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轮减速机以及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10304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蜗轮减速机以及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蜗轮减速机以及转向装置。在蜗轮减速机中,将支承蜗杆轴的第二端部的第二轴承和引导部件收纳于外壳的保持孔。推压部件将蜗杆轴的第二端部朝靠近蜗轮的方向(第二方向)推压。引导部件弹性嵌合于外壳的保持孔,经由第二轴承对第二端部的移动进行引导。在引导部件形成有狭缝。将与保持孔弹性嵌合时的引导部件的应力缓和。
【专利说明】
蜗轮减速机以及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蜗轮减速机以及转向装置。【背景技术】
[0002]对于将电动马达的旋转输出传递至转向轴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蜗轮减速机而言,驱动连结于电动马达的蜗杆轴与连结于转向轴的蜗轮啮合。为了抑制在上述蜗杆轴与上述蜗轮之间产生的齿隙,提出有各种通过推压部件将支承蜗杆轴的端部的轴承向蜗轮侧推压的构造(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67992号公报)。
[0003]在日本特开2002-67992号公报中,通过压入嵌合于外壳的嵌合孔配置于上述轴承的周围的圆筒形的引导部件,引导蜗杆轴的端部的移动。引导部件由合成树脂等材料形成。
[0004]由于压入嵌合对引导部件负载有比较高的应力。该状态下,若长期使用引导部件, 则引导部件产生蠕变,发生塑性变形。因此,担心引导部件朝嵌合孔的保持力降低。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抑制引导部件朝保持孔的保持力的降低的蜗轮减速机以及转向装置。
[0006]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蜗轮减速机的结构上的特征具备:外壳,其形成有保持孔;收纳于上述外壳的蜗杆轴,其包括连结于电动马达的第一端部以及位于上述第一端部的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部;蜗轮,其与上述蜗杆轴啮合;第一轴承,其被保持于上述外壳并将上述第一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轴承,其将上述第二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推压部件,其将上述第二端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向靠近上述蜗轮的方向推压;以及引导部件,其具有狭缝而与上述外壳的上述保持孔弹性嵌合,并直接或者间接地引导上述第二端部的移动。【附图说明】
[0007]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更多的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对相同的元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其中,
[0008]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0009]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0010]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0011]图4是图2的IV-1V剖视图。
[0012]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0013]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〇〇14]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0015] 图8是图6的VII1-1II剖视图。[〇〇16]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的子组件的简要主视图。
[0017]图10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0018]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简要立体图。
[0019]图12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简要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根据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使用图1,对包括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包括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0021]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具备转向操纵机构4和转向机构A,并基于驾驶员对方向盘2 (转向操纵部件)的操作,使转向轮3转向。转向操纵机构4具备辅助驾驶员的转向操作的助力机构5。转向操纵机构4具有:输入轴7a、输出轴7b、中间轴9以及小齿轮轴11。输入轴7a连结于方向盘2 (转向操纵部件)。输出轴7b经由扭杆7c,连结于输入轴7a。中间轴9经由万向接头8,连结于具有小齿轮11a的小齿轮轴11。
