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40271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包括:转向壳体,在转向壳体中布置有转向驱动单元,该转向驱动单元使左拉杆和右拉杆移动至左侧和右侧;左安装支架,耦接至转向壳体的左侧并且耦接至左下臂;以及右安装支架,耦接至转向壳体的右侧并且耦接至右下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使得壳体部和支架部一体地成形,使得施加至壳体部的扭力减小,并且使得布置在壳体部中的转向驱动单元被平稳地操作。
【专利说明】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证
[0002]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5月22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5-0071632号的优先权,为了所有目的,其全部内容通过引证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000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移动耦接至转向节的转向拉杆并且使车轮转向的汽车用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0004]通常,转向装置安装在汽车中,该转向装置与布置在左车轮和右车轮上的转向节连接并且使左车轮和右车轮转向。
[0005]图1是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0006]参考图1,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5通过位于两端的转向拉杆(tierod,横拉杆)40和50连接至转向节350和450,并且对轴4和6的左右移动进行调节,从而使得汽车能够转弯。
[0007]转向装置5通过位于三个位置或四个位置的螺栓7安装在上横向构件I上。横向构件I布置为在左右方向上伸长,这样使得左端耦接至左下臂2并且右端耦接至右下臂3。在此,用于通过车轮吸收从路面传递至汽车车身的冲击的弹簧减震器安装并耦接至左下臂2和右下臂3。即,弹簧减震器的上端连接至汽车车身,并且弹簧减震器的下端耦接至下臂2和3,从而在汽车撞击时吸收震动。
[0008]根据转向装置5的形状或者结构不同地设置转向装置5安装在横向构件I上的位置,但通常,该位置被设计成定位在转向装置5的两端以及前后位置处。由于转向装置5的性能是根据转向装置5安装在横向构件I上的位置所决定的,因此需要对相应位置进行详细检查。
[0009]由于当前应用的横向构件I是通过压制过程制造的,因此横向构件I由于焊接而发生热变形。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由热变形引起的形状畸变,进行用于管理质量的各种活动,但难以实现完美的形状。转向装置5安装在横向构件I上的位置易于受到上述问题的影响,这样使得成形可以应用于最大限度地反应设计形状,或者可以通过另外的过程确保平整表面。
[0010]然而,由焊接的局限性引起的低安装部分精确度对通过高精确度处理制造的转向装置5具有不利影响,并因此降低性能。例如,在左安装部分和右安装部分的左表面角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扭力在转向装置5完全親接至横向构件I的状态下被施加于转向装置5 ο施加于转向装置5的扭力影响设置在转向装置5中的齿轮之间的啮合,从而在操作转向装置5时由于摩擦力增大而降低转向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11]本实用新型致力于提供一种提高转向性能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
[00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不限于上述技术问题,并且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通过以下描述可以清楚地理解上文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
[0013]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其包括:转向壳体,在该转向壳体中布置有转向驱动单元,该转向驱动单元使左拉杆和右拉杆移动至左侧和右侦L左安装支架,耦接至转向壳体的左侧并且耦接至左下臂;以及右安装支架,耦接至转向壳体的右侧并且耦接至右下臂。
[0014]进一步地,所述转向壳体包括:壳体部,所述壳体部包围所述转向驱动单元;前支架部,所述前支架部从所述壳体部向前突出从而与所述壳体部一体地成形,并且所述前支架部耦接至所述左安装支架和所述右安装支架;以及后支架部,所述后支架部从所述壳体部向后突出从而与所述壳体部一体地成形,并且所述后支架部耦接至所述左安装支架和所述右安装支架。
[0015]进一步地,所述左安装支架和所述右安装支架中的每一个均包括:上表面;侧表面,所述侧表面形成为从所述上表面向下弯曲;以及下表面,所述下表面形成为从所述侧表面向内弯曲,并且所述下表面布置为与所述上表面间隔开从而面向所述上表面。
