结构。上部构件20A被安装在设置于碰撞盒16的前端侧的前保险杠加强件18上。换言之,上部构件20A经由被固定在前纵梁12的前端部12A的前端上的碰撞盒16而直接地或间接地安装在碰撞盒16上。构成上部构件20A的上部构件主体24被配置于构成下部构件20B的下部构件主体28的车辆上方侧。
[0048]如图5所示,构成上部构件部20A的上部构件主体24对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进行支承,构成下部构件20B的下部构件主体28对散热器主体40的下部进行支承。更具体而言,通过使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的突起部40A卡合在被接合于上部构件主体24上的板状部36的开口部36B中,从而使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被上部构件主体24所支承。此外,使散热器主体40的下部的突起部40B以能够脱离的方式插入到下部构件主体28的开口部28B中。
[0049]在这种散热器支撑结构S2中,当在车辆10的碰撞时经由前保险杠加强件18而被输入了碰撞载荷时,碰撞盒16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压溃。由此,如图6所示,通过被安装在前保险杠加强件18上的散热器支撑件20的上部构件20A与前保险杠加强件18—起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从而能够使被上部构件20A所支承的散热器主体40向车辆后方侧移动。此时,由于上部构件20A相对于下部构件20B而被设为非连结结构,因此上部构件20A不会与下部构件20B—体变形。在被上部构件20A所支承的散热器主体40向车辆后方侧移动时,散热器主体40的下部的突起部40B将脱离下部构件主体28的开口部28B(参照图6)。由此,在散热器支撑结构S2中,与例如散热器主体经由散热器支撑件(安装部件)而被安装在车身(前纵梁等)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碰撞时散热器主体40的变形。
[0050]例如,在对散热器进行支承的散热器支撑件由上部构件、下部构件、将上部构件与下部构件连接在一起的纵柱而构成,且散热器支撑件被安装在车身(前纵梁等)上的结构中,在碰撞盒16于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压溃时,将难以使散热器主体向车辆后方侧移动。因此,为了提高不使散热器主体损坏的耐破坏性能(对散热器主体的变形进行抑制的性能),而需要在散热器支撑件的纵柱上设置能够后退的后退机构,从而会使结构变得复杂且沉重。
[0051]此外,虽然作为其他的结构,散热器支撑件被安装在前保险杠加强件上的情况对于耐破坏性能较为有益,但由于没有对左右前纵梁的前端部进行连接的部件,因此很难获得前纵梁的前端部的位置精度。为了对安装前照灯或前保险杠等,而需要提高左右前纵梁的前端部的位置精度。因此,需要提高前纵梁的刚性或需要进行特别的精度管理,从而有可能使成本增加。
[0052]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支撑结构S2中,散热器支撑件20的上部构件20A被安装在前保险杠加强件18上。由此,在碰撞时,上部构件20A将与前保险杠加强件18—起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与碰撞盒16被压溃的量相对应的量,并且被上部构件20A所支承的散热器主体40将向车辆后方侧移动。此时,散热器主体40的下部的突起部40B从下部构件主体28的开口部28B中脱离。因此,能够对碰撞时的散热器主体40的变形进行抑制,并提高破坏性能。此外,在散热器支撑结构S2中,由于在左右一对前纵梁12的前端部12A上安装有(架设有)散热器支撑件20的下部构件(第一安装部件)20B,因此能够提高左右前纵梁12的前端部12A的位置精度。而且,由于散热器支撑件20的上部构件20A与下部构件20B并未连接(被设为非连结结构),因此与具备将上部构件与下部构件连接的纵柱的上述散热器支撑件相比,能够将上部构件20A的壁体22与下部构件20B的托架26的长度缩短,并能够实现轻量化。
[0053]此外,在散热器支撑结构S2中,上部构件主体24被配置于下部构件主体28的车辆上方侧,并且上部构件主体24对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进行支承,下部构件主体28对散热器主体40的下部进行支承。由此,通过在车辆10的碰撞时利用碰撞盒16的压溃而使上部构件20A与前保险杠加强件18—起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从而能够容许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的向车辆后方侧的位移。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对碰撞时的散热器主体40的变形进行抑制,并且有助于彳丁人保护性能的提尚。
[0054]此外,在散热器支撑结构S2中,构成下部构件20B的下部构件主体28被设为如下结构,即,以使散热器主体40能够相对于前纵梁12而脱离的方式对所述散热器主体40进行支承。更具体而言,散热器主体40的下部的突起部40B以能够脱离的方式而被插入到下部构件主体28的开口部28B中。由此,如图6所示,在车辆10的碰撞时,在上部构件20A与前保险杠加强件18—起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之时,上部构件主体24会将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向车辆后方侧推压,由此利用杠杆原理而使散热器主体40的下部的突起部40B从下部构件主体28的开口部28B中脱离。因此,能够有效地对碰撞时的散热器主体40的变形进行抑制。
[0055]第二实施方式
[0056]接下来,使用图7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57]在图7中,通过侧剖视图而示意性地图示了散热器支撑结构S3。如图7所示,在散热器支撑结构S3中,以接近散热器主体40的车辆后方侧的方式而配置有支承部件50。支承部件50沿着大致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支承部件50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被安装在未图示的前纵梁12(图1参照)上。支承部件50被配置于散热器主体40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高度处。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50被配置于散热器主体4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大致中间的高度处,但支承部件50的位置能够进行改变。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50被形成为在侧剖视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形状,但支承部件50的形状能够进行改变。