[0022]转向机构A具有齿条轴12和横拉杆13。齿条轴12具有与小齿轮11a啮合的齿条12a。 横拉杆13—端连结于齿条轴12,另一端连结于转向轮3。若方向盘2与驾驶员对方向盘2的操作对应地旋转,则经由输入轴7a、输出轴7b以及中间轴9,小齿轮轴11旋转。小齿轮轴11的旋转通过转向机构A转换为齿条轴12的轴向的往复运动。通过齿条轴12的轴向的往复运动,使转向轮3的转向角变化。
[0023]助力机构5具有扭矩传感器21、£01(£16(:1:1'〇11;[〇(]〇111:1'〇11]11;[1::电子控制单元) 16、电动马达14以及蜗轮减速机15。扭矩传感器21检测输入轴7a与输出轴7b之间的扭曲量。 ECU16基于从由扭矩传感器21检测出的扭曲量得到的转向操纵扭矩、以及由未图示的车速传感器检测出的车速,决定助力扭矩。电动马达14被ECU16驱动控制。蜗轮减速机15将电动马达14的转矩传递至输出轴7b。其结果,助力扭矩被附予输出轴7b,助力驾驶员的转向操作。[〇〇24]利用图2,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进行说明。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蜗轮减速机15具有外壳17、蜗杆轴18、第一轴承33、第二轴承34、蜗轮19以及推压部。蜗杆轴18、第一轴承33、第二轴承34、蜗轮19以及推压部收纳于外壳17内。
[0025]蜗杆轴18具有在轴向分隔的第一端部18a和第二端部18b、以及位于第一端部18a 与第二端部18b之间的中间部的齿部18c。蜗杆轴18收纳于外壳17的收纳部17a。蜗杆轴18与电动马达14的输出轴14a配置在同轴上。蜗杆轴18的第一端部18a在轴向X与电动马达14的输出轴14a的端部对置。蜗杆轴18的第一端部18a与电动马达14的输出轴14a的端部经由动力传递接头20,以能够传递扭矩的方式连结。[〇〇26]动力传递接头20具有第一旋转构件23、第二旋转构件24以及中间要素25。第一旋转构件23能够一体旋转地固定于蜗杆轴18的第一端部18a。第二旋转构件24能够一体旋转地固定于电动马达14的输出轴14a的端部。第一旋转构件23具有朝向第二旋转构件24沿轴向X突出的多个卡合突起29。多个卡合突起29在旋转方向Z(相当于周向)相互沿旋转方向Z 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旋转构件24具有朝向第一旋转构件23沿轴向X突出的多个卡合突起 30。多个卡合突起30在旋转方向Z(相当于周向)相互沿旋转方向Z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旋转构件23的卡合突起29与第二旋转构件24的卡合突起30相互沿旋转方向Z隔开间隔地交替配置。
[0027]中间要素25具备向径向外侧以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卡合突起32。多个卡合突起32分别配置于旋转方向Z的第一旋转构件23的卡合突起29与第二旋转构件24的卡合突起30之间。因此,电动马达14的输出轴14a的扭矩经由第二旋转构件24、中间要素25以及第一旋转构件23,传递于蜗杆轴18。此外,中间要素25由弹性部件构成。因此,第一旋转构件23以相对于第二旋转构件24能够摆动的方式构成。即,蜗杆轴18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结于电动马达 14的输出轴14a。
[0028]蜗轮19具有芯棒部19a和齿部19b。芯棒部19a由例如金属材料构成,形成为环状。 芯棒部19a嵌合于输出轴7b的外周,与输出轴7b—体旋转。齿部19b由例如树脂材料构成,形成为环状。本发明不局限于将电动马达14的扭矩附予小齿轮轴11的上游的输出轴7b的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柱助力式。例如,也可以是将电动马达14的扭矩附予小齿轮轴11的小齿轮助力式的。此时,蜗轮19固定于小齿轮轴11。
[0029]齿部19b嵌合于芯棒部19a的外周,与芯棒部19a—体旋转。在齿部19b的外周面形成有与蜗杆轴18的齿部18c的齿啮合的齿19c。第一轴承33由例如滚动轴承构成。第一轴承 33具有内圈35、外圈37以及多个滚动体。内圈35嵌合于蜗杆轴18的第一端部18a的外周,与蜗杆轴18—体旋转。外圈37与设置于外壳17的轴承孔36嵌合。外圈37在轴承孔36的端部的定位阶部38与螺合于轴承孔36的止挡构件39之间沿轴向被夹持。第一轴承33具有内部间隙。
