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02689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电动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平衡车,包括:一上盖组件;一底盖组件固设于上盖组件;一支撑组件固设于上盖组件及底盖组件之间并具有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一转动机构固接于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中间且具有轴承及轴杆,轴承固接于第二支撑件,轴杆的一端固接于第一支撑件且另一端可转动地穿设于轴承并具有限位部;一回位机构固设于第二支撑件且对轴杆的限位部的两侧提供复位;二车轮分别固接于支撑组件两侧;一电池模块及操控模块固设于该支撑组件及该底盖组件之间,操控模块电性连接该电池模块及该轮毂电动机。
【专利说明】
电动平衡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动平衡两轮车,特别指使用者通过自体平衡或双足扭转承载平台而驱动的电动平衡车。
【背景技术】
[0002]电动平衡车是近年引起极大风潮的崭新交通工具,其主要运作原理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 (Dynamic Stabilizat1n)的基本原理上,也就是车辆本身的自动平衡能力。通过车体内置的陀螺仪来侦测车体所处的状态,再通过中央微处理器计算与分析以操控电动机进行相对应的作动,达到平衡车的动态稳定。
[0003]从外型上看,常见的电动平衡车由两个轮子组成,分别分布在使用者左右两侧,两个轮子中间设有可相互转动的两个承载平台,使用者双脚分别站立于该承载平台上,再通过使用者的双脚或重心变化使其所站立的承载平台产生枢转,进而达到操控车体前进、后退、停止及旋转等动作。然而,传统的电动平衡车的左右承载平台之间并未设有回位机构,因此当左右承载平台之间呈现相对枢转后,该二承载平台的承载平面并无法自动恢复为相互平行的状态,若此时使用者欲开启电源或欲从地面踏上平衡车的承载平台时,由于二承载平台的平面并未相互平行,亦即不在同一平面上,车体会产生盲目的转动,如此将导致使用者无法平衡而跌落地面等安全性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上述不足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平衡车,其可使相对枢转的左右承载平台于常态性时,即能保持相互平行的状态。
[0005]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电动平衡车,其包括:一上盖组件,具有呈对称设置且可相互转动的一第一上盖及一第二上盖,该第一上盖及该第二上盖顶面分别为一承载平台;一底盖组件,固设于该上盖组件,该底盖组件具有呈对称设置且可相互转动的一第一底盖及一第二底盖;一支撑组件,固设于该上盖组件及该底盖组件之间,该支撑组件具有呈对称设置且可相互转动的一第一支撑件及一第二支撑件;一转动机构,固接于该第一支撑件及该第二支撑件中间且具有一轴承及一轴杆,该轴承固接于该第二支撑件,该轴杆的一端固接于该第一支撑件,该轴杆的另一端可转动地穿设过该轴承并具有一限位部;一回位机构,固设于该第二支撑件且对该轴杆的限位部的两侧提供复位;二车轮,分别可转动地固接于该支撑组件的两侧;二轮毂电动机,分别固设于二该车轮内;一电池模块,固设于该支撑组件及该底盖组件之间;以及一操控模块,固设于该支撑组件及该底盖组件之间且具有多组传感器,该操控模块电性连接该电池模块及该轮毂电动机。
[0006]通过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特征,当该左右承载平台产生相对转动时,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也同步产生相对转动,此时固接于该第二支撑件的回位机构会对固接于该第一支撑件的轴杆的限位部提供一复位力,使该左右承载平台恢复为平行状态,如此即可避免现有平衡车盲目转动的情况,大大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0007]有关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动平衡车的详细构造、特点、组装或使用方式,将于后续的详细说明中予以描述。然而,在本实用新型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能了解,该等详细说明以及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列举的特定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示实施例的立体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示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10]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示实施例的剖视图;
[0011]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示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12]图5A-C为本实用新型所示实施例的示意图,主要显示该回位机构作动的情形;