[0016]进一步地,在所述前支架部和所述后支架部上形成有耦接部,所述耦接部中的每一个均插入并且耦接在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之间。
[0017]进一步地,在所述親接部中形成有竖直地穿过所述親接部的第一親接孔,在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中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耦接孔对应的第二耦接孔,并且所述转向装置还包括紧固构件,所述紧固构件通过穿过所述第一耦接孔和所述第二耦接孔而进行紧固。
[0018]进一步地,在形成于所述前支架部上的所述耦接部中形成有多个第一耦接孔。
[0019]进一步地,所述转向装置还包括:保持件,所述保持件插入到所述第一耦接孔和所述第二耦接孔中,并且所述紧固构件插入到所述保持件中。
[0020]进一步地,所述保持件包括:第一保持件,所述第一保持件通过形成在所述上表面中的所述第二耦接孔插入到所述第一耦接孔中;以及第二保持件,所述第二保持件通过形成在所述下表面中的所述第二耦接孔插入到所述第一耦接孔中。
[002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保持件插入到位于所述第一耦接孔内的所述第一保持件中。
[002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持件包括:第一头部,所述第一头部与所述上表面的外表面接触;以及第一插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从所述第一头部突出并且插入到形成于所述上表面中的所述第二耦接孔和形成于所述耦接部中的所述第一耦接孔中,并且所述第二保持件包括:第二头部,所述第二头部与所述下表面的外表面接触;以及第二插入部,所述第二插入部从所述第二头部突出并且插入到形成于所述下表面中的所述第二耦接孔和形成于所述耦接部中的所述第一耦接孔中。
[002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入部包括:基部,所述基部从所述第一头部突出;以及多个肋部,所述多个肋部从所述基部突出。
[0024]进一步地,在所述多个肋部的内侧和外侧形成有在插入方向上间隔开的凹槽部,并且当所述第二插入部插入到所述多个肋部之间时,所述多个肋部基于所述凹槽部而弯曲,使得所述多个肋部与所述耦接部的内侧紧密接触。
[0025]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其他详细内容被包括在【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中。
[0026]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中,转向壳体的左侧和右侧通过安装支架耦接至下臂,这样使得施加于转向壳体的扭力减小,并且使得布置在转向壳体中的转向驱动单元被平稳地操作。
[0027]此外,由于转向壳体包括包围转向驱动单元的壳体部和耦接至安装支架的支架部,这样使得壳体部和支架部一体地成形,使得施加至壳体部的扭力减小,并且使得布置在壳体部中的转向驱动单元被平稳地操作。
[0028]本实用新型的效果不限于上述效果,并且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从权利要求中将清楚地理解上文未提及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0030]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0031 ]图3是示出了在图2中示出的转向壳体的内部的截面图。
[0032]图4是示出了用于控制包括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中的转向马达的配置的控制框图。
[0033]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的枢转杆旋转的状态的视图。
[0034]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的枢转驱动单元壳体和枢转杆移动至左侧的状态的视图。
[0035]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的枢转驱动单元壳体和枢转杆移动至右侧的状态的视图。
[0036]图8是示出了图2中示出的转向壳体与左安装支架和右安装支架之间的耦接关系的截面图。
[0037]图9是示出了图8中示出的第一保持件的立体图。
[0038]图10是示出了图8中示出的第二保持件的立体图。