[0030]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接头20的中间要素25由弹性部件构成,并且,在多个滚动体、内圈35、外圈37之间,设定很小的间隙。因此,蜗杆轴18以第一轴承33的中心B作为支点,被支承为相对于外壳17能够摆动。第二轴承34由例如滚动轴承构成。第二轴承34具有内圈40、外圈43以及多个滚动体。第二轴承34收纳于外壳17的保持孔44。内圈40嵌合于蜗杆轴 18的第二端部18b,与蜗杆轴18—体旋转。内圈40的一方的端面与形成于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的定位阶部42抵接。[〇〇31]利用图2?图4,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的推压部详细地进行说明。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2的IV-1V剖视图。 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推压部具有引导部件50和推压部件60。引导部件50配置于第二轴承34的周围。引导部件50经由第二轴承34对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的移动进行引导。 [〇〇32]推压部件60由例如压缩螺旋弹簧等的弹簧部件形成。推压部件60为了使蜗杆轴18 靠近蜗轮19,以第一轴承33的中心B作为支点,相对于外壳17,经由第二轴承34将蜗杆轴18 的第二端部18b向蜗轮19侧推压。在外壳17形成有由连通于收纳部17a的轴向X的贯通孔构成的保持孔44。引导部件50以及第二轴承34收纳于保持孔44。[〇〇33]如图3所示,引导部件50以及第二轴承34通过保持孔44的开口装入外壳17内。如图 2所示,保持孔44的开口通过盖部件70闭塞。将盖部件70压入固定于保持孔44。如图2以及图 3所示,盖部件70包括主体71和凸缘72。主体71形成为例如圆柱状,并被压入保持孔44。凸缘 72从主体71的一端朝径向外侧突出。凸缘72覆盖保持孔44的开口边缘部。[〇〇34]配置于第二轴承34的周围的引导部件50与外壳17的保持孔44弹性嵌合。引导部件 50由例如聚酰胺等树脂材料形成。具体而言,如图3以及图4所示,引导部件50包括嵌合于保持孔44的C字形的嵌合部51。嵌合部51具有外表面5 la和内表面5 lb。嵌合部51具有第一端面 51c和第二端面51d。第二端面51d位于第一端面51c的相反的一侧(蜗杆轴18的轴向外侧 X2)。
[0035] C字形的嵌合部51包括一对周向端部52、52。在一对周向端部52、52之间形成有狭缝53X字形的嵌合部51通过使狭缝53的宽度W(—对周向端部52间的间隔)变窄,能够弹性地缩径。自由状态的嵌合部51的外径比保持孔44的内径大。因此,嵌合部51在弹性缩径的状态下,嵌合于保持孔44。[〇〇36]嵌合部51将基于弹性反弹力的扩径方向的按压力给予保持孔44的内周。嵌合部51 从保持孔44的内周接受上述按压力的反作用力。嵌合部51通过相对于自身的按压力的反作用力得到将自身保持于保持孔44的保持力。上述保持力相当于嵌合部51的外表面51a与保持孔44的内周的接触负载。通过使狭缝53的宽度W变化,将引导部件50的嵌合部51与保持孔 44弹性嵌合时的应力缓和。通过使狭缝53的宽度W变化,将基于温度变化的引导部件50的膨胀、收缩等变化吸收。
[0037]嵌合部51的内表面51b形成作为对第二轴承34进行引导的引导空间的引导孔54。 引导孔54以能够使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沿第一方向Y1以及第二方向Y2移动的方式形成为为了保持第二轴承34的偏置孔。引导孔54经由狭缝53朝第二方向Y2侧敞开。如图2所示, 第一方向Y1是蜗杆轴18与蜗轮19的芯间距离Dl(相当于蜗杆轴18的中心轴C1与蜗轮19的中心轴C2的距离)增加的方向。第二方向Y2是蜗杆轴18与蜗轮19的芯间距离D1减少的方向。第二方向Y2相当于推压部件60的推压方向。第一方向Y1相当于推压部件60的推压方向的相反方向。
[0038]如图3以及图4所示,嵌合部51具有配置于第一方向Y1侧的第一方向侧端部51e。第一方向侧端部51e相对于狭缝53在嵌合部51的径向对置。在第一方向侧端部51e形成有贯通外表面51a与内表面51b的插通孔55。在插通孔55插通并保持有推压部件60的一部分。[〇〇39]引导部件50包括一对引导部56。一对引导部56设置于嵌合部51的内表面51b(相当于引导孔54的内周)。一对引导部56由与第一方向Y1以及第二方向Y2平行地延伸的一对平坦面形成。一对引导部56通过与第二轴承34的外圈43的外周接触,具有第一?第三功能。第一功能是对第二轴承34的朝第一方向Y1以及第二方向Y2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功能。第二功能是限制第二轴承34的外圈43的旋转的功能。第三功能是限制第二轴承34的朝第一方向Y1、 以及与第二方向Y2正交的方向的移动的功能。
[0040]在引导部件50的内表面(嵌合部51的内表面51b)中靠近蜗轮19的部分(包括周向端部52的部分)与第二轴承34的外圈43之间形成有间隙S1。通过间隙S1,在例如蜗轮19的齿部19b磨损的情况下,蜗杆轴18也总是被朝向蜗轮19推压。
