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件、管柱支架及转向管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62287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吸能件、管柱支架及转向管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转向管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管柱支架上的吸能件及具有该吸能件的管柱支架和具有该管柱支架的转向管柱。
【背景技术】
[0002]转向管柱为用于汽车上的零部件,其用于连接方向盘及中间轴等组件,用于将方向盘的扭矩传递至中间轴,再由中间轴传递至转向机,进行车体转向。
[0003]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转向管柱包括管柱支架P,在管柱支架P上设置有上管柱组件2',上管柱组件2'中的上管柱套筒21'安装在管柱支架I'侧两块侧板之间,并在发生碰撞时,上管柱套筒21'能够实现溃缩功能,以吸收碰撞能力。
[0004]具体地,在发生碰撞时,上管柱套筒21'能够朝向管柱支架P的后端(图1所示的右侧)移动,为了对上管柱套筒21'的移动加以限定,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在管柱支架Ir的侧板上冲压形成钣金件I。来限定上管柱套筒21'的移动。钣金件IP直接在管柱支架P的侧板上冲压成型。
[0005]如此设置,则造成管柱支架的结构及成型工艺复杂,不利于加工,钣金件的外表面不易成型为所需的导向面。并且,在上管柱套筒与钣金件接触过程中,由于两者为硬性接触,摩擦力大,易于对上管柱套筒造成损害。
[0006]有鉴于此,提供一种专门用于转向管柱中的管柱支架上的吸能件,以及具有该吸能件的管柱支架和具有该管柱支架的转向管柱成为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吸能效果好,并专用于转向管柱中的管柱支架上的吸能件,以及具有该吸能件的管柱支架和具有该管柱支架的转向管柱。
[0008]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转向管柱中的管柱支架上的吸能件,包括楔形部和与所述楔形部一体成型的吸能件主体部,所述楔形部的楔形部底面与所述吸能件主体部的主体部底面平齐设置,所述楔形部底面与所述主体部底面连接形成吸能件底面;在所述吸能件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与管柱支架配合的卡扣;在从所述楔形部至所述吸能件主体部的方向上,所述楔形部的楔形部顶面距离所述楔形部底面的距离逐渐变大。
[0009]进一步地,所述卡扣包括圆柱形的卡扣主体部和圆锥形的卡扣尖端部,所述卡扣尖端部的尖端部底面连接在所述卡扣主体部上,且所述尖端部底面的直径大于所述卡扣主体部的直径。
[0010]进一步地,所述卡扣包括左半部卡扣和右半部卡扣,且所述左半部卡扣与所述右半部卡扣之间具有间隙。
[0011 ]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上还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底位于所述卡扣主体部内,所述凹槽的顶部开口位于所述卡扣尖端部上,所述凹槽的两侧的侧面开口形成在所述卡扣主体部和所述卡扣尖端部的侧面上,且所述顶部开口分别与两侧的两个所述侧面开口连通。
[0012]进一步地,所述吸能件为塑料吸能件。
[0013]进一步地,所述吸能件主体部的截面为矩形。
[001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具有前述任意技术方案所描述的吸能件的管柱支架,包括支架底板和设置在所述支架底板两侧的两块支架侧板;在两块所述支架侧板上分别设置有一块吸能件,且两块所述吸能件相对设置;每块所述支架侧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通孔,每块所述吸能件上的两个卡扣分别插入相应的所述安装通孔内;两块所述吸能件上的楔形部都朝向所述管柱支架的前端延伸设置。
[0015]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通孔的截面为圆形,所述卡扣中的圆锥形的卡扣尖端部的尖端部底面的直径大于所述安装通孔的直径,所述卡扣中的圆柱形的卡扣主体部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安装通孔的直径。