[0039]图11是示出了在第二保持件插入到第一保持件中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0040]图12是示出了在第二保持件插入到第一保持件中之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参考以下与附图一起详细地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将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以及实现优点和特征的方法变得显而易见。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下阐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且可以体现为各种其他形式。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用于完整地呈现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并且进行阐述以向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提供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完整理解,并且本实用新型将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参考编号表示相同的元件。
[0042]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
目.ο
[0043]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0044]参考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包括左拉杆40、右拉杆50、转向壳体60、左安装支架82以及右安装支架84。
[0045]左拉杆40与布置在左车轮300上的转向节350连接,并且右拉杆50与布置在右车轮400上的转向节450连接。
[0046]转向壳体60包括壳体部62以及从壳体部62突出的支架部63和64。支架部63和64包括从壳体部62向前突出的前支架部63以及从壳体部62向后突出的后支架部64。壳体部62、前支架部63以及后支架部64由铝制成。即,转向壳体60由铝铸件形成,这样使得转向壳体60被制造成使得壳体部62、前支架部63和后支架部64—体地成形。
[0047]转向壳体60的前支架部63和后支架部64、左安装支架82以及右安装支架84对应于图1中示出的横向构件I被分成三部分的构造。所有的转向壳体60、左安装支架82以及右安装支架84可以由铝铸件一体地成形,但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提高,并且因此仅转向壳体60由铝铸件形成,并且左安装支架82和右安装支架84由钢制成并且通过钢压制形成。
[0048]左安装支架82的右侧耦接至前支架部63的左侧和后支架部64的左侧,并且左安装支架82的左侧耦接至图1中示出的左下臂2。右安装支架84的左侧耦接至前支架部63的右侧和后支架部64的右侧,并且右安装支架84的右侧耦接至图1中示出的右下臂3。
[0049]被插入并且耦接至左安装支架82和右安装支架84的耦接部65形成在前支架部63和后支架部64上使得前支架部63和后支架部64耦接至左安装支架82和右安装支架84。
[0050]一个耦接部65在前支架部43的左侧和右侧中的每个向前突出,并且一个耦接部65在后支架部64的左侧和右侧中的每个向后突出。
[0051]耦接部65形成为具有上平面和下平面的柱形形状,并且在耦接部65中形成有竖直地穿过耦接部65的第一耦接孔65a。
[0052]左安装支架82和右安装支架84形成为具有相同的尺寸与形状。在下文中,为了说明方便,左安装支架82和右安装支架84被称为安装支架80。
[0053]安装支架80的前侧和后侧弯曲成具有相同的形状。即,安装支架80的前侧和后侧包括:上表面86;侧表面87,形成为从上表面86向下弯曲;以及下表面88,形成为从侧表面87向内弯曲。上表面86和下表面88彼此间隔开从而彼此相向,这样使得在上表面86与下表面88之间形成可以供耦接部65插入的内部空间89。
[0054]在耦接部65被插入上表面86与下表面88之间的内部空间89中的状态下,耦接部65的上表面与安装支架80的上表面86接触,并且耦接部65的下表面与安装支架80的下表面88接触。
[0055]与形成在耦接部65中的第一耦接孔65a对应的第二耦接孔85a分别形成在与耦接部65的上表面接触的上表面86中以及与耦接部65的下表面接触的下表面88中。
[0056]前支架部63具有比后支架部64更宽的水平宽度。此外,虽然在形成于后支架部64上的耦接部65中形成有一个第一耦接孔65a,但在形成于前支架部63上的耦接部65中可形成有两个第一耦接孔65a。
[0057]下面将参考图8至图12描述转向壳体60与安装支架80之间的耦接关系,并且在说明之前,将参考图3至图7描述布置在转向壳体60的壳体部62中的转向驱动单元200。
[0058]图3是示出了在图2中示出的转向壳体的内部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了用于控制包括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中的转向马达的配置的控制框图,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的枢转杆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的枢转驱动单元壳体和枢转杆移动至左侧的状态的视图,以及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的枢转驱动单元壳体和枢转杆移动至右侧的状态的视图。这里,转向驱动单元200用于通过将左拉杆40和右拉杆50移动至左侧和右侧而使左车轮300和右车轮400转向,并且图3至图7中示出的转向驱动单元200被示出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的操作性的实例,并且转向驱动单元无需配置为如图3至图7中所示。