[0041]如图4所示,引导部件50包括对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的朝从蜗轮19离开的方向 (第一方向Y1)的移动量进行限制的限位器部57。限位器部57设置于嵌合部51的第一方向侧端部51e的内表面51b。通常时,在限位器部57与第二轴承34的外圈43之间,关于第一方向Y1 设置有间隙S2。在路况不好行驶时等,通过限位器部57与外圈43的抵接,可限制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朝第一方向Y1的过度移动。[〇〇42]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外壳17的保持孔44的内周形成有向第一方向Y1凹陷的保持凹部45。以使外壳17的保持凹部45与引导部件50的插通孔55连通的方式将引导部件50相对于保持孔44的周向位置定位。盖部件70有助于引导部件50的周向的定位。即,如图2所示,弓丨导部件50相对于压入固定于外壳17的盖部件70凹凸卡合。如图2以及图3所示,设置于引导部件50的凸部58与设置于盖部件70的凹部73卡合。通过凸部58与凹部73的卡合,将引导部件50在保持孔44的周向定位,限制引导部件50相对于保持孔44的周向的旋转。[〇〇43]引导部件50具有从嵌合部51的内表面51b朝径向内侧延伸的延设部59。凸部58从延设部59朝盖部件70侧突出。另一方面,盖部件70的凹部73设置于主体71中与凸缘72相反的一侧的端面71a。如图2以及图4所示,推压部件60插通于外壳17的保持凹部45以及引导部件50的插通孔55而被保持。推压部件60以被压缩的状态夹设于保持凹部45与第二轴承34的外圈43之间,将第二轴承34向第二方向Y2推压。保持凹部45的底作为接受推压部件60的一端(第一方向Y1侧的端部)的托座发挥功能。保持凹部45的内壁面作为用于推压部件60的一端的引导部发挥功能。[〇〇44]如图2所示,外壳17包括使引导部件50在蜗杆轴18的轴向X定位的定位部46。定位部46是形成于保持孔44的内周的例如阶部。定位部46通过与引导部件50的嵌合部51的第一端面51c抵接,使引导部件50在轴向X定位。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 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50与外壳17的保持孔44弹性嵌合。在引导部件50形成有狭缝 53。因此,缓和引导部件50与保持孔44弹性嵌合时的引导部件50的应力。由此,长期抑制引导部件50的蠕变的产生,从而抑制引导部件50朝保持孔44的保持力的降低。[〇〇45]引导部件50利用自身的弹性反弹力得到针对保持孔44的保持力。因此,与利用其他部件使引导部件50保持于保持孔44的情况比较,能够通过部件数量的减少使构造简单化。引导部件50具有与保持孔44弹性嵌合的C字形的嵌合部51 X字形的嵌合部51弹性变形时的应力低。因此,进一步抑制引导部件50的蠕变的产生。C字形的嵌合部51不使应力变高也能够较大地确保弹性变形量。因此,在由树脂形成的引导部件50的嵌合部51因温度变化而收缩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针对保持孔44的保持力。
[0046]万一由于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的长期的使用,使引导部件50产生稍许的蠕变,若为能够使弹性变形量较大的C字形的嵌合部51,则也能够抑制针对保持孔44的保持力的降低。引导部件50由树脂形成。因此,抑制由引导部件50与其他部件(例如第二轴承34的外圈 43等金属部件)的接触而产生的轻敲声。[〇〇47]通过保持于外壳17的盖部件70的凹部73与引导部件50的凸部58的卡合,可抑制引导部件50朝保持孔44的周向的旋转。因此,可抑制因引导部件50的旋转方向的晃动引起的引导部件50的磨损产生。特别是,通过抑制嵌合部51的外表面51a的磨损产生,能够抑制引导部件50的针对保持孔44的保持力的降低。[〇〇48] 通过引导部件50的限位器部57,限制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朝从蜗轮19离开的方向(第一方向Y1)的移动量。具体而言,在因路况不好行驶时的振动等使蜗杆轴18从蜗轮 19离开的情况下,限位器部57与第二轴承34的外圈43抵接。因此,限制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 18b朝第一方向Y1的过度的移动。由此,抑制推压部件60的劣化、蜗轮19的劣化。[〇〇49]通过设置于外壳17的保持孔44的定位部46,将引导部件50在蜗杆轴18的轴向X上定位。因此,抑制以引导部件50的轴向X的晃动为起因的引导部件50的磨损产生。特别是,抑制嵌合部51的外表面51a的磨损产生,由此能够抑制引导部件50的针对保持孔44的保持力的降低。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5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15P与图2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15主要不同如下述。
[0050]g卩,外壳17P具有闭塞保持孔44的一端的端壁47。因此,引导部件50以及第二轴承 34从电动马达14侧通过收纳部17a朝保持孔44内装入。在端壁47的内表面47a形成有凹部 48。通过端壁47的凹部48与引导部件50的凸部58的卡合,限制引导部件50的沿保持孔44的周向的旋转。