[0058]在这种散热器支撑结构S3中设置有支承部件50,所述支承部件50以接近散热器主体40的车辆后方侧的方式而配置,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由此,在碰撞时,在碰撞盒16(图1参照)被压溃而使散热器支撑件20的上部构件20A与前保险杠加强件18—起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之时,被上部构件主体24所支承的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将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从而使散热器主体40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与支承部件50接触。由此,散热器主体40的下部的突起部40B利用杠杆原理而易于提前从下部构件主体28的开口部28B中脱落。因此,能够提前使散热器支撑件20的下部构件20B与散热器主体40脱离。
[0059]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50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且支承部件50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被安装在前纵梁12(参照图1)上,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不将支承部件50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整体上,而是将支承部件50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上。此外,也可以采用将支承部件仅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结构、或者将支承部件仅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单侧的结构。此外,还可以采用将支承部件安装在前纵梁12以外的车身(悬架构件等)上的结构。
[0060]第三实施方式
[0061]接下来,使用图8以及图9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前文所述的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62]在图8中,通过立体图而图示了应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车辆的前部,在图9中,通过示意性的俯视图而图示了图8所示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如图8以及图9所示,散热器支撑结构S4具备散热器支撑件60。散热器支撑件60具备被安装在碰撞盒16上的、作为第二安装部件的上部构件60A。而且,散热器支撑件60相对于上部构件60A而被设为非连结结构(与上部构件60A分离配置),并且具备被安装在前纵梁12上的、作为第一安装部件的下部构件20B(参照图8)。如图8所示,构成散热器支撑件60的上部构件60A与下部构件20B被设为不相连接(分离独立)的结构。即,通过将下部构件20B相对于上部构件60A而设为非连结结构,从而使上部构件60A与下部构件20B不会发生一体变形。
[0063]上部构件60A具备分别被固定在碰撞盒16的内侧面部上的左右一对壁体62、和被固定在该壁体62的上端部上并沿着大致车辆宽度方向而架设的上部构件主体24。壁体62在车辆主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曲轴状。更具体而言,壁体62具备:安装部62A,其被固定在碰撞盒16的内侧面部上;倾斜部62B,其从安装部62A的上端起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朝向斜上方侧延伸;上端部62C,其从倾斜部62B的上端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在安装部62A、倾斜部62B和上端部62C的边缘部处,设置有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63。
[0064]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上部构件60A的壁体62的安装部62A通过未图示的螺栓与螺母等的结合件而被固定在碰撞盒16上,但也可以通过焊接而被固定在碰撞盒16上。即,散热器支撑件60的上部构件60A被设为,经由被固定于前纵梁12的前端侧的碰撞盒16而被直接地或间接地安装在碰撞盒16上的结构。
[0065]此外,构成上部构件60A的作为第二安装部件的上部构件主体24被配置于构成下部构件20B的作为第一安装部件的下部构件主体28的车辆上方侧。上部构件主体24对散热器主体40(参照图5)的上部进行支承,下部构件主体28对散热器主体40的下部进行支承。
[0066]在这种散热器支撑结构S4中,当在车辆10的碰撞时在经由前保险杠加强件18而被输入了碰撞载荷时,碰撞盒16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压溃。由此,通过使被安装在碰撞盒16上的散热器支撑件60的上部构件60A与碰撞盒16—起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从而能够使被上部构件60A支承的散热器主体40(参照图5)向车辆后方侧移动。此时,散热器主体40的下部的突起部40B被设为能够从下部构件主体28的开口部28B中脱离的结构(参照图6)。由此,在散热器支撑结构S4中,与例如散热器主体经由散热器支撑件(安装部件)而被安装在车身(前纵梁等)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碰撞时的散热器主体40的变形。
