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36807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包括前舱盖、顶盖、底板、左侧围板、右侧围板、左车门、右车门和背盖板,所述前舱盖、所述顶盖、所述底板、所述左侧围板、所述右侧围板、所述左车门、所述右车门和所述背盖板都是碳纤维件,所述底板、所述左侧围板、所述右侧围板、所述顶盖和所述背盖板相互胶粘连接成乘员舱,所述前舱盖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乘员舱的前端,所述左车门转动连接在所述左侧围板上,所述右车门转动连接在所述右侧围板上。通过将车身分解为前舱盖、顶盖、底板、左侧围板、右侧围板、左车门、右车门和背盖板八个主要部件,各部件之间采用胶粘连接或螺栓连接,无需设置单独的车身骨架,结构相对简单。
【专利说明】
一种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尤其是一种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由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汽车轻量化的步伐越发紧迫。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具有轻质、高强度、抗冲击、耐腐蚀等优异性能,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成为汽车轻量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
[0003]目前我国纯电动汽车的车身一般都是采用金属制造,车身重量普遍较大,严重影响了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提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1220630390.7公开了一种轻量化电动汽车,包括镁合金及高强碳纤维的全承载式车身骨架和连接并覆盖在车身骨架上的车身覆盖件;该车身覆盖件包括机盖、前保险杠、顶盖、左右前翼子板、后保险杠、左右门板、后背门、左右后侧围、左右裙边;该车身覆盖件采用两层T200A规格的高强度编制碳纤维布夹一层高强度碳纤维布。该电动汽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车身的重量,提高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但是该电动汽车仍需要采用含有金属的车身骨架,结构相对复杂,且生产成本相对较尚O
[0004]有鉴于此,本
【申请人】对电动汽车的车身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相对简单且生产成本校对较低的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种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包括前舱盖、顶盖、底板、左侧围板、右侧围板、左车门、右车门和背盖板,所述前舱盖、所述顶盖、所述底板、所述左侧围板、所述右侧围板、所述左车门、所述右车门和所述背盖板都是碳纤维件,所述底板、所述左侧围板、所述右侧围板、所述顶盖和所述背盖板相互胶粘连接成乘员舱,所述前舱盖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乘员舱的前端,所述左车门转动连接在所述左侧围板上,所述右车门转动连接在所述右侧围板上。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乘员舱中,所述底板的两侧分别和所述左侧围板和所述右侧围板的下端胶粘连接,所述顶盖的两侧分别和所述左侧围板和所述右侧围板的上端胶粘连接,且所述顶盖的前端和所述底板的前端胶粘连接,所述背盖板的两侧分别和所述左侧围板和所述右侧围板的后端胶粘连接,且所述背盖板的上下两端分别和所述顶盖和所述底板的后端胶粘连接。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底板上具有用于安装座椅的凸台,且所述底板的两侧具有U形槽。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背盖板的两侧位置的横截面呈波浪形。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背盖板的上端位置的纵向截面呈波浪形。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前舱盖、所述顶盖、所述左侧围板、所述右侧围板、所述左车门、所述右车门和所述背盖板的平均厚度为3.0mm,所述底板的平均厚度为4.0mm0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1、通过将车身分解为前舱盖、顶盖、底板、左侧围板、右侧围板、左车门、右车门和背盖板八个主要部件,各部件之间采用胶粘连接或螺栓连接,无需设置单独的车身骨架,结构相对简单,同时由于是八个主要部件都是碳纤维件,可通过高压RTM工艺一体成型,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0015]2、通过在相应的部件上设置特定的截面形状,可有效提高相应位置的力学性能,保证乘员舱的刚度和强度。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3中A-A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0020]图5为图3中B-B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0021]图6为图3中C-C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0022]图7为图3中D-D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0023]图8为本实用新型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9为图8中E-E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0025]图10为图8中F-F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0026]图11为本实用新型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的底板结构示意图。
[0027]各图中标示对应如下:
[0028]10-肖U舱盖; 20-顶盖;
[0029]30-底板;31-凸台;