[0051]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参照附图标记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第二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取消盖部件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15Q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7是蜗轮减速机15Q的推压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6的VII1-VIII剖视图。图9是蜗轮减速机15Q的子组件SA的简要主视图。[〇〇52]图6、图7以及图8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15Q与图2、图3以及图4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15主要不同如下述。如图6所示,蜗轮减速机15Q具备配置于第二轴承34 的周围的轴承支架80。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轴承支架80以及引导部件50Q沿第一方向 n以及第二方向Y2—体移动。[〇〇53]如图7以及图8所示,轴承支架80包括环状的主体部81、和作为托座形成部件的托座形成部82。第二轴承34的外圈43压入嵌合于轴承支架80的主体部81的内周81b。在主体部 81的外周8 la设置有一对被引导部83。一对被引导部83形成为与第一方向Y1以及第二方向 Y2平行的平坦面。[〇〇54]引导部件50Q的一对引导部56通过与轴承支架80的一对被引导部83卡合,发挥第一?第三功能。第一功能是经由轴承支架80对第二轴承34的沿第一方向Y1以及第二方向Y2 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功能。第二功能是经由轴承支架80对第二轴承34的外圈43的旋转进行限制的功能。第三功能是对第二轴承34的沿与第一方向Y1以及第二方向Y2正交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功能。[〇〇55] 托座形成部82形成接受推压部件60Q的第一端部61的托座82a。托座82a配置于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以及第二轴承34的至少一方的轴向外侧X2。包括托座形成部82的轴承支架80组装于第二轴承34的外圈43,由此一体地设置于外圈43。[〇〇56]在托座82a设置有由例如凸部构成的弹簧引导件等引导件84。由凸部构成的引导件84插入推压部件60Q的第一端部61。作为引导件84,收纳推压部件60Q的第一端部61的凹部也可以设置于托座82a(未图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50Q中,取消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50中设置的插通孔55。如图8所示,引导部件50Q在C字形的嵌合部51的内表面 51b,设置接受推压部件60Q的第二端部62的托座51f。在托座51f设置有由例如凸部构成的弹簧引导件等。由凸部构成的托座51f插入推压部件60Q的第二端部62。作为托座51f,收纳推压部件60Q的第二端部62的凹部也可以设置于内表面51b(未图示)。[〇〇57]推压部件60Q与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以及第二轴承34的至少一方的轴向X邻接。推压部件60Q配置于外壳17与托座82a之间。具体而言,配置于外壳17的保持孔44所保持的引导部件50Q与托座82a之间。推压部件60Q为了使蜗杆轴18靠近蜗轮19,相对于外壳17 (保持于外壳17的引导部件50Q),经由托座形成部82以及第二轴承34,推压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〇〇58] 在引导部件50Q的内表面(嵌合部51的内表面51b)中靠近蜗轮19的部分(包括周向端部52的部分)与轴承支架80的外表面(主体部81的外周8 la)之间形成有间隙S3。通过间隙 S3,在例如蜗轮19的齿部19b磨损的情况下,蜗杆轴18也总是朝向蜗轮19被推压。[〇〇59] 在轴承支架80的外表面(主体部81的外周81a)中同从蜗轮19离开的部分与同该部分对置的引导部件50Q的限位器部57之间形成有间隙S4。在由于路况不好行驶时的振动等使蜗杆轴18从蜗轮19离开的情况下,限位器部57限制轴承支架80朝第一方向Y1的过度的移动。由此,抑制推压部件60Q的劣化、蜗轮19的劣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50Q以及轴承支架80由树脂材料构成。因此,抑制引导部件50Q的嵌合部51的内表面51b与轴承支架80的接触时的异响。
[0060]如图9所示,将引导部件50Q、推压部件60Q、轴承支架80以及第二轴承34相互组装。 构成包括引导部件50Q、推压部件60Q、轴承支架80以及第二轴承34的子组件SA。在蜗轮减速机15Q的组装时,引导部件50Q、推压部件60Q、轴承支架80以及第二轴承34在子组件SA的状态下,通过外壳17的保持孔44的开口装入保持孔44内。因此,蜗轮减速机15Q的安装性好。 [〇〇61]在子组件SA组装时,也可以在间隙S4插入了限制间隙量的隔离工具(未图示)的状态下,一边使推压部件60Q弯曲,一边使第二轴承34相对于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芯部匹配。在组装后将上述隔离工具从保持孔44的开口取下。子组件SA也可以构成为除了第二轴承34,还包括引导部件50Q、推压部件60Q以及轴承支架80。[〇〇62]第三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推压部件60Q配置于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与第二轴承34的轴向外侧X2。