[0013]图6A-C为类同于图5A-C,为另一视角的不意图。
[0014]附图标记说明
[0015]I 电动平衡车
[0016]10上盖组件
[0017]12第一上盖 14第二上盖
[0018]16承载平台 18弧形挡部
[0019]182缓冲件
[0020]20底盖组件
[0021]22第一底盖 24第二底盖
[0022]242充电界面
[0023]30支撑组件
[0024]32第一支撑件322第一筒体
[0025]34第二支撑件342第二筒体
[0026]40转动机构
[0027]42轴承44轴杆
[0028]442限位部 46分隔套筒
[0029]462分隔环部
[0030]50回位机构
[0031]52弹性件 522固定部
[0032]524弹性复位部54锁固件
[0033]60车轮62轮毂电动机
[0034]70电池模块
[0035]702卡扣部
[0036]75操控模块 752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8]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动平衡车1,主要由一上盖组件
1、一底盖组件20、一支撑组件30、一转动机构40、一回位机构50、二车轮60、二轮毂电动机62、一电池模块70以及一操控模块75所组成,其中:
[0039I 该上盖组件10,具有呈对称设置且可相互转动的一第一上盖12及一第二上盖14,该第一上盖12及该第二上盖14顶面分别为一承载平台16。当电动平衡车I于使用状态时,该上盖组件10位于最顶部。该二承载平台16供使用者双足踩踏。再者,依照使用状态的不同,该第一上盖12可供左足或右足踩踏,而该第二上盖14则供另一足踩踏。
[0040]自俯视观之,该第一上盖12及该第二上盖14呈漏斗形并相接于漏斗渐缩处。该第一上盖12及该第二上盖14的相对外侧分别设有一弧形挡部18,各该弧形挡部18位于各该车轮60的上方且覆盖各该车轮60的一部分,从而阻挡各该车轮60行进时所溅起的泥水。于本实施例中,各该弧形挡部18之前、后缘及上缘还设置有缓冲件182,从而避免碰撞造成该弧形挡部18破裂。
[0041]该底盖组件20,固设于该上盖组件10,该底盖组件20同样具有呈对称设置且可相互转动的一第一底盖22及一第二底盖24,于使用状态时,该底盖组件20位于最底部。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底盖24设有一充电界面242(如图4所示),该充电接口242电性连接于该电池模块70。
[0042]该支撑组件30,固设于该上盖组件10及该底盖组件20之间。于本实用新型中,该上盖组件10、支撑组件30及底盖组件20通过螺锁固定在一起。该支撑组件30具有呈对称设置且可相互转动的一第一支撑件32及一第二支撑件34,该第一支撑件32与该第二支撑件34相邻端分别具有一第一筒体322及一第二筒体342,供该转动机构40穿设固接之用。此外,于本实施例中,该上盖组件10及该底盖组件20为塑料材质,该支撑组件30为铝合金材质,从而可兼顾整体重量及平衡车的强度,但实际应用并不以此为限。
[0043]该转动机构40,固接于该第一支撑件32及该第二支撑件34中间且具有一轴承42及一轴杆44,该轴承42固接于该第二支撑件34的第二筒体342并可随该第二筒体342同轴转动,该轴杆44的一端固接于该第一支撑件32的第一筒体322并可随该第一筒体322同轴转动,该轴杆44的另一端可转动地穿设过该轴承42并具有一限位部442,于本实施例中,该限位部442自该轴杆44外壁延其轴向向外延伸的一凸块。
[0044]该回位机构50,固设于该第二支撑件34且对该轴杆44的限位部442的两侧提供复位;于本实施例中,该回位机构50包括一弹性件52及一锁固件54,该弹性件52具有一固定部522及二弹性复位部524自该固定部522两端延伸而出,该固定部522卡固于该锁固件54顶面,而该锁固件54则通过螺锁的方式将该弹性件52固设于该锁固件54及该第二支撑件34之间。
[0045]二该车轮60,分别可转动地固接于该第一支撑件32及该第二支撑件34的外侧。二该轮毂电动机62,则分别固设于各该车轮60内。轮毂电动机62又称为轮内马达或轮圈马达,是将动力、传动和制动装置整合到轮毂内,因此可以达到较佳的空间利用率。
[0046]一电池模块70,固设于该支撑组件30及该底盖组件20之间。该操控模块75,固设于该支撑组件30及该底盖组件20之间且具有多组传感器752,该操控模块75电性连接该电池模块70及该轮毂电动机62 ο于本实施例中,该电池模块70为可拆卸的设计,该电池模块70的外壳设有多个卡扣部702,通过各该卡扣部702使该电池模块70得以卡固于该第一底盖22。用户可依照实际需求通过该充电接口 242对该电池模块70充电,亦可直接将该电池模块70自该第一底盖22取出后充电。
[0047]另外,值得补充说明的是,该转动机构40还可包括一分隔套筒46,该分隔套筒46的外围筒壁中央具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一分隔环部462,该分隔套筒46套设于该轴杆44并位于该第一支撑件32及该第二支撑件34之间,该分隔环部462的上半部位于该第一上盖12及该第二上盖14之间,该分隔环部462的下半部则位于该第一底盖22及该第二底盖24之间,该分隔套筒46为具自润功能的工程塑料所制成,从而能减少该第一上盖12、第一支撑件32、第一底盖22与该第二上盖14、第二支撑件34、第二底盖24相对转动时的摩擦力,提供使用者更为顺畅的操控性。然,该分隔套筒46的材质不以工程塑料为限,亦可选用摩擦系数较低的材质,诸如自润式金属等。