[0059]参考图3至图7,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100中,将左拉杆40和右拉杆50移动至左侧和右侧的转向驱动单元200布置在转向壳体60的壳体部62中。即,壳体部62包围转向驱动单元200。
[0000]转向驱动单元200包括: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枢转驱动单元20,布置在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中;以及枢转杆30,该枢转杆通过枢转驱动单元20的驱动力旋转。
[0061 ] 左拉杆40的右端螺纹耦接至枢转杆30的左端,并且左拉杆40的左端链接至布置在右车轮300上的转向节350,这样使得左拉杆40根据枢转杆30的旋转方向而移动至左侧和右侦U。右拉杆50的左端螺纹耦接至枢转杆30的右端,并且右拉杆50的右端链接至布置在右车轮400上的转向节450,这样使得右拉杆50根据枢转杆30的旋转方向而移动至左侧和右侧。
[0062]详细地,在左拉杆40的右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纹,并且在枢转杆30的左端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螺纹,这样使得左拉杆40的右端螺纹耦接至枢转杆30的左端的内部。当然,如果左拉杆40的右端具有更大的直径和中空结构,在左拉杆40的右端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螺纹,并且在枢转杆30的左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纹,这样使得枢转杆30的左端可以螺纹耦接至左拉杆40的右端的内部。
[0063]在右拉杆50的右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纹,并且在枢转杆30的左端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螺纹,这样使得右拉杆50的左端螺纹耦接至枢转杆30的右端的内部。当然,如果右拉杆50的左端具有更大的直径和中空结构,在右拉杆50的左端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螺纹,并且在枢转杆30的左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纹,这样使得枢转杆30的右端可以螺纹耦接至右拉杆50的左端的内部。
[0064]形成在枢转杆30的左端处的螺纹和形成在枢转杆30的右端处的螺纹形成在相反方向上。此外,形成在左拉杆40的右端处的螺纹和形成在右拉杆50的左端处的螺纹形成在相反方向上。因此,当枢转杆30旋转时,左拉杆40和右拉杆50在相反方向上移动。即,当枢转杆30在一个方向上旋转时,左拉杆40和右拉杆50共同从枢转杆30取出,并且当枢转杆30在相反方向上旋转时,左拉杆40和右拉杆50—起插入到枢转杆30中。
[0065]枢转杆30穿过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和枢转驱动单元20,这样使得枢转杆30的两端布置在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外部。
[0066]枢转驱动单元20包括:马达单元21,该马达单元产生驱动力;以及减速单元22,该减速单元降低马达单元21的旋转速度并且使枢转杆30旋转。
[0067]马达单元21包括:定子23,固定在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中;以及转子24,可旋转地布置在定子23中并且使减速单元22旋转。转子24通过支承件25可旋转地耦接在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中。四个支承件25被设置成使得两个支承件25支撑转子25的左侧,并且剩余两个支承件25支撑转子25的右侧。枢转杆30穿过转子24的中央部,从而与转子24的中央部间隔开。
[0068]减速单元22降低转子24的旋转速度,并且放大用于使枢转杆30旋转的驱动力。减速单元22包括:恒星齿轮26,耦接至转子24并且与转子24—起旋转;环形齿轮27,具有与恒星齿轮26间隔开的内侧和固定至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的外侧;小齿轮28,与恒星齿轮26和环形齿轮27啮合并旋转;以及载体29,与小齿轮28啮合并旋转,并且具有供枢转杆30穿过的中央部。
[0069]枢转杆30穿过恒星齿轮26的中央部,从而与恒星齿轮26的中央部间隔开,并且枢转杆30的周面被固定至载体29的中央部。因此,当转子24旋转时,枢转杆30也旋转。
[0070]环形齿轮27的外周面被固定到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的内周面,并且小齿轮28布置在恒星齿轮26与环形齿轮27之间。多个小齿轮28可以设置在恒星齿轮26周围。