因此,蜗轮减速机15难以在蜗杆轴18的径向外侧大型化,朝车辆等的安装性高。并且,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与第二轴承34的轴向外侧X2同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的径向外侧相比,容易确保配置推压部件60Q的空间。 因此,推压部件60Q的种类,弹簧长以及弹簧常量等的选择的自由度高。[〇〇63]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压部件60Q经由托座82a(轴承支架80)和第二轴承34推压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不直接推压蜗杆轴18的第二端部18b。因此,抑制扭矩损失。图10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0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15R与图6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蜗轮减速机15R主要不同如下述。[〇〇64] S卩,外壳17R具有闭塞保持孔44的一端的端壁47。因此,引导部件50Q、轴承支架80 以及第二轴承34从电动马达14侧通过收纳部17a向保持孔44内装入。在端壁47的内表面47a 形成有凹部48。通过端壁47的凹部48与引导部件50Q的凸部58的卡合,限制引导部件50Q的沿保持孔44的周向的旋转。
[0065]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对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参照附图标记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第四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通过盖部件的取消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60S的简要立体图。第五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60S与图3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50不同如下述。即,引导部件60S的嵌合部51S沿周向形成为无缝的环状体。为了缓和引导部件60S的应力,沿轴向X延伸的多个狭缝53S沿嵌合部51S的周向隔尚地设置。[〇〇66]多个狭缝53S以从嵌合部51S的第一端面51c以及第二端面51d相互相反向轴向X的反向延伸的方式排列。在嵌合部51,排列了多个狭缝53S的部分以之字形状连续。在图11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对与图3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与图3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参照附图标记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〇〇67]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引导部件50S形成有狭缝53S。由此, 将引导部件50S弹性嵌合于保持孔44时的引导部件50S的应力缓和。因此,长期抑制引导部件50S的蠕变的产生,从而能够抑制引导部件50S的针对保持孔44的保持力的降低。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将第五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50S的结构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 图12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50T的简要主视图。第六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50T 与图3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50不同如下述。即,引导部件50T的嵌合部51T沿周向形成为无缝的环状体。为了缓和引导部件50T的应力,在嵌合部51T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多个狭缝53T。多个狭缝53T沿嵌合部51T的周向并列地配置。各狭缝53T沿轴向(图12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贯通作为环状体的嵌合部51T。
[0068]在图12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对与图3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与图3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参照附图标记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引导部件50T形成有狭缝53T。由此,将引导部件50T弹性嵌合于保持孔44时的引导部件50T的应力缓和。因此,长期抑制引导部件50T的蠕变的产生,从而能够抑制引导部件50T的针对保持孔44的保持力的降低。
