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折叠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09784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折叠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车,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应用于不同场景的多功能折叠车。
【背景技术】
[0002]如今大城市普遍交通拥堵,汽车出行及其不便,为了响应绿色轻量出行的号召,大家越来越青睐于自行车或电动车。其中,折叠车已经越来越流行了,其轻巧、能够折叠成较小体积,易于携带是其显著优点。
[0003]先前由英国人克莱夫.辛克莱尔发明的小型折叠车A-bike风靡一时,在骑行状态,其整个车架及座椅打开,在收纳状态,车架及座椅可以折叠到非常小的体积,但是其车架折叠关节多,尤其在下方车横梁为多段铰接而成,显得刚性不够好。
[0004]另一品牌的折叠车,其同样具有骑行及折叠两个状态,其车骨架为三根连接的独立管件,刚度有所提升,但是在折叠后其座椅明显突出,显得体积压缩不理想。
[0005]另外,已公开的某品牌折叠电动车,车架主体为前后两段铰接,电池设置于车架前段的车梁内,由于其车架主体下方并无横梁,骑行稳固度存在一定隐患;其方向控制把下端直接连于前轮,方向控制把与车架前段并无直接固定关系,安全度减弱。
[0006]此外,上述提到的折叠自行车或折叠电动车均只有两种状态,即骑行状态与收纳状态,消费者群体差异大,如何才能实现一部折叠车具有更多种适用方式、并且折叠体积更小,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具有三种折叠状态,骑行稳定可靠,收纳体积小,同时易于厂家制造、成本较低的多功能折叠车。
[0008]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功能折叠车,包括下车架及上车架,所述下车架前端铰接于头管下端的第一基座,所述上车架前端连接于头管上端的第二基座,所述下车架尾端与上车架尾端铰接;鞍座托架前端铰接于上车架,所述鞍座托架中部铰接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下端连接于上车架;所述上车架前端与第二基座可分离,上车架可转动后容置于所述下车架的容纳腔内;所述支撑杆与上车架可分离,所述鞍座托架翻转后,鞍座托架尾端连接于头管中部的第三基座。
[0009]所述上车架前端与头管上端的第二基座通过连接装置连接,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固定于上车架的固定钩、铰接于第二基座的手柄以及连接所述手柄与固定钩的扣钩;所述扣钩尾端铰接于所述手柄,所述扣钩前端勾住固定钩。
[0010]所述下车架包括两侧的杆件,所述两杆件之间设置有下凹的兜底件,所述杆件与兜底件共同形成所述容纳腔。
[0011 ]所述鞍座托架中部具有空腔,支撑杆翻转后容置于所述空腔。
[0012]所述支撑杆下端具有横向凹槽,上车架上设有横杆,所述支撑杆的凹槽卡接于所述横杆,此时鞍座托架位于水平状态。
[0013]所述鞍座托架尾端设置有钩槽,第三基座铰接有扳手,扳手铰接钩锁,所述上车架转动后,通过所述钩锁对所述钩槽勾住锁紧。
[0014]所述上车架为具有空腔的管件,所述空腔内设置电池。
[0015]所述头管内设置有前叉竖管,所述前叉竖管上端与连接套锁紧固定,所述连接套与把立管铰接连接,所述把立管前端设置车把。
[0016]所述下车架尾端铰接于后轮轴,所述下车架尾端与上车架尾端的铰接轴与后轮轴不同轴心。
[0017]所述下车架中部呈水平设置,下车架前端斜向上延伸一段距离。
[0018]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折叠车在骑行状态,下车架、上车架及头管形成三角形结构,非常稳固,骑行承载力大。本折叠车上车架可转动至与头管中部连接,还能完全收纳于下车架内,操作非常方便。本折叠车具有三种状态,即骑行状态、滑板车状态以及收纳状态,能够满足更多不同风格的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并且收纳体积非常小。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折叠车骑行状态正面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折叠车骑行状态立体图;
[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折叠车折叠中间状态一示意图;
[00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折叠车折叠中间状态二示意图;
[00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折叠车折叠至滑板车状态示意图;
[00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折叠车折叠中间状态三示意图;
[0025]图7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折叠车折叠至收纳状态示意图;
[0026]图8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折叠车连接装置局部示意图;
[0027]图9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折叠车图5中A-A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图1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折叠车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9]如图1、2所示,为本多功能折叠车的骑行状态展示图。本折叠车包括下车架I及上车架2,该下车架I尾端与上车架2尾端铰接于铰接轴10,该下车架前端铰接于头管3下端的第一基座31,所述上车架前端连接于头管3上端的第二基座32。该上车架前端与第二基座32通过连接装置321进行锁紧,上车架与第二基座可分离,上车架可往下转动后容置于该下车架I的容纳腔11内。下车架包括两侧的杆件12,该两杆件之间设置有下凹的兜底件13,该杆件12与兜底件13共同形成前述容纳腔11。
[0030]鞍座托架5前端铰接于上车架,该鞍座托架5上设置鞍座54,供骑行者座承,该鞍座托架中部铰接支撑杆51,所述支撑杆下端连接于上车架。支撑杆51与上车架为可分离式活动连接,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支撑杆51下端具有横向凹槽,上车架2上设有横杆21,支撑杆的凹槽卡接于所述横杆,此时鞍座托架5位于水平状态;或者,支撑杆51下端设置半球型凹槽,上车架2上设置球型凸起,该半球型凹槽与球型凸起相互匹配;再或者,支撑杆51下端设置球型凸起,上车架2上设置半球型凹槽,该半球型凹槽与球型凸起相互匹配。该鞍座托架5中部具有空腔52,支撑杆51翻转后容置于所述空腔52,这样,在后期收纳时支撑杆51可以不占用另外的空间。
[0031 ]头管3内设置有前叉竖管4,所述前叉竖管上端与连接套6锁紧固定,所述连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