[0071]左拉杆40包括拉杆42和联接构件44。拉杆42螺纹耦接至枢转杆30并且根据枢转杆30的旋转方向而移动至左侧和右侧。联接构件44的一端可旋转地耦接至拉杆42,并且联接构件44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耦接至转向节350。
[0072]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左拉杆40还包括波纹管46,该波纹管将联接构件44的一端可旋转地耦接至拉杆42。波纹管46的长度可变并且可旋转。
[0073]右拉杆50具有与左拉杆40相同的配置。即,右拉杆50包括拉杆52和联接构件54。拉杆52螺纹耦接到枢转杆30并且根据枢转杆30的旋转方向而移动至左侧和右侧。联接构件54的一端可旋转地耦接至拉杆52,并且联接构件54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耦接至转向节450。
[0074]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右拉杆50还包括波纹管56,该波纹管将联接构件54的一端可旋转地耦接至拉杆52。波纹管56的长度可变并且可旋转。
[0075]在转向节350从左车轮300的中心朝向一侧间隔开的状态中,布置在左车轮300上的转向节350耦接至左车轮300,并且在转向节450从右车轮300的中心朝向一侧间隔开的状态中,布置在右车轮400上的转向节450耦接至右车轮400。在图3中,在转向节350从左车轮300的中心朝向后侧间隔开的状态中,布置在左车轮300上的转向节350耦接至左车轮300,并且在转向节450从右车轮400的中心朝向后侧间隔开的状态中,布置在右车轮400上的转向节450耦接至右车轮400。因此,当在图3中示出的状态中,左拉杆40移动至左侧并且右拉杆50移动至右侧时,左车轮300的前侧指向右侧,并且右车轮400的前侧指向左侧,如图5中示出的。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左拉杆40进一步移动至左侧,并且右拉杆50进一步移动至右侦U,则左车轮300和右车轮400的方向可以改变90度。
[0076]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和枢转杆30布置在转向壳体60的壳体部62中从而可移动至左侧和右侧。
[0077]滑动支承件15布置在壳体部62中从而可移动至左侧和右侧。两个滑动支承件15设置成使得一个滑动支承件15布置为与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的左侧间隔开,另一个滑动支承件15布置为与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的右侧间隔开,并且滑动支承件15帮助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顺畅地移动至左侧和右侧。
[0078]参考图6,当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和枢转杆30在壳体部62内部移动至左侧时,枢转杆30的左端突出至壳体部62的左侧并且左车轮300和右车轮400的前侧都朝向右侧。
[0079]此外,参考图7,当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和枢转杆30在壳体部62内部移动至右侧时,枢转杆30的右端突出至壳体部62的右侧并且左车轮300和右车轮400的前侧都朝向左侧。
[0080]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100还包括转向件70,该转向件使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和枢转杆30移动至左侧和右侧。
[0081]转向件70包括:齿条72,该齿条耦接至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的外表面;小齿轮74,该小齿轮与齿条72啮合;以及转向马达76,该转向马达使小齿轮74旋转。
[0082]如在图4中示出的,根据方向盘(未示出)的转向角度操作转向马达76,并且该转向马达将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和枢转杆30移动至左侧和右侧。即,当驾驶员将方向盘旋转至左侧或右侧时,转向角度传感器73检测方向盘的转向角度的变化,并且控制器75根据从转向角度传感器73输出入的转向角度的变化控制转向马达76的旋转角,这样使得小齿轮74可以旋转,并且因此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和枢转杆30可以移动至左侧和右侧。
[0083]转向件70不一定包括齿条72、小齿轮74和转向马达76。将简单描述转向件70的另一实例。用由控制器75控制的液压栗代替转向马达76,并且用通过液压栗操作的液压缸装置代替齿条72和小齿轮74,这样使得液压缸装置的气缸耦接在壳体部62中,并且液压缸装置的杆耦接至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使得即使通过液压栗的液压从气缸中取出杆或将杆插入到气缸中,枢转驱动单元壳体10和枢转杆30可以移动至左侧和右侧。