[0069]所未图示,但也可以将第六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50T的结构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定于各上述实施方式,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也可以是将电动马达14的动力附予小齿轮轴11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0070]本申请主张于2015年4月30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093284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包括说明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全部内容。
【主权项】
1.一种蜗轮减速机,其具备:外壳,其形成有保持孔;收纳于所述外壳的蜗杆轴,其包括连结于电动马达的第一端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部 的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部;蜗轮,其与所述蜗杆轴啮合;第一轴承,其被保持于所述外壳并将所述第一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轴承,其将所述第二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推压部件,其将所述第二端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向靠近所述蜗轮的方向推压;以及 引导部件,其具有狭缝而与所述外壳的所述保持孔弹性嵌合,并直接或者间接地引导 所述第二端部的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轮减速机,其中,所述引导部件包括具有在相互之间形成所述狭缝的一对周向端部而与所述保持孔弹 性嵌合的C字形的嵌合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轮减速机,其中,所述引导部件由树脂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轮减速机,其中,所述引导部件由树脂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蜗轮减速机,其中,通过设置于所述引导部件与所述外壳中一方的凸部与设置于另一方的凹部的卡合,或 者设置于所述引导部件与保持于所述外壳的部件的中一方的凸部与设置于另一方的凹部 的卡合,限制所述引导部件沿所述保持孔的周向的旋转。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蜗轮减速机,其中,所述引导部件包括对所述第二端部的在从所述蜗轮离开的方向上的移动量进行限制 的限位器部。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蜗轮减速机,其中,所述引导部件包括对所述第二端部的向从所述蜗轮离开的方向的移动量进行限制的 限位器部。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蜗轮减速机,其中,具备:定位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或者被所述外壳保持的部件,并使所述引导部件在所述蜗 杆轴的轴向定位。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蜗轮减速机,其中,具备:托座形成部件,其形成配置于所述第二端部以及所述第二轴承的至少一方的轴向外侧 的托座,并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一体设置,所述推压部件与所述第二端部以及所述第二轴承的至少一方的轴向邻接,并且配置于 所述外壳与所述托座之间,经由所述托座形成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轴承将所述第二端部向靠 近所述蜗轮的方向推压。10.—种转向装置,其经由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蜗轮减速机将电动马达的动 力传递至转向轴。
【文档编号】B62D5/04GK106080751SQ201610269130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7日 公开号201610269130.4, CN 106080751 A, CN 106080751A, CN 201610269130, CN-A-106080751, CN106080751 A, CN106080751A, CN201610269130, CN201610269130.4
【发明人】川村尚史
【申请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