[0030]32-U形槽; 40-左侧围板;
[0031]50-右侧围板;60-左车门;
[0032]70-右车门; 80-背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0034]如图1、图2、图3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主要适用于城市微型两座纯电动汽车,包括前舱盖10、顶盖20、底板30、左侧围板40、右侧围板50、左车门60、右车门70和背盖板80,前舱盖10、顶盖20、底板30、左侧围板40、右侧围板50、左车门60、右车门70和背盖板80都是碳纤维件,可通过RTM工艺一体成型,具体的成型方式并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此处不再详述。
[0035]在本实施例中,前舱盖10、顶盖20、左侧围板40、右侧围板50、左车门60、右车门70和背盖板80的平均厚度为3.0mm,底板30的平均厚度为4.0mm,这样既能保证各个部件的强度和刚度,也便于各部件的成型。
[003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未设置独立的车身骨架,而是将传统的车身骨架的结构分解后集成到外覆件中,即组装后车身骨架和外覆件是一体式连接的。
[0037]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以组装后的电动汽车车身的上方为各部件的上方,以组装后的电动汽车车身的下方为各部件的下方,以组装后的电动汽车车身的的前方为各部件的方向,以组装后的电动汽车车身的后方为各部件的后方,以组装后的电动汽车车身的左右两侧方向为各部件的两侧方向。
[0038]底板30、左侧围板40、右侧围板50、顶盖20和背盖板80相互胶粘连接成乘员舱,具体的,乘员舱中,底板30的两侧分别和左侧围板40和右侧围板50的下端胶粘连接,顶盖20的两侧分别和左侧围板40和右侧围板50的上端胶粘连接,即左侧围板40和右侧围板50的上下两端分别和顶盖20和底板30胶粘连接;顶盖20的前端和底板30的前端胶粘连接,背盖板80的两侧分别和左侧围板40和右侧围板50的后端胶粘连接,且背盖板50的上下两端分别和顶盖20和底板30的后端胶粘连接。
[0039]前舱盖10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乘员舱的前端,左车门60转动连接在左侧围板40上,右车门70转动连接在右侧围板50上,形成电动汽车的车身。
[0040]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底板30上具有用于安装座椅的凸台31,该凸台31除了可以对座椅形成支撑,也有助于加强底板30横向的刚度和强度。
[0041]进一步,本实施例中还通过改变碳纤维件特定位置的截面形状来增强车身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如图3和图4所示,底板30的两侧靠近与左侧围板40或右侧围板50连接的位置处折弯形成U形槽32,即底板30的两侧具有U形槽32;同时,底板30和左侧围板40相互胶粘连接后,两者之间会形成倒U形槽,当然,底板30和右侧围板50相互胶粘连接后也会形成倒U形槽。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仅显示底板30和右侧围板50连接位置的横截面。
[0042]顶盖20和左侧围板40或右侧围板50连接所形成的车身A柱位置的横截面形成如图5所示的形状,顶盖20的两侧和左侧围板40或右侧围板50连接位置的横截面形成如图6所述的形状,背盖板80的两侧和左侧围板40或右侧围板50连接位置所形成的车身C柱位置的横截面形成如图7所述的形状,从图7中可看出,背盖板80的两侧位置的横截面呈波浪形,这些截面形状都有助于增强乘员舱的纵向强度和刚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图6和图7中,都仅显示相应部件与左侧围板40连接位置的横截面。
[0043]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顶盖20靠近前挡风玻璃上端的位置处的纵向截面以及背盖板50的上端位置的纵向截面都呈波浪形。这些截面形状有助于增强乘员舱的横向强度和刚度。
[0044]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形,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的A柱位置包覆金属加强件等,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舱盖、顶盖、底板、左侧围板、右侧围板、左车门、右车门和背盖板,所述前舱盖、所述顶盖、所述底板、所述左侧围板、所述右侧围板、所述左车门、所述右车门和所述背盖板都是碳纤维件,所述底板、所述左侧围板、所述右侧围板、所述顶盖和所述背盖板相互胶粘连接成乘员舱,所述前舱盖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乘员舱的前端,所述左车门转动连接在所述左侧围板上,所述右车门转动连接在所述右侧围板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舱中,所述底板的两侧分别和所述左侧围板和所述右侧围板的下端胶粘连接,所述顶盖的两侧分别和所述左侧围板和所述右侧围板的上端胶粘连接,且所述顶盖的前端和所述底板的前端胶粘连接,所述背盖板的两侧分别和所述左侧围板和所述右侧围板的后端胶粘连接,且所述背盖板的上下两端分别和所述顶盖和所述底板的后端胶粘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具有用于安装座椅的凸台,且所述底板的两侧具有U形槽。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盖板的两侧位置的横截面呈波浪形。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盖板的上端位置的纵向截面呈波浪形。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碳纤维电动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盖、所述顶盖、所述左侧围板、所述右侧围板、所述左车门、所述右车门和所述背盖板的平均厚度为3.0mm,所述底板的平均厚度为4.0mm。
【文档编号】B62D27/00GK205417800SQ201620206959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7日
【发明人】林清锋, 何鹏, 邹炎火, 杨永泰, 徐大伟, 陈国锋, 郑晓婷
【申请人】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