[0067]此外,通过在碰撞时使上部构件60A与碰撞盒16—起向车辆后方侧移动而容许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的向车辆后方侧的位移,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碰撞时的散热器主体的变形,并且有助于彳丁人保护性能的提尚。
[0068]第四实施方式
[0069]接下来,使用图10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前文所述的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70]在图10中,通过立体图而图示了应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车辆的前部。如图10所示,散热器支撑结构S5具备散热器支撑件70。散热器支撑件70具备被安装在前纵梁12上的作为第一安装部件的上部构件70A。而且,散热器支撑件70相对于上部构件70A而被设为非连结结构(与上部构件70A分开配置),并且具备被安装在前保险杠加强件18上的作为第二安装部件的下部构件70B。换言之,上部构件70A与下部构件70B被设为不相互连接的(分离独立的)结构。通过将下部构件70B相对于上部构件70A而设为非连结结构,从而使上部构件70A与下部构件70B不会发生一体变形。
[0071]散热器支撑件70的下部构件70B具备被固定于前保险杠加强件18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左右一对壁体72、和被固定在该壁体72的下端部上并沿着大致车辆宽度方向而架设的下部构件主体28。壁体72在车辆主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曲轴状。壁体72的上端部72A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配置,并被固定在前保险杠加强件18的后部上。壁体72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72B从上端部72A的下端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以及车辆斜下方侧弯曲,下端部72C从中间部72B的下端起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配置。壁体72的下端部72C通过焊接等而被固定在下部构件主体28的上表面上。左右一对壁体72被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处左右对称。
[0072]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下部构件70B的壁体72的上端部72A通过未图示的螺栓与螺母等的结合件而被固定在前保险杠加强件18上。另外,壁体72的上端部72A也可以通过焊接等而被固定在前保险杠加强件18上。
[0073]如上文所述,散热器支撑件70的下部构件70B被安装在于碰撞盒16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沿着大致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的前保险杠加强件18上。换言之,散热器支撑件70的下部构件70B被设为,经由被固定于前纵梁12的前端部12A的前侧的碰撞盒16而直接地或间接地安装在碰撞盒16上的结构。
[0074]另外,壁体7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其能够进行改变。
[0075]散热器支撑件70的上部构件70A具备被安装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前纵梁12上的左右一对托架74、和被固定在该托架74的上端部上并沿着大致车辆宽度方向而架设的上部构件主体24。托架74具备从前纵梁12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的壁体74A、和从壁体74A的内侧端部起向车辆前方侧以及车辆上方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74B。左右一对托架74被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处左右对称。
[0076]在托架74的壁体74A的边缘部处,设置有向车辆前方侧弯曲的弯曲部76A。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壁体74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弯曲,并通过焊接而被接合在前纵梁12的前端部12A的侧壁上。
[0077]在托架74的延伸设置部74B的边缘部处,设置有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曲的弯曲部76B。上部构件主体24以覆盖托架74的延伸设置部74B以及弯曲部76B的上端部的方式而配置,并且上部构件主体24通过焊接而与弯曲部76B接合。
[0078]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前纵梁12的车辆下方侧设置有井字状的副框架,在副框架上经由下碰撞盒而设置有下保险杠加强件32。
[0079]构成上部构件70A的作为第一安装部件的上部构件主体24被配置于构成下部构件70B的作为第二安装部件的下部构件主体28的车辆上方侧。上部构件主体24对散热器主体40(参照图5)的上部进行支承,下部构件主体28对散热器主体40的下部进行支承。
[0080]此外,被设置于散热器支撑件70中的上部构件70A的上部构件主体24被设为如下结构,即,以使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的突起部能够相对于车身(前纵梁12)而脱离的方式对所述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的突起部进行支承。
[0081 ]在这种散热器支撑结构S5中,当在车辆10的碰撞时在经由前保险杠加强件18而输入有碰撞载荷时,碰撞盒16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压溃。由此,通过使被安装在前保险杠加强件18上的散热器支撑件70的下部构件70B与前保险杠加强件18—起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从而能够使被下部构件70B支承的散热器主体40(参照图5)向车辆后方侧移动。在被下部构件70B支承的散热器主体40向车辆后方侧移动时,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的突起部将从散热器支撑件70的上部构件70A的上部构件主体24脱离。即,通过在碰撞时使下部构件70B与前保险杠加强件18—起向车辆后方侧移动而容许散热器主体40的下部的向车辆后方侧的位移,从而对碰撞时的散热器主体40的变形进行抑制。由此,在散热器支撑结构S5中,与例如散热器主体经由散热器支撑件(安装部件)而被安装在车身(前纵梁等)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对碰撞时的散热器主体40的变形进行抑制。