[0084]图8是示出了图2中示出的转向壳体与左安装支架和右安装支架之间的耦接关系的截面图,图9是示出了图8中示出的第一保持件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了图8中示出的第二保持件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了在第二保持件插入到第一保持件中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以及图12是示出了在第二保持件插入到第一保持件中之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0085]参考图8至图12,形成在转向壳体60的支架部64上的耦接部65插入到安装支架80的上表面86与下表面88之间,并且然后通过紧固构件98和99耦接。紧固构件98和99可以包括螺栓98以及紧固至螺栓98的螺母99。螺栓98穿过形成于耦接部65中的第一耦接孔65a以及形成于安装支架80的上表面86中的第二耦接孔85a,这样使得头部布置在安装支架80的上表面86上,并且尖端部穿过形成于安装支架80的下表面88中的第二耦接孔85a并且突出至下表面88的下侧,这样使得使得突出至安装支架80的下表面88下侧的尖端部耦接至螺母99,并且因此,紧固构件98和99可以耦接耦接部65和安装支架80。
[0086]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还包括保持件90和95。保持件90和95被插入到形成于耦接部65中的第一耦接孔65a中以及形成于上表面86和下表面88中的第二耦接孔85a中。此外,紧固构件98被插入到保持件90和95中。
[0087]保持件90和95被插入到形成于安装支架80的上表面86中的第二耦接孔85a中,并且然后被插入到形成于第一耦接部65中的第一耦接孔65a中。在保持件90和95连续被插入到第二耦接孔85a和第一耦接孔65a中的状态下,紧固构件98被插入到保持件90和95中。
[0088]保持件90和95包括第一保持件90和第二保持件95。第一保持件90从安装支架80的上侧穿过形成于上表面86中的第二耦接孔85a,并且被插入到形成于第一耦接部65中的第一耦接孔65a中。第二保持件95从安装支架80的下侧穿过形成于下表面88中的第二耦接孔85a,并且被插入到形成于親接部65中的第一親接孔65a中。
[0089]将第二保持件95插入到位于第一耦接孔65a的内部的第一保持件90中。
[0090]第一保持器90包括第一头部90a和第一插入部90b。第一头部90a与上表面86的外表面接触。第一插入部90b从第一头部90a的下侧突出,并且被插入到形成于上表面86中的第二耦接孔85a和形成于耦接部65中的第一耦接孔65a中。
[0091]第二保持件95包括第二头部95a和第二插入部95b。第二头部95a与下表面86的外表面接触。第二插入部95b从第二头部95a的上侧突出,并且被插入到形成于下表面88中的第二耦接孔85a和形成于耦接部65中的第一耦接孔65a中。第二插入部95b形成为具有环形截面,并且在第二插入部中具有中空空间95c。
[0092]第一插入部90b可以形成为具有与第二插入部95b相同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插入部90b的内径大于第二插入部95b的外径,这样使得第二插入部95b可以被插入到第一插入部90b中。然而,在第一插入部90b形成为具有与第二插入部95b相同的形状的情况下,在第一插入部90b被插入到形成于耦接部65中的第一耦接孔65a中的状态下,第一插入部90b的外侧与耦接部65的内侧之间存在间隙C,并且因此,会担心转向壳体60和安装支架80将移动。为了防止转向壳体60和安装支架80移动,第一插入部90b的外侧可以与耦接部65的内侧紧密接触,使得在第一插入部90b插入到形成于耦接部65中的第一耦接孔65a中的状态下,第一插入部90b的外侧与耦接部65的内侧之间不存在间隙C。
[0093]第一插入部90b形成为具有特殊的形状,使得在第一插入部90b插入到形成于耦接部65中的第一耦接孔65a中的状态下,第一插入部90b的外侧可以与耦接部65的内侧紧密接触。即,第一插入部90b包括从第一头部90a的下侧突出的基部90c以及从基部90c的下侧突出的多个肋部90d。
[0094]基部90c形成为具有环形形状,并且在该基部中具有中空空间。此外,肋部90d是供第二保持件95的第二插入部95b的尖端部插入的部分,并且肋部90d向下伸长,使得第二插入部95b的尖端部可以插入,并且在基部90c的下侧在周向方向上形成有多个肋部90d。由于在基部90c的下侧在环形方向上形成有多个肋部90d,所以由多个肋部90d形成的内部具有供第二插入部95b可以插入的空间,并且由多个肋部90d形成的空间小于第二插入部95b的外径,这样使得当第二插入部95b插入到由多个肋部90d形成的空间中时,多个肋部90d展开。
[0095]在插入方向上间隔开的凹槽部90e分别形成在多个肋部90d的内侧和外侧,并且当第二插入部95b插入在多个肋部90d之间时,多个肋部90d在向外展开时基于凹槽部90e而弯曲,并且因此与耦接部65的内侧紧密接触,这样使得不存在间隙C,并且因此,在转向壳体60耦接至安装支架80的状态下,转向壳体60不会移动。
[0096]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中,转向壳体60的左侧和右侧通过安装支架80耦接至下臂2和3,这样使得施加至转向壳体60的扭力减小,并且使得布置在转向壳体60中的转向驱动单元200被平稳地操作。
