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型工程车b横梁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12527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重型工程车b横梁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车架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重型工程车B横梁总成。
【背景技术】
[0002]B横梁是重型工程车连接纵梁的重要部件,一般集成安装于板簧吊耳支架之上或直接安装于纵梁之上,位于变速箱下方,增大车架整体的抗扭性能,直接影响到大梁的平衡稳固性。
[0003]B横梁多采用板材冲压成型件,通过螺栓固定于车架之上,为保证B横梁的连接强度,有时会采用加强板进行局部加强。
[0004]此类B横梁由于考虑到重量及成本方面的原因,料厚一般比较小,所以在重载情况下,存在强度不足的问题,容易发生开裂等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对现重型工程车的B横梁提出改进技术方案,通过本技术方案的重型工程车B横梁具有较强的抗扭性能,能够满足重载时车架的抗扭需求。
[000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种重型工程车B横梁总成,包括有B横梁本体、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第三加强板及第四加强板;
[0008]所述B横梁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为一体结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为一体结构;
[0009]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开口 ;所述第一连接部被所述第一开口分为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
[0010]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开口 ;所述第二连接部被所述第二开口分为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
[0011]在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三侧边及所述第四侧边上均设置有安装孔;
[0012]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边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二侧边的下表面;所述第三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三侧边的下表面;所述第四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四侧边的下表面;
[0013]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及所述第四加强板上均设置有通孔;
[0014]所述第一加强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一侧边上的安装孔相对应;所述第二加强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二侧边上的安装孔相对应;所述第三加强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三侧边上的安装孔相对应;所述第四加强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四侧边上的安装孔相对应。
[0015]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及所述第四加强板的形状及结构均相同。
[0016]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有长方形的加强板本体;在所述加强板本体的一个长边设置有弯折部;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加强板本体上;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第一侧边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17]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均为U型开口。
[0018]所述U型开口的边沿设置有向下的第一翻边。
[0019]所述B横梁本体、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侧边设置有向下的第二翻边。
[00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B横梁的两端设置有加强板结构,并通过焊接方式将B横梁的两端同加强板固定,再通过螺栓连接至板簧支架上,提高连接强度,同时也提高抗扭转性會K。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B横梁总成装配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B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B横梁本体与连接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IB横梁总成,2板簧支架,IlB横梁本体,12第一连接部,13第二连接部,14安装孔,15第三加强板,16第四加强板,111第二翻边,121第一侧边,122第二侧边,123第一 U型开口,124加强板本体,125弯折部,126通孔,131第三侧边,132第四侧边,133第二 U型开口,134第一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002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重型工程车B横梁总成1,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有B横梁本体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第三加强板15及第四加强板16。
[0030]所述B横梁本体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连接为一体结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3连接为一体结构;即B横梁本体11与第一连接部12及第二连接部13组成B横梁的主体结构。该B横梁主体结构的材质及厚度等均同现有技术相同。
[0031]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端部设置有第一 U型开口 123 ;所述第一连接部被所述第一U型开口分为第一侧边121和第二侧边122 ;其中第一 U型开口为避让口,用于在与板簧支架2连接时的避让。
[0032]所述第二连接部13的端部设置有第二 U型开口 133 ;所述第二连接部被所述第二U型开口分为第三侧边131和第四侧边132 ;其中第二 U型开口为避让口,用于在板簧支架2连接时的避让。
[0033]在所述第一侧边121、所述第二侧边122、所述第三侧边131及所述第四侧边132上均设置有安装孔14 ;在本申请中,每个侧边上均设置有三个安装孔,三个安装孔成直线排列。
[0034]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边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二侧边的下表面;所述第三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三侧边的下表面;所述第四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四侧边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及所述第四加强板的形状及结构均相同。
[0035]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有长方形的加强板本体124 ;在所述加强板本体的一个长边设置有弯折部125 ;所述通孔126设置于所述加强板本体124上;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第一侧边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第三加强板及第四加强板的结构均与第一加强板相同。
[0036]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及所述第四加强板上均设置有通孔;在本申请中,每个加强板上设置有三个通孔,三个通孔与相对应的侧边上的三个安装孔——对应。
[0037]所述第一加强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一侧边上的安装孔相对应;所述第二加强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二侧边上的安装孔相对应;所述第三加强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三侧边上的安装孔相对应;所述第四加强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四侧边上的安装孔相对应。
[0038]所述U型开口的边沿设置有向下的第一翻边134,第一翻边为U型。
[0039]所述B横梁本体、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侧边设置有向下的第二翻边111。即本申请的B横梁主体结构的两侧均设置有向下的翻边,起到加强B横梁总成的作用。
[004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重型工程车B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有B横梁本体、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第三加强板及第四加强板; 所述B横梁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为一体结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为一体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开口 ;所述第一连接部被所述第一开口分为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 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开口 ;所述第二连接部被所述第二开口分为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 在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三侧边及所述第四侧边上均设置有安装孔; 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边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二侧边的下表面;所述第三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三侧边的下表面;所述第四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四侧边的下表面; 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及所述第四加强板上均设置有通孔; 所述第一加强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一侧边上的安装孔相对应;所述第二加强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二侧边上的安装孔相对应;所述第三加强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三侧边上的安装孔相对应;所述第四加强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四侧边上的安装孔相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工程车B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及所述第四加强板的形状及结构均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型工程车B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有长方形的加强板本体;在所述加强板本体的一个长边设置有弯折部;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加强板本体上;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第一侧边的下表面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工程车B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均为U型开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型工程车B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开口的边沿设置有向下的第一翻边。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工程车B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B横梁本体、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侧边设置有向下的第二翻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重型工程车B横梁总成,包括有B横梁本体、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第三加强板及第四加强板;所述B横梁本体的两端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端部及第二连接部的端部均设置有开口,开口将连接部分为四个侧边;四个加强板分别设置于四个侧边的下表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在B横梁的两端设置有加强板结构,并通过焊接方式将B横梁的两端同加强板固定,再通过螺栓连接至板簧支架上,提高连接强度,同时也提高抗扭转性能。
【IPC分类】B62D21/00
【公开号】CN205022685
【申请号】CN201520764917
【发明人】殷寒寒, 王磊, 邵刚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