[0048]此外,于本实施例中,该多组传感器752包括陀螺仪,该陀螺仪的数量可依机型或使用模式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于本实用新型中不做任何限定,该操控模块75再根据该陀螺仪的感测信号来控制该轮毂电动机62的作动状态。有关陀螺仪的检测技术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049]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所示实施例的结构,接下来说明本实施例的操作方式与功效所在。
[0050]请再参阅图2、图5及图6,由于该转动机构40的轴杆44固接于该第一支撑件32的第一筒体322并可随该第一筒体322同轴转动,因此当该第一支撑件32与该第二支撑件34产生相对转动时(如图5B、5C、6B及6C所示),该轴杆44的限位部442会推抵于该回位机构50的弹性件52的其中一个弹性复位部524,此时该弹性复位部524会施以一弹性恢复力于该轴杆44的限位部442,以驱使该第一支撑件32与该第二支撑件34恢复无相对转动的状态(如图5A及图6A所示),从而避免电动平衡车I出现盲目转动的情况。特别是当使用者正准备要登踏上电动平衡车I以启动轮毂电动机62时,若该平衡车未设有本实用新型的回位机构(如现有的平衡车)且其第一支撑件及其第二支撑件又处于有相对转动的情况,此时平衡车车体会开始盲目的转动,不仅可能会造成使用者摔伤外,还可能因为车体撞击使用者足部造成挫伤的风险,而本实用新型通过该回位机构50的设置,确实能改善现有平衡车于启动时盲目转动的情况,大大提尚了安全性。
[0051]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上盖组件,具有呈对称设置且可相互转动的一第一上盖及一第二上盖,该第一上盖及该第二上盖顶面分别为一承载平台; 一底盖组件,固设于该上盖组件,该底盖组件具有呈对称设置且可相互转动的一第一底盖及一第二底盖; 一支撑组件,固设于该上盖组件及该底盖组件之间,该支撑组件具有呈对称设置且可相互转动的一第一支撑件及一第二支撑件; 一转动机构,固接于该第一支撑件及该第二支撑件中间且具有一轴承及一轴杆,该轴承固接于该第二支撑件,该轴杆的一端固接于该第一支撑件,该轴杆的另一端可转动地穿设过该轴承并具有一限位部; 一回位机构,固设于该第二支撑件且对该轴杆的限位部的两侧提供复位; 二车轮,分别可转动地固接于该支撑组件的两侧; 二轮毂电动机,分别固设于二该车轮内; 一电池模块,固设于该支撑组件及该底盖组件之间;以及 一操控模块,固设于该支撑组件及该底盖组件之间且具有多组传感器,该操控模块电性连接该电池模块及该轮毂电动机; 当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具有相对转动时,该回位机构会施以一弹性恢复力于该轴杆的限位部,以使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复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该回位机构包括一弹性件及一锁固件,该弹性件固设于该锁固件及该第二支撑件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具有一固定部及二弹性复位部自该固定部两端延伸而出,该固定部卡固于该锁固件,该二弹性复位部分别抵接该轴杆的限位部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相邻端分别具有一第一筒体及一第二筒体,该转动机构的轴杆一端固设于该第一筒体,该转动机构的轴承则固接于该第二筒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该转动机构具有一分隔套筒,该分隔套筒的外围筒壁具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一分隔环部,该分隔套筒套设于该轴杆并位于该第一支撑件及该第二支撑件之间,该分隔环部的上半部位于该第一上盖及该第二上盖之间,该分隔环部的下半部则位于该第一底盖及该第二底盖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该操控模块的传感器包括陀螺仪,该操控模块通过该陀螺仪的感测信号以控制该轮毂电动机的作动状态。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该轴杆的限位部是沿轴向向外延伸的一凸块。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该上盖组件具有二弧形挡部,该二弧形挡部分别位于该二车轮的上方且覆盖该车轮的一部分。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该上盖组件的第一上盖及第二上盖相对外侧更分别设有一弧形挡部,各该弧形挡部的前、后缘及上缘则设置有一缓冲件。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该底盖组件设有一充电接口,该充电接口电性连接于该电池模块。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该上盖组件及该底盖组件为塑料材质,该支撑组件为铝合金材质。
【文档编号】B62K3/00GK205589373SQ201620165048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4日
【发明人】陈维彬, 黄智威, 王福曜
【申请人】美国锐哲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