[0097]此外,由于转向壳体60包括包围转向驱动单元200的壳体部62以及耦接至安装支架80的支架部63和64,这样使得壳体部62和支架部64—体地形成,使得施加至壳体部62的扭力减小,并且使得布置在壳体部62中的转向驱动单元200被平稳地操作。
[0098]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到,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可以其他特定的形式实施本实用新型。因此应当理解,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在各种意义上旨在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表示而不是由详细描述表示,并且应当认识到,从权利要求的含义和范围所获得的所有的变化或修改形式及其等同物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用于汽车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装置包括: 转向壳体,在所述转向壳体中布置有转向驱动单元,所述转向驱动单元使左拉杆和右拉杆移动至左侧和右侧; 左安装支架,所述左安装支架耦接至所述转向壳体的左侧并且耦接至左下臂;以及 右安装支架,所述右安装支架耦接至所述转向壳体的右侧并且耦接至右下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壳体包括: 壳体部,所述壳体部包围所述转向驱动单元; 前支架部,所述前支架部从所述壳体部向前突出从而与所述壳体部一体地成形,并且所述前支架部耦接至所述左安装支架和所述右安装支架;以及 后支架部,所述后支架部从所述壳体部向后突出从而与所述壳体部一体地成形,并且所述后支架部耦接至所述左安装支架和所述右安装支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安装支架和所述右安装支架中的每一个均包括: 上表面; 侧表面,所述侧表面形成为从所述上表面向下弯曲;以及 下表面,所述下表面形成为从所述侧表面向内弯曲,并且所述下表面布置为与所述上表面间隔开从而面向所述上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支架部和所述后支架部上形成有耦接部,所述耦接部中的每一个均插入并且耦接在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耦接部中形成有竖直地穿过所述耦接部的第一耦接孔,在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中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耦接孔对应的第二耦接孔,并且所述转向装置还包括紧固构件,所述紧固构件通过穿过所述第一耦接孔和所述第二耦接孔而进行紧固。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所述前支架部上的所述耦接部中形成有多个第一耦接孔。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装置还包括: 保持件,所述保持件插入到所述第一耦接孔和所述第二耦接孔中,并且所述紧固构件插入到所述保持件中。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件包括: 第一保持件,所述第一保持件通过形成在所述上表面中的所述第二耦接孔插入到所述第一耦接孔中;以及 第二保持件,所述第二保持件通过形成在所述下表面中的所述第二耦接孔插入到所述第一耦接孔中。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持件插入到位于所述第一耦接孔内的所述第一保持件中。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件包括:第一头部,所述第一头部与所述上表面的外表面接触;以及第一插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从所述第一头部突出并且插入到形成于所述上表面中的所述第二耦接孔和形成于所述耦接部中的所述第一耦接孔中,并且所述第二保持件包括:第二头部,所述第二头部与所述下表面的外表面接触;以及第二插入部,所述第二插入部从所述第二头部突出并且插入到形成于所述下表面中的所述第二耦接孔和形成于所述耦接部中的所述第一耦接孔中。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入部包括: 基部,所述基部从所述第一头部突出;以及 多个肋部,所述多个肋部从所述基部突出。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肋部的内侧和外侧形成有在插入方向上间隔开的凹槽部,并且当所述第二插入部插入到所述多个肋部之间时,所述多个肋部基于所述凹槽部而弯曲,使得所述多个肋部与所述耦接部的内侧紧密接触。
【文档编号】B62D7/00GK205524443SQ201620321310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5日
【发明人】朴汉镇
【申请人】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