[0082]第五实施方式
[0083]接下来,使用图11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前文所述的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84]在图11中,通过立体图而图示了应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车辆的前部。如图11所示,散热器支撑结构S6具备散热器支撑件80。散热器支撑件80具备被安装在前纵梁12上的作为第一安装部件的上部构件70A。而且,散热器支撑件80相对于上部构件70A而被设为非连结结构(与上部构件70A分开配置),并且具备被安装在碰撞盒16上的作为第二安装部件的下部构件80B。换言之,上部构件70A与下部构件80B被设为不相连接(分离独立)的结构。通过将下部构件80B相对于上部构件70A而设为非连结结构,从而使上部构件70A与下部构件80B不会进行一体变形。
[0085]散热器支撑件80的下部构件80B具备被固定在碰撞盒16的内侧面部上的左右一对壁体82、和被固定在该壁体82的下端部上并沿着大致车辆宽度方向而架设的下部构件主体28。壁体82在车辆主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曲轴状。壁体82的上端部82A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配置,并被固定在碰撞盒16的内侧面部上。壁体82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82B从上端部82A的下端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以及车辆斜下方侧弯曲,下端部82C从中间部82B的下端起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配置。本实施方式的壁体82被设为如下结构,S卩,与图10所示的壁体72相比,中间部82B的倾斜相对于水平方向而较平滑,且上端部82A被配置于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壁体82的下端部82C通过焊接等而被固定在下部构件主体28的上表面上。左右一对壁体82被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处左右对称。
[0086]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下部构件80B的壁体82的上端部82A通过未图示的螺栓与螺母等的结合件而被固定在碰撞盒16上。另外,壁体82的上端部82A也可以通过焊接等而被固定在碰撞盒16上。
[0087]以上述方式,散热器支撑件80的下部构件80B被设为,经由被固定于前纵梁12的前端部12A的前侧的碰撞盒16而直接地或间接地安装在碰撞盒16上的结构。
[0088]此外,被设置于散热器支撑件80中的上部构件70A的上部构件主体24被设为如下结构,即,以使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的突起部能够相对于车身(前纵梁12)而脱离的方式对所述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的突起部进行支承。
[0089]在这种散热器支撑结构S6中,当在车辆10的碰撞时在经由前保险杠加强件18而输入有碰撞载荷时,碰撞盒16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压溃。由此,通过使被安装在碰撞盒16上的散热器支撑件80的下部构件80B与碰撞盒16—起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从而能够使被下部构件80B所支承的散热器主体40 (参照图5)向车辆后方侧移动。在被下部构件80B所支承的散热器主体40向车辆后方侧移动时,散热器主体40的上部的突起部将从散热器支撑件80的上部构件70A的上部构件主体24脱离。即,通过在碰撞时使下部构件80B与碰撞盒16—起向车辆后方侧移动而容许散热器主体40的下部的向车辆后方侧的位移,从而对碰撞时的散热器主体40的变形进行抑制。由此,在散热器支撑结构S6中,与例如散热器主体经由散热器支撑件(安装部件)而被安装在车身(前纵梁等)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对碰撞时的散热器主体40的变形进行抑制。
[0090]另外,虽然在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散热器支撑件的下部构件对散热器主体的下部进行支承,散热器支撑件的上部构件对散热器主体的上部进行支承,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构成散热器支撑件的第一安装部件以及第二安装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对散热器主体的左右进行支承。
[0091]此外,虽然在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部件被设为以使散热器主体40能够相对于车身(前纵梁12)而脱离的方式对所述散热器主体40进行支承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第二安装部件以使散热器主体40能够相对于车身(前纵梁12)而脱离的方式对所述散热器主体40进行支承结构。此外,还可以采用在碰撞时第一安装部件或者第二安装部件发生变形的结构。
[0092]另外,虽然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散热器支撑的下部构件安装在前纵梁12上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将散热器支撑的下部构件安装在被配置于前纵梁12的车辆下方侧的悬架构件等的车身上的结构。