[001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具有前述任意技术方案所描述的管柱支架的转向管柱,包括安装在所述管柱支架上的上管柱组件,所述上管柱组件包括上管柱套筒,所述上管柱套筒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管柱支架上;其中,所述管柱支架中的两块所述吸能件上的楔形部都朝向所述上管柱套筒延伸设置,所述上管柱套筒能够滑动进入两块所述吸能件之间。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通过将吸能件本体设置为包括吸能件主体部和楔形部,利于对滑动的上管柱套筒提供导向作用,并抵消碰撞和具有吸能效果。再通过在吸能件底面上设置卡扣,利于将其安装在管柱支架的支架侧板上,便于组装,同时降低了管柱支架的结构和加工工艺,以及提高了转向管柱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转向管柱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能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图2所示的吸能件的主视图;
[0022]图4为第一种结构的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第二种结构的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第三种结构的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柱支架的爆炸示意图;
[0026]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管柱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对照表:
[0028]Ir -管柱支架; IP -钣金件; 2'-上管柱组件;
[0029]21'-上管柱套筒;
[0030]1-吸能件;11-吸能件主体部;111-主体部顶面;
[0031]112-主体部底面;12-楔形部;121-楔形部顶面;
[0032]122-楔形部底面;13-吸能件底面; 2_卡扣;
[0033]21-卡扣主体部;22-卡扣尖端部; 221-尖端部底面;
[0034]23-左半部卡扣;24-右半部卡扣; 25-间隙;
[0035]26-凹槽;261-槽底;262-顶部开口;
[0036]263-侧面开口 ; 3-管柱支架;31-支架侧板;
[0037]32-安装通孔; 4-上管柱组件; 41-上管柱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0039]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转向管柱中的管柱支架上的吸能件I,包括楔形部12和与楔形部12—体成型的吸能件主体部11,楔形部12的楔形部底面122与吸能件主体部11的主体部底面112平齐设置,楔形部底面122与主体部底面112连接形成吸能件底面13。
[0040]在吸能件底面13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与管柱支架配合的卡扣2。
[0041]在从楔形部12至吸能件主体部11的方向上,楔形部12的楔形部顶面121距离楔形部底面122的距离逐渐变大。
[0042]也即是,该吸能件用于转向管柱中的管柱支架上,用于对上管柱套筒的移动溃缩进行吸能。该吸能件I包括吸能件主体部11和楔形部12,楔形部12设置在吸能件主体部11的前端,并且楔形部12与吸能件主体部11 一体成型,结构强度高。
[0043]楔形部12的楔形部底面122与吸能件主体部11的主体部底面112平齐设置,楔形部12的楔形部顶面121与吸能件主体部11的主体部顶面121相接并圆滑过渡。吸能件底面13由连接在一起的楔形部底面122与主体部底面112接形成。
[0044]在吸能件底面13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扣2,其用于与管柱支架配合连接。
[0045]楔形部12以如下方式设置:在从楔形部12至吸能件主体部11的方向上,楔形部12的楔形部顶面121距离楔形部底面122的距离逐渐变大。
[0046]安装时,吸能件I成对使用,楔形部12朝向管柱支架的前端设置,利于通过楔形部12将滑动的上管柱套筒导入两个吸能件I之间,对溃缩的上管柱套筒进行吸能,抵消其产生的碰撞力。
[0047]该处所指的前端是指组装时,朝向方向盘的一端。
[0048]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能件,通过在吸能件本体上设置楔形部,利于对滑动的上管柱套筒提供导向作用,并抵消碰撞和具有吸能效果。再通过在吸能件底面上设置卡扣,利于将其安装在管柱支架的支架侧板上,便于组装。
[0049]较佳地,如图4所示,卡扣2包括圆柱形的卡扣主体部21和圆锥形的卡扣尖端部22,卡扣尖端部22的尖端部底面221连接在卡扣主体部21上,且尖端部底面221的直径大于卡扣主体部22的直径。以在尖端部底面221与卡扣主体部21之间形成台阶,在卡扣尖端部22插入管柱支架上的支架侧板之后,通过上述台阶实现定位连接作用,避免卡扣尖端部22从支架侧板中脱落。
[0050]较佳地,如图5所示,卡扣2包括左半部卡扣23和右半部卡扣24,且左半部卡扣23与右半部卡扣24之间具有间隙25。通过在左半部卡扣23与右半部卡扣24之间设置间隙25,在安装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