[0093]此外,虽然在第四以及第五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散热器支撑的上部构件被安装在前纵梁12上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将散热器支撑的上部构件安装在被配置于前纵梁12的车辆下方侧的悬架构件等的车身上的结构。
[0094]此外,虽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接近散热器主体40的车辆后方侧的方式而配置有支承部件50,但具备支承部件5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在第三至第五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同样地以接近散热器主体40的车辆后方侧的方式而配置支承部件50。由此,能够在碰撞时使散热器主体40提前从第一安装部件脱离。
[0095]于2015年2月18日申请的日本申请2015-029739所公开的内容以整体参照的方式被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0096]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所有的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中的、以参照的方式而被援引的各个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以与其具体且独立记载的情况相同的程度而以参照的方式被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0097]符号说明
[0098]S2散热器支撑结构;
[0099]S3散热器支撑结构;
[0100]S4散热器支撑结构;
[0101]S5散热器支撑结构;
[0102]S6散热器支撑结构;
[0103]10 车辆;
[0104]11 前部;
[0105]12前纵梁(车身);
[0106]12A 前端部;
[0107]16碰撞盒(冲击吸收部件);
[0108]18前保险杠加强件;
[0109]20散热器支撑件;
[0110]20A上部构件(第二安装部件);
[0111]20B下部构件(第一安装部件);
[0112]22壁体(第二安装部件);
[0113]24上部构件主体(第二安装部件);
[0114]26托架(第一安装部件);
[0115]28下部构件主体(第一安装部件);
[0116]28B开口部(以能够脱离的方式构成);
[0117]40散热器主体;
[0118]40B突起部(以能够脱离的方式构成);
[0119]50支承部件;
[0120]60散热器支撑件;
[0121]60A上部构件(第二安装部件);
[0122]62壁体(第二安装部件);
[0123]70散热器支撑件;
[0124]70A上部构件(第一安装部件);
[0125]70B下部构件(第二安装部件);
[0126]72壁体(第二安装部件);
[0127]74托架(第一安装部件);
[0128]80散热器支撑件;
[0129]80B下部构件(第二安装部件);
[0130]82壁体(第二安装部件)。
【主权项】
1.一种散热器支撑结构,具有: 第一安装部件,其被固定在车身上,并对散热器主体进行支承; 第二安装部件,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而被设为非连结结构,并经由被固定于前纵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上的冲击吸收部件而被直接或间接地安装,并且对所述散热器主体进行支承, 所述散热器主体被设为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或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脱离的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被配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的车辆上方侧, 所述散热器支撑结构被设为如下结构,即,所述第二安装部件对所述散热器主体的上部进行支承,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对所述散热器主体的下部进行支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被配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的车辆下方侧, 所述散热器支撑结构被设为如下结构,即,所述第二安装部件对所述散热器主体的下部进行支承,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对所述散热器主体的上部进行支承。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安装部件被设为如下结构,即,以使所述散热器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而脱离的方式对所述散热器主体进行支承。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其中, 设置有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以接近所述散热器主体的车辆后方侧的方式而配置,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被配置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中间的高度处。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被安装在保险杠加强件上,所述保险杠加强件被固定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上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安装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对所述散热器主体的左右进行支承。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安装部件被安装在左右一对所述前纵梁上。
【文档编号】B62D25/08GK105882762SQ201610080699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2月4日
【发明人